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六 (7)
卷十六 (7)
1. 痰飲源流
勞損所生,如雞蛋白痰,即俗所謂白血(宜金匱腎氣丸加消痰藥)。心膽被驚,神不守舍,或痰迷心竅,妄言妄見(宜壽星丸)。風痰注痛,或在腰腳,或在手臂(宜躑躅花丸)。上膈風熱痰實(宜桔梗蘆散)。頑痰壅遏胸膈,久而不化(宜青綠丸)。胸胃中有痰,頭痛不欲食(宜礬吐法)。
痰血凝聚,致成結胸(宜紫芝丸)。陰虛火動生痰,不堪用燥劑(宜五味天冬丸)。中脘氣滯,痰涎煩悶,頭目不清(宜三仙丸)。種種不一,總由氣血陰陽,升降怫逆而成。雖然同焉是物,稠黏者為痰,清稀者即為飲。飲有八:一曰留飲,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脅痛引缺盆,咳嗽轉甚,脈沉是也,久則骨節蹉跌,恐致癲癇也(宜導痰湯)。二曰痰飲,水走腸中,轆轆有聲是也(宜苓桂朮甘湯)。
三曰癖飲,水癖在兩脅下,動搖有聲是也(宜十棗湯、三花神佑丸)。四曰溢飲,水流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是也(宜大青龍湯)。五曰懸飲,飲後水流脅下,咳唾引痛是也(宜十棗湯)。六曰伏飲,膈滿嘔吐,喘咳寒熱,淚出,惡寒,腰背痛,身瞤惕是也(宜倍術丸)。
七曰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形如腫是也(宜五苓散)。八曰流飲,飲水流行,遍體俱注無定在是也(宜三花神佑丸)。此外又有飲食胃寒,或飲茶過多,致成五飲及酒癖(宜薑桂丸)。或患支飲,時苦冒眩(宜澤瀉湯)。飲癖,嘔酸嘈雜,脅痛食減(宜蒼朮丸)。
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弱,不能消化,飲食入胃,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宜赤石脂散)。種種不一,總由飲食水漿,乘時失度而成。雖然,曰痰曰飲之外,又有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黏者,脾虛不能攝液,故涎沫自出也(宜六君子湯加生薑、益智仁或以半夏、乾薑等分,為末服之)。又有時吐酸水,非關食滯者,必由停飲所致也(宜蒼半苓陳湯)。
又有嘔清水者,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此名水逆也(宜五苓散)。又有痰極腥臭,或帶膿血者,必肺胃癰也(肺宜清金飲,胃宜葵根湯)。凡此皆痰飲之屬也,要之,治痰治飲,不外理脾理氣兩法。蓋脾胃健運自無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氣道順,津液流通亦無痰,故曰治痰必理氣。
但昔人云:脾喜溫燥,惡寒潤,宜以二朮、星、夏為要藥矣;肺喜涼潤,惡溫燥,宜以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矣。旨哉斯言,其誠有不可混治者乎。然而土能生金,金不能助土,脾痰斷不可用肺藥,肺痰稍助脾以生肺,痰自益消也,是在臨症時消息之可耳。
【脈法】仲景曰:脈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又曰: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又曰:脈沉而弦者,此懸飲內痛。又曰:脈浮而細滑者傷飲。《提綱》曰:痰脈弦滑。《三因》曰:飲脈皆弦微沉滑。丹溪曰:久得澀脈,必費調理,以痰膠固,脈道阻塞也。《醫鑑》曰:脈沉弦細,謂大小不勻,俱痰飲為病也。
白話文:
痰飲的來源
過度勞累會導致痰的產生,例如像雞蛋白一樣的痰,就是俗稱的「白血」(適合服用金匱腎氣丸加上化痰藥物)。
若是因為心膽受到驚嚇,導致心神不寧,或是痰迷住了心竅,出現胡言亂語、產生幻覺的狀況(適合服用壽星丸)。
風邪引起的痰,可能會導致身體疼痛,位置可能在腰部、腿部,或是手臂(適合服用躑躅花丸)。
上呼吸道因風熱引起的痰,屬於實證(適合服用桔梗蘆散)。
頑固的痰阻塞在胸腔,久久無法化解(適合服用青綠丸)。
胸腔和胃部有痰,導致頭痛、食慾不佳(適合使用礬吐法)。
痰和血凝結在一起,可能會形成結胸的症狀(適合服用紫芝丸)。
陰虛體質的人,體內火氣旺盛而產生痰,不適合使用過於燥烈的藥物(適合服用五味天冬丸)。
