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寶丸
BAI B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寒 (0.37)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脾經 20%
肝經 20%
心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寶丸方劑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積導滯:枳實味苦性寒,具破氣消積、行滯通便之效。百寶丸常用於治療積滯內停、脘腹脹滿、大便祕結等症,枳實的加入可幫助消解積滯,促進腸胃蠕動,緩解便祕症狀。
- 理氣健脾:枳實亦可理氣健脾,其疏肝理氣之性可解除肝氣鬱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百寶丸中加入枳實,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健脾消食、理氣化滯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不和、食積停滯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百寶丸主治「牝痔血,肛邊生瘡」,屬中醫痔瘡範疇。
- 牝痔血:指內痔出血,或痔瘡伴隨血便,多因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所致。
- 肛邊生瘡:即肛周膿腫或潰瘍,多為熱毒蘊結、氣血不通之證。
此方以單味「麩炒枳實」製蜜丸,並以「百寶散」送服,推測其核心在於 行氣破滯、緩解濕熱瘀阻,屬標本兼治之策:先以枳實調氣,再以散劑(百寶散)清熱解毒或止血生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枳實(麩炒)
- 性味歸經:苦、辛、酸,微寒,入脾、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破氣消積:善於行滯氣、消積痞,適用於大腸氣滯(如痔瘡腫痛、排便不暢)。
- 麩炒增效:經麩炒後緩和峻烈之性,更偏於 健脾行氣,減少對腸道刺激,適合久病體弱者。
- 針對痔瘡機理:
- 氣滯則血瘀,瘀久生濕熱。枳實通過 疏通大腸氣機,間接改善肛周氣血瘀阻,緩解腫痛出血。
- 「通則不痛」,氣行則濕熱之邪易散,瘡瘍得消。
2. 劑型設計:蜜丸
- 煉蜜為丸:蜂蜜甘緩補中,既能 製約枳實破氣之弊,又能潤腸通便,緩解痔瘡患者排便不暢之苦。
- 分25丸,每次1丸:劑量輕緩,適合慢性調理,避免過度攻伐。
3. 配伍意義:百寶散送服
雖原文未載百寶散組成,但從方名與主治推測:
- 「百寶」可能具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之效,如黃連、地榆、槐花等常見於痔瘡散劑。
- 丸散合用,標本同治:
- 丸劑(枳實)治本:調理氣機,根除濕熱瘀滯之源。
- 散劑(百寶散)治標:直接清熱止血,促進瘡口癒合。
三、綜合治療原理
此方體現「通调氣血」與「局部清解」並行的思路:
- 氣滯為病本:枳實破氣滯,使大腸氣機通暢,濕熱瘀血無從依附。
- 出血瘡瘍為標:藉散劑外清內斂,止血生肌。
- 蜜丸緩攻:既防枳實耗氣,又潤腸通便,契合痔瘡「虛實夾雜」之病機。
註:因「百寶散」組方缺失,完整療效研判受限,然單從枳實蜜丸設計,已可見其調氣通滯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枳實(去瓤,麩炒)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分作25丸。
每服1丸,以百寶散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百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枳實(去瓤,麸炒)1兩。 主治:牝痔血,肛邊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