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六 (8)
卷十六 (8)
1. 痰飲源流
【痰涎飲不同】《直指》曰:伏於包絡,隨氣上浮,客肺壅嗽而發動者痰也。聚於脾元,隨氣上溢,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惟飲生於胃腑,為嘔為吐,此則胃家之病。又曰:水與飲同出而異名,人惟脾土有虧,故所飲水漿,不能傳化,或停心下,或聚脅間,或注經絡,或溢膀胱,往往因此成疾。又曰:飲者,因飲水不散而成病;痰者,因火炎熏灼而成疾;故痰稠濁,飲清稀。
【痰飲藥宜分治】繆仲淳曰:夫痰之生也,其出非一,藥亦不同,由於陰虛火炎,上迫乎肺,肺氣熱,則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是謂陰虛痰火,痰在於肺,而本於腎,治宜降氣清熱,益陰滋水,法忌辛溫燥熱補氣等藥。
由於脾胃寒濕生痰,或飲啖過度,好食油麵豬脂,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痰,甚至流於經絡,皮裡膜外,或結塊,或不思食,或徹夜不眠,或卒然眩僕,不知人事,或發癲癇,或昔肥今瘦,或叫呼異常,或身重腹脹,不便行走,或泄瀉不止,或成癱瘓,種種怪症,皆痰所為,故昔人云:怪病多屬痰,暴病多屬火,有以夫,此病在脾胄,無關肺腎,治宜燥脾行氣,散結軟堅,法忌滯膩苦寒濕潤等藥,及諸般厚味。
由於風寒之邪,鬱閉熱氣在肺,而成痰嗽齁喘,病亦在肺,治宜豁痰除肺熱藥中加辛熱辛溫,如麻黃、生薑、乾薑之屬以散外寒,則藥無格拒之患,法忌溫補酸收等藥。病因不齊藥亦宜異,利潤,利燥及利發散,各有攸當,非可混而施也。
夫世每以痰飲混稱,藥亦混投,殊不知痰之與飲,其由來正自有別,其狀亦殊,痰質稠黏,飲惟清水,特其色有異,或青或黃,或綠或黑,或如酸漿,或伏於腸胃,或上支胸脅,刺痛難忍,或流於經絡四肢,則關節不利。支飲上攻,為心痛,為中脘痛,甚則汗出,為嘔吐酸水、苦水、黃水等。
種種各異,或發寒熱,不思飲食,及不得安眠,皆其候也。此症多因酒後過飲茶湯,則水漿與腸胃中飲食濕熱之氣凝而為飲,或因情抱抑鬱,飲食停滯,不得以時消散,亦能成飲。總之,必由脾胃有濕,或脾胃本虛,又感飲食之濕,則停而不消,此飲之大略也,治宜燥濕利水,行氣健脾為主,乃為得也。
其藥大都以半夏、茯苓、白朮、人參為君,佐以豬苓、澤瀉以滲泄之,白豆蔻、陳皮以開散之,蘇梗、旋覆以通暢之,東垣五飲丸中有人參,其旨概可見矣。
【痰病似邪祟】東垣曰:血氣者,人之神也,神氣虛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氣兩虛,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致十二官失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必死,先宜多飲姜,鹽湯探吐,或多灌竹瀝、香油,次服消痰藥餌。
【辨痰色】《入門》曰:寒痰清,濕痰白,火痰黑,熱痰黃,老痰膠。
白話文:
痰液與飲液的不同
《直指》這本書提到:痰是潛伏在心包絡的,會隨著氣往上浮動,停留在肺部,造成咳嗽發作。而涎是積聚在脾的,會隨著氣往上溢出,從嘴角流出來而且控制不住。只有飲液是從胃產生,會造成嘔吐,這是胃部的疾病。書中還說,水和飲液雖然都出自體內,但名稱不同,主要是因為脾的功能不足,導致喝進去的水無法被正常代謝,有的停留在心下,有的積聚在脅肋之間,有的流注到經絡,有的溢出到膀胱,這些都可能導致疾病。書中又提到,飲液是因為喝水沒有正常散開而形成的疾病;痰是因為火氣過旺熏灼津液形成的疾病。所以痰比較濃稠混濁,而飲液比較清稀。
