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七卷 (1)
第十七卷 (1)
1. 熱論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者,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盛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白話文:
黃帝問說:“現在那些發熱性疾病,都是傷寒引起的,有的治癒了,有的死亡了。那些死去的人,在發病後的第六到第七天之間;那些痊癒的人,則在第十天以後纔好起來,這是爲什麼呢?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請你告訴我原因。” 岐伯回答說:“陽經中的太陽經是所有陽經所屬的地方,它的脈絡連接著風府穴,所以它是所有陽經的主要氣源。人們受到寒冷侵襲時就會生病發燒,雖然病情嚴重但不會致命;但如果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的疾病則一定會導致死亡。”
黃帝又問道:"我想聽聽這些病症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樣的?"
岐伯接著解釋道:"如果一個人第一天被冷風吹到了頭部和頸部的位置上的話那麼他可能會出現頭痛、脖子僵硬等症狀;第二天則是面部皮膚髮紅並且眼睛疼痛難忍甚至無法入睡等等情況發生...以此類推一直到第四天才開始影響內臟器官從而引發各種不適症狀..."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陽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
白話文:
第五天,少陰經受到感染,因爲少陰脈貫穿腎臟並連接到舌頭根部,所以會出現口腔乾燥、舌頭乾澀和口渴的症狀。第六天,厥陰經受到感染,因爲厥陰脈沿著生殖器官延伸並與肝臟相連,因此會感到煩躁不安並且生殖器官收縮。如果三個陽經和三個陰經都受到影響,並且臟腑都被感染了,那麼就會導致血液循環停止,臟腑功能失調,最終會導致死亡。但是如果沒有同時被寒冷影響的話,在第七天時太陽經症狀減輕,頭痛稍微緩解;第八天陽明經症狀減輕,身體發熱稍有好轉;第九天少陽經症狀減輕,耳朵聽力略微恢復一些聲音; 第十天太陽經症狀減輕,腹部疼痛減少至正常水平,則開始想吃東西。第11天少陰經症狀減輕,口渴消失但不滿,舌頭乾枯已經痊癒。第12天厥陰經症狀減輕,生殖器官鬆弛下來,小腹微微下降,所有疾病都會逐漸消退。黃帝問:“如何治療?”岐伯回答說:“治療方法是分別疏通各個臟腑的經絡,病情每天都在改善。”對於那些沒有超過三天的情況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處理;而對於那些已經超過三天的情況則應該採用瀉藥來進行排解。黃帝又問道:“爲什麼有些熱性疾病在治癒後還會留下某些遺留問題呢?”岐伯解釋道:“這是因爲當熱度很高時強行進食所造成的遺留問題。”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是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三日死。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白話文:
如果病情已經減輕但仍有發燒的情況,那是因為食物和身體的能量互相影響,使得兩個熱源結合在一起,所以會有症狀留下來。黃帝說:很好。要如何治療這些症狀呢?岐伯回答道:要看病人是虛弱還是強壯,調整他的順序和方向,可以讓病症消失。黃帝問:在發燒的時候應該避免做什麼事情呢?岐伯答道:在發燒稍微好轉時吃太多肉類就會重新引發疾病,這是必須避免的事情。黃帝又問:如果是同時受到寒冷和疾病的侵襲的人,他們的脈搏和症狀會是如何呢?岐伯回覆道:同時受到寒冷和疾病的侵襲的人,在第一天,大陽經和小陰經都會受感染,因此會出現頭痛、口渴和胸悶等症狀;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也會受感染,導致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進食以及胡言亂語等症狀;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也會受感染,造成聽力下降、睪丸收縮並失去知覺,不能喝水或吃東西,並且昏迷不醒,三天內死亡。黃帝再問:如果五臟已經受損,六腑無法通暢,血液循環停止了,像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要在三天後才死去呢?岐伯回答道:陽明經是十二條經絡中最重要的一根,它的血液和能量都很旺盛,所以在昏迷之前不會有任何反應,但是到了第三天,它的能量就耗盡了,所以人死亡了。凡是因感冒引起的溫性疾病,都在夏天前半段發生,而在夏天後半段發生的就是暑疾,暑疾應該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體外,不要阻止它們。
