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實散

枳實散

ZHI S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七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21%
心經 21%
大腸經 8%
胃經 8%
肺經 6%
膽經 6%
心包經 6%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枳實散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瀉下通便的功效。枳實散常用於治療腹脹、便祕、食積等症,枳實的瀉下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積滯,緩解便祕,改善腹脹症狀。
  2. 理氣消積:枳實不僅能瀉下通便,也能理氣消積,疏肝解鬱。枳實散中其他藥材,如厚朴、陳皮等,也具有理氣消積的作用,與枳實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食導滯、通便理氣的效果。

枳實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枳實的燥性: 枳實性苦寒,擅長行氣消積,但容易傷陰耗氣。白芍性微寒,味酸甘,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緩解枳實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傷陰。
  2. 協調藥性: 枳實散主要用於治療氣滯食積、脘腹脹痛等症。白芍能養血柔肝,和中緩急,與枳實、厚朴等藥物共同作用,既可消積化滯,又可緩和疼痛,使藥效更為協調。

枳實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能行氣活血,疏肝解鬱。枳實散以行氣消積為主要功效,而肝氣鬱滯亦可影響脾胃運化,故加入川芎可協同枳實等藥疏肝理氣,促進氣機流通,達到消積止痛的效果。
  2. 改善胸腹脹痛: 川芎善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與枳實、厚朴等藥物配伍,可更有效地改善因氣機阻滯、血脈瘀阻引起的胸腹脹痛,進一步提升療效。

在中藥方劑「枳實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人參補氣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人參能夠補氣固表、生津止渴,對於治療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疲勞乏力、口渴難耐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枳實散主治「男子兩脅疼痛」。兩脅為肝膽經循行之所,此處疼痛多與氣滯、寒凝、痰阻或經絡不通相關。古代醫家認為,此方通過行氣散寒、通絡止痛,緩解因肝氣鬱結或寒邪凝滯所致的脅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枳實(麩炒微黃)

  • 作用: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 配伍意義:主導行氣止痛,尤善疏理肝膽氣滯。麩炒後緩和其峻烈之性,兼顧脾胃。

2. 臣藥: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 作用: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 配伍意義:輔助枳實增強行氣解鬱之效,專攻脅肋氣滯,與枳實協同調暢肝脾氣機。

3. 佐藥:掛心(肉桂)、細辛

  • 掛心:溫通經脈、散寒止痛,針對寒凝脅痛。
  • 細辛: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助肉桂驅除經絡寒邪,解寒凝氣滯之痛。
  • 配伍意義:二者性溫,針對寒邪或陽虛寒凝所致的疼痛,溫煦經絡以止痛。

4. 佐使藥:桔梗(去蘆頭)

  • 作用:宣肺利氣、載藥上行。
  • 配伍意義:開宣肺氣以助肝氣條達(肺主氣,肝主疏泄),兼引諸藥至胸脅病所。

5. 生薑(煎服時加入)

  • 作用:溫中止嘔、散寒和胃。
  • 配伍意義:調和胃氣,防行氣藥傷中,兼輔助散寒。

全方治療原理

此方以「行氣疏肝」為核心,結合「溫散寒邪」之法:

  • 氣滯:枳實、青皮直疏肝膽之鬱,解兩脅脹痛。
  • 寒凝:肉桂、細辛溫通經脈,散除寒邪凝滯之痛。
  • 經絡不通:桔梗宣暢氣機,生薑調和中焦,共助氣血通達。

適用於肝氣鬱滯兼寒邪客於脅絡之證,症見脅痛拘急、遇寒加劇、舌苔白膩或脈弦緊者。

傳統服藥法


枳實3分(麩炒微黃),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掛心3分,細辛3分,桔梗3分(去蘆頭)。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肝氣鬱結、氣血不通所致的男子兩脅疼痛。若有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腳氣病鼻塞心內膜炎五十肩慢性肝硬化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

相同名稱方劑


枳實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積實3分(微炒令黃),獨活1兩半,石膏1兩,蒴藋1兩。 主治:風頭暈,起倒無定。

枳實散, 出處:《本事》卷七。 組成:枳實1兩(麸炒,去瓤),白芍藥(炒黃)半兩,雀腦芎半兩,人參(去蘆)半兩。 主治:男子兩脅疼痛。

枳實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枳實3分(麸炒微黃),木香3分,桂心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檳榔1兩,白朮半兩,牡丹3分,益母草半兩。 主治:産後兩脅脹滿,氣壅煩悶。

枳實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七。 組成:枳實(麸炒微黃,去瓤)3兩,厚朴3兩(去皮,炙香,薑汁制),桂心1兩,半夏1兩(湯洗7次去滑),前胡(去蘆)。 主治:胸痹,心下痞堅緩急,氣結不通。

枳實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枳實1兩(麸炒令黃),川大黃1兩半(銼,微炒),川朴消1兩半,鬱李仁1兩半(湯浸,去皮尖,微炒),川芎3分,牛蒡子3分(微炒)。 主治:肺臟風毒壅熱,鼻塞乾燥,大腸秘澀。

枳實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枳實1兩(麸炒微黃),射乾1兩,川升麻1兩,生乾地黃1兩,犀角屑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前胡1兩半(去蘆頭),麝香1分(細研)。 主治:瘭疽。毒氣不散,皮肉暗黑,疼痛不可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