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6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60)

1. 紫菀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紫菀,辛溫潤肺,苦溫下氣。補虛調中,消痰止渴,治寒熱結氣,咳逆上氣,喘嗽膿血(專治血痰,為血勞之聖藥),肺經虛熱,小兒驚癇。能開喉痹,取惡涎。然辛散而性滑,故不宜多用、獨用。」

白話文:

《本草備要》記載:「紫菀,辛溫味可以潤肺,苦溫味可以下氣。能補虛調和中氣,消痰止渴,治療寒熱結氣、咳逆上氣、喘嗽膿血(尤其是血痰,它是治療血勞的聖藥)、肺經虛熱、小兒驚癇。能治療喉痹,取出惡涎。但辛散而性質滑利,所以不宜多用、單獨使用。」

由此說觀之,則本藥當為溫性之鎮咳祛痰藥,兼有和血作用。

白話文:

由此觀之,則本藥應為溫性的止咳化痰藥,同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2. 款冬花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款冬花,辛溫純陽,瀉熱潤肺,消痰除煩,定驚明目。治咳逆上氣、氣喘喉痹、肺痿、肺癰、咳吐膿血,為治嗽之要藥。」

白話文:

《本草備要》記載:「款冬花,性味辛溫,純陽之性,能瀉熱潤肺,消痰除煩,定驚明目。它可以治療咳嗽逆氣上行、氣喘喉嚨疼痛、肺結核、肺膿瘍、咳吐膿血,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

由此觀之,則本藥當為溫性之鎮咳祛痰藥。

白話文:

由此可看出,此藥(本藥)應該是具有溫性,能鎮咳祛痰的藥物。

3. 厚朴麻黃湯之注釋

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咳嗽,而且脈象浮動的,適宜服用厚朴麻黃湯。(出處:《金匱要略》)

淺田氏曰:「此方之藥有似小青龍加石膏湯,然降氣之力為優,故用於喘息上氣有效。主溢飲者,宜小青龍加石膏,又與射干麻黃湯互用。然此方宜於熱強脈浮者,與彼方之用於無熱有異也。又富貴安佚之人過於膏粱,腹滿而咳者,此方加大黃有效。麻黃與大黃為伍,勢如表裡,與《千金》黑散同意,有奇效也。」

白話文:

淺田氏說:「這個處方的藥物看起來類似於小青龍加石膏湯,但降氣力更強,所以對喘息上氣有效。主要針對溢飲,建議使用小青龍加石膏,也可以與射干麻黃湯交替使用。不過,這個處方更適用於熱症嚴重、脈搏浮動,與沒有熱症的情況不同。此外,富貴安逸的人過度飲食,導致腹滿而咳嗽,可以加大黃的劑量來治療。麻黃和大黃搭配使用,就像表裡一體,與《千金》黑散的原理相同,效果極佳。」

求真按:「此說甚佳,以之解本條,並可作類方之鑒別法。」

厚朴麻黃

白話文:

此說法甚佳,可用來解釋本文,並可作為類似方劑的鑑別法。

黃耆麻黃方

厚朴5克,麻黃4克,石膏20~100克,杏仁半夏五味子各7克,乾薑細辛各2.5克,小麥30克。

白話文:

厚朴 5 公克、麻黃 4 公克、石膏 20 到 100 公克、杏仁、半夏、五味子各 7 公克、乾薑、細辛各 2.5 公克、小麥 30 公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白話文:

將細末的中藥材,用三碗水煎煮,煎至剩下一碗。將藥渣濾掉,分三次於一天內溫熱服用。

4. 小青龍湯之注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如果表證沒有完全解除,心下有水液積聚,感到乾嘔,發熱而咳嗽,或者口渴,或者洩瀉,或者噎膈,小便不利,少腹脹滿,或者喘息,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註】