2. 仲景傷寒例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其時行之氣也。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四季正常的天氣變化,冬季寒冷,如果人們適當地保暖就不會受凍害,但如果受到寒冷侵襲就叫做感冒。任何季節中的疾病都可能引起病症,但因為冬天是最容易造成嚴重疾病的季節所以被認為是毒性最大的。立即生病的人稱作感冒病人,沒有立刻生病的人可能會在春天變成溫度病,在夏天變成高燒病。夏季的高燒比春季更嚴重。因此那些工作辛勞、經常接觸到寒冷環境的人們在春季或夏季更容易得上溫度病或者高燒病,這些都是由於他們在冬季受到了寒冷的影響所導致的,而不是流行性病毒引起的。所有流行的疾病都有相似症狀的原因就是這種流行性的病毒感染。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鬥歷占之。
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後章。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成云:此為溫病也。《內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白話文:
想要預測四季正常天氣對疾病以及流行性感冒的方法,都應該按照日曆來推算。
在九月份霜降節之後,天氣會逐漸轉冷,到冬天非常寒冷,到了一月份雨水節之後,天氣就會開始緩慢地變得較暖和了,因此叫做“雨水”,因為雪融化成為水的原因。到了三月份驚蟄節之後,天氣會越來越暖和,直到夏天非常炎熱,秋天就開始涼爽起來。
從霜降節之後一直到春分節之前,如果有人接觸或暴露在霜露之中,身體感到寒冷並生病的人,就是得了“傷風感冒”。
冬季出現不合季節的暖和天氣,被稱作“冬暖”。冬暖病毒跟傷風感冒有很大的差別。冬暖也有前後次序的不同,互相交疊的情況也會有所不同,病情程度也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同,在下一章中有詳細說明。
從立春節之後,如果沒有突然的大寒或者冰雹,但是卻有很多人得了一種高燒的病症,這可能是春天的時候,由於冬天埋藏在體內的寒邪所引起的溫病。
成雲說:“這是溫病。”《黃帝內經》上說:“冬天受凍,春天一定會得到溫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根據古籍進行的直譯,並不代表現代醫學的觀點。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請諮詢醫生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士的意見。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中雲:此時天令漸熱,一時不正之寒感之,包時令熱氣在內,故發為疫病,非冬傷寒之謂也,故成云此疫氣也。
十五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
成云:節氣十二,中氣十二,共二十四。《內經》云:五日為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為之歲。
中雲:節氣者,如立春正月節之類也。中氣者,如雨水正月之類也。
白話文:
自春分後到秋分之前,如果突然出現寒冷的天氣,都是流行性感冒。三月份和四月份,如果有突然的冷天,由於當時陽氣還比較薄弱,所以患病的情況會較輕微;到了五月和六月,陽氣已經很旺盛了,被冷空氣打擊後就會產生嚴重的疾病;而七月份和八月份,陽氣開始衰退,因此即使受到冷空氣影響,病情也會相對地減輕。這種疾病的症狀跟溫病和暑病有些相似,只是治療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當天氣逐漸變暖的時候,如果遇到短暫且異常的冷空氣,那麼這股冷空氣加上當時的暖空氣,就可能引發疫情,而不是冬天受凍引起的病症。因此有人說這是瘟疫。 每15天就是一個氣象週期,在一年中的四季裡,每個季節都有6個氣象週期,也就是24個氣象週期。 根據古籍記載,每年共有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加起來一共是24個氣象週期。另外,《黃帝內經》提到,五天是一個「候」,三個「候」組成一個「氣」,六個「氣」組成一個「時」,四個「時」組成一個年份。 其中,「節氣」是指像立春這樣的一種特定日期,而「中氣」指的是像雨水這樣的某個具體時間點。
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不去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金匱要略》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內經》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
