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9)

1. 痰飲源流

【痰飲原由症治】丹溪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菸灰黑色。又曰:凡病百藥不效,關脈伏而大者,痰也,控涎丹下之。又曰:脾虛不能剋制腎水,多唾痰,唾而不咳者。宜八味丸。又曰:大病後多唾痰,此胃冷也。又曰:病人多唾白沫,乃胃口上停寒也。又曰:凡病久淹延,卒不死者,多因食積痰飲所致。

所以然者,因胃氣亦賴痰積所養,飲食雖少,胃氣卒不便虛故也。又曰: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亦不能去,脈浮者宜吐,膠固稠濁者必用吐。又曰: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此中就有發散之意,不必在出痰也。又曰:凡用吐藥,升提其氣,便吐也。又曰:氣實痰熱結者,難治。

《入門》曰:一切痰症,食少,肌色如故。一切水症,脅硬,心下怔忡。又曰:痰新而輕者,味淡色清白稀薄;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咯不出,漸成惡味,酸辛腥臊鹹苦,甚至帶血而出。但痰症初起,頭痛發熱,類外感表症,久則潮咳夜重,類內傷陰火,痰飲流注,支節疼痛,又類風症。但痰症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不勻不定為異耳。

又曰:俗云十病九痰,誠哉斯言。又曰:痰厥者,皆因內虛受寒,痰氣阻塞,手足厥冷麻痹,暈倒,脈沉細也。《回春》曰:凡臂難,遍身骨節痛,坐臥不寧,痰入骨也。又曰:眼黑而行步吟呻,舉動艱難,入骨痰也,其症必遍身骨節痛,眼黑,面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

眼黑氣短促者,驚風痰也。眼黑頰赤,或面黃者,熱痰也。咯之不出者,痰結也。脅下痛,作寒熱,咳嗽氣結亦痰結。《局方》曰:胸中有寒,則喜唾痰。《資生經》曰:痰涎病不一,惟癆瘵有痰為難治,最宜早灸膏肓、四花穴。《全嬰方》曰:肺胃虛則生黏痰,痰涎滯咽喉,如曳鋸聲,時或瘛瘲。

或因吐瀉所致,脾虛肺亦虛,痰涎流溢,變成癲癇,尤為難治。《得效》曰:有痰飲流注者,人忽胸背手腳腰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不可便用風藥,及妄施針灸。

亦不可疑為風毒結聚欲為癰,亂用藥貼,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能令人頭痛難舉,神昏意倦,多睡,食少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涎,手足冷痹,氣脈不通。亦不得認為癱痿,凡有此疾,只服控涎丹,其疾如失。丹溪曰:有痰核塊者,人身上中下,有塊如腫毒,多在皮裡膜外,此因濕痰流注。

作核不散,問其平日好食何物,用藥吐下之,方用消痰散核之劑,如二陳湯,加大黃、連翹、柴胡、桔梗、薑黃連、白芥子,水煎,入竹瀝,多服自消。《醫鑑》曰:痰飲流注於胸背頭項腋胯腰腿手足,聚結腫硬,或痛或不痛,按之無血潮,雖或有微紅,亦淡薄不熱,堅如石,破之無膿,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紫汁。

白話文:

【痰飲的來源和治療】

朱丹溪說,凡是有痰的人,眼皮和眼睛下方一定會有像煙灰一樣的黑色。他又說:凡是生病吃很多藥都沒效,把脈時發現關脈沉伏而強大的,就是痰,應該用控涎丹來瀉下。他又說:脾虛不能控制腎水,會常常吐痰,這種吐痰但不咳嗽的情況,適合服用八味丸。他又說:大病後常常吐痰,這是胃寒的表現。他又說:病人常常吐出白色泡沫,這是胃口上部有寒氣停滯。他又說:凡是久病不癒,卻又不會馬上死去的,大多是因為飲食積滯和痰飲所導致。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氣也需要依靠痰積來滋養,即使飲食很少,胃氣也不會馬上虛弱。他又說:痰在膈膜之上,一定要用催吐的方法,瀉下是無法去除的,脈象浮的人適合催吐,痰液濃稠黏膩的人一定要用催吐。他又說:痰在經絡中,非催吐不可,這其中就有發散的意思,不一定要把痰吐出來。他又說:凡是用催吐藥,都是為了提升氣,才能讓人吐出來。他又說:氣實痰熱結實的人,難以治療。