  • **五臟六腑:**人體內的五個臟器(肝、心、脾、肺、腎)和六個腑臟(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 **臟腑調和:**五臟六腑功能協調平衡。
  • **津液:**人體內的體液,包括血液、淋巴液等。
  • **氣血:**人體內的氣和血。
  • **經絡:**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
  • **病邪:**致病因素,如風、寒、暑、濕、燥、火等。
  • **邪正:**病邪與人體正氣的對立。
  • **辯證:**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徵分析病情的特點和性質,以確定治療方法。
  • **治法:**治療疾病的方法,如疏風、清熱、利濕、補氣、活血等。
  • **治則:**治療疾病的原則,如扶正祛邪、攻邪扶正等。
  • **標本:**疾病的症狀(標)和病因(本)。
  • **急慢:**疾病發生的時間和發展速度。
  • **虛實:**患者身體狀況的強弱。
  • **寒熱:**患者體內的寒熱狀況。
  • **陰陽:**人體內對立且相互影響的兩種基本物質和功能。

平素胃內有停水之人,若患感冒或腸傷寒時,表證與胃內停水因相互錯綜之關係引起諸般之症狀,即乾嘔者,因胃內停水被表熱衝動而上逆;發熱者,因有表證;咳者,因表熱與停水迫於呼吸器;渴與利,即下痢,因停水之下行;噎者,由咽下之飲食物與上迫之停水衝突也;小便不利者,由於停水上行而不下降;少腹滿者,因停水集於下腹部;喘者,表熱與停水內迫於呼吸器也。

白話文:

  1. 平時胃裡有積水的人,如果患了感冒或腸傷寒,那麼表證和胃裡積水因為互相錯綜複雜的關係引起了各種症狀。

  2. 乾嘔,是因為胃裡積水被表熱衝動而上逆。

  3. 發熱,是因為有表證。

  4. 咳嗽,是因為表熱和積水阻塞呼吸道。

  5. 口渴和腹瀉,是因為積水向下運行。

  6. 咽喉梗阻,是由於嚥下的飲食物和上迫的積水衝突。

  7. 小便不利,是由於積水上行而不下降。

  8. 小腹脹滿,是因為積水積聚在下腹部。

  9. 喘息,是因為表熱和積水內迫呼吸道。

故以麻黃桂枝解表證,用桂枝抑壓水毒之上迫,以細辛乾薑半夏去胃內停水,用芍藥、五味子收固咳嗽及其他,以甘草調和諸藥,且緩和組織之緊縮,則宿疴之胃內停水與新病之表證俱可脫然消散,故師斷定以小青龍湯主之也。

白話文:

因此使用麻黃、桂枝來治療表證,用桂枝壓制水毒往上迫害,用細辛、乾薑、半夏來去除胃裡面蓄積的水,用芍藥、五味子來收斂、止住咳嗽和其他症狀,用甘草來調和各種藥物,並且緩解組織的緊縮,那麼胃裡積存的宿疾和新發的表症都會自然消散,所以老師斷定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小青龍湯與大青龍湯之名稱,因此二方中麻黃之色青,以擬往古四神,即青龍、白虎、玄武、朱雀之一青龍神之意而命名之也。白虎湯之稱呼,因君藥之石膏色白,擬白虎神;玄武湯(又名真武湯)之名,因所配之附子色黑,以象玄武神也;朱雀湯(亦名十棗湯)之稱,因大棗之色赤,象朱雀神也。

白話文:

小青龍湯和大青龍湯的名稱,是因為這兩種湯劑中的麻黃色青,以擬古四神中的青龍神而命名。白虎湯的名稱,是因為君藥石膏的顏色是白色的,擬白虎神。玄武湯(又名真武湯)的名稱,是因為附子的顏色是黑色的,以象徵玄武神。朱雀湯(又名十棗湯)的名稱,是因為大棗的顏色是紅色的,象徵朱雀神。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如果傷寒表證還沒解除,心下一處有水氣,咳嗽而且微喘,發熱卻不口渴。服用湯藥後已經口渴的,這時寒氣漸消,快好了,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

「小青龍湯主之」一句,當假定接續「發熱不渴」句解之。又「服湯已」以下,「湯」即本方,是敘服後起治愈轉機,可知始不渴者,因胃內有停水,服藥後渴者,藥力能驅逐停水,使胃內乾燥(比較的),故曰:「寒去欲解也。」

白話文:

「小青龍湯主之」一句,應該假設是接續於「發熱不渴」一句後面解釋的。又「服湯已」以下,「湯」就是指本方,是敘述服藥後開始有治癒的轉機,由此可以知道一開始不渴的人,是因為胃中有停滯的水,服藥後感到口渴,是因為藥的功效能夠驅逐停滯的水,使胃的內部比較乾燥,所以說:「寒去欲解也。」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倚息者,憑依於物而呼吸之意,即呼吸困難也。

