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48)
別論 (48)
1. 芩桂朮甘湯之注釋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金匱要略》)
【註】
短氣,呼吸促迫之意。《金匱要略》曰:「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有短氣。」如上之說,胃內若停水量多則侵凌心臟,使心悸亢進,若少量則呼吸促迫。此微飲即有少量之停水,用本方使利尿,則呼吸促迫自治。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云者,在短氣與微飲,藉利尿而治之之作用上,示二方相若,而非主治悉同之意也。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傷寒論》)
【註】
錫氏曰:「痿者,肢體痿廢,不為我用也。久而成痿者,經血不外行於四肢也。」
方氏曰:「此由述苓桂朮甘湯證,而有不復治之失,故云成痿之意。彼條脈沉緊,以未發汗言,此條脈甚微,以已發汗言。經脈動者,即為動經之變文。惕,即振振搖也。大抵為兩相更互發明之詞。久者,言既經八九日,若猶不得解,而更有不治之失,則津液內亡,濕淫外漬,不致兩足痿軟而不能及也。」
尤氏曰:「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者,邪氣搏飲,內聚上逆也。內聚者,不能四布。上逆者,以不逮於下也。夫經脈資血液以為用者也,汗吐下後,血液所存幾何,而復搏結為飲,不能散布於諸經。今經脈既失浸潤於前,又不能長養於後,筋膜必將乾急而為攣,樞折脛縱而不任地,如《內經》所云脈痿、經痿是也。故曰:『久而成痿。』」
求真按:「此二說雖與基礎醫學不大相符,然能以舊說解釋本條,故揭之而供參考。」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金匱要略》)
【註】
《金匱要略述義》曰:「堅者,心下堅實也。築者,築築然悸動貌也。」
水在腎,心下悸。(《金匱要略》)
白話文:
芩桂朮甘湯的解釋
短氣並且有輕微水飲,應該用小便的方式把水排出去,這時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腎氣丸也可以用。(《金匱要略》)
【解釋】
短氣指的是呼吸急促的樣子。《金匱要略》說:「凡是吃得少但喝得多,水停留在胃的下方,嚴重的話會心悸,輕微的話會有短氣。」就像上面說的,胃裡面如果停滯過多的水,就會侵犯到心臟,使心悸加劇;如果水量少一點,就會造成呼吸急促。這裡說的「微飲」就是指有少量的水停留在體內,使用這個方子(苓桂朮甘湯)來利尿,那麼呼吸急促的狀況自然會好轉。這裡說苓桂朮甘湯和腎氣丸都可以用,是說明這兩個方子在治療短氣和輕微水飲時,都是藉由利尿來發揮作用,顯示它們的這部分作用是相似的,並不是說它們的所有主治功效都相同。
傷寒病,經過嘔吐、腹瀉、發汗後,出現虛弱煩躁,脈搏非常微弱。過了八九天,感覺心下(胃部)脹滿硬結,脅肋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眼花,經脈跳動不安,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痿證(肢體痿軟無力)。(《傷寒論》)
【解釋】
錫氏說:「痿證是指肢體痿軟無力,不能正常活動。這裡說的『久而成痿』,指的是經血不能正常地輸送到四肢。」
方氏說:「這條是藉由描述苓桂朮甘湯證的狀況,來說明因為沒有好好治療而導致痿證的狀況。之前那條(指提到苓桂朮甘湯證的條文)是脈沉緊,指的是還沒發汗的時候;這條是脈非常微弱,指的是已經發汗之後。經脈動,指的是經脈跳動。惕,指的是顫動。大致上來說,這兩條是互相補充、互相說明的。這裡說的『久』,指的是病已經經過八九天了,如果還是沒有得到緩解,而且又沒有好好治療,就會導致津液耗竭,濕邪外滲,最終導致兩腳痿軟無力而不能站立。」
尤氏說:「心下脹滿硬結,脅肋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眼花,這些都是因為邪氣和水飲相互搏擊,在體內聚集而向上逆行。內聚,指的是無法向四肢擴散;上逆,指的是不能到達下部。經脈是靠血液來滋養的,經過嘔吐、腹瀉、發汗之後,體內剩餘的血液所剩無幾,又跟水飲相互糾結,就不能夠順利地輸送到各個經脈。現在經脈既沒有得到之前的滋潤,又無法得到後續的營養,筋膜一定會乾澀緊張而產生痙攣,最終會導致肢體痿軟無力而不能站立,就像《內經》所說的脈痿、經痿一樣,所以說『久而成痿』。」
求真按:「這兩位先生的解釋雖然和現代醫學不太相符,但他們能夠用舊有的理論來解釋這條條文,所以把它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
水停留在心臟,心下感覺堅硬,並且有悸動,會短氣,討厭水,不想喝水。(《金匱要略》)
【解釋】
《金匱要略述義》說:「堅,指的是心下感覺堅實;築,指的是心下有築築的跳動感。」
水停留在腎臟,心下會悸動。(《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