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瘀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瘀血是中醫學病理名詞,是指血液在人體內運行不暢,停滯不通的病理狀態。瘀血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外傷、內傷、情志、飲食、勞倦等因素。

瘀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疼痛:瘀血阻滯經絡,可引起局部疼痛,疼痛性質多為刺痛、脹痛、隱痛。
  • 腫脹:瘀血阻滯經絡,可引起局部腫脹,腫脹部位可伴有皮膚青紫、皮溫升高。
  • 麻木:瘀血阻滯經絡,可引起局部麻木,麻木部位可伴有皮膚乾燥、皮溫降低。
  • 瘀斑:瘀血阻滯經絡,可引起皮膚出現瘀斑,瘀斑多為紫色或青色,邊緣不清。
  • 出血:瘀血阻滯經絡,可引起局部出血,出血量多為少量,血色暗紅。

瘀血的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常用中藥有桃仁、紅花、丹參、川芎、赤芍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

瘀血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理狀態,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類證治裁》:「〔瘀血〕,四物湯,見一卷中風。
  • 2.《醫方考》:「產後有瘀血留於子戶作痛者,宜四物湯加上件。
  • 3.《成方切用》:「(千金),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憒亂,半身不遂。〔丹溪曰:左半身不遂,屬血虛與瘀血,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薑汁竹瀝。右半身不遂,屬氣虛與痰,以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分氣血屬左右,亦太拘著,不甚驗也。)〕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風濕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 4.《成方切用》:「治陰虛潮熱。用生熟二地,加黃耆丹皮升麻柴胡,名三黃補血湯。治亡血血虛,六脈俱大,按之空虛。(二地補血,丹皮涼血,黃耆補氣,升柴升陽,陽旺則能生血也。)加桃仁紅花,名元戎四物湯。治血結便秘撲損瘀血。加羌活防風,(一用秦艽)名治風六合湯。治風虛眩暈。
  • 5.《明醫指掌》:「脅痛日輕夜重或午後發熱,脈芤而澀,瘀血也,四物湯加柴胡、青皮、桃仁、紅花,行氣藥中加破血藥。
▼ 展開更多

小建中湯

  • 1.《皇漢醫學》:「本方於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以治貧血性之瘀血之當歸,則於腹證上亦同為腹直肌攣急,然左側殊甚,臍下部(殊於左腸骨窩部)有軟弱瘀血塊,呈一般貧血之虛狀。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原南陽曰:「又瘰癧亦為勞形,蓋合病者,同為死證也。此亦係瘀血之因,雖不與勞併病,亦有死者。馬刀瘡亦有名馬刀挾癭者,因其根盤似馬刀故。瘰癧之形狀,耳下及頸項處,累累歷歷凝結於皮膚之內。此凝結物與俗名痰核者同,無底淺根。此非因痰之故,皆由瘀血結於絡中,小柴胡加石膏湯有神驗。」
  • 2.《皇漢醫學》:「本條雖不合太陰病之定義,然本方與甘草乾薑湯皆為四逆湯之原方,故載之。其大意:論由汗下誤施,表裡皆虛,全陷陰證也。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者,非因瘀血也(因瘀血者,恐晝日明了,至夜則譫語煩躁,或病苦增進也,見二卷小柴胡湯條)。不嘔者,無少陽證也。
  • 3.《傷寒六書》:「下後無表裡證,脈數不解散,消穀易飢,多日不大便,此為瘀血,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或小柴胡湯加桃仁、大黃。
  • 4.《正骨心法要旨》:「_小柴胡湯_,(方見瘀血泛注)
  • 5.《正體類要》:「有一患者,瘀血流注,腰膂兩足俱黑。隨飲童便酒,砭出瘀血糜肉,投以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山梔、芩、連、骨碎補,以清肝火;用八珍、茯苓,以壯脾胃,死肉潰而新肉生。後瘡復潰,得靜調治,年餘而痊。
▼ 展開更多

