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二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二卷 (4)

1. 引《靈樞》《素問》論痹

周痹者在血脈之中,上下游行,周身俱痛,宜觸痹湯、大豆櫱湯。

支飲者手足麻痹,臂痛不舉,多睡眩冒,忍尿不便,膝冷成痹也,宜茯苓湯。

東垣云:身體沉重,走注疼痛,濕熱相搏而風熱鬱不得伸,附著於有形也,宜蒼朮、黃柏之類。

白話文:

痹症如果發生在血液循環之中,會像水流一樣在全身上下流竄,導致全身都感到疼痛,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觸痹湯或大豆櫱湯來治療。

如果是由於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引起的痹症,會出現手腳麻木、手臂疼痛抬不起來、容易嗜睡、頭暈眼花、想小便卻排不出來、膝蓋冰冷等症狀,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茯苓湯來治療。

李東垣說過,身體感覺沉重,疼痛會像跑來跑去一樣不固定,這是因為體內濕氣和熱氣互相糾結,導致風熱之氣無法舒展,附著在身體有形的部位所致,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蒼朮、黃柏等藥物來治療。

2. 行痹治劑

(即走注疼痛。)

仲景,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兀兀欲吐,痛風神效。

桂枝,知母,防風(各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附子(炮。各二兩),生薑,白朮(各五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一日三服。

烏頭湯,歷節風不可屈伸,疼痛。

麻黃,芍藥,黃耆(各三兩),甘草(炙),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去烏頭)

水三升,煎一升,去渣,納蜜,再煎七合,不時盡服之。

河間,防風湯,治行痹走注無定。痛風神效。

防風,當歸,赤茯苓,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錢),甘草,桂(各五分),黃芩,秦艽,葛根(各二分),麻黃(去節,五分)

水酒各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一盞,去渣,溫服。

《本事方》,薏苡仁散,治濕傷腎,腎不能生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髃,肌肉疼痛,漸入左指。

薏苡(一兩),當歸,芎藭,乾薑,甘草,官桂,川烏,防風,白朮,茵芋(即山藥),麻黃,獨活(各五錢)

上末,每服一錢,空心,臨臥酒調下,一日三服。

麝香丸,治白虎歷節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齧,晝靜夜劇,及一切足疼痛。

川烏(大者三個,生用),全蠍(二十一個,生用),黑豆(二十一個,生用),地龍(五錢)

上末,入麝香半字,同研勻,糯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凡是歷節及不測痰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州日,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如蟲齧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歷節風病也,三服愈。

丹溪,龍虎丹,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半身疼痛。

蒼朮,草烏,白芷(各一兩)

上末,水拌,待發熱過,再入乳香二錢,當歸、牛膝各半兩,酒糊為丸,彈子大,酒化下。

無擇,附子八物湯,治歷節風,四肢疼痛如錘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芍藥,茯苓,半夏,桂心(各三兩),白朮(四兩),人參(三兩)

每服五六錢,水煎。

加味二妙散,痛風走注疼痛。

黃柏(酒炒),蒼朮(酒炒。各二錢)

水煎,調酒洗威靈仙末、羚羊角灰(臣),蒼朮(佐),白芥子(使),生薑一片,入藥末一錢,擂碎,以煎藥再溫服。

東垣,和血散痛湯,治兩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後又腫,骨頭裡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發時多則五日,少則三日,晝輕夜重,痛時覺熱,行則痛輕,腫卻重。注云:先血後氣,乃先痛後腫,形傷氣也。

羌活,升麻,麻黃(去節。各一錢半),桃仁(十個),柴胡,防風,黃柏,知母(酒炒。各一錢),黃連(酒炒),防己(各六分),豬苓,獨活(各五分),當歸(各一分),甘草(炙,二分),紅花(一分)

白話文:

行痹治劑

仲景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四肢關節疼痛,身體消瘦虛弱,腳腫得像要脫落一樣,頭暈氣短,噁心欲吐,對痛風效果顯著。藥方:桂枝、知母、防風各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炮附子各二兩,生薑、白朮各五兩。水七升,煎成二升,溫服,一日三次。

烏頭湯,治療關節風濕導致肢體屈伸困難,疼痛。藥方:麻黃、芍藥、黃耆各三兩,炙甘草,川烏(五枚,切碎,用二升蜜煎成一升,然後去掉川烏)。水三升,煎成一升,去渣,加入蜜,再煎成七合,隨時服用。

河間的防風湯,治療行痹,疼痛遊走不定。對痛風效果顯著。藥方:防風、當歸、赤茯苓、炒杏仁(去皮尖)各一錢,甘草、桂枝各五分,黃芩、秦艽、葛根各二分,去節麻黃五分。水酒各二盞,大棗三枚,生薑五片,煎成一盞,去渣,溫服。

《本事方》的薏苡仁散,治療濕邪傷腎,腎虛不能滋養肝臟,肝臟自行生風,導致風濕痹痛,遊走於四肢筋骨,或者累及左肩胛骨,肌肉疼痛,逐漸蔓延至左手指。藥方:薏苡仁一兩,當歸、川芎、乾薑、甘草、官桂、川烏、防風、白朮、山藥、麻黃、獨活各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或睡前用酒送服,一日三次。

麝香丸,治療白虎歷節風引起的疼痛,遊走不定,感覺像蟲子咬一樣,白天輕微,晚上加重,以及各種足部疼痛。藥方:川烏(大的三個,生用),全蠍(二十一個,生用),黑豆(二十一個,生用),地龍五錢。研磨成粉末,加入麝香半字,混合研勻,用糯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丸,嚴重者服用十丸,晚上睡前服用,隔夜空腹,溫酒送服,微微出汗後病症就會好轉。 作者曾用此方治療歷節風及不明原因的痰飲疼痛,一兩次就痊癒。在歙州時,曾治癒一位貴婦人的全身遊走性疼痛,晚上加重,像蟲子咬一樣,很多人認為是鬼邪作祟,作者診斷為歷節風,服藥三次痊癒。

丹溪的龍虎丹,治療遊走性疼痛,或者麻木癱瘓,半身疼痛。藥方:蒼朮、草烏、白芷各一兩。研磨成粉末,加水拌勻,待稍發熱後,加入乳香二錢,當歸、牛膝各半兩,用酒糊做成彈子大的丸藥,酒送服。

無擇的附子八物湯,治療歷節風,四肢疼痛如錘擊鍛打般難以忍受。藥方:炮附子(去皮臍)、炮乾薑、芍藥、茯苓、半夏、桂心各三兩,白朮四兩,人參三兩。每次服用五六錢,水煎服。

加味二妙散,治療痛風引起的遊走性疼痛。藥方:酒炒黃柏、酒炒蒼朮各二錢。水煎,用酒調服威靈仙粉末、羚羊角灰,再加蒼朮、白芥子、一片生薑,加入藥末一錢,研碎,用煎好的藥再溫服。

東垣的和血散痛湯,治療兩手十指,每次只痛一個手指,疼痛後腫脹,骨頭深處疼痛,膝蓋痛,左膝痛好了又右膝痛,發病時間長則五天,短則三天,白天輕微,晚上加重,疼痛時感覺發熱,行走時疼痛減輕,腫脹卻加重。註解:先傷血後傷氣,所以先痛後腫,是氣血受損。藥方:羌活、升麻、去節麻黃各一錢半,桃仁十個,柴胡、防風、黃柏、酒炒知母各一錢,酒炒黃連、防己各六分,豬苓、獨活各五分,當歸一分,炙甘草二分,紅花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