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實芍藥散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腹痛痙攣: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肝氣鬱結或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痛、腹脹。枳實芍藥散以枳實行氣消積,白芍則緩解痙攣,兩者相輔相成,達到止痛效果。
- 保護脾胃: 白芍能養血柔肝,並能健脾和胃,保護脾胃功能,防止因枳實行氣過猛而損傷脾胃。
枳實芍藥散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肝理氣:枳實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之效。方中肝氣鬱結,導致胸脇脹滿、脘腹疼痛,枳實可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枳實能降氣止嘔,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枳實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主治功效
枳實芍藥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所引用的多部古代醫學典籍,枳實芍藥散的主要功效及主治可以歸納如下:
1. 產後腹痛: 這是枳實芍藥散最主要且被反覆提及的適應症。多部典籍,如《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皇漢醫學》、《金匱要略方論》、《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玉函經二注》、《金匱玉函要略輯義》、《脈經》、《高註金匱要略》等,均明確指出本方用於治療產後腹痛。
2. 煩滿不得臥: 與產後腹痛常伴隨出現的症狀,多部典籍如《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金匱要略淺註》、《金匱要略心典》、《金匱要略方論》、《金匱玉函要略輯義》等,都指出此方可以治療產後腹痛伴有煩滿不得臥的症狀,表明其有舒緩情緒、安神助眠的作用。
3. 行氣和血: 《金匱要略淺註》、《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玉函經二注》等指出,本方可調和氣血之滯,遵循「通則不痛」的原則。
4. 癰膿: 《金匱方歌括》、《金匱要略淺註》、《女科要旨》、《金匱要略方論》、《金匱玉函經二注》等提及本方可治癰膿,可能與其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有關。《本經疏證》更進一步指出,枳實芍藥散加桔梗、雞子黃則為「排膿散」,用於治療因瘀血導致的深部膿腫。
5. 經血不利: 《皇漢醫學》提及本方「亦主經血不利」。
6. 腹中結實拘攣,或煩滿而痛: 《皇漢醫學》引述了吉益東洞的觀點,認為本方可以用於治療腹滿拘攣或疼痛。
7. 鎮嘔: 《皇漢醫學》中“求真按”的觀點中提到,根據《險證百問》的記載,認為枳實芍藥散可能具有鎮嘔作用,但持保留態度。
治療原理
枳實芍藥散的治療原理,可從其藥物組成及古代醫家的論述中窺見一二:
1. 枳實:破氣消積,化痰除痞,通腸導滯。
- 行氣止痛: 多部典籍均強調枳實的行氣作用,如《金匱玉函要略輯義》:「氣結血凝而痛。故用枳實破氣結。」枳實能破氣散結,推動氣機運行,氣行則血行,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 入血分: 《本經疏證》指出「枳實卻能兼入血分」,說明枳實不僅能行氣,還能入血分而活血,進一步加強其活血止痛的作用。
- 炮製: 《金匱方歌括》、《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玉函要略輯義》等提到枳實需要燒黑使用,可能是為了增強其行滯止痛的效果,並減少其過於峻猛的藥性。
2. 白芍:養血調經,緩急止痛,柔肝解毒。
- 養血和血: 白芍能養血和血,與枳實配伍,一氣一血,相互協調,共同達到行氣活血、調和氣血的目的。
- 緩急止痛: 白芍能緩急止痛,特別是對於攣急性的疼痛有較好的效果,與枳實配伍,可加強止痛的效果。《金匱玉函經二注》:「仲景凡治腹痛,多用芍藥。何也。以其能治氣血積聚。宣行腑臟。通則痛止也。」
3. 藥物配伍的协同作用
- 氣血同調: 枳實偏於行氣,白芍偏於養血,兩者合用,氣血兼顧,使氣行血暢,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 一攻一補: 枳實破氣,性偏峻猛,白芍養血,性偏柔和,兩者合用,既能攻邪,又能扶正,使邪去而不傷正。
4. 大麥粥輔助
- 多部典籍如《金匱方歌括》、《金匱要略淺註》、《女科要旨》等,都建議用大麥粥送服,認為大麥粥可以和肝氣、養心脾,保護胃氣,緩解枳實的峻猛藥性,並有助於藥物的吸收。
總結:
枳實芍藥散以枳實行氣破結、白芍養血活血為主要機理,兩藥合用,氣血同調,標本兼顧,達到行氣和血、緩急止痛的功效。其應用以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為主,並可擴展至癰膿、經血不利等病症。通過對古代醫學典籍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枳實芍藥散的配伍精妙及其臨床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為細末,1次服10克,1日服3次,開水送服;或以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實芍藥散,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枳實(燒黑,勿大過)、芍藥各等分。 主治:調和氣血之滯。主治:産後腹痛,煩滿不得卧;癰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