中雲:非特冬為然,餘三時亦當以此法觀之。但冬甲子,尤一歲氣運所關耳。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
白話文:
然而氣候也有應該到來卻沒有來的情況,或者有不應該到卻到了的情況。或者是已經來了卻不離開,或是來的太過頭了,這些都是導致疾病的氣。《金匱要略》說:在冬至之後,在甲子之夜半時分,少陽升起,這是少陰的時候,此時陽開始生長,天氣變得溫和。如果還沒有等到甲子日,但是氣溫就已經變暖,這就是還未到達就提前來臨的現象。如果等到了甲子日,但是氣溫仍然沒有變得溫暖,這就叫做該來到的時間點並未出現。如果等待到了甲子日,但是寒冷並沒有消退,這被稱爲已達到時間點但卻不離去的現象。如果等待到了甲子日,但是溫度像夏天五、六月份一樣熱,那就是達到了過度現象。《內經》說:“應期而來且平衡則爲正常;應期而來過重則是疾病;不應期而來的是疾病;應期不來也是疾病;尚未到期就提早到來也會生病。”中間還提到,並不僅僅是冬天是這樣,其他三個季節也應該用這種方法觀察。只是冬季的甲子日尤其關係著一年中的運氣變化而已。總之,無論是地球運動還是陰陽相互作用,都是各自代表一種特定的能量。
成云:天地之氣鼓擊而生春夏秋冬,寒熱溫和,各正一氣也。
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成云:春暖為夏暑,從生而至長也。秋忿為冬怒,從肅而殺也。
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
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天地之剛柔也。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
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白話文:
古人說:“天與地之間的氣息互相激盪就產生了四季——春夏秋冬,有冷、熱、溫、涼四種不同的季節特徵。”
因此春天的暖意會轉化成為夏天的炎熱;秋天的悲愴感也會演變成冬天的寒冷。
古人又說:“春天的暖意代表著夏天即將到來,秋天的悲愴意味著冬季的逼近。”所以,在冬至後,太陽開始升起,月亮逐漸落下;在夏至後,太陽下降,月亮上升。這就是冬夏兩季交換時刻,陰陽相結合的情況。而在春秋兩個季度,陰陽就會彼此分開。當陰陽相互交換時,人們可能會生病。
因此,聰明的人們在春季和夏季要培養自己的陽氣(活力),秋季和冬季要培養自己的陰氣(滋潤)。但對於那些不懂得保護自己健康的小人物來說,他們很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必須知道病毒或細菌停留在哪個器官裡,並引發什麼樣的疾病,纔能夠對症下藥治療它。
如果在春天受風邪所害,到了夏天一定會出現腹瀉現象。若是在夏天被暑氣所困擾,那麼秋天很可能會患上瘧疾。假如秋天因為溼氣過重而出現問題,那冬天肯定會咳嗽不止。最後,要是冬天遭受寒氣侵害,那麼春天可能就得患感冒等病症。這些都是自然規律,我們應該仔細研究清楚纔好!
成云:當春之時,風氣大行,春傷於風,風氣通於肝,肝以春適王,風雖入之,不能即發,至夏肝衰,然後始動。風淫末疾,則當發於四肢。夏以陽氣外盛,風不能外發,故攻內而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穀不化,而色黃。當秋之時,濕氣大行,秋傷於濕,濕則干於肺,肺以秋適王,濕雖入之,不能即發,至冬肺衰,然後濕始動也。雨淫腹疾,則當發為下利。
冬以陽氣固,濕氣不能下行,故上逆而為咳嗽。當夏之時,暑氣大行,夏傷於暑,夏以陰主內,暑雖入之,勢未能動,及秋陰出而陽為內主,然後暑動傳陰而為痎瘧。痎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當冬之時,寒氣大行,冬傷於寒,冬以陽為主內,寒雖入之,勢未能動;及春陽出而陰為內主,然後寒動傳陽而為溫病。是感冒四時正氣為病,必然之道。
白話文:
春天的時候,風氣盛行,如果在春季受了風邪,那麼風會影響到肝臟,因為肝臟與風相對應。由於肝臟在春季最強壯,所以即使受到風邪也不能立即表現出來,直到夏季肝臟衰退後才會出現症狀。風邪侵襲肢體末端,可能會引起四肢疾病。夏天陽氣旺盛,風邪無法表現在外面,因此會攻擊內部造成腸胃炎。腸胃炎是指拉肚子、排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且糞便呈黃色。秋天溼氣盛行,如果秋季受了溼邪,溼邪就會侵犯到肺部,因肺部在秋季最強壯,所以即使受到溼邪也不能立即表現出來,直到冬季肺部衰退後才會出現症狀。溼邪引起的腹部疾病,可能導致拉肚子。冬天陽氣充足,溼邪無法向下發展,反而向上逆行成為咳嗽。夏天熱氣盛行,如果夏季受了暑邪,由於夏季屬陰性,暑邪進入人體後不會立刻引發病症,等到秋季陰氣上升、陽氣轉向內部主宰時,暑邪纔會開始活動並傳播到陰性器官,形成瘧疾。其中,每隔兩天就發作的是癇症,每天發作一次的是瘧疾。冬天寒冷氣候盛行,如果冬季受了寒邪,由於冬季屬陽性,寒邪進入人體後不會立刻引發病症,等到春季陽氣上升、陰氣迴歸內部主宰時,寒邪纔會開始活動並傳播到陽性的臟器,從而引發溫病。這就是感染四季正常氣候所導致疾病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