中焦氣機不暢,導致痰液堆積,感到煩悶、頭暈目眩(適合服用三仙丸)。
痰飲的成因有很多種,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體內的氣、血、陰、陽失調,升降功能紊亂所導致的。雖然都屬於痰飲,但是濃稠黏膩的叫做「痰」,清稀的就叫做「飲」。
「飲」又分為八種:
第一種是「留飲」,指水液停留在心下部位,背部會感到像手掌般大小的冰冷感,可能會有呼吸急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肋骨疼痛並牽引到鎖骨窩、咳嗽加劇等症狀,脈象是沉的。如果長時間沒有治療,可能會導致骨關節脫位,甚至會引發癲癇(適合服用導痰湯)。
第二種是「痰飲」,指水液在腸道中流動,發出轆轆的聲響(適合服用苓桂朮甘湯)。
第三種是「癖飲」,指水液積聚在兩側肋骨下方,搖動身體時會發出聲響(適合服用十棗湯、三花神佑丸)。
第四種是「溢飲」,指水液流到四肢,應該發汗卻沒有出汗,導致身體沉重疼痛(適合服用大青龍湯)。
第五種是「懸飲」,指喝水後水液停留在肋骨下方,咳嗽或吐痰時會引發疼痛(適合服用十棗湯)。
第六種是「伏飲」,指胸膈脹滿、想嘔吐、喘咳、發冷發熱、流淚、怕冷、腰背疼痛、身體顫動(適合服用倍術丸)。
第七種是「支飲」,指咳嗽氣逆、靠著東西才能呼吸、呼吸短促、無法平躺、身體像腫起來一樣(適合服用五苓散)。
第八種是「流飲」,指水液在全身流竄,沒有固定停留的位置(適合服用三花神佑丸)。
此外,還有因為飲食寒涼、喝太多茶導致的五種飲證,以及酒癖(適合服用薑桂丸)。
有時支飲的患者會感到頭暈目眩(適合服用澤瀉湯)。
飲癖的患者會出現嘔酸水、胸脅疼痛、食慾減退等症狀(適合服用蒼朮丸)。
過度飲用冷飲會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食物進入胃中後都變成冷水,並且不停地嘔吐出來(適合服用赤石脂散)。
以上種種不同的情況,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飲食、飲水沒有節制所導致的。
除了「痰」和「飲」之外,還有一種既不是痰也不是飲的情況,患者會時常吐出白沫,但不像痰那麼濃稠,這是因為脾虛無法攝取津液,所以才會產生涎沫(適合服用六君子湯加上生薑、益智仁,或是將半夏、乾薑等分磨成粉服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吐酸水,但並非因為食物積滯所引起,而是因為停飲所導致的(適合服用蒼半苓陳湯)。
還有一種情況是嘔吐清水,並且口渴想喝水,但水喝下去就又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水逆(適合服用五苓散)。
另外,痰極度腥臭,甚至帶有膿血,這通常是肺或胃部生了癰(肺部適用清金飲,胃部適用葵根湯)。
總而言之,以上這些都屬於痰飲的範疇。治療痰飲,不外乎調理脾胃和理氣這兩種方法。因為脾胃功能正常運作,自然就不會產生痰,所以說「治痰先理脾胃」。氣機順暢,津液就能正常運行,也不會產生痰,所以說「治痰必理氣」。
古人說:「脾喜歡溫燥,厭惡寒濕,所以要以蒼朮、白朮、半夏等藥物為主要藥物;肺喜歡涼潤,厭惡溫燥,所以要以知母、貝母、麥冬、天冬、地黃、桔梗等藥物為主要藥物。」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治療痰飲絕對不能混淆。
然而,土能生金,金卻不能幫助土。脾胃有痰絕對不能用治療肺的藥物;而肺有痰,則可以稍微用些幫助脾胃功能的藥物來滋養肺部,這樣痰自然就會消散。這其中的道理,需要醫生在臨床時仔細斟酌。
脈象的判斷
《傷寒論》中說:脈象呈現雙弦的,表示身體有寒;脈象呈現偏弦的,表示身體有飲。又說:肺飲的脈象不呈現弦脈,但會有喘氣和呼吸短促的症狀。又說:脈象沉而弦的,表示是懸飲,內部會感到疼痛。又說:脈象浮而細滑的,表示是因飲食所傷而產生飲。
《脈經提綱》說:痰的脈象是弦滑的。
《三因方》說:飲的脈象都是弦微沉滑的。
朱丹溪說:如果脈象長期呈現澀的,則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調理,因為痰黏稠固結,阻塞了脈道。
《醫鑑》說:脈象沉弦細,並且大小不均勻的,都是因痰飲所引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