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47)
別論 (47)
1. 乾薑之醫治效用
本藥與附子俱為大熱藥,興奮新陳代謝之機能、驅逐水毒二者相等。然其異處在附子劑證有下利、厥冷等水毒下降之徵,而少上迫之候,而本藥證則水毒下降之徵少,上迫而發嘔吐、咳嗽、眩暈、煩躁等證者多。換言之,即附子治水毒之下降為主,而治上迫為客;本藥治上迫為主,而治下降為客也,可知二藥之別矣。
《藥徵》曰:「乾薑,主治水毒之結滯,兼治嘔吐、咳嗽、下利、厥冷、煩躁、腹痛、腰痛等證。」
《本草備要》曰:「乾薑,生用則辛溫,逐寒邪而發表,炮則辛苦大熱,除胃冷,守中,溫經,止血,消痰,定嘔,去臟腑之沉寒痼冷,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之有陰無陽者宜之。」
白話文:
乾薑和附子都是屬於大熱性的藥物,都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並且排除體內的水毒,這兩方面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但是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附子適用的情況通常會出現腹瀉、手腳冰冷等水毒向下走的症狀,比較少有往上衝的表現;而乾薑適用的情況則比較少有水毒向下走的症狀,反而比較多往上衝的表現,例如嘔吐、咳嗽、頭暈、煩躁等等。換句話說,附子主要是治療水毒向下走的症狀,治療往上衝的症狀只是其次;乾薑則主要是治療往上衝的症狀,治療向下走的症狀只是其次。這樣就能了解這兩種藥物的差別了。
《藥徵》這本書說:「乾薑主要治療水毒停留在體內所造成的阻塞,也能治療嘔吐、咳嗽、腹瀉、手腳冰冷、煩躁、腹痛、腰痛等等症狀。」
《本草備要》這本書說:「乾薑,如果是生用,藥性是辛溫的,可以驅散寒邪並發汗;如果是炮製過的,藥性是辛苦而且大熱的,可以去除胃的寒冷,溫守在中焦(脾胃),溫暖經絡,止血,化痰,止嘔,去除臟腑深層的寒冷病症。它可以去除舊的病邪,產生新的生機,使陽氣生發,陰氣滋長,因此像是吐血、流鼻血、便血等有陰無陽的症狀,都適合使用乾薑。」
2. 芩桂朮甘湯之注釋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傷寒論》)
【註】
方氏曰:「心下逆滿者,伏飲上溢而搏實於膈也。氣上衝胸者,寒邪上湧,挾飲為逆也。動經者,振振奮動,動傷經脈也。蓋人之經脈賴津液以滋養,飲物,津液之類也。靜則為養,動則為病,宜制勝之。」
尤氏曰:「此傷寒之邪解而為飲發之證也。飲停於中則滿,上逆則氣衝頭眩,入經則身振振而動搖。《金匱》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其脈沉緊。』又云:『心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云:『其人振振而身瞤劇,必有伏飲也。』是也。發汗則動經者,邪無可發而反動其經氣也,故與茯苓、白朮以蠲飲氣,桂枝、甘草以生陽氣。所謂痰飲病者,當以溫藥和之是也。
」
丹波元堅曰:「此條脈止沉緊,即為此湯之所主治矣。若吐,若下,則胃虛飲動而致之,且更發汗傷其表陽,則變為動經。而身振振搖是與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相同,即為真武湯之所主也。…又此方專取利水以健胃,與甘棗湯有小異也。」
求真按:「吐後或下後云者,示腹內無充實之毒。心下逆滿,謂自下方向心下部而作滿也。而所以致此者,與桂枝去芍藥證所致之胸滿無異,大概由於吐或瀉下後,內毒脫盡,同時不外其反動而氣上衝之結果也。然與桂枝去芍藥湯之只為胸滿氣上衝不同,此心下逆滿,乃氣與水毒相伴而上衝之徵,與前者胸滿之內空虛異也。