《醫學入門》說:一切痰症的特點是,食量減少,但肌肉的顏色沒有改變。一切水腫的特點是,兩脅發硬,心下感到驚悸不安。又說:新產生的痰,比較輕,味道淡,顏色清白稀薄;時間久了而變得嚴重的,會呈現黃色混濁,濃稠黏膩凝結,難以咳出,漸漸產生不好的味道,像是酸、辣、腥、臊、鹹、苦,甚至帶血。但痰症初期,會出現頭痛、發熱,類似外感表證,時間久了會出現潮熱咳嗽,晚上加重,類似內傷陰火,痰飲流注,引起肢體關節疼痛,又類似風症。但痰症的特點是胸悶、食慾減退,但肌肉顏色沒有改變,脈象滑而不均勻、不定為異。

又說:俗話說「十病九痰」,確實是這樣。又說:痰厥的人,都是因為體內虛弱而受寒,導致痰氣阻塞,手腳冰冷麻木,暈倒,脈象沉細。《回春》說:凡是手臂活動困難,全身骨節疼痛,坐立不安,這是痰進入骨骼。又說:眼睛發黑,走路時會呻吟,行動困難,是入骨痰,這種症狀必然是全身骨節疼痛、眼睛發黑、面色土黃、四肢痿弱麻痺。屈伸不方便的,是風濕痰。

眼睛發黑、呼吸急促的,是驚風痰。眼睛發黑、臉頰發紅,或是面色發黃的,是熱痰。咳嗽卻咳不出痰的,是痰結。脅下疼痛,出現發冷發熱,咳嗽氣喘,也是痰結。《局方》說:胸中有寒氣,就會喜歡吐痰。《資生經》說:痰涎的病症有很多種,只有癆瘵(肺結核)有痰最難治療,最好早點針灸膏肓穴、四花穴。《全嬰方》說:肺胃虛弱就會產生黏痰,痰涎阻塞咽喉,發出像拉鋸子一樣的聲音,有時會抽搐。

有時因為嘔吐腹瀉所導致,脾虛肺也跟著虛弱,痰涎流溢,變成癲癇,更難治療。《得效》說:有痰飲流注的人,會突然感到胸背、手腳、腰部隱隱作痛,難以忍受,甚至牽引著筋骨疼痛,坐立不安,疼痛部位時常轉移不定,不可以隨便使用驅風的藥物,或是亂用針灸。

也不可以懷疑是風毒聚集而要形成癰腫,亂用藥膏貼敷,這都是痰涎潛伏在心膈上下,轉變成這種疾病,會讓人頭痛難忍、精神昏沉、疲倦嗜睡、食慾不振、味覺遲鈍,痰液黏稠,晚上喉嚨中像有鋸子拉動的聲音,常常流口水,手腳冰冷麻木,氣脈不通。也不可以認為是癱瘓,凡是有這種疾病的,只要服用控涎丹,疾病就會像消失一樣。朱丹溪說:身上有痰核塊的人,不論是上身、中身還是下身,出現像腫毒一樣的塊狀物,大多在皮膚裡或膜外,這是因為濕痰流注所導致。

形成痰核,久久不散,要問他平常喜歡吃什麼東西,用藥催吐或瀉下,再用消除痰核的藥方,如二陳湯,加上大黃、連翹、柴胡、桔梗、薑黃連、白芥子,用水煎煮,加入竹瀝,多服就會自然消散。《醫鑑》說:痰飲流注到胸背、頭頸、腋下、胯部、腰腿、手腳,聚集結成腫塊,有的會痛,有的不會痛,按壓時沒有血色,即使有點微紅,顏色也很淡薄不熱,堅硬如石頭,破開後沒有膿液,或是只有少許血水,或是清水,或是像紫色的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