四逆散

  • 1.《皇漢醫學》:「求真按:「依余之經驗,結核性之脊椎炎、股關節炎等證,因瘀血存在者甚多。故此病宜四逆散、桂枝茯苓丸之合方,兼用大陷胸丸治之。」

桂枝加芍藥湯

  • 1.《皇漢醫學》:「本方於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以治貧血性之瘀血之當歸,則於腹證上亦同為腹直肌攣急,然左側殊甚,臍下部(殊於左腸骨窩部)有軟弱瘀血塊,呈一般貧血之虛狀。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山田正珍曰:「此辨太陽病有蓄血者,比桃核承氣湯證則更重也。彼則小腹急結,此則小腹硬滿;彼則如狂,此則發狂;彼則在於汗後,此則因於下後,自有差別也。且桃核承氣湯證,其血自下,故其為瘀血病也,不俟辨矣;此則血不下,故因小便之利不利,以斷其為是否瘀血也。
  • 2.《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條是暗示厥陰病,冷結膀胱者,不可瀉下之所以也。另示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之瘀血結在膀胱者,大黃甘遂湯之水與血結在膀胱者,大承氣湯之熱結膀胱者之鑒別法也。」
  • 3.《經方實驗錄》:「下焦,猶言少腹之裡也,其義雖太渾涵,假之為代名可也。學者欲知其真切病所,余今尚無辭以答,惟與其謂病所屬膀胱,無寧謂屬大腸與子宮。蓋考諸實例,女子之瘀血有從前陰下者,有從大便下者,男子則悉從大便下。桃核承氣湯煎服法中,又曰「當微利,」亦可以為證。
  • 4.《本草思辨錄》:「水蛭、虻蟲,同為吮血之品,能逐瘀破結。而仲聖抵當湯、抵當丸,必二味並用;桃核承氣湯、下瘀血湯,又二味並不用。其所以然之故,有可得而言焉。成氏云:咸勝血,血蓄於下,勝血者必以咸為主,故以水蛭為君。苦走血,血結不行,破血者必以苦為助,故以虻蟲為臣。
  • 5.《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此與本篇三急下證大同小異,皆寒盡陽回之證,當下以桃核承氣湯,使瘀血從大便而出,其病乃愈。然則本文「必便血也」下,當是脫去「桃核承氣湯主之」七字。如此,則本文「以」字文義,方有著落。以之為言,因也。蓋因蓄血之證,原不能自行便血,其中自有治法在。
▼ 展開更多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此證恐宜用小柴胡湯、桂枝茯苓丸之合方,或本方兼用瀉心湯(三黃丸),或本方兼用黃連解毒湯(黃解丸)為宜。蓋婦人之疾病,每有原因不明者,多由於瘀血。今將合方與本方之關係,列圖於下。」

桂枝茯苓丸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此證恐可用本方與桂枝茯苓丸之合方,或兼用下瘀血湯,或起廢丸。」
  • 2.《皇漢醫學》:「因有此理,故血痹用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主驅逐麻痹真正病原的瘀血,或瘀血兼水毒,而不拘知覺神經病變之如何也。所以中醫反比深知此理之西醫能治麻痹也。
  • 3.《皇漢醫學》:「凡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胸膜炎、腸傷寒、瘧疾、胃腸炎、肝臟病、腎臟腎盂炎、婦人病等,悉能治之。又如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芍藥、桃仁、牡丹皮五味組成,因臍下部之瘀血塊,左腹直肌之攣急為用此方之目標。因此方對瘀血之血管、血液諸病,悉能治之。
  • 4.《醫學摘粹》:「如因食積而疼,宜溫下者,以大黃附子湯主之,或以厚朴七物湯主之。如因水積而疼者,以五苓湯主之,或以十棗湯主之。如因血積而疼者,以桂枝茯苓丸主之,或以下瘀血湯主之。如因痰積而疼者,以姜苓半夏湯主之。如因蟲積而疼者,以烏梅丸主之。如無宿物,專屬寒濕者,以大建中湯附子粳米湯主之。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因有此理,故血痹用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主驅逐麻痹真正病原的瘀血,或瘀血兼水毒,而不拘知覺神經病變之如何也。所以中醫反比深知此理之西醫能治麻痹也。
  • 2.《皇漢醫學》:「求真按:「自小腹至胸下攣急,是左腹直肌攣急也。尿色如血者,瘀血自泌尿器排泄之證。」

