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二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二卷 (3)

1. 引《靈樞》《素問》論痹

《靈樞》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搐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

岐伯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帝曰:善。此痛安在何因而有名?岐伯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則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眾痹。

仲景《金匱要略》論血痹乃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嚴用和曰:痹證因體虛,腠理空疏,受之而成。逢寒則急,逢熱則縱,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診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脈澀而緊者亦為痹。又有風血痹,陰邪入於血經故也。

劉宗厚曰:人之感三氣而為痹者,以其形虛、血虛耳。但有肌、皮、血、脈淺深之異,故人臟者死,緣痹之為證,有筋攣不伸,肌肉不仁者,與風證絕相似,故世俗類於風痿、痹證通治,此千古之弊也。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

如錢仲陽為宋之一代明醫,自患周痹,止能移於手,足為之偏廢,不能盡去,可見其為難治也。況今世俗多類於風證通治,宜乎不能得其病情也。

《統旨》曰:風痹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也,宜防風湯。寒痹者四肢孿痛,關節浮腫,宜五積散。濕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者,宜茯苓川芎湯。熱痹者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𤸷痹熻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宜升麻湯。

三氣合而為痹,則皮膚頑厚,或肌肉痠痛,此為邪中周身,搏於血脈,積年不已則成癮疹、風瘡,搔之不痛,頭髮脫落,治宜疏風涼血。

腸痹者數飲而小便不通,中氣喘爭,時作飧泄,宜五苓散加桑白皮、木通、麥門冬,或吳茱萸散、木香丸。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宜腎著湯、腎瀝湯。(方見淋閉門。)

血痹者邪入於陰血之分,其狀體常如被風,所以骨弱勞瘦,汗出、臥則不能搖動也,宜當歸湯。

白話文:

《靈樞》中黃帝向岐伯詢問:有一種疾病名為周痹,它在人體內上下移動,跟隨著血液的循環,左右對應,且發展迅速,沒有任何空檔。我想知道這種疼痛是發生在血脈中呢?還是發生在肌肉組織之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而且這種疼痛的轉移速度如此之快,連下針治療的時間都沒有,疼痛出現到消失的速度之快,甚至來不及進行確切的治療,疼痛就已經停止了。這是什麼道理?請告訴我原因。

岐伯回答說:這不是周痹,而是眾痹。黃帝說:我希望瞭解眾痹。

岐伯解釋:眾痹會在身體的不同部位交替出現,一個部位發病後另一個部位又會開始,這種疾病並不是全身性的,而是交替發作的。黃帝表示認同。那麼,這種疼痛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因為什麼而有了特定的名字?

岐伯解釋:風、寒、濕氣這些外部因素影響到了肌肉組織,使得體液凝聚,一旦受到寒冷刺激就會聚集,然後推擠肌肉組織使其破裂,組織破裂就會產生疼痛。當疼痛發生時,人體的神經系統會有所反應,導致局部發熱,發熱可以減輕疼痛,疼痛減輕後,可能會出現短暫的無力感,然後其他的痹症就會接踵而至。這種疾病既不在臟腑內,也未出現在皮膚表面,而是位於肌肉組織之間,正氣無法流暢地循環,因此被稱為眾痹。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一種名為血痹的疾病,這種疾病多見於體質較弱、骨骼柔軟、肌肉肥厚的人。當他們過度勞累、大量出汗,且在睡眠中不時扭動身體,再受到微風吹拂,就會導致血痹。患者的脈象通常微弱且澀滯,主要在寸口和關上部位表現為緊繃,治療時應該採用針灸引導陽氣,使脈象恢復平和,一旦緊繃感消失,病情就會好轉。血痹的特徵是脈象微弱,寸口和關上的脈象尤其微弱,而尺部的脈象則略顯緊繃。患者在外觀上表現為肢體麻木,類似風濕病的症狀,黃耆桂枝五物湯可以作為治療的選擇。

嚴用和指出:痹證是因身體虛弱,肌腠疏鬆,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的。當遇到寒冷,病情會加重;當遇到溫暖,病情會減輕。根據受影響的邪氣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症狀。

劉宗厚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受到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痹證,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身體虛弱、血液不足。不過,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影響程度,有的影響皮膚,有的影響肌肉,有的影響血液,有的影響脈絡。如果邪氣進入臟腑,病情往往會很嚴重。由於痹證的症狀與風證非常相似,因此,歷史上許多醫師常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導致了長期以來的誤診誤治。然而,對於痹證而言,最關鍵的是要分辨病因。風證是由陽性邪氣引起的;而痹證是由風、寒、濕三種陰性邪氣共同作用於人體所致,其症狀主要表現為沉重和固定,對於患者來說,這種痛苦很難消除。

例如,錢仲陽是宋代著名的醫生,他自己也曾患有周痹。雖然他能夠將疼痛從腳部轉移到手部,但最終還是造成了偏癱,無法完全根治。由此可見,痹證是一種難以治療的疾病。更不用說,如今的醫生往往將風證和痹證混為一談,這當然無法真正理解患者的病情。

《統旨》提到:風痹的特徵是病痛會在身體各部位遊走,當虛邪與血氣在關節處交匯時,會造成筋脈鬆弛,無法正常收縮。對於風痹,防風湯是適當的治療選擇。寒痹的特徵是四肢疼痛,關節浮腫,對於這種情況,五積散是適當的治療選擇。濕痹的特徵是疼痛固定不移,出汗增多,四肢乏力,皮膚失去知覺,精神混亂,對於這種情況,茯苓川芎湯是適當的治療選擇。熱痹的特徵是臟腑受到熱邪影響,再受到外界邪氣侵襲,邪氣滯留在經絡中,無法正常運行,導致陽氣受阻,產生燥熱和悶痛,肌肉極度發熱,皮膚上出現像老鼠跑過的痕跡,嘴脣開裂,皮膚顏色改變,對於這種情況,升麻湯是適當的治療選擇。

當風、寒、濕三種邪氣合併作用於人體,導致痹證時,皮膚會變得堅韌,肌肉也會感到痠痛。這表明邪氣已經侵入全身,影響到血脈,如果長時間不加以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為慢性疾病,如癢疹和風濕性皮膚病,抓撓不會感到疼痛,頭髮也可能脫落。對於這種情況,疏風涼血是適當的治療原則。

腸痹的特徵是頻繁飲水但小便不通,中氣喘促,偶爾會出現腹瀉,對於這種情況,五苓散加桑白皮、木通、麥門冬,或吳茱萸散、木香丸是適當的治療選擇。

胞痹的特徵是小腹和膀胱區域內部疼痛,排尿困難,上半身分泌清涕,對於這種情況,腎著湯、腎瀝湯是適當的治療選擇。

血痹的特徵是邪氣進入陰血部分,症狀包括經常感覺像被風吹過,骨頭脆弱,容易疲勞消瘦,出汗,睡覺時不能自由轉動身體,對於這種情況,當歸湯是適當的治療選擇。

周痹的特徵是病痛在血脈中上下移動,全身都會感到疼痛,對於這種情況,觸痹湯、大豆櫱湯是適當的治療選擇。

支飲的特徵是手腳麻木,手臂疼痛無法抬起,嗜睡、頭暈、尿瀦留,膝蓋冰冷,對於這種情況,茯苓湯是適當的治療選擇。

東垣先生認為:身體沉重,移動時疼痛,這是濕熱相搏,風熱鬱結,無法得到舒緩,邪氣附著在有形之物上。對於這種情況,使用蒼朮、黃柏等藥物是適當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