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六 (6)
卷十六 (6)
1. 痰飲源流
痰飲,濕病也。經曰: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又曰:歲土太過,時雨流行,甚則飲發。又曰:土鬱之發,太陰之復,皆病飲發。《內經》論痰飲,皆因濕土,以故人自初生,以至臨死,皆有痰,皆生於脾,聚於胃,以人身非痰不能滋潤也。而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湧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
試罕譬之,正如雲霧之在天壤,無根底,無歸宿,來去無端,聚散靡定,火動則生,氣滯則盛,風鼓則湧,變怪百端,故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然天之雲霧,陽光一出,即消散無蹤,人身之痰,若元陽壯旺,亦陰濕不凝,而變滅無跡,其理固相同也。茲即痰之在一身者言之:在肺曰燥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多喘促,寒熱,悲愁,脈必澀(宜利金丸)。
在心曰熱痰,其色赤,結如膠而堅,多煩熱,心痛,口乾,唇燥,喜笑,脈必洪(宜半黃丸)。在脾曰濕痰,其色黃,滑而易出,多倦怠,軟弱喜臥,腹脹食滯,脈必緩(宜白朮丸,)或挾虛(宜六君子湯),挾食(宜保和丸),挾暑(宜消暑丸,)挾驚(宜妙應丸),各宜從脾分治。
在肝曰風痰,其色青,吐出如沫,多泡,四肢悶滿,躁怒,二便閉,脈必弦(宜川芎丸加半夏、南星,防風丸)。在腎曰寒痰,其色有黑點,吐出多稀,多小便急痛,足寒逆,心恐怖,脈必沉(宜胡椒理中丸或加星、半)。此痰之由於五臟者也。若由於外感而生者,一曰風痰,多癱瘓奇症,頭風眩暈,暗風悶亂,或搐搦瞤動(宜青洲白圓子)。
二曰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舉,氣刺痛,無煩熱,凝結清冷(宜溫中化痰丸、溫胃化痰丸)。三曰濕痰,身重而軟,倦怠困弱(宜山精丸、三仙丸)。四曰熱痰,即火痰也,多煩熱燥結,頭面烘熱,或為眼爛喉閉,癲狂嘈雜,懊憹怔忡,其色亦黃(宜清氣化痰丸、清熱導痰湯)。
五曰郁痰,即火痰鬱於心肺間,久則凝滯胸膈,稠黏難咯,多毛焦,咽乾,口燥,咳嗽喘促,色白如枯骨(宜節齋化痰丸)。六曰氣痰,七情鬱結,痰滯咽喉,形如敗絮,或如梅核,咯不出咽不下,胸膈痞悶(宜清火豁痰丸)。七曰食痰,飲食不消,或挾瘀血,遂成窠囊,以至痞滿不通(宜黃栝蔞丸)。
八曰酒痰,因飲酒不消,或酒後多飲茶水,但行酒,次日即吐,飲食不美,嘔吐酸水等症(宜瑞竹堂化痰丸)。九曰驚痰,因驚痰結成塊在胸腹,發則跳動,痛不可忍,或成癲癇,在婦人多有此症(宜妙應丸)。以上如風寒濕火等痰,雖與五臟所發者或有相似,然內因與外因畢竟有別。
此外,又有相火咳血痰(宜滋陰清化丸)。胃熱鬱結臭痰(宜清胃湯加減用)。鬱氣凝聚成塊痰(宜清氣化痰丸)。脾氣不運柔痰(宜參朮健脾丸)。骨節空處結核痰(宜滾痰丸)。風氣發湧所生白沫潮痰(宜生鐵落湯)。鬱火凝結,久成痰毒(宜先服舟車神佑丸,次服尋痰湯)。
白話文:
痰飲源流