當歸建中湯

  • 1.《皇漢醫學》:「本方於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以治貧血性之瘀血之當歸,則於腹證上亦同為腹直肌攣急,然左側殊甚,臍下部(殊於左腸骨窩部)有軟弱瘀血塊,呈一般貧血之虛狀。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中風,腦溢血也。痱,與中風同意,但今為身體一部不能自由之義。冒者,茫然自失之意。昧者,愚之義也。本方雖為麻黃劑,然其中含治陽虛藥之人參與乾薑,治貧血性瘀血藥之當歸與川芎,故麻黃湯或大青龍湯或越婢湯證而有虛候,帶貧血者,可用之。

麻黃湯

  • 1.《皇漢醫學》:「中風,腦溢血也。痱,與中風同意,但今為身體一部不能自由之義。冒者,茫然自失之意。昧者,愚之義也。本方雖為麻黃劑,然其中含治陽虛藥之人參與乾薑,治貧血性瘀血藥之當歸與川芎,故麻黃湯或大青龍湯或越婢湯證而有虛候,帶貧血者,可用之。
  • 2.《奇效良方》:「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一莖,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大小便秘,加枳實赤茯苓葶藶。又有傷寒瘀血不解,郁發於表,發為黃疸,其脈浮緊,當以汗解,獨煎好麻黃湯飲之。
  • 3.《醫方選要》:「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一莖,同煎至八分,去柤,不拘時服。大小便秘加枳實、赤茯苓、葶藶。又有傷寒,瘀血不解,郁發於表,發為黃疸,其脈浮緊,當以汗解,獨煎麻黃湯飲之。
  • 4.《赤水玄珠》:「又有傷寒瘀血不解,鬱於表,發為黃疸,其脈浮緊,當以汗解,獨煎麻黃湯飲之。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但如桂枝湯證,非瘀血性之腹直肌攣急,必現於右側,而左側不全攣急,即或攣急,亦較右側為輕,而於氣上衝之際,亦必沿右側而發而左側不見矣。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理傷續斷方》曰:「大成湯,一名大承氣湯。治損傷瘀血不散,腹肚膨脹,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悶亂至死者,急將此藥通下瘀血,方可服損藥。」
  • 2.《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條是暗示厥陰病,冷結膀胱者,不可瀉下之所以也。另示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之瘀血結在膀胱者,大黃甘遂湯之水與血結在膀胱者,大承氣湯之熱結膀胱者之鑒別法也。」

大青龍湯

  • 1.《皇漢醫學》:「中風,腦溢血也。痱,與中風同意,但今為身體一部不能自由之義。冒者,茫然自失之意。昧者,愚之義也。本方雖為麻黃劑,然其中含治陽虛藥之人參與乾薑,治貧血性瘀血藥之當歸與川芎,故麻黃湯或大青龍湯或越婢湯證而有虛候,帶貧血者,可用之。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腹直肌之結實拘攣(與瘀血性者異,以右側高度為常),為枳實、芍藥、大棗之所治也。故能精究是等之藥能者,即為意會腹證之捷徑也。
  • 2.《普濟本事方》:「是以理中、陷胸、抵當皆大如彈子。煮化而服,與湯散無異。至於麻仁治脾約,烏梅治濕䘌,皆用小丸以達下部。其他逐邪毒,攻堅癖,導瘀血,潤燥屎之類,皆憑湯劑,未聞用巴豆小丸藥以下邪氣也。既下而病不除,不免重以大黃、朴硝下之,安能無損也哉(《局方》云:若身體疼痛,是表證未解,不可服)

