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實厚朴湯

枳實厚朴湯

ZHI SHI HOU P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家塾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肝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枳實厚朴湯中包含枳實,是因其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的功效。

枳實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其主要作用是行氣解鬱,消食化積,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滿、食積不化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厚朴則長於燥濕消痰,行氣止痛。二者配伍,一疏肝理氣,一燥濕消痰,相輔相成,共奏消食化滯、行氣止痛之效。因此,枳實是枳實厚朴湯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枳實厚朴湯中包含厚朴,主要是因為厚朴具有以下作用:

  • 行氣消積: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止瀉的功效。能幫助消除胃腸積滯,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腹脹、便祕等症狀。
  • 降逆止嘔: 厚朴還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厚朴與枳實相配,既能行氣消積,又能降逆止嘔,共同達到治療胸脘滿悶、腹脹便祕、噁心嘔吐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實厚朴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腹滿,或燥屎不通者」,屬實證氣滯或腸道積滯之證。

  1. 腹滿:因氣機壅滯或燥屎內結,導致腹部脹滿不舒,按之堅實。
  2. 燥屎不通:腸道津液不足,糞便乾結難下,或氣滯推動無力,見便秘、腹痛拒按等症狀。

此方作用重點在於「行氣通腑」,透過枳實、厚朴之配伍,搭配承氣丸(應為大承氣湯類方之丸劑),共奏破氣消積、瀉下通便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析

  • 枳實(1錢2分)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尤擅下行,能通暢腸胃氣滯,消除腹滿實脹。
    • 現代理解:促進腸道蠕動,緩解平滑肌痙攣,改善功能性腹脹。
  • 厚朴(1錢8分)

    • 性味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行氣消脹、燥濕除滿,善治濕阻中焦或氣滯所致之脘腹痞滿。
    • 現代理解:具抗菌、調節腸道運動作用,可減輕腸道脹氣。

2. 配伍邏輯

  • 行氣為主,通下為輔
    枳實與厚朴相須為用,均為辛開苦降之品。厚朴偏溫燥,擅長寬中下氣;枳實偏寒降,長於破滯消積,二者合用增強行氣除滿之力。
  • 結合承氣丸增效
    方中「送下承氣丸8分」推測為大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朴)之丸劑,峻下熱結。前二藥(枳實、厚朴)先理氣開結,承氣丸繼而瀉下通便,體現「先開後通」的治療次第。

3. 治療原理

  • 針對氣滯與燥屎並存
    腹滿成因多為氣機不暢,若兼燥屎內結,單用行氣藥恐難速效。本方先以枳實、厚朴疏導氣機,再藉承氣丸瀉下攻積,標本兼顧。
  • 協同作用
    枳實、厚朴為「氣分藥」,能降低腸道阻力;承氣丸為「血分藥」(含大黃、芒硝),直接軟堅瀉下,二者配合可減少瀉下藥對正氣的損傷,避免單用峻下之弊。

三、潛在應用推論

  1. 氣滯型便秘:腹脹明顯而大便不暢,無明顯熱象者(厚朴溫性可制枳實之寒)。
  2. 不完全性腸梗阻:因氣機壅塞所致,尚未化熱者,可藉行氣緩解輕度梗阻。
  3. 實脹早期:燥屎未堅時,先理氣以防積滯加重。

總結

枳實厚朴湯以行氣為核心,輔以通下,體現「輕劑調氣,重劑攻下」的思維,適合實滿初起或需緩攻之證。其組方簡潔,層次分明,臨床可根據燥結程度調整承氣丸用量或配伍。

傳統服藥法


枳實1錢2分,厚朴1錢8分。
上以水1合5勺,煮取6勺,送下承氣丸8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胃腸脹氣

相同名稱方劑


枳實厚朴湯, 出處:《家塾方》。 組成:枳實1錢2分,厚朴1錢8分。 主治:腹滿,或燥屎不通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