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二卷 (5)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二卷 (5)

1. 行痹治劑

分二服,水煎,食前熱服。

羅太無治真定府張大,素好嗜酒,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屈伸不利,膝臏亦然,心下痞滿,身體沉重,不欲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黃,精神減少,至六月間,求予治之。診其脈沉而緩,緩者脾也。《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仲景云:濕流關節,肢體煩痛,此之謂也。宜以,大羌活湯,主之。

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朮,防風,甘草,威靈仙,茯苓,當歸,澤瀉(各五分)

分二帖,水煎,食前一服,食後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牛蒡子湯,治風熱成歷節,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閉。

牛蒡子,新豆豉(炒),羌活(各三兩),生地(二兩半),黃耆(一兩半)

為末,湯調二錢,空心。食前,日三服。此病胸膈生痰,久則赤腫,附著肢節,久久不退,遂成厲風。此孫真人預戒也,宜早治之。

河間,大豆櫱散,治周痹走注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澤皮毛,補腎。

大豆櫱(一升,炒香熟,為末)

每服五分,溫酒調下,空心服,加至一錢,日三服。

《本草》云:大豆消淤血,破婦人惡血,治熱痹,筋攣,膝痛。古人多用酒沃豆櫱取汗,蓋表藥也。

犀角湯,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

犀角(二兩),羚羊角(一兩),黃芩,梔子,射干,大黃,升麻(各四兩),豉(一升)

每七八錢,水二盅,煎服。

張子和治一稅官,風寒濕痹,腰腳沉重,浮腫,夜則痛甚,兩足惡寒,經五六月間,猶綿纏靴,足膝,皮膚少有跣露,則冷氣襲之,流入經絡,其病轉劇,走註上下,往來無定,其痛極處,便攣急而腫起,肉色急而腫起,肉色不變,腠理如蟲行,每遇風冷,病必轉增,食減,肌體瘦乏,起須人扶。所服者烏、附、薑、桂種種燥熱,燔針著灸,莫知其數,前後三年不愈。

一日,予脈之,其兩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導水丸、通經散各一服。是夜瀉三十餘行,痛減半,漸服赤茯苓湯、川芎湯、防風湯。此三方在《宣明論》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錢,漐漐然汗出。予欲作玲瓏灶法熏蒸,血熱必增極。諸汗法,古方中多有之,惟以吐法者世罕知之。

丹溪,控涎散,治身及脅走痛,痰挾死血,加桃仁泥丸。治走注疼痛。

威靈仙,梔子(炒),蒼朮,當歸(各一錢),川芎(七分),肉桂(一分),桃仁(七個),甘草(五分),生薑(五片)

水二盞,煎半乾,入童便半盞,竹瀝半盞,熱服。忌肉、雞、面。

定痛方,治一切風濕痹痛。

乳香,沒藥,地龍,木鱉子肉,金星石,五靈脂(等分)

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酒下。

升麻湯,治熱痹,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縱,皮毛黑,兼治諸風。

白話文:

行痹治劑

第一帖藥方:

將藥分成兩份,用水煎煮,在吃飯前溫熱服用。

有個住在真定府的張大,他平時非常喜歡喝酒。五月份的時候,他的手指關節開始腫痛,難以彎曲伸直,膝蓋也是這樣。他感到心口悶脹,身體沉重,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想吐,臉色枯黃,精神也變差了。到了六月份,他來找我看病。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沉而緩慢,緩脈代表脾臟的問題。《黃帝內經》說:「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和滿悶,都屬於脾臟的問題。」《傷寒論》也說:「濕氣流注到關節,會引起肢體煩躁疼痛。」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應該用「大羌活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朮、防風、甘草、威靈仙、茯苓、當歸、澤瀉(各五分)。

將藥分成兩帖,用水煎煮,飯前服用一帖,飯後服用一帖,禁忌喝酒、麵食以及生冷堅硬的食物。

第二帖藥方:牛蒡子湯

治療風熱引起的關節疼痛,手指紅腫麻木,嚴重時會侵犯到肩膀、背部和膝蓋,遇到暑熱或者便秘時病情會加重。

藥方組成:牛蒡子、炒過的豆豉、羌活(各三兩),生地(二兩半),黃耆(一兩半)。

將藥磨成粉末,用湯水調服二錢,在空腹時服用,飯前服用,一天服用三次。這種病症會導致胸膈產生痰液,久了之後會出現紅腫,附著在肢體的關節處,久久不退,最終會變成嚴重的風病。這是孫思邈早就告誡過的情況,應該儘早治療。

第三帖藥方:大豆櫱散

治療各種風濕引起的關節遊走性疼痛,在五臟中滯留,胃部結聚,可以補氣、排毒、滋潤皮膚毛髮、補腎。

藥方組成:炒香的大豆櫱(一升),磨成粉末。

每次服用五分,用溫酒調服,空腹服用,可以增加到一錢,一天服用三次。《本草綱目》說:大豆可以消除淤血,破除婦女惡血,治療熱性關節疼痛,筋攣,膝痛。古人經常用水浸泡豆櫱取汗,是一種發汗的藥物。

第四帖藥方:犀角湯

治療熱毒侵入四肢,導致關節腫痛。

藥方組成:犀角(二兩),羚羊角(一兩),黃芩、梔子、射干、大黃、升麻(各四兩),豆豉(一升)。

每次服用七八錢,用水兩盅煎煮後服用。

有個姓張的醫生,治療一個稅官的病,這個稅官得了風寒濕痹,腰腿沉重,浮腫,晚上疼痛加劇,兩腳怕冷。病了五六個月,還穿著厚厚的靴子,腳和膝蓋的皮膚只要稍微裸露出來,就會有冷氣侵入經絡,導致病情加重。疼痛會在身體上下遊走不定,最痛的地方會攣縮腫脹,肉的顏色沒有改變,皮膚表面像蟲子在爬。每當遇到風冷,病情就會加重,食慾減少,身體消瘦,需要別人攙扶才能站立。他之前服用的都是烏頭、附子、生薑、桂枝等燥熱的藥物,也用過針灸,但是三年都沒有好轉。

有一天,我給他診脈,發現他兩手的脈象都是沉滑有力。我先給他服用了「導水丸」和「通經散」各一劑,當晚就腹瀉三十多次,疼痛減輕了一半。然後逐漸服用「赤茯苓湯」、「川芎湯」和「防風湯」。這三種藥方在《宣明論》中都有記載,都是治療痹症的。每天服用三次,每次煎煮七八錢,微微出汗。我本想用「玲瓏灶」的方法熏蒸,但是考慮到血熱可能會更嚴重。古方中有很多發汗的方法,但是用吐法的人卻很少。

第五帖藥方:控涎散

治療身體和脅肋部遊走性疼痛,因為痰液夾雜死血引起的。可以加入桃仁製成藥丸,治療遊走性的疼痛。

藥方組成:威靈仙、炒過的梔子、蒼朮、當歸(各一錢),川芎(七分),肉桂(一分),桃仁(七個),甘草(五分),生薑(五片)。

用水兩盞煎煮到半乾,加入童便半盞、竹瀝半盞,溫熱服用。禁忌食用肉類、雞肉和麵食。

第六帖藥方:定痛方

治療各種風濕痹痛。

藥方組成:乳香、沒藥、地龍、木鱉子肉、金星石、五靈脂(等分)。

用蜂蜜製成藥丸,像彈珠一樣大。每次服用一丸,睡前用酒送服。

第七帖藥方:升麻湯

治療熱痹,肌肉發熱嚴重,身體像有老鼠在跑,嘴唇外翻,皮膚變黑。也可以治療各種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