芍藥甘草湯

  • 1.《成方切用》:「濕痰痛者,脈滑,痰氣阻礙,不得升降。蟲痛者,時作時止,面白唇紅。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多屬食積外邪。繞臍痛者,屬痰火積熱。臍下少腹痛者,屬寒或瘀血。)仲景用治誤表發厥,腳攣吐逆,與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者,更作此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

茵陳五苓散

  • 1.《雞峰普濟方》:「治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黃如橘色,由瘀血在裡,或因大熱以冷水洗之,濕熱相搏,熏蒸肌肉,謂之黃疸,宜此藥,並柏皮湯方在後。
  • 2.《傷寒摘錦》:「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金匱要略》曰:黃家所起,從濕得之。汗出熱去則不能發黃。今汗後身目反黃者,風氣去,濕氣在也。若太陽證瘀血身黃者,則可下,此寒濕在裡,故不可下,當用茵陳五苓散治之。

麻子仁丸

  • 1.《經方實驗錄》:「以上自大陷胸湯至麻子仁丸凡七證,雖有緩急之分,皆不離下法。或以結胸為主,或以瘀血為主,或以蓄血為主,或以熱利為主,或以腸燥為主,其病所或偏於上,或偏於中,或偏於下。夫下則通,通則不痛,此治陽明熱結之總訣也。

溫經湯

  • 1.《成方切用》:「(金匱),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金匱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 2.《金匱方歌括》:「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此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此湯主之。
  • 3.《祖劑》:「即芎歸膠艾湯去熟地艾葉,加吳茱萸、人參、桂枝、丹皮、生薑、半夏、麥門冬。治婦人帶下,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其證下利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
  • 4.《世醫得效方》:「治衝任虛損,月候不調,或來多不斷,或過期不來,或崩中去血過多不止。小腹有寒,久不受胎。曾經損娠,瘀血停留。小腹急痛。發熱下痢,手足煩熱,唇口乾燥。
  • 5.《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衝任虛損,月候不調,或來多不斷,或過期不來,或崩中去血過多不止。又治曾經損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發熱下利,手掌煩熱,唇乾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
▼ 展開更多

調胃承氣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附〕當歸承氣湯(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裡熱火鬱,或皮膚乾燥,或咽燥鼻乾,或便溺秘結,或瘀血發狂。
  • 2.《雜病廣要》:「微緩,以瓜蒂散加防風、藜蘆吐之,其病自愈。後調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藥調治之。(《保命集》)(按:張子和有發狂用調胃承氣湯大下血水與瘀血治驗。)
  • 3.《儒門事親》:「良謂此也。又以調胃承氣湯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血水與瘀血相雜而下數升,取之乃康。以通聖散調其後矣。
  • 4.《証治準繩‧雜病》:「《內經》曰:木鬱則達之,火鬱則發之,正謂此也。又以調胃承氣湯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血水與瘀血相雜而下數升,來日乃康,以通聖散調其後。)虛者補之。寧志膏、一醉膏、辰砂散。蓋狂之為病少臥,少臥則衛獨行陽不行陰,故陽盛陰虛。
  • 5.《退思集類方歌註》:「〔附〕當歸承氣湯(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裡熱火鬱,或皮膚乾燥,或咽燥鼻乾,或便溺秘結,或瘀血發狂。
▼ 展開更多

乾薑附子湯

  • 1.《皇漢醫學》:「本條雖不合太陰病之定義,然本方與甘草乾薑湯皆為四逆湯之原方,故載之。其大意:論由汗下誤施,表裡皆虛,全陷陰證也。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者,非因瘀血也(因瘀血者,恐晝日明了,至夜則譫語煩躁,或病苦增進也,見二卷小柴胡湯條)。不嘔者,無少陽證也。

當歸散

  • 1.《銀海精微》:「問曰:人之患眼瞼停瘀血者何也?答曰:此乃肝氣凝滯,脾胃停風濕也,或因天行赤眼之後,起之太早,不能調養,則使血凝於胞瞼之間,名曰瘀血。治之須番上下胞瞼,劆洗瘀血至盡,宜服退赤散、當歸散。
  • 2.《赤水玄珠》:「_當歸散_,治男婦因打撲負重,辛苦勞力傷損,肺臟既損,遇風寒則為咳嗽,或咯紫血,宜此藥去心肺之瘀血。仍灸肺俞穴。