痰飲是濕邪引起的疾病。《內經》記載:太陰經脈在足下,濕邪盛行,就會導致飲邪積聚成病。又說:如果土氣過盛,雨水流行,嚴重時就會導致飲邪發作。還有記載:土氣鬱結而發病,太陰經脈氣血逆亂,都會引起飲邪發作。《內經》關於痰飲的論述,都認為其根源在於濕土。因此,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會有痰,都產生於脾臟,積聚在胃部,因為人體需要痰液來滋潤。但痰液的性質流動不定,因此它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從頭頂到腳底,隨著氣機的升降,遍佈全身內外,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
可以這樣比喻,痰液就像天地的雲霧一樣,沒有根基,沒有歸宿,來去無常,聚散不定,火氣旺盛則痰液增多,氣機阻滯則痰液更盛,風邪吹動則痰液湧動,變化多端,所以痰是百病之源,怪病都是由痰引起的。然而,天上的雲霧,只要陽光一出,就會消散無蹤;人體的痰液,如果元陽充足,陰濕之氣就不會凝結,也會消失無形,其道理是一樣的。現在就來說說痰液在人體各部位的情況:
在肺部則為燥痰,顏色發白,咳出如米粒大小,常伴隨喘促、寒熱、悲愁,脈象必定澀滯(宜服利金丸)。
在心臟則為熱痰,顏色發紅,凝結如膠狀,堅硬,常伴隨煩熱、心痛、口乾、唇燥、喜歡發笑,脈象必定洪大(宜服半黃丸)。
在脾臟則為濕痰,顏色發黃,滑利易咳出,常伴隨倦怠、軟弱、喜臥、腹脹、食滯,脈象必定緩慢(宜服白朮丸),或伴隨虛證(宜服六君子湯),或伴隨食積(宜服保和丸),或伴隨暑熱(宜服消暑丸),或伴隨驚恐(宜服妙應丸),需根據脾臟的病變分別治療。
在肝臟則為風痰,顏色發青,咳出如泡沫,常伴隨四肢沉重滿悶、躁怒、二便不通,脈象必定弦細(宜服川芎丸加半夏、南星,或防風丸)。
在腎臟則為寒痰,顏色發黑,咳出稀薄,常伴隨小便急痛、足寒、心悸恐懼,脈象必定沉弱(宜服胡椒理中丸,或加製半夏、南星)。
以上是痰液由五臟引起的。如果是由外感引起的,則有:
一、風痰:常伴隨癱瘓、奇症、頭痛眩暈、暗風悶亂,或抽搐痙攣(宜服青州白圓子)。
二、寒痰(即冷痰):常伴隨骨痺、四肢麻痺、氣刺痛、無煩熱,感覺清冷凝滯(宜服溫中化痰丸、溫胃化痰丸)。
三、濕痰:常伴隨身體沉重、軟弱倦怠(宜服山精丸、三仙丸)。
四、熱痰(即火痰):常伴隨煩熱燥結、頭面烘熱,或眼爛喉閉、癲狂嘈雜、懊惱怔忡,顏色也發黃(宜服清氣化痰丸、清熱導痰湯)。
五、鬱痰(即火痰鬱結於心肺):久則凝滯胸膈,稠黏難以咳出,常伴隨毛髮焦枯、咽乾、口燥、咳嗽喘促,痰色發白如枯骨(宜服節齋化痰丸)。
六、氣痰:七情鬱結,痰滯咽喉,形如敗絮,或如梅核,咯不出也咽不下,胸膈痞悶(宜服清火豁痰丸)。
七、食痰:飲食不消化,或伴隨瘀血,形成囊腫,導致痞滿不通(宜服黃栝蔞丸)。
八、酒痰:因飲酒不消化,或酒後多喝茶水,或飲酒過量,次日即嘔吐,飲食不香,嘔吐酸水等症狀(宜服瑞竹堂化痰丸)。
九、驚痰:因驚嚇而痰結塊於胸腹,發作時跳動疼痛難忍,或成癲癇,婦女多見(宜服妙應丸)。
以上風寒濕火等痰,雖然與五臟所發的痰症狀相似,但內因和外因畢竟不同。
此外,還有:
相火咳血痰(宜服滋陰清化丸)。胃熱鬱結臭痰(宜服清胃湯加減)。鬱氣凝聚成塊痰(宜服清氣化痰丸)。脾氣不運柔痰(宜服參朮健脾丸)。骨節空處結核痰(宜服滾痰丸)。風氣發湧所生的白沫痰(宜服生鐵落湯)。鬱火凝結,久成痰毒(宜先服舟車神佑丸,次服尋痰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