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44)

回本書目錄

別論 (44)

1. 桂枝甘草湯之腹證

本方證因發汗過多,亡失體液,變為虛證,故腹部見軟弱無力。然尚未陷於陰證,故有熱狀而無寒狀,且上衝急迫,心悸亢進頗劇,脈促疾而心臟及心下部現悸動,腹部之大動脈搏動亦甚,較桂枝去芍藥湯證之脈促胸滿,其上衝急迫更為高度,然此心悸亢進異於實證,以不伴血壓之升騰為常。

本方自身實用雖少,然由此變化而成之要方,如苓桂朮甘湯、桃核承氣湯等方意之解釋上,甚緊要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桂枝甘草湯)的病症,是因為發汗太多,導致身體水分大量流失,轉變為虛弱的狀態,所以腹部會呈現軟弱無力的樣子。但還沒有惡化到陰證的程度,所以會有發熱的現象,但沒有怕冷的感覺。而且會有氣往上衝的急迫感,心悸的狀況非常明顯且劇烈,脈搏跳動快速且急促,心臟和心下部位會有悸動的感覺,腹部的大動脈搏動也很明顯,比起桂枝去芍藥湯的病症(脈搏急促、胸悶),這個方劑的病症氣往上衝的感覺更為強烈。然而,這種心悸與實證不同,通常不會伴隨血壓升高。

這個方劑本身直接應用的機會雖然不多,但是由它變化而成的許多重要方劑,像是苓桂朮甘湯、桃核承氣湯等等,在解釋這些方劑的用意上,這個方劑非常重要。

2. 半夏散及湯之注釋

少陰病,咽中痛者,半夏散及湯主之。(《傷寒論》)

【註】

《傷寒雜病辨證》曰:「咽痛者,謂或左或右之一處痛也。咽中痛者,謂咽中皆痛也,甚則痰涎纏於咽中不得息,或咽中傷而生瘡,滴水不得下,若不急治則必死,即俗所謂之急喉痹、走馬喉風者,皆云其速也。其證屬於少陰,蓋少陰為裡之本,咽喉為裡之竅,其位深且急也,是故雖有一二表證,若見咽痛之一侯,法當急救其裡。若徒攻其表,則愈攻而愈劇,遂使咽喉緊閉腐爛,致穀氣絕而斃。

本論不載於太陽而舉之於少陰者,亦有深義存焉。」

甘草湯、桔梗湯曰咽痛,半夏散及湯曰咽中痛,半夏苦酒湯曰咽中傷而生瘡,則皆咽痛為主者也。蓋咽痛本有輕重之分,輕者未必腫,重者必大腫。以是咽痛不腫之輕者,為甘草湯。其大腫之重者,為桔梗湯。但不腫或涎纏咽中而不堪痛楚者,為半夏散及湯與苦酒湯也。

求真按:「此說甚是,故以解本條之意,亦可為此方與類方之鑒別法。」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桂枝、甘草各4克。

煎法用法同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咽喉痛,上衝急迫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宜於冬時中寒,咽喉疼痛者,雖有發熱惡寒可治。」然此證冬時為多,又後世所謂陰火喉癬證,上焦有虛熱而喉頭糜爛,痛苦不堪,飲食不能下咽,用甘桔湯及其他諸治咽痛之藥無寸效者用之,一旦而有效。古本草載有桂枝治咽痛之效,合半夏之簽辣,甘草之和緩,而其效尤捷,此古方之妙用也。

白話文:

少陰病,如果出現咽喉中間疼痛的症狀,就用半夏散及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解】

《傷寒雜病辨證》說:「咽痛,是指咽喉某個地方,可能是左邊或右邊痛。咽中痛,是指整個咽喉中間都痛,嚴重的話,痰涎會卡在咽喉中,導致呼吸困難,或是咽喉受傷而長出瘡,連水都喝不下。如果不趕緊治療,就會死亡,這就是俗稱的急性喉痹、走馬喉風,都說明病情發展非常迅速。這個病症屬於少陰病,因為少陰是身體內部的根本,咽喉是內部的出口,它的位置又深又急。所以即使有輕微的表證,只要出現咽痛這個症狀,就應該趕緊治療身體內部。如果只治療表面症狀,反而會越治越嚴重,導致咽喉腫脹腐爛,最終因無法進食而死亡。