葛根湯

  • 1.《針灸逢源》:「_散瘀葛根湯_,治閃跌瘀血凝滯。
  • 2.《雜病心法要訣》:「剛痙葛根湯發汗,柔痙桂枝加葛良,若兼雜因小續命,過汗桂枝加附湯,傷血桂枝合補血,裡實瘀血承氣方,潰瘍十全加風藥,破傷狗咬另參詳。

十全大補湯

  • 1.《正骨心法要旨》:「_十全大補湯_(方見瘀血泛注)
  • 2.《正體類要》:「治杖瘡,氣血俱虛,腫痛不消,腐而不潰,潰而不斂,或惡寒發熱,自汗盜汗,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若怯弱之人,患處青腫而肉不壞者,服之自愈。若有瘀血,砭刺早者,服之自消。或潰而膿水清稀,肌肉不生,或口乾作渴而飲湯者,尤宜服之。

真武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楊(東許巷,二十歲),農人勞力,左脅有形自能升動,未必瘀血,當理血中之氣,須戒用力,不致變凶。

茵陳蒿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 2.《心印紺珠經》:「未黃者,茵陳湯調五苓散,以分其小便;已黃者,當以茵陳蒿湯下之,當下如爛魚腸肚及膠膘等物,小便多出金汁即愈也。或發黃而兼發斑者,茵陳蒿湯加大承氣湯下之。或發黃而兼結胸者,茵陳蒿湯加大陷胸湯下之。或不腹脹滿而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者,有瘀血而發黃也,當以茵陳蒿湯加桃仁承氣湯下之。

甘草湯

  • 1.《外科十法》:「懸癰生於上齶,形如紫李。宜針破癰頭,用甘草湯攪盡瘀血,吹服柳花散。
  • 2.《醫學心悟》:「懸癰生於上齶,形如紫李。宜針破癰頭,用甘草湯攪盡瘀血,吹服柳花散。

五苓散

  • 1.《婦科心法要訣》:「少腹痛微名兒枕,硬痛尿利血瘀疼,尿澀淋痛蓄水證,紅腫須防㿉疝癃。兒枕瘀血延胡散①,歸芍蒲桂琥珀紅,蓄水須用五苓散②,㿉疝吳萸③溫散行。

逍遙散

  • 1.《外科備要》:「凡皮肉損破微出血者,初服八味逍遙散麗,氣滯脹痛,服調經散致,若出血過多,面黃眼黑,不要專攻瘀血,當服八珍湯水加紅花、續斷,甚者獨參湯以固根本,一法加蘇木與紅花,兼調瘀血。
  • 2.《一見能醫》:「有童男少女,孀婦師尼,思想不得,氣結於中,血留於內,阻住經脈關要之地,氣血不得流通,精神無以生長。氣阻則積陽為熱而骨蒸,血阻則積陰為寒而倦怠。初起宜逍遙散合地黃丸,久則舊血不去,新血不生,氣澀血枯,變為肌膚甲錯,面目黧黑,咳嗽困倦,遍身黃腫,月事不行,宜消其瘀血,神應丸主之。