治療痰液與飲液的方法應區分
繆仲淳說:痰的產生原因有很多,所以用藥也不同。如果是由於陰虛火旺,導致火氣往上衝迫肺部,肺氣受熱,就會煎熬津液,凝結成痰,這是陰虛痰火。這種情況下,痰雖然在肺部,但根本原因在腎,治療上應該以降氣清熱、滋陰補水為主,要避免使用辛溫燥熱、補氣的藥物。
如果是由於脾胃寒濕產生痰,或是因為飲食過量,喜歡吃油膩的麵食和豬油,導致脾氣運化功能不好,痰就容易壅滯。甚至會流竄到經絡、皮下組織,或結成硬塊,或讓人不想吃飯,或整夜失眠,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癲癇發作,或以前很胖現在卻很瘦,或叫喊異常,或身體沉重、腹脹,難以行走,或腹瀉不止,或癱瘓等各種怪異的症狀,都是痰造成的。所以古人說,怪病多半是痰造成的,暴發的疾病多半是火造成的。這種病是因為脾胃的問題,和肺腎無關,治療上應該以燥濕健脾、疏理氣機、化解凝結的痰塊為主,要避免使用黏膩、苦寒、滋潤的藥物,以及各種油膩厚味的食物。
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風寒邪氣閉塞了肺部的熱氣,形成痰咳、哮喘等症狀,這種病也是在肺部。治療上應該使用化痰、清除肺熱的藥物,並加入一些辛熱、辛溫的藥物,如麻黃、生薑、乾薑等,來驅散體表寒邪,這樣藥效才能發揮。要避免使用溫補、酸收的藥物。疾病的原因不同,用藥也應該不同。利濕、利燥、發散等方法,都有其適應的症狀,不能混用。
世人常常把痰和飲液混為一談,用藥也混用,卻不知道痰和飲液的來源不同,形態也不同。痰的質地黏稠,飲液則像清水,只是顏色有所不同,可能是青色、黃色、綠色、黑色,或是像酸漿一樣。飲液有的潛伏在腸胃中,有的往上支撐胸脅,引起刺痛,有的流竄到經絡四肢,造成關節不利。支飲往上侵犯,會引起心痛、中脘痛,嚴重時會出汗、嘔吐酸水、苦水、黃水等。
各種症狀各有不同,有的會發冷發熱,不想吃東西,難以入睡,這些都是飲液的表現。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喝酒後又過量飲用茶水,導致水液和腸胃中飲食濕熱之氣凝結成飲。或是因為情緒低落、飲食停滯,無法及時消化,也會形成飲液。總之,一定是脾胃有濕,或是脾胃本就虛弱,又受到飲食濕氣的影響,導致水液停滯無法代謝。這是飲液產生的大概原因,治療上應該以燥濕利水、疏理氣機、健脾為主。
常用的藥物大多以半夏、茯苓、白朮、人參為主藥,再配以豬苓、澤瀉來滲濕,白豆蔻、陳皮來開散氣機,蘇梗、旋覆來疏通氣機。東垣的五飲丸中有人參,其用意大概如此。
痰病如同邪祟
東垣說:血氣是人的精神所在,如果精神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這是有可能的。如果血氣兩虛,痰停留在中焦,阻礙氣機升降,導致身體各個器官功能失常,視聽言動都會出現虛妄,這時如果用驅邪的方法治療,必定會導致死亡。應該先喝薑鹽湯來催吐,或是大量灌服竹瀝、香油,然後再服用化痰的藥物。
辨別痰的顏色
《入門》這本書說:寒痰是清澈的,濕痰是白色的,火痰是黑色的,熱痰是黃色的,老痰是膠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