心下逆滿,即停水於胃部膨滿之內部,又氣上而衝胸,起則頭眩,亦均與發心下逆滿之理同。然因水毒侵襲之部位不同,故所現之症狀各異也。又脈之沉緊為裡有水毒之徵,故仲景舉此脈侯,以示本方證水毒之由來也。」
是以本條之病證因於水毒之上衝,故治之必須本方也。若誤以發汗劑,則即為逆治矣。經,血管係也。氣衝動經,使肌肉失調,身振振搖,即使身體至於振戰動搖。然只有此症狀而無餘症,即成誤治後之逆證,尚須本方為主治之意也。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痰飲者,《金匱‧痰飲咳嗽篇》曰:「問曰:『夫飲有四,何謂耶?』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有何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由是觀之,心下有痰飲者,胃內有停水之謂也。支滿者,徐彬謂:「支,撐定不去,如痞狀也(見《類聚方廣義》)。」據此則胸脅支滿,即肋骨弓下部膨滿之意,與心下逆滿同,自下向上衝上而滿也。目眩,與頭眩同,即眩暈也。
白話文:
芩桂朮甘湯之注釋
傷寒,如果因為嘔吐或腹瀉後,導致胃部下方感覺堵塞脹滿,氣體往上衝到胸口,站起來就頭暈,脈搏沉而緊,如果再用發汗的方法,會導致經脈受到擾動,身體會不由自主的顫抖搖晃,這種情況就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註解】
方氏說:「胃部下方堵塞脹滿,是因為體內潛藏的水飲向上溢出,與胃部抵觸造成的。氣體往上衝到胸口,是寒邪向上湧動,挾帶水飲逆行所致。經脈受到擾動,是指身體顫抖晃動,損傷了經脈。人的經脈需要津液的滋養,而水飲本來就是津液的一種,靜止時可以滋養身體,如果擾動就會導致疾病,應該要加以控制。」
尤氏說:「這是傷寒的邪氣消退後轉變成水飲發作的病症。水飲停留在中焦會導致脹滿,往上逆行會導致氣衝和頭暈,侵入經脈則會導致身體顫抖搖晃。《金匱要略》說:『橫膈膜之間的支飲,會導致喘滿,胃部下方堵塞堅硬,脈搏沉而緊。』又說:『心臟有痰飲,胸部和肋骨下方脹滿,眼睛會眩暈。』還說:『身體顫抖劇烈,必定有潛伏的水飲。』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發汗導致經脈受到擾動,是因為邪氣沒有可發散的,反而擾動了經脈的氣機,所以用茯苓和白朮來排除水飲,用桂枝和甘草來補益陽氣。這就是所謂的痰飲病,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
丹波元堅說:「這裡的脈搏沉而緊,就是這個方劑主要治療的依據。如果因為嘔吐或腹瀉導致胃虛而使水飲活動,再用發汗的方式傷害表面的陽氣,就會變成經脈受到擾動。身體顫抖搖晃和身體顫動到想要倒地的狀況相同,這也是真武湯的主治症狀。...而且這個方劑專門用來利水健胃,和甘棗湯有些微不同。」
求真認為:「嘔吐或腹瀉後,表示腹內沒有實在的毒邪。胃部下方堵塞脹滿,是指從下方往心下部脹滿。之所以會這樣,和桂枝去芍藥證所造成的胸悶很相似,大概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後,體內的毒邪已經排除,同時也因為反作用而導致氣體上衝。但是和桂枝去芍藥湯只造成胸悶和氣體上衝不同,這裡的胃部下方堵塞脹滿,是氣體和水毒伴隨而上衝的徵象,和前者胸悶時的內裡空虛不同。
胃部下方堵塞脹滿,是指水停留在胃部,使內部膨脹,而氣體又往上衝到胸口,站起來就頭暈,這些都和胃部下方堵塞脹滿的道理相同。只是因為水毒侵襲的部位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同。脈搏的沉緊是體內有水毒的徵象,所以仲景提出這個脈象,來表明這個方劑證型水毒的由來。」