《傷寒論》不將這個病症歸於太陽病,而把它歸於少陰病,這裡面有很深的意義。

甘草湯、桔梗湯都說治療咽痛,半夏散及湯說治療咽中痛,半夏苦酒湯說治療咽中受傷而長瘡,它們都以咽痛為主。其實咽痛也有輕重之分,輕微的可能不會腫,嚴重的必定腫得很厲害。所以,咽痛但不腫的輕微情況,用甘草湯。腫得很嚴重的,用桔梗湯。但不腫,或是痰涎卡在咽喉中,讓人非常痛苦的,用半夏散及湯和苦酒湯。

求真先生認為:「這個說法很對,可以解釋這條條文的意思,也可以作為這個方子和其他類似方子的區別方法。」

半夏散及湯的方子

半夏、桂枝、甘草各4克。

煎藥和服藥的方法和之前說的一樣。

東洞先生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咽喉疼痛,向上衝擊且病情急迫的。」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關於這個方子的說明是:「這個方子適合冬天受寒,引起咽喉疼痛的人,即使有發燒怕冷的症狀也可以治療。」這種病症冬天比較多見。另外,後世所謂的陰火喉癬,是上焦有虛熱,導致喉頭糜爛,非常痛苦,無法進食,用桔梗湯和其他治療咽痛的藥都沒什麼效果,這時用這個方子,很快就能見效。古代的本草記載桂枝能治療咽痛,加上半夏的辛辣,甘草的和緩,效果就更加快速,這就是古代方子的巧妙之處。

3. 桂枝人參湯之注釋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協』同『挾』,《玉函》、《脈經》、《千金翼》皆作『挾』。宋本作『協』。協熱下利者,此為表證未除而數下之,故素有之裡寒挾表熱而下利不止也。主以桂枝人參湯者,以桂枝解表,朮與乾薑蠲寒飲而止下利,人參解心下之痞硬,甘草緩其急,不得一味加減,古方之簡約而其妙用有如此者。」

求真按:「本方證可謂為表裡二證之合併,又可稱為陰陽二證之混淆。然表雖有熱,而裡則真寒,若未確認之,則本方不可輕用也。」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甘草各9.5克,朮、人參、乾薑各7克。

煎法用法同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人參湯證上衝急迫頗劇者。」

求真按:「可作治桂枝甘草湯、人參湯二證之併發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肢體倦怠,心下支撐,水瀉如傾者,多於夏秋間有之,宜此方。按人參湯主吐利,此方主下利有表證者。」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之注釋

太陽病,外感症狀還沒解除,卻多次用瀉藥,導致虛熱與腸胃寒氣結合而腹瀉,腹瀉不止,心下感到痞塞、硬結,表裡之邪氣都未解除的情況,就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

【註解】

尾臺氏說:「『協』字同『挾』字,《玉函》、《脈經》、《千金翼》都作『挾』字。宋代版本作『協』字。所謂協熱下利,是指表證還沒解除卻多次用瀉藥,因此原本就有的裡寒之氣與表熱之氣夾雜在一起而導致腹瀉不止。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是因為桂枝可以解表,白朮和乾薑可以消除寒氣和停留在腸胃的水飲,進而止瀉,人參可以解除心下痞硬的症狀,甘草可以緩和急迫的症狀,這方藥不能隨意增減任何一味藥材,古時候的藥方簡潔卻有如此巧妙的功效。」

求真認為:「這個方劑所對應的病症可以說是表證和裡證兩種病症的合併,也可以說是陰證和陽證兩種病症的混雜。然而,表證雖然有熱,但裡證卻是真正的寒,如果沒有確認清楚,這個方劑就不能輕易使用。」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甘草各9.5克,白朮、人參、乾薑各7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同前面提到的方法。

東洞翁對這個方劑的定義是:「治療人參湯證狀,但上衝急迫的症狀更嚴重的病人。」

求真認為:「可以用來治療桂枝甘草湯證和人參湯證兩種病症同時發作的情況。」

《類聚方廣義》中關於這個方劑的條文說:「頭痛發熱、汗出怕風、四肢疲倦、心下有支撐感、腹瀉如水傾瀉不止的,多半在夏秋季節發生,適合使用這個方劑。按,人參湯主治嘔吐和腹瀉,這個方劑主治腹瀉且有表證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