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45)

回本書目錄

別論 (45)

1. 腎著湯、苓薑朮甘湯(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之注釋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如帶五千錢,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和久田氏曰:「腎位夾臍左右,故腰以下病,名腎著,記其位也。水氣病多渴,故云反不渴。凡水氣病氣上衝者,小便不利,此病無衝逆之證,而在下焦,故小便自利也。所謂自利者,不用藥而自通,即小便比尋常較多之謂也。所謂飲食如故者,與未得病以前飲食無異也。此屬下焦,以示胃中無變化也。

下焦,臍以下也。身勞云云,病因也。然此但云下焦得濕氣之由,不僅得諸衣裡之冷濕也。余按下焦易虛,故寒濕必感自下焦,蓋下焦感寒濕之所也。此方主以茯苓、乾薑者,去寒利水也,其無心下悸、目眩等證者,以無氣衝逆之候也。」

苓薑朮甘湯方

甘草、朮各6克,乾薑、茯苓各12克。

上銼細,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白話文:

腎著湯、苓薑朮甘湯(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之注釋

這種稱為「腎著」的疾病,患者會感覺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好像坐在水裡一樣,感覺身體濕漉漉的,卻不會口渴,小便正常,飲食也和往常一樣,這病是屬於下焦的問題。通常是因為身體勞累出汗,衣服內層變得又冷又濕,時間久了就得了這個病,腰部以下會感到冰冷疼痛,像腰上綁著五千個銅錢一樣沉重。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來治療。《金匱要略》

【註釋】

和久田先生說:「腎的位置在肚臍的左右兩邊,所以腰部以下出現的病症,就叫做腎著,這是根據病發部位來命名的。一般水氣病通常會感到口渴,所以這裡說『反不渴』。凡是水氣病氣往上衝的,小便都會不順暢,但這種病沒有氣衝逆的症狀,而是問題出在下焦,所以小便正常。這裡說的『自利』,是指不用藥就能自己排尿,也就是說小便量比平常多一些。而『飲食如故』是指飲食和生病前沒有什麼不同,這表示胃部功能沒有受到影響。這個病屬於下焦的問題,用來表示胃部沒有產生變化。」

這裡說的下焦,指的是肚臍以下的位置。「身勞云云」這一段是在說明病因,但這裡只提到下焦是因為濕氣引起的,而不單單只是因為衣服內層的冷濕。我認為下焦容易虛弱,所以寒濕之氣通常會從下焦侵入,因為下焦是容易感受寒濕的部位。這個方子主要使用茯苓和乾薑,目的是為了去除寒氣和利水,之所以沒有心悸、頭暈等症狀,是因為沒有氣往上衝的現象。

苓薑朮甘湯的組成

甘草、白朮各6克,乾薑、茯苓各12克。

把這些藥材切碎,加入二合的水,煎煮成一合。去掉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

2. 苓薑朮甘湯之腹證

本方不但於苓桂朮甘湯去桂枝加乾薑,然二方之異處歸結於一為有乾薑而無桂枝,一為有桂枝而無乾薑之點。即苓桂朮甘湯無乾薑而有桂枝,故其證必有上衝目眩之證,是水毒之上衝也。

然此毒主集於上半身,前證之外且現胃內停水,至本方以無桂枝而有乾薑,此水毒不上衝而下降,集中於下半身,故其證無上衝目眩之證,胃內停水完全不存,或雖存在亦不過些微而已。乾薑與附子併稱大熱藥,且有驅逐水毒之作用,故其證必有寒冷或厥冷與水毒之隱見,此仲景所以云身體重(總有重感,為組織中有水毒之徵也)。又稱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是浮腫狀也)。

又云腰以下冷痛腫重,如帶五千錢也。如是,本方證因水毒聚集於下半身,為此毒浸潤之結果。組織弛縱膨大,故腹部軟弱無力也。往往類似八味丸證之臍下不仁,然無如彼之有口渴煩熱之證,得以分之。又本方證之小便自利疑似豬苓湯證之小便淋瀝,彼以陽證有口渴熱狀,本方證以陰證而無此等證,得以別之。

《宣明論》曰:「腎著湯治胞痹(膀胱麻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

求真按:「小便自利者,有膀胱括約肌之麻痹。小便不利者,為利尿肌之麻痹也。」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友人某,患淋瀝之證多年,腰腳冷而夜不能寐,心下悸,與此方,諸證痊愈。」

一婦人平素上衝頗甚,且有心悸之證,先師令服苓桂朮甘湯,盡夜大腹痛,苦楚不可言。師往復診,見疼痛之狀集於腰部,因與此方一劑,頓瘥。

一人年七十三,平生小便頻數,腰冷如坐水中,厚衣蓋坐,時精液自泄不禁,諸治無效,已十餘年矣。余診有心下悸,即用此方痊愈。

《生生堂醫談》曰:「一老婦人來請治,腰腳冷,腳痿弱,一步不能行,如此已十年矣。予乃作苓薑朮甘湯,並放痧使出血甚多。初來時,以肩輿,次以人扶,又次以杖倚,復次能自步不俟杖矣。」

求真按:「此病者為本方證兼有瘀血也。」

《用方經權》本方條曰:「吾子幹先生,以此劑專治夏秋之月身體懈惰,手足酸疼,腰以下重或浮腫,或發熱惡寒,泄瀉腹痛,渴而引飲,或下利後重者,活潑自在,其效如神,蓋是得心應手者。先生嘗云:『夏秋月,水冷大行。當此時,若人有固有之寒飲,則內外相感,成上述之患,令備此劑,以為通治。』」