因此,本條所說的病症是由於水毒向上衝逆引起的,所以必須用這個方劑來治療。如果誤用發汗的藥物,就會造成反效果。經,指的是血管系統。氣衝擾動經脈,使肌肉失去協調,身體就會顫抖搖晃,甚至顫抖戰慄。如果只有這個症狀而沒有其他的症狀,就表示是誤治後的逆證,仍然需要用這個方劑來治療。
心下有痰飲,胸部和肋骨下方脹滿,眼睛眩暈,就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
【註解】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說:「有人問:『飲有四種,指的是什麼?』醫生說:『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又問:『這四種飲有什麼不同?』醫生說:『原本身體強壯現在卻消瘦,水在腸道之間流動,發出瀝瀝的聲音,就叫做痰飲。』」
由此看來,心下有痰飲,就是胃裡有停滯的水液。支滿,徐彬說:「支,是指撐住不動,像痞塊一樣(出自《類聚方廣義》)。」根據這個說法,胸脅支滿,就是肋骨弓下方膨脹的意思,和心下逆滿一樣,都是從下往上衝而脹滿。目眩,和頭眩相同,就是眩暈。
如果呼吸短促且有少量水飲,應該從小便來排除,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也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
【註解】
短氣,是指呼吸急促。《金匱要略》說:「凡是吃得少喝得多,水停留在心下,嚴重的會心悸,輕微的會呼吸短促。」就像上面所說的,胃內如果停積的水量多,就會侵擾心臟,使心悸亢進,如果水量少,就會呼吸短促。這裡的微飲是指有少量停滯的水液,用這個方劑來利尿,呼吸短促就會自行痊癒。苓桂朮甘湯和腎氣丸都可以治療,是指它們在利用利尿來治療呼吸短促和少量停水的作用上相似,並不是說它們的主治完全相同。
傷寒,在嘔吐腹瀉後,又發汗,導致虛煩,脈搏非常微弱。過了八九天,胃部下方感覺堵塞堅硬,肋骨下方疼痛,氣體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久了會導致肢體痿軟無力。
【註解】
錫氏說:「痿,是指肢體痿弱無力,不能自主活動。久而成痿,是指經脈中的血液不能輸送到四肢。」
方氏說:「這是為了說明苓桂朮甘湯證,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會導致肢體痿軟無力。前面說脈搏沉緊,是說還沒有發汗的情況;這裡說脈搏微弱,是說已經發汗了。經脈跳動,是說經脈受到擾動的一種說法。惕,就是顫抖搖晃的意思。這兩者其實是互相解釋說明的。久,是說已經過了八九天,如果還沒有治好,又沒有好好治療,就會導致津液耗竭,濕氣侵蝕,最終導致雙腿痿軟無力。」
尤氏說:「胃部下方堵塞堅硬,肋骨下方疼痛,氣體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是因為邪氣和水飲互相搏結,積聚在體內並且往上逆行。積聚在體內,是說不能正常疏散。往上逆行,是說不能順利下行。經脈需要血液的滋養,在嘔吐、腹瀉、發汗後,體內還剩多少血液呢?又因為搏結成水飲,不能散布到各個經脈。現在經脈已經失去之前的滋潤,又不能得到後來的濡養,筋膜必定會乾燥繃緊,導致痙攣,關節脫臼、小腿無力而不能站立,就像《內經》所說的脈痿、經痿一樣。所以說『久而成痿』。」
求真認為:「這兩種說法雖然和現代醫學不太相符,但是能夠用古代的理論來解釋這個條文,所以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水在心臟,會感覺胃部下方堅實堵塞,心悸,怕水而且不想喝水。
【註解】
《金匱要略述義》說:「堅,是指心下堅實。築,是指心臟一陣陣悸動的樣子。」
水在腎臟,會感覺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