白話文:

咳嗽逆氣,導致難以躺臥,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

倚息:倚靠物體才能呼吸,也就是呼吸困難的意思。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

白話文:

一位婦女吐口水,醫生反而給她瀉下,導致她出現心下痞塞的症狀。應該先治療她的吐口水,可以用小青龍湯為主。等吐口水停止後,再治療痞塞,可以用瀉心湯為主。

【註】

本條是示先表後裡之法則,即先宜解表而後可攻裡也。涎沫者,如《類聚方廣義》云:「程林曰:『連綿不斷者曰涎,輕浮而白者曰沫。涎為津液所化,沫為水飲所作。』《百方口訣外傳》云:『凡治咳痰以小青龍湯者,其涎沫與咳嗽宜注意,其所吐之痰如淡茶,是名痰沫,此痰沫而喘急者,是小青龍湯之咳嗽也。』」

白話文:

這條古文說明瞭解表後再攻裡的法則,即先要解除表證,然後才能攻治裡證。涎沫是指:涎是綿延不斷的,沫是輕浮而白色的。涎由津液所化,沫由水飲所作。《百方口訣外傳》說:凡是使用小青龍湯治療咳嗽痰多的,其涎沫與咳嗽應該注意,如果吐出來的痰像淡茶色,這種痰沫而喘促的,就是小青龍湯咳嗽的證候。

小青龍湯方

麻黃、芍藥、乾薑、甘草、桂枝、細辛各3.5克,五味子6克,半夏7克。

煎法用法同前。

《千金方》曰:「小青龍湯,治婦人霍亂嘔吐。」

白話文:

麻黃、芍藥、乾薑、甘草、桂枝、細辛各 3.5 克 五味子 6 克 半夏 7 克

煎煮方法與服用方式同前。

《千金方》記載:「小青龍湯,治療婦女霍亂嘔吐。」

《御藥院方》:「細辛五味子湯(即本方)治肺氣不利,咳嗽喘滿,胸膈煩悶,痰沫多,喉中有聲,鼻塞清涕,頭痛目眩,四肢倦怠,咽嗌不利,惡逆噁心。」

白話文:

《御藥院方》:細辛五味子湯(即本方)可以治療肺氣不順暢,咳嗽喘滿,胸膈煩悶,痰沫多,喉中有聲音,鼻塞流清涕,頭痛目眩,四肢倦怠,咽喉不適,惡心反胃。

《醫學六要》曰:「腳氣上氣喘息,初起有表邪者,小青龍湯加檳榔。」

《醫宗金鑒》曰:「小青龍湯,用於雜病之膚脹水腫證,以發汗而利水。」

白話文:

《醫學六要》說:「腳氣導致上氣喘息,一開始有表邪(外感邪氣)的人,可以服用小青龍湯,並添加檳榔。」

《醫宗金鑒》說:「小青龍湯用於雜病引起的皮膚腫脹、水腫,可以通過發汗來利水。」

《建殊錄》曰:「一女子患病,眾醫以為勞瘵也,而處方皆無效,羸瘦日甚,旦夕且死。其父素懼古方,逾月,其女死。後二年,其妹病,其父謁曰:『僕初有五子,四人已亡,其病皆勞瘵也。蓋年及十七,則其春正月瘵必發,至秋八月則必死。今季子年十七,又病此,僕固非不知古方有奇效,但懼其多用峻藥耳,然顧以緩補之劑救之,未見一效,願先生治之,雖死亦無悔焉。

白話文:

《建殊錄》上說:「有一名女子生病,很多醫生都認為是肺結核,但是開了藥方都沒有效果,女子日漸消瘦,隨時都有可能死亡。女子父親一向害怕使用古方,一個多月後,女兒死了。兩年後,女子妹妹又生病了,父親拜訪醫生說:「我原來有五個孩子,其中四個都已經去世了,他們生病的都是肺結核。到了十七歲春天,肺結核一定發作,到秋天八月就一定會死亡。現在小女兒十七歲了,又得了這種病,我並不是不知道古方有奇效,只是害怕裡面使用了很多猛烈的藥物。但考慮到用緩慢調理的藥物治療,也沒有任何效果,希望先生幫她治療,即使她死了,我也不會後悔的。