腎著湯

  • 1.《醫學實在易》:「腰痛外邪五積宜,內虛六味(湯,八味湯)化裁之,若還瘀血尋鹿角,腎著(病,即用腎著湯)沉沉不轉移。

六一散

  • 1.《王孟英醫案》:「又粗工不察天時、人秉之不齊,動輒生化湯,以致覆杯而斃者比比。即沙糖酒亦能殺人,不可不慎。孟英曰:六一散,既清暑熱,又行瘀血。當此酷暑之令,誠為產後第一妙方。特為拈出,幸救將來。孟英曰:吾聞姚氏婦妊已臨月,腹中作痛,家人謂其將娩,急煎參湯令服。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1.《傷寒六書》:「傷寒,瘀血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2.《古今醫統大全》:「【發汗】發熱,一身盡痛,面目俱黃,太陽中濕,麻黃湯、連翹赤小豆湯。脈浮而緊發黃者,不可下,麻黃各半湯。身熱不去,瘀血在裡而黃,小便微利,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3.《醫宗必讀》:「發熱身盡痛,面目俱黃,太陽中濕,連翹赤小豆湯。熱不去,瘀血在裡而黃,小便微利,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往來寒熱,身痛發黃,小柴胡加梔子湯。發熱頭汗,渴欲飲水,小便利,大便快,發黃。五苓散加茵陳湯。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瘧不欲飲,茵陳五苓散。傷冷脈虛,小便如常,變為陰黃,理中加茵陳湯。

下瘀血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病人如有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宜下瘀血湯。下瘀血湯方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蟲二十枚(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頓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 2.《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師曰:產後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必腹中有瘀血著臍下也,下瘀血湯主之下瘀血湯方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蟲二十枚(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丸,以酒一升,煮取八合,頓服之,當下血如豚肝。
  • 3.《蘭臺軌範》:「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雖當汗出,不宜太過。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瘀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 4.《蘭臺軌範》:「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假令腹痛不愈,此為腹中有瘀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 5.《大方脈》:「凡單腹脹、氣鼓脹二症,又當分氣、血施治。如屬氣實作脹,故宜厚朴散;若屬血實作脹,俱宜下瘀血湯攻下之(見理血門)。
▼ 展開更多

當歸補血湯

  • 1.《婦科心法要訣》:「產後血虛煩短氣,人參當歸湯①最良,參麥歸芍熟地桂;瘀血衝心失笑方②,去血過多煩躁甚,須用當歸補血湯③。
  • 2.《生生寶錄》:「半產調理倍於正產,正產如粟熟自脫,半產如生摘,破其皮殼,斷其根蒂也。忽略成病,因而莫起者恆多。此證精血不足而萎墮,故瘀血甚少。倘有腹痛,成塊有形,多屬血虛氣逆,惟用當歸補血湯,則新血生而瘀血自去。若用消導破滯劑,則逆氣愈攻,多致不救。

補陽還五湯

  • 1.《文十六卷》:「罹禍之家主名且有屬矣。至其言人病之虛,防有瘀血,方故取用桃、紅,此意未嘗不是。然凡消瘀之法,因於寒者逐其寒,因於熱者退其熱,因於氣之鬱結者尤必達其鬱、解其結,而瘀始消。正不徒恃桃紅為也。且病之利於桃、紅者,必其大不利於黃耆者也。且未聞方之用桃、紅者,而可名為補陽者也。

大黃附子湯

  • 1.《景岳全書》:「柴胡清肝散(寒五九,肝火),梔子清肝散(寒六十,風熱),桃仁承氣湯(攻四,瘀血),神芎丸(攻七三,風痰),神保丸(攻五三,寒氣食積),大黃附子湯(攻百十二,寒積),控涎丹(攻八二,痰),白朮丸(和三七八,息積),加味小柴胡湯(散二一,傷寒),木香順氣散(和四三,肝氣)

獨參湯

  • 1.《証治準繩‧瘍醫》:「傷重昏憒者,急灌以獨參湯,雖內瘀血,切不可下,急用花蕊石散內化之,恐因瀉而亡陰也。若元氣虛者,尤不可下,亦用以前散化之。凡瘀血在內,大小便不通,用大黃、朴硝,血凝而不下者,急用木香、肉桂末三二錢,以熱酒調灌服,血下乃生。如怯弱之人,用硝黃鬚加肉桂、木香同煎,假其熱以行其寒也。
  • 2.《薛案辨疏》:「立齋先生,凡遇此案之症,未嘗不以補中、六味或兼生脈以兼脾肺腎之法治之。而此案何以只用六味合生脈以補肺腎而獨遺脾也?是必陰分獨虛,而且燥熱者。然而何以知之?蓋無肢體勞倦,飲食少思等症故也。至勞怒後忽吐紫血塊,則脾氣已虛矣。然瘀血不可不消,故先用花蕊石散消之,而後繼以獨參湯補元氣。
  • 3.《外科備要》:「凡皮肉損破微出血者,初服八味逍遙散麗,氣滯脹痛,服調經散致,若出血過多,面黃眼黑,不要專攻瘀血,當服八珍湯水加紅花、續斷,甚者獨參湯以固根本,一法加蘇木與紅花,兼調瘀血。
  • 4.《內傷集要》:「_花蕊石散_,治虛勞吐血,五內崩損,湧出升斗者。服此,使瘀血化為黃水,後以獨參湯補之。
  • 5.《沈氏尊生書》:「湧出升斗者,宜服此,使瘀血化為黃水,繼服獨參湯以補之。,
▼ 展開更多