求真按:「吾氏所述,有發熱惡寒,渴欲引飲之證,正與師論矛盾。本方果有此等症狀否?余未知之,茲記之以為後日之參考。」

《麻疹一哈》曰:「一婦女,年約三十,發疹時,身熱甚,疹出不多,兩顴色赤,如以帛裹朱,喘咳短氣,煩躁不得眠,口渴欲飲水,因作大青龍湯使服之。五帖,前證稍安,遍身汗出如流,疹子從汗而出。疹收後,月經至期不來,右脅下凝結成塊,腰以下至足跗皆浮腫,大便自利,小便不利,更作苓薑朮甘湯使飲之。三十餘日,月經倍常,或下黑塊數枚,於是脅下凝結者消,浮腫亦退,經信不違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苓薑朮甘湯)和苓桂朮甘湯的區別,主要在於有沒有乾薑和桂枝。苓桂朮甘湯有桂枝但沒有乾薑,所以它的症狀一定會有向上衝的眩暈感,這是因為水毒往上衝。

這種水毒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除了眩暈還會有胃部停水的現象。而苓薑朮甘湯因為沒有桂枝但有乾薑,水毒不會往上衝反而往下走,集中在下半身,所以不會有眩暈感,胃部停水的問題也幾乎不存在,就算有也很輕微。乾薑和附子都是大熱的藥,有驅除水毒的作用,所以這個方子的證候一定會有怕冷或手腳冰冷的現象,同時伴隨水毒的表現,像是身體沉重(全身有沉重感,代表組織裡有水毒)、腰部冰冷像坐在水裡,或是有水腫的樣子。

嚴重的話,腰部以下會感到冷痛、腫脹沉重,就像帶著五千錢那麼重。總之,這個方子的證候是因為水毒聚集在下半身,浸潤組織導致組織鬆弛腫大,所以腹部會軟弱無力。這種情況有時會類似八味丸的症狀,出現肚臍以下沒有知覺,但這個方子沒有口渴煩躁的症狀,可以和八味丸區分開。另外,這個方子的小便自利的情況,也可能被誤認為是豬苓湯證的小便淋漓,但豬苓湯屬於陽證,會有口渴發熱的現象,而這個方子屬於陰證,沒有這些症狀,因此可以區分。

《宣明論》說,腎著湯(苓薑朮甘湯的別名)可以治療膀胱麻痹、小便不順暢、流鼻涕等症狀。

求真認為:「小便自利是因為膀胱括約肌麻痹,小便不暢是因為利尿肌麻痹。」

《古方便覽》記載,有個朋友患有小便淋漓的毛病多年,腰腳冰冷無法入睡,而且心悸,服用這個方子後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有一個婦人平時容易頭暈目眩,也有心悸的問題,醫生讓她服用苓桂朮甘湯,結果整夜腹痛難忍。醫生再次診斷,發現疼痛集中在腰部,於是改用苓薑朮甘湯一劑,馬上就好轉。

有一個七十三歲的老人,平時小便頻繁、腰部冰冷像坐在水裡,蓋著厚衣服坐著,有時還會不自覺地漏精,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效,持續了十多年。經過診斷,發現他有心悸的現象,服用這個方子後就痊癒了。

《生生堂醫談》記載,一個老婦人來求診,說她腰腳冰冷、腳無力,無法行走,已經十年了。醫生開苓薑朮甘湯給她,同時放血,第一次來的時候是被抬來的,之後可以讓人扶著,再之後可以拄著拐杖,最後可以自己走路了。

求真認為:「這個病人的情況是這個方子的證候,同時還伴隨瘀血。」

《用方經權》記載,吾子幹先生用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夏秋季節身體疲倦、手腳痠痛、腰部以下沉重或水腫、發熱怕冷、腹瀉腹痛、口渴想喝水、或拉完肚子仍有便意等症狀,效果非常好。他認為,夏秋季節水濕盛行,如果體內原本就有寒飲,內外相感,就會形成上述的症狀,所以應該常備這個方子來應對。

求真認為:「吾先生所說的症狀中,有發熱惡寒、口渴想喝水等現象,和醫書上的論述矛盾。這個方子到底有沒有這些症狀呢?我還不確定,先記錄下來,留待以後參考。」

《麻疹一哈》記載,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婦女,發疹時發高燒,疹子出得不多,兩頰發紅,像用紅布裹著,而且喘咳氣短、煩躁失眠、口渴想喝水,醫生開了大青龍湯讓她服用,吃了五帖後,症狀稍為緩解,但全身汗如雨下,疹子也跟著汗出來。疹子消退後,月經遲遲不來,右脅下出現硬塊,腰部以下到腳踝都水腫,大便順暢但小便不利。醫生又開苓薑朮甘湯讓她服用,三十多天後,月經量恢復正常,排出一些黑血塊,脅下的硬塊也消失了,水腫也消退,月經也恢復規律。

《類聚方廣義》記載,這個方子加杏仁就叫做腎著湯,可以治療孕婦水腫、小便自利、腰腿冰冷疼痛、喘咳等症狀。也可以治療老人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冰冷疼痛等症狀。另外,男女遺尿,即使到了十四五歲還是無法改善的,也十分難治,這個方子加反鼻(藥材名,詳細用法需參考其他文獻)可以有效果,最好能根據不同症狀加附子。

求真認為:「這個方子雖然可以治療遺尿,但並非特效藥,不可隨便使用。根據我的經驗,遺尿的病人反而很多是需要使用石膏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