』先生診之,氣力沉弱,四肢憊惰,寒熱往來,咳嗽殊甚,作小青龍湯及滾痰丸雜進,其年未至八月,痊愈復常。」

白話文:

大夫診斷後,發現患者氣力虛弱,四肢無力,寒熱交替,咳嗽嚴重。於是開了小青龍湯和滾痰丸一起服用。服用不到八個月,患者康復如初。

求真按:「此證雖稱癆瘵,其實恐似是而非也,何則?余診多數之肺結核,未曾見有麻黃劑證也,讀者不可輕信之。」

白話文:

求真批註說:「這種疾病雖然稱為癆瘵,但恐怕似是而非,為什麼呢?我診治過很多肺結核患者,但從未見過適用麻黃劑證的病例,讀者不要輕信這種說法。」

《方輿輗》本方條曰:「初學小青龍為治咳之主方,然小青龍之專效在於逐水發邪,蓋此咳由於水與邪相激而發,故用此湯以發邪,則咳自止矣。《金鑒》沈明宗注此方,乃為寒風挾飲而成咳嗽之主方也,可謂能得方意矣。

白話文:

《方輿輗》將這個方劑列為初學中醫治療咳嗽患者的必備方劑。這個方劑叫做小青龍湯。這個方劑主要用來排除水邪和發散風邪。咳嗽是因為水邪和風邪交相激盪引發。因此,使用這個方劑發散邪氣,咳嗽自然就停止了。《金鑒》沈明宗對這個方劑的解釋,更是認為它可以治療寒風邪邪挾帶水飲而導致的咳嗽。可以說,沈明宗很好地理解了這個方劑的真諦。

余又讀吉益氏《建殊錄》有曰:『長門瀧鶴臺貽書於吉益東洞曰:“凡中風寒邪,有水迎之,則其候有頭痛、惡寒、汗出、痰湧、目淚、鼻涕、一身走痛等類,逐水則邪除,故汗出而愈。”於是桂枝、麻黃、細辛、半夏、乾生薑輩之才能可得而知矣。』夫醫雖小道,然以之事親與養身,瀧氏亦深知此道,原以有力之大儒先生,其所見固與庸醫之眼目不同也。」

白話文:

我讀了吉益氏的《建殊錄》,書中說:“得了風寒,水邪是前兆。出汗、流涕、全身疼痛等症狀,只要逐水,風邪即可祛除。因此,汗出而痊癒。”由此可知,桂枝、麻黃、細辛、半夏、乾生薑等藥物的作用和功效了。醫生雖然只是小小的技術性工作,可是用它來孝敬父母,養護身體,瀧氏也很深知此道。原本是有力的大儒先生,他的見識自然與庸醫的眼光不一樣。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喘咳者,又可用於溢飲之咳嗽。其人咳嗽喘急,至於寒暑則必發,吐痰沫而不得臥,喉中如結,心下有水飲也,宜此方。若上氣煩躁,宜加石膏。又於胸痛、頭疼、惡寒、汗出,與發汗劑,雖為禁法,然於喘而有汗證仍用小青龍湯,與麻杏甘石之用於汗出者同意。一老醫傳中云:『此證之汗,必臭氣頗甚,可為一徵。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記載,此方可以治療表症未解而心下有水氣喘咳,也可以用於溢飲引起的咳嗽。患者咳嗽喘急,一到寒暑交替時必定發作,吐痰沫而不能躺臥,喉嚨中好像有東西堵塞,心下有水飲,適合服用此方。如果患者出現氣往上衝、煩躁不安,可以加入石膏。另外,如果患者還有胸痛、頭痛、怕冷、出汗,雖然服用發汗劑是禁忌,但是如果患者喘咳且有出汗,仍然可以使用小青龍湯,與麻杏甘石湯用於出汗的證狀是一致的。有一位老醫師說:「這種證狀的汗,必定臭氣很重,可以作為一個徵兆。」

此方用於諸病之目的,主痰沫、咳嗽,無裡熱之證。』」

求真按:「上二說甚佳,宜玩味之。」

白話文:

以上兩種說法極好,應仔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