防風通聖散

  • 1.《大方脈》:「_防風通聖散_,通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氣血怫鬱,表裡三焦脈症懼實,壯熱憎寒,頭暈目眩,眼赤睛痛,鼻塞耳鳴,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痛,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毒癮疹,服此解表通里。

生化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又傅青主治老婦血崩,用黃耆、當歸各一兩,桑葉十四片,煎湯送服三七細末三錢,甚效。又單用醋炒當歸一兩煎服,治血崩亦恆有效。是當歸可用以活血,亦可用以止血,故其藥原名「文無」,為其能使氣血各有所歸,而又名當歸也。產後血脈淆亂,且兼有瘀血,故可謂產後良藥。
  • 2.《評註產科心法》:「產後診視,必先問臨產瘀血多與少,有與無。此物關係不少,眼前則防發熱也,腹痛也,小便被阻也。甚有積成內癰之患,久後變成癥塊,積致血臌,豈不大有干係焉?如瘀血不行,必以生化湯多服,自然流通。如兼腹脹,佐以失笑丸。如感冒,下部受寒,加肉桂(生化湯見前)。
  • 3.《婦科心法要訣》:「產後瘧多因瘀血,榮衛不和熱又寒,生化湯①中加柴甲;痰食二陳②楂樸添;外感不正正氣散③,陳半苓朮蘇樸甘,腹皮桔梗藿香枳,引加薑棗一同煎。
  • 4.《醫學芻言》:「產後瘀血不行,腹痛者,宜生化湯,川芎二錢,當歸四錢,桃仁七枚,炙草一錢,炮姜一錢,水、酒各半煎服。
  • 5.《醫醫偶錄》:「四曰服藥,初產畢,即用生化湯,或歸薑湯,以驅瘀血,自然安吉。其有變生他症者,隨症治之。

雞鳴散

  • 1.《雜病源流犀燭》:「_雞鳴散_,〔下瘀〕,大黃(一兩),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另研),上為末,酒煎,雞鳴時服,至曉下瘀血愈。
  • 2.《濟陽綱目》:「_丹溪_,云:杖瘡用黃柏、生地黃、紫荊皮,此皆要藥也。只是血熱作痛,用涼藥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
  • 3.《古今醫統大全》:「(《三因》)_雞鳴散_,治損傷內有瘀血凝積,痛不可忍,推陳致新。
  • 4.《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雞鳴散_,治從高墮下及木石壓傷,瘀血凝積痛不可忍。

大黃甘草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便秘膚燥瘀血(發)狂,當歸承氣湯宜討。(加當歸入血潤燥,與桃仁承氣同意。)《金匱》大黃甘草湯,食已即吐義當考。(《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此食已即吐,是有火也。升而不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故用此法。若朝食暮吐,仍然完穀,是無火也,忌服。

大黃甘遂湯

  • 1.《金匱懸解》:「婦人少腹脹滿,其狀如敦,小便微難而不渴,病在生產之後者,以水寒土濕,乙木抑遏,積水與瘀血俱結於血室,故腹滿而便難也。大黃甘遂湯,阿膠清風而潤木,大黃、甘遂,下瘀血而行積水也。
  • 2.《中國內科醫鑑》:「大黃甘遂湯,少腹滿者瘀血也。小便微難。亦與水有關係。故水與結而入血室。則周身腫脹。小腹尤滿。用桂枝茯苓丸或與琥珀湯而力不及者。可用此方。

