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實丸方劑中含有枳實,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理氣消積: 枳實性味苦酸,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方中以其疏肝理氣,消食導滯,針對積滯在胃腸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噯氣泛酸等症狀。
二、 通便瀉下: 枳實亦有通便瀉下之功,對於因積滯引起的便祕,可促進腸蠕動,使積滯得以排出,緩解便祕症狀。
總之,枳實於枳實丸中,以其理氣消積、通便瀉下的功效,針對食積、氣滯所致的消化不良、便祕等症狀,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枳實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助消化吸收: 枳實丸以消積導滯爲主,但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則積滯難消。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促進藥效發揮,使積滯得以順利排出。
- 防止寒邪內侵: 枳實丸中含有寒涼之品,如枳實、厚朴等,若脾胃虛寒,易受寒邪侵襲,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白朮性溫,可溫補脾胃,防止寒邪內侵,避免藥性過寒對人體造成傷害。
綜上所述,白朮在枳實丸中起着健脾燥溼,助消化吸收和防止寒邪內侵的雙重作用,從而提高藥效,保障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實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氣不下降,食難消化」,屬中焦氣機壅滯之證。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胃升降失司,氣滯於中焦,導致食積難消,甚或氣阻而見痞滿、腹脹等症。方名以「枳實」為首,強調其破氣消積之力,佐以厚朴、檳榔、木香等行氣之品,共成疏導中焦、降氣導滯之方。若兼小便不通,乃氣滯濕阻、水道不利,故加黃連清熱、木通通淋,以助氣化。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析
君藥:枳實
- 性味苦酸微寒,歸脾胃經,功擅破氣化痰、消積除痞。古云其「專泄胃實」,能開通氣機之壅塞,尤長於導滯下行,契合「氣不下降」之病機。
臣藥:厚朴、檳榔
- 厚朴苦辛溫,行氣燥濕、消脹除滿,與枳實相配(類「枳朴」結構),強化寬中下氣之效。
- 檳榔辛散苦降,既破氣滯,又助消積,尤能行水氣以通二便,協同厚朴解決「食難消化」之滯礙。
佐藥:木香
- 辛溫芳香,通調三焦氣滯,尤善醒脾行氣止痛。其性走而不守,助君臣藥物推動氣機,使積滯得化。
加減配伍邏輯
- 小便不通加黃連、木通:此為氣滯化熱、濕熱下注之變證。黃連清中焦濕熱,木通通利水道,二者合用以復氣化之常,體現「病在下取之上」的整體調治理念。
全方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降」為法,針對中焦氣滯、升降失常而設。枳實破滯為君,厚朴、檳榔寬中導滯為臣,木香調氣為佐,共奏降氣消食之效。其組方邏輯承襲張仲景「痞滿用枳實、厚朴」之旨,結合宋元以後消導學說,體現「六腑以通為用」的治法思想。
傳統服藥法
陳枳實、厚朴、檳榔、木香。
小便不通,加黃連、木通。
消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實丸,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枳實(麸炒)5錢,白朮1兩(銼)。 主治:進食逐飲。主治:氣不下降,食難消化。
枳實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白朮2兩,枳實1兩,半夏1兩,神曲1兩,麥芽1兩,薑黃半兩,陳皮半兩,木香1錢半,山楂1兩。 主治:積聚痞塊。
枳實丸, 出處:《旅捨》。 組成:大黃半兩,牽牛(微炒,取末)半兩,枳實(麸炒,去瓤),人參1錢。 主治:風痹痰實,大便秘澀,頭目眩暈,腹滿煩渴;傷寒胃熱有燥屎,譫語狂亂,及結胸痛痞,癰瘍瘡癤。
枳實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枳實(去瓤,麸炒)1兩半,天門冬(去心,焙)1兩1分,獨活(去蘆頭)1兩1分,蒺藜子(炒)1兩1分,人參1兩1分,防風(去叉)1兩1分,桔梗(炒)1兩1分,黃連(去須)1兩,薏苡仁(炒)1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風瘙隱疹,頭面腫癢。
枳實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三。 組成:枳實6分,犀角4分,前胡4分,青木香8分,麥門冬(去心)8分,赤茯苓8分,苦參6分,芍藥6分,黃橘皮1分,甘草1分,川芎1分,桔梗1分,牽牛(生熟使)1分,羌活1分,茯苓1分,草豆蔻1分,大腹皮1分,鱉甲(醋炙)半兩,吳茱萸3铢。 主治:胸膈脹滿,心下虛熱,腳手煩疼,逐漸羸瘦,不能飲食,四肢無力。
枳實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組成:枳實(去瓤,麸炒)1兩,白朮3分,槟榔(銼)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甘草(炙,銼)1分,生薑(切,炒)1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青木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崑布(洗去鹹,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大黃(煨,銼)半兩,草豆蔻(去皮)1兩。 主治:氣久積不散,心膈滿悶,四肢不收,痞塞不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