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二卷 (2)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二卷 (2)

1. 痹門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王注:淫氣謂氣之妄行者,各隨臟之所主,而入為痹也。)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飲食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飲食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故,則病疹也。(《甲乙經》以隨為治。

帝曰: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甲乙經》作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帝曰:善。

白話文:

陰氣,如果平靜就會使精神內藏,如果躁動就會消散。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傷。過度呼吸喘息,就會有痹症聚集在肺部;過度憂思,痹症就會聚集在心臟;過度遺尿,痹症就會聚集在腎臟;過度疲勞衰竭,痹症就會聚集在肝臟;過度肌肉衰弱,痹症就會聚集在脾臟。(王冰註解:所謂的「淫氣」,是指氣的妄動,各自隨著臟腑所主導的方向,侵入而形成痹症。)各種痹症如果沒有治好,也會逐漸侵入體內更深層次。如果風邪比較強盛,那麼這個人的病就比較容易治好。

黃帝問:痹症,有時會導致死亡,有時會長期疼痛,有時又容易治好,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痹症如果侵入到臟腑,就會導致死亡;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就會長期疼痛;如果停留在皮膚之間,就比較容易治好。黃帝問:痹症侵入到六腑又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這也是因為飲食和居住環境,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自有俞穴,風、寒、濕等邪氣侵入到這些俞穴,而飲食又與之相互呼應,邪氣就會順著俞穴進入,各自停留在所屬的腑。黃帝問:用針灸治療應該怎麼做呢?岐伯回答說:五臟有俞穴,六腑有合穴,按照經脈的走向,各自有其發病的原因,只要根據各自的原因治療,疾病就能痊癒。(《甲乙經》認為應「隨」其病因治療。)

黃帝問:營氣和衛氣也會導致痹症嗎?岐伯回答說:營氣,是水穀精微之氣,它調和於五臟,散布於六腑,才能進入脈管,所以它沿著脈管上下運行,貫穿五臟、聯繫六腑。衛氣,是水穀悍疾之氣,它的氣剽悍迅疾、滑利,不能進入脈管,所以它運行於皮膚之中,肌肉之間,熏蒸肓膜,散布於胸腹。如果衛氣運行逆亂就會生病,順應其運行就會痊癒。衛氣不與風寒濕邪結合,所以不會導致痹症。

黃帝說:很好。痹症有時會疼痛,有時不痛,有時會麻木,有時會感覺寒冷,有時會感覺燥熱,有時會感覺潮濕,這些又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疼痛,是因為寒邪多,有寒邪所以會痛。不痛又不麻木,是因為疼痛時間久了,深入體內,營衛之氣運行不暢,經絡時常阻塞,所以不通。(《甲乙經》這裡寫的是「痛」。)皮膚得不到營氣的滋養,所以就會麻木。感覺寒冷,是因為陽氣少,陰氣多,與病邪相互作用,所以會感覺寒冷。感覺燥熱,是因為陽氣多,陰氣少,病邪乘勝欺壓陽氣,陽氣又被陰邪困住,所以會感覺燥熱。

如果多汗又潮濕,是因為感受濕邪太重了,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兩者相互感應,所以會出汗並且感覺潮濕。黃帝問:痹症的病,有時候不痛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痹症如果發生在骨骼,就會感覺沉重;如果發生在脈管,就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流暢;如果發生在筋,就會導致屈伸不利;如果發生在肌肉,就會感覺麻木不仁;如果發生在皮膚,就會感覺寒冷,所以具備這五個方面,就不會感到疼痛。凡是痹症這類疾病,遇到寒冷就會加重,遇到熱就會緩解。黃帝說:很好。

2. 論四時受痹源流,刺痹穴法

冬感風、寒、濕者為骨痹,久不已則內入於腎,病腎脹,足攣,尻以代踵,身踡,脊以代頭。取太谿、委中。

春感風、寒、濕者為筋痹,久不已則內入於肝,病臥則驚,多飲,數小便。取太衝、陽陵泉。

夏感風、寒、濕者為脈痹,久不已則內入於心,病心下滿,暴喘,嗌乾,善噫,恐懼。取大陵、少海。

長夏感風、寒、濕者為肉痹,久不已則內入於脾,病解墮,發咳嘔汁。取太白、三里。

秋感風、寒、濕者為皮痹,久不已則內入於肺,病煩滿,喘嘔,取太淵、合谷。

白話文:

在冬天,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骨頭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腎臟,可能出現腎臟腫脹,腳部肌肉緊縮,只能用臀部代替腳跟行走,身體蜷曲,脊椎會承受更多壓力,好像代替了頭部的功能。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太谿和委中兩個穴位。

在春天,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筋絡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肝臟,可能出現睡眠時易驚醒,頻繁喝水,尿頻等症狀。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太衝和陽陵泉兩個穴位。

在夏天,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血管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心臟,可能出現胸口悶脹,突然喘不過氣,喉嚨乾燥,容易打嗝,感到害怕等症狀。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大陵和少海兩個穴位。

在長夏(夏季後期),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肌肉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脾臟,可能出現疲倦乏力,咳嗽,甚至嘔吐出液體。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太白和三里兩個穴位。

在秋天,如果感受到風、寒、濕氣,可能會導致皮膚疼痛,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改善,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肺臟,可能出現心情煩躁,呼吸困難,嘔吐等症狀。治療上可以考慮刺激太淵和合谷兩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