枳實芍藥散

  • 1.《蘭臺軌範》:「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雖當汗出,不宜太過。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瘀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 2.《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師曰:產後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必腹中有瘀血著臍下也,下瘀血湯主之下瘀血湯方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蟲二十枚(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丸,以酒一升,煮取八合,頓服之,當下血如豚肝。
  • 3.《金匱懸解》:「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瘀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

抵當湯

  • 1.《金匱懸解》:「經水不利,必有瘀血壅阻,宜抵當湯下其瘀血也。
  • 2.《資生集》:「寇宗奭曰:婦人產當寒月,寒氣入產門,臍下脹滿,手不得犯,此寒疝也。醫將治以抵當湯,謂有瘀血也。予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仲景羊肉湯。又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由呼吸之間,使冷氣乘虛而入,宜服當歸建中湯、四順理中丸。
  • 3.《感症寶筏》:「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者,病邪向里也。反不結胸者,熱結下焦也。其人發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此條著眼小便自利一症),以太陽隨經,瘀血而蓄於裡也,抵當湯下之則愈。
  • 4.《傷寒治例》:「_逐瘀血_,晝夜譫語,喜忘,小便自利,小腹痛,為瘀血,抵當湯。
  • 5.《傷寒直指》:「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內經》曰:血並於下,亂而喜忘,此下本有久瘀血,所以喜忘也。津液少,大便硬,以畜血在內,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黑也。與抵當湯,以下瘀血。
▼ 展開更多

桔梗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膈間停留瘀血,若吐血色黑者,桔梗湯主之。桔梗湯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大半夏湯

  • 1.《三家醫案合刻》:「診脈左數微弦,寸尺關虛數。閱五年前病原,左脅映背脹痛,不能臥席,曾吐瘀血,凝塊紫色,顯然肝鬱成熱,熱迫氣逆血瘀。雖經調理全愈,而體質中肝陰不充,肝陽易動。凡人身之氣左升主肝,右降主肺。今升多降少,陰不和陽,胃中津液乏上供涵肺之用。此燥癢咳嗆,吐出水沫,合乎經旨肝病吐涎沫矣。

六君子湯

  • 1.《正體類要》:「少宗伯劉五清,膁傷一塊,微痛少食。用六君子湯,倍加當歸、黃耆,其痛漸止,月餘瘀血內涸而不潰,公以為痊。余曰:此陽氣虛極,須調補。不從。至來春,頭暈,痰涎壅塞,服清氣化痰,病勢愈盛,脈洪大而微細。欲以參、耆、歸、朮、附子之類補之。不信。至秋初,因怒昏憒而厥。

六味地黃丸

  • 1.《癘瘍機要》:「一儒者腳心或癢痛,或麻癢,或腫脹,二年後身體作癢,漸變疙瘩,發熱耳鳴,日晡益甚,此屬腎虛也。乃砭刺臂腕腿及手足指縫,去其瘀血,用六味地黃丸料加五味、柴胡五十餘劑以補腎,又用換肌散、祛風丸以治瘡,各斤許,瘡漸愈,得滋補守禁而痊。

大黃蟅蟲丸

  • 1.《皇漢醫學》:「《蘭臺軌范》本方條曰:「血乾則結而不流,非草木之品所能下,必用食血之蟲以化之,此方專治瘀血成勞證。若瘀不除,則正氣永無復理,故去病即所以補虛也。」

仙方活命飲

  • 1.《保嬰撮要》:「一小兒頭面患之,服清胃之藥,腫痛益甚,余謂毒氣熾盛,而瘀血不散也,用仙方活命飲,二劑而愈。後因傷食,朝寒暮熱,頭面仍患之,服降火之劑,口舌赤腫,手足並冷,余謂胃氣復傷而虛寒也,用五味異功散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