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回本書目錄

1. 第十七卷

2. 傷寒門

3. 熱論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者,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盛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陽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是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三日死。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白話文:

黃帝問道:現在所謂的熱病,都屬於傷寒一類,有的能康復,有的卻會死亡。那些死亡的病例,大多發生在發病後的第六天到第七天之間,而那些能康復的,往往需要十天以上時間,這是為什麼呢?我無法理解其中的原因,希望能聽到解釋。

岐伯回答:巨陽經脈是所有陽經的主管,它的脈絡連接風府,因此主管著所有陽經的氣血。當人受到寒冷侵襲,就會產生熱病,即使熱度很高,也不一定會死亡。但是,如果同時受到兩種寒邪的影響而生病,那就必定免不了死亡。

黃帝說:我想聽聽具體的情況。

岐伯解釋:傷寒的第一天,巨陽經受到影響,所以會出現頭痛、頸項僵硬和腰背疼痛。第二天,陽明經受到影響,陽明經主要負責肌肉,其脈絡沿著鼻子旁邊,聯繫到眼睛,所以會有全身發熱、眼睛疼痛和鼻子乾燥,並且無法安睡。第三天,少陽經受到影響,少陽經主要負責膽,其脈絡沿著脅肋,聯繫到耳朵,所以會有胸脅疼痛和耳鳴。這三天裡,三個陽經的脈絡都受到了病邪的影響,但還沒有深入到內臟,所以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第四天,太陰經受到影響,太陰經的脈絡分佈在胃部,聯繫到咽喉,所以會有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第五天,少陰經受到影響,少陰經的脈絡穿過腎臟,聯繫到肺部,並與舌根相連,所以會有口乾舌燥和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到影響,厥陰經的脈絡沿著生殖器官,聯繫到肝臟,所以會有煩躁不安和陰囊收縮。當三陰三陽,五臟六腑全部受到病邪的影響,營養和衛氣無法正常運行,五臟的功能也無法正常發揮,那麼病人就會死亡。對於那些不是同時受到兩種寒邪影響的病人,到了第七天,巨陽經的病勢開始衰退,頭痛也會稍微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的病勢開始衰退,身體的熱度也會稍微降低。第九天,少陽經的病勢開始衰退,耳鳴也會稍微緩解。第十天,太陰經的病勢開始衰退,腹部脹滿的症狀會逐漸消失,胃口也會逐漸恢復。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勢開始衰退,口渴停止,腹部脹滿的感覺消失,舌頭乾燥的感覺也會消失,並且開始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勢開始衰退,陰囊收縮的症狀也會逐漸消失,小腹部的症狀也會逐漸消失,所有的病氣都會逐漸消散,病情也會逐漸好轉。

黃帝問:這種病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回答:應當分別疏通每個臟器的脈絡,這樣病勢就會逐漸衰退。如果病程未滿三天,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如果病程已超過三天,可以通過瀉下來治療。

黃帝問:熱病已經痊癒,但偶爾還會有遺留症狀,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這些遺留症狀,通常是在熱度很重的時候,病人勉強進食導致的。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遺留症狀的原因。這種情況下,病人的病情已經逐漸好轉,但體內仍然殘留著一些熱氣,由於食物的氣血與體內的熱氣相互作用,導致兩種熱氣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了遺留症狀。

黃帝說:講得好。那對於遺留症狀,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回答:應當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調整治療方法,使其符合病情的特點,這樣就可以使病情完全好轉。

黃帝問:熱病患者應該注意哪些禁忌呢?

岐伯回答:當熱病症狀稍微減輕的時候,如果大量進食肉類,就會導致病情復發。此外,如果吃太多,也會導致遺留症狀。這就是熱病患者的禁忌。

黃帝問:對於同時受到兩種寒邪影響的病人,他們的脈象和病態表現是什麼樣子的呢?

岐伯回答:同時受到兩種寒邪影響的病人,在第一天,巨陽經和少陰經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會有頭痛、口乾和腹部脹滿的症狀。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會有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和胡言亂語的症狀。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會有耳鳴、陰囊收縮和四肢厥冷的症狀。到了這個時候,病人已經不能喝水吃東西,神智也不清楚,通常在第三天就會死亡。

黃帝問:五臟已經受到損傷,六腑的功能也無法正常運行,營養和衛氣無法正常運行。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病人會在三天後才會死亡呢?

岐伯回答:陽明經是十二條經脈中最長的一條,它的血氣非常旺盛,所以病人會失去意識。到了第三天,病人的氣血已經消耗殆盡,所以就會死亡。

總之,對於熱病,應當及早治療,並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此外,還要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病情復發和遺留症狀的產生。

4. 仲景傷寒例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其時行之氣也。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鬥歷占之。

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後章。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成云:此為溫病也。《內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中雲:此時天令漸熱,一時不正之寒感之,包時令熱氣在內,故發為疫病,非冬傷寒之謂也,故成云此疫氣也。

十五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

成云:節氣十二,中氣十二,共二十四。《內經》云:五日為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為之歲。

中雲:節氣者,如立春正月節之類也。中氣者,如雨水正月之類也。

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不去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金匱要略》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內經》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

中雲:非特冬為然,餘三時亦當以此法觀之。但冬甲子,尤一歲氣運所關耳。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

成云:天地之氣鼓擊而生春夏秋冬,寒熱溫和,各正一氣也。

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成云:春暖為夏暑,從生而至長也。秋忿為冬怒,從肅而殺也。

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

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天地之剛柔也。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

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成云:當春之時,風氣大行,春傷於風,風氣通於肝,肝以春適王,風雖入之,不能即發,至夏肝衰,然後始動。風淫末疾,則當發於四肢。夏以陽氣外盛,風不能外發,故攻內而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穀不化,而色黃。當秋之時,濕氣大行,秋傷於濕,濕則干於肺,肺以秋適王,濕雖入之,不能即發,至冬肺衰,然後濕始動也。雨淫腹疾,則當發為下利。

冬以陽氣固,濕氣不能下行,故上逆而為咳嗽。當夏之時,暑氣大行,夏傷於暑,夏以陰主內,暑雖入之,勢未能動,及秋陰出而陽為內主,然後暑動傳陰而為痎瘧。痎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當冬之時,寒氣大行,冬傷於寒,冬以陽為主內,寒雖入之,勢未能動;及春陽出而陰為內主,然後寒動傳陽而為溫病。是感冒四時正氣為病,必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