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二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二卷 (1)

1. 第十二卷

2. 痹門

生生子曰:按《內經》、《靈樞》所云:痹證有臟腑、營衛、筋脈、肌皮、骨及俞合刺法,論包甚廣,而世之認痹證者絕少。丹溪擬名痛風,編門論治,是從《內經》寒氣多者為痛痹論得其一也。其有不痛,及各臟腑俞合等證,世皆不詳載者。意其以風、寒、濕三氣為病之本,散寓於各證之下,隨各證而分治之。

如胞痹寓淋,腸痹寓飧泄,心痹寓噫氣,肺痹寓喘滿之類皆是。然則痹之不名也久矣。宜乎其有認為痿,認為風,認為腳氣同治者,此不務研經旨,而惟務求同俗也。可慨夫!予今列經旨於篇首,以全軒岐舊意,以痛風復痛痹,以昭中古諸賢證治,得痹之一,俾合前後而考之,庶可因名而循其實也。

設不復之,則痛者,固可以為風,而於不痛者,獨不可以為風乎?抑凡見筋骨作痛,而亦有血虛,有陰火,有痰涎者,又皆可以風名之乎?在丹溪諸公,必自能融會體認。其如因名迷實之弊,流害已久,名不正,則言不順,予故不能無容言也。後之明哲,幸鑑於心。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風之類是也。)寒氣勝者痛痹。(痛痹者,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屍之類是也。)濕氣勝者為著痹。(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

劉河間所謂氣之道路,著而麻者得矣。或痛著一處,始終不移者是也。啟玄子注曰: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濕則皮肉筋骨受之,故為痹著而不去也。故乃痹從風、寒、濕之所生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此皆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命名,非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別有些五痹也。以時令配五臟所使而言也。)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啟玄子注曰:言皮、肉、筋、脈、骨痹,以四時之外遇,然內居腑臟,何以致之。)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天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脈;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孕;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白話文:

痹門

古人論述痹症,範圍廣泛,包含臟腑、營衛、筋脈、肌皮、骨等,但後世對痹症的認識卻很少。丹溪翁將其命名為痛風,並專門論述其治療,這只是從《內經》中「寒氣盛者為痛痹」的觀點出發,僅僅觸及其中一部分。對於不痛的痹症,以及與各臟腑經絡相關的痹症,後世醫家鮮有詳細記載。

其實,風寒濕三氣是痹症的根本病因,它們散佈在各種痹症之中,需根據不同病症分別治療。例如,胞痹伴隨小便淋瀝,腸痹伴隨食慾不振和腹瀉,心痹伴隨呃逆,肺痹伴隨喘息胸悶等等。由於痹症的命名長期混亂,才會出現將痹症誤認為痿證、風證或腳氣而同治的情況,這是因為不深入研究經書要旨,只追求表面上的相似性,實在令人惋惜!

我將經書中的精義列於篇首,以承繼古代醫家的思想,將痛風納入痛痹的範疇,闡明古代諸位賢者對痹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將古今觀點結合起來考察,希望藉由明確命名來追溯其病理實質。

如果不能重新認識痹症,那麼,對於有疼痛的痹症,固然可以用風證來解釋,但是對於沒有疼痛的痹症,難道就不能用風證來解釋嗎?或者說,凡是出現筋骨疼痛,同時伴有血虛、陰虛火旺、痰涎等症狀的,都能用風證來概括嗎?丹溪諸位大師必然能夠融會貫通,深刻理解。然而,由於名稱混亂導致病理實質不清的弊端已經存在很久了,名稱不正,言辭就不順暢,所以我不得不再次論述。希望後世聰明睿智的醫家能以此為鑒。

黃帝問道:痹症是如何產生的?岐伯回答說:風寒濕三氣交雜在一起,就形成了痹症。風氣盛者為行痹(行痹,指疼痛遊走不定,現在稱為遊走性疼痛,以及歷節風等都屬於此類);寒氣盛者為痛痹(痛痹,指疼痛劇烈,現在稱為痛風、白虎歷節風等);濕氣盛者為著痹(著痹,指疼痛固定不移,現在稱為麻木不仁,疼痛固定不移,劉河間所謂「氣之道路,著而麻者」就是這個意思,或者疼痛固定在一處,始終不移動)。啟玄子註釋道:風邪侵犯陽氣,所以導致痹症遊走;寒邪侵犯陰氣,濕邪侵犯皮肉筋骨,所以導致痹症固定不移。所以,痹症是從風寒濕邪氣而生的。

黃帝又問:還有五種痹症是什麼呢?岐伯回答說:冬天患病的為骨痹,春天患病的為筋痹,夏天患病的為脈痹,仲冬(陰氣最盛之時)患病的為肌痹,秋天患病的為皮痹。(這些都是根據發病季節和受累部位命名的,它們與行痹、痛痹、著痹不同,是另外五種痹症,是根據季節與五臟的關係來命名的。)

黃帝問道:痹症侵犯五臟六腑,是什麼氣機導致的?(啟玄子註釋道:指皮肉筋脈骨痹,都是因季節不同而導致的,但它們也侵犯臟腑,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五臟都有其相關的經絡,疾病久治不愈,就會深入臟腑。因此,骨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侵犯腎臟;筋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侵犯肝臟;脈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侵犯心臟;肌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侵犯脾臟;皮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侵犯肺臟。所謂痹症,就是由於在特定季節再次感受風寒濕邪氣而引起的。

凡是痹症侵犯五臟的,肺痹表現為胸悶喘息嘔吐;心痹表現為脈象不通,心煩則心下痞滿,突然氣喘,咽喉乾燥,容易口渴,厥氣上逆則感到恐懼;肝痹表現為夜臥不安,多飲水,小便次數增多,上腹部脹滿如懷孕;腎痹表現為腹部脹滿,臀部代替腳跟承受體重,脊柱代替頭部支撐身體;脾痹表現為四肢無力,咳嗽,嘔吐痰涎,上腹部脹滿;腸痹表現為多次飲水而排便困難,氣喘,時常腹瀉;胞痹表現為下腹部和膀胱按壓時疼痛,如同用熱水澆灌一般,小便困難,流清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