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附錄 (1)
附錄 (1)
1. 附錄
2. 一、天人解
3. 陰陽變化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合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
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
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
故秋涼而冬寒,土為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白話文:
在天地初開、陰陽未分明時,世界只是一片混沌。隨著氣的運行,陰陽逐漸分化,產生了清與濁兩種性質。清的氣體會自然上升,濁的氣體則會下沉,這是由其本質決定的。上升的氣體被視為陽,下降的氣體則被視為陰。當陰陽分別佔據不同的位置,世界就分成了兩部分。在清濁之間,存在著中氣,這是陰陽上下轉換的關鍵點,類似我們常說的地。
中氣開始運作,清的氣體向左旋轉,上升並轉化為火;濁的氣體向右旋轉,下降並轉化為水。當氣體轉化為火,會產生熱力;當氣體轉化為水,會帶來寒冷。當氣體正在上升但尚未完全成為火,我們稱之為木,木的氣體溫暖,若持續上升,累積的溫暖最終會轉化為熱力,形成火。同樣地,當氣體正在下降但尚未完全成為水,我們稱之為金,金的氣體涼爽,若持續下降,累積的涼爽最終會轉化為寒冷,形成水。水、火、金、木,這些被稱為四象,四象就是陰陽的上下運動,陰陽就是中氣的浮沉表現。
如果我們把他們分開來看,可以稱之為四象。但如果我們將它們合在一起看,其實只是陰陽。再進一步地,如果我們把陰陽分開來看,可以稱之為陰陽。但如果我們將它們合在一起看,其實只是中氣的變化而已。四象循環轉動,一年就能完成一個週期。陽氣在一年的一半時間內上升,陰氣在另一半時間內下降。陽氣上升到一半時是春天,完全上升時是夏天;陰氣下降到一半時是秋天,完全下降時是冬天。春天萬物生長,夏天萬物繁盛,這是由木和火的氣體引起的,因此春天溫暖而夏天炎熱;秋天萬物收穫,冬天萬物休眠,這是由金和水的氣體引起的,因此秋天涼爽而冬天寒冷。地氣在四季的每個月份都有專屬的十八天,特別旺盛,而在每年的六月間,地氣最強,統領全局。地氣結合四象,形成了五行的概念。
4. 五行生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其相生相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蓋天地之位,北寒南熱,東溫西涼。陽升於東則溫氣成春,升於南則熱氣成夏,陰降於西則涼氣成秋,降於北則寒氣成冬。
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後,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其實水火交蒸,乃生濕氣。六月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濕動,濕者水火之中氣。土寄位於西南,南熱而西涼,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剋者,制其太過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
白話文:
關於五行的理論,其中涵蓋了生助與剋制的概念。比如說,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又能生木;另一方面,木能剋制土,土能剋制水,水能剋制火,火能剋制金,金又能剋制木。這些生助和剋制的關係,都是基於能量(氣)的層面,而非物質(質)的層面。一旦成為具體的物質,就無法再進行生助或剋制。
以大地的角度來看,北方寒冷,南方炎熱,東方溫暖,西方涼爽。當陽氣自東方升起,便形成了春季的溫暖氣候;當陽氣上升至南方,就造就了夏季的炎熱。同樣地,當陰氣降至西方,會形成秋季的涼爽;當陰氣降至北方,就會形成冬季的寒冷。
春季的溫暖孕育了夏季的炎熱,夏季的炎熱又轉化為秋季的涼爽,秋季的涼爽轉換為冬季的寒冷,而冬季的寒冷又催生出春季的溫暖。土是其他四種元素(火、金、水、木)的母親,實際上培育了這四種元素。我們所說的「火生土」,是因為火的能量在六月後,轉化為土的能量,因為六月是濕氣最盛的時期,而濕氣正是土的特徵。事實上,水和火相互作用產生了濕氣。在六月,火在土的上方,水在土的下方,冷熱氣流交匯,因此產生濕氣,濕氣是水和火之間的中和產物。土的方位在西南,南方炎熱,西方涼爽,因此我們說火生土,土又生金。
剋制的概念,主要是為了控制某個元素的過度發展。例如,木性質擴散,用金的能量來收斂,就能防止木過度擴散。火性質向上蔓延,用水的能量來抑制,就能防止火勢過分蔓延。土性質濕潤,用木的能量來疏通,就能避免土過度濕潤。金性質收縮,用火的能量來溫暖,就能避免金過度收縮。水性質下降滋潤,用土的能量來滲透,就能避免水過度滋潤。這些都是氣化過程中的自然奧祕。
5. 臟腑生成
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祖氣初凝,美惡攸分,清濁純雜,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倫,後日之靈蠢壽夭,貴賤貧富,悉於此判,所謂命秉於生初也。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
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於左則為肝,升於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於右則為肺,降於下則為腎。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是人之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
臟有心主,相火之陰,腑有三焦,相火之陽也。
白話文:
[臟腑生成]
人與自然界的運作相互影響,從陰陽兩極開始,便有了原始之氣,這原始之氣可視為人體中的至高原則。當原始之氣剛開始凝聚時,人的善惡、清濁、純雜便開始區別,其厚薄、完整或缺陷也各自不同,這些差異決定了未來一個人的智慧、愚笨、長壽、短命、地位高低、財富多寡,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生命特質在出生之初就已決定,我們稱之為生命初始的稟賦。
在原始之氣中,包含了陰和陽。而在陰陽之間,存在著中氣。中氣代表的是土性,土性又可細分為戊和己兩種。當中氣向左旋轉時,成為己土,象徵脾臟;當中氣向右旋轉時,成為戊土,象徵胃部。
己土向上行進,陰轉為陽,如果這種轉換發生在身體的左側,便形成了肝臟;若發生在上部,則形成了心臟。而戊土向下移動,陽轉為陰,如果這種轉換發生在身體的右側,便形成了肺部;若發生在下部,則形成了腎臟。肝臟屬於木性,心臟屬於火性,肺部屬於金性,腎臟屬於水性,這些便是人體的五行。在五行之中,各自包含了陰和陽。陰性生出五臟,而陽性則生出六腑。具體而言,腎臟屬於癸水,膀胱屬於壬水,心臟屬於丁火,小腸屬於丙火,肝臟屬於乙木,膽囊屬於甲木,肺部屬於辛金,大腸屬於庚金。五行中各有一個代表,但火性被細分為君火和相火。
五臟中,心臟具有主宰功能,與相火的陰性相對應;而在六腑中,三焦與相火的陽性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