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排膿散方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促進膿液排出:枳實味苦性寒,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膿液的形成,往往與氣血瘀滯、痰濁凝結有關。枳實可疏通氣機,消散痰濁,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 引導藥物直達病所:排膿散以消腫排膿為目的,枳實能引導藥力向下,並能使藥物直達病竈部位,增強藥效。例如,枳實可引導其他藥物向下行至腸胃,進而促進排膿。
總而言之,枳實在排膿散方中,起著消積化滯、引導藥力等作用,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排膿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疼痛,促進排膿:白芍具有鎮痛作用,可緩解膿腫周圍的疼痛,同時其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 收斂止血,防止感染:白芍性微寒,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以減少膿液流出,防止傷口感染。同時,其清熱解毒功效也能抑制細菌滋生,促進傷口癒合。
排膿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引藥下行: 桔梗性平味辛,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排膿散用於治療肺癰、肺熱咳嗽等症,桔梗可宣肺利咽,使藥物更易到達肺部,並引導藥物下行,促進膿液排出。
- 散結消腫,排膿止痛: 桔梗亦具有散結消腫、排膿止痛之效。肺癰時,肺組織內常有膿液積聚,桔梗可幫助消散腫塊,排出膿液,減輕疼痛。
因此,排膿散中加入桔梗,可協同其他藥材,發揮宣肺利咽、散結消腫、排膿止痛的功效,有效治療肺癰等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排膿散 介紹與分析
組成與方解
排膿散出自《金匱要略》,其組成為:
- 枳實:十六枚 ( 行氣消癥,破積通便 )
- 芍藥:六分 ( 養血調經,柔肝止痛 )
- 桔梗:二分 (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
從藥物組成來看,排膿散以枳實為君藥,行氣破滯,消散癰腫;芍藥為臣藥,養血和營,緩急止痛;桔梗為佐使藥,宣肺利膈,引藥上行,並有祛痰排膿之功。現代劑量換算,一般枳實用到 10-15 克,白芍 6-10 克,桔梗 3-6 克。亦有醫家加入雞子黃同用,取其形似膿液,以形治形之意,增強託毒排膿之效。
古籍記載與不同觀點
歷代醫家對排膿散的應用及理解有所不同:
- 《本草綱目拾遺》:強調排膿散「排膿散毒,生肌止痛,消腫益血」的功效,認為不論癰腫已成未成,已潰未潰,皆可使用。
- 《類證治裁》:將排膿散用於肺癰、腸癰等已成膿的病症,並與金鯉湯、薏苡根煎等並列,認為有「大效」。同時也提到排膿散可以治療「咳膿腥穢」之證,體現了桔梗宣肺排膿的特點。此外,《類證治裁》也記載了另一組成略有不同的排膿散,用於潰後瘡瘍,藥物組成包含黃耆、當歸、防風、白芷、瓜蔞、連翹、甘草、銀花、甲片等,此方重在益氣養血託毒,與《金匱要略》的排膿散有所不同。
- 《本經疏證》:深入分析排膿散的藥理,認為枳實芍藥散本治產後瘀血腹痛,加桔梗、雞子黃則能排膿,所排者為「結於陰分、血分之膿」。並強調桔梗入肺,暢達皮毛,使膿從皮毛而出。
- 《皇漢醫學》:引用多位醫家觀點,認為排膿散不僅可治體表瘡瘍,亦可治內癰,使膿從大便排出。並將排膿散與其他方劑合用,如葛根加枳實桔梗湯、小柴胡湯合排膿散等,擴大其應用範圍。更指出,排膿散的應用關鍵在於腹證,並強調桔梗在方中的祛痰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排膿散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行氣破滯,消散癰腫:枳實具有行氣、破氣、消積之功,能疏通氣機,使壅滯之氣得以宣洩,從而促進癰腫的消散。
- 養血和營,緩急止痛:芍藥能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一方面能補充因癰腫耗傷的氣血,另一方面能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
- 宣肺利膈,祛痰排膿:桔梗能開宣肺氣,利膈寬胸,一方面能使氣機通暢,促進膿液排出,另一方面能祛痰止咳,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 託毒外出:桔梗引藥上行,可將體內膿毒托出,加速瘡瘍癒合。若加雞子黃同用,則更能以形治形,增強託毒排膿之效。
綜合而言,排膿散通過行氣、養血、宣肺等作用,調整機體氣血運行,促進膿液排出,達到消腫止痛、託毒生肌的目的。
適用病症
排膿散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 體表瘡瘍:癰腫已成,或已潰未潰,膿液不易排出者。
- 內癰:如肺癰、腸癰等,膿已成形,但排出不暢者。
- 產後腹痛:因瘀血阻滯,腹痛拘急者。
- 痰多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注意事項
- 排膿散藥性偏涼,對於氣虛血弱,或脾胃虛寒者,應慎用。
- 使用排膿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 若癰腫範圍較大,或伴有全身症狀者,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總之,排膿散是中醫臨牀常用方劑,具有良好的消腫止痛、託毒排膿之效。通過對古籍記載和現代研究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瞭解排膿散的組成、功效和適用範圍,從而更好地指導臨牀應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排膿散, 出處:《家庭治病新書》。 組成:黃升丹、腰黃(即雄黃)各等分。 主治:癰疽初潰。
排膿散,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枳實16枚,芍藥6分,桔梗2分。 主治:瘡癰,腸癰。瘡家胸腹拘滿,若吐粘痰,或便膿血者。
排膿散,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嫩黃耆2兩,川白芷1兩,北五味子1兩(炒),人參1兩。 主治:排膿補肺。主治:肺癰,吐膿後。
排膿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蓯蓉3分,鐵精3分,桂心3分,細辛3分,黃芩3分,芍藥3分,防己3分(一作防風),人參3分,乾薑3分,芎藭3分,當歸3分,甘草5分。 主治:乳癰。
排膿散, 出處:《外科發揮》卷四。 組成:黃耆2錢(炒),當歸2錢(酒拌),金銀花2錢,白芷2錢,川山甲2錢(蛤粉拌炒),防風2錢,連翹2錢,瓜萎2錢。 主治:腸癰。少腹痛,脈滑數,或裏急後重,或時時下膿。
排膿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貝齒1兩,黃耆3分(銼),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3分,生乾地黃3分,黃連3分(去須),川升麻3分,桂心3分,白蘞3分,犀角屑3分,甘草半兩(生銼),麝香1分(細研)。 主治:緩疽,日久穿潰,出膿水不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