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六卷 (14)

回本書目錄

第六卷 (14)

1. 怔忡驚悸門

生生子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不自安也。驚者從外而入,或耳聞異聲,目擊異物,驚而懼也。悸者,中心畏怯,動而怕驚也。怔忡止於心不自安,悸則心既動而又恐恐然畏懼,如人將捕之,驚而駭也。治怔忡之法,惟當益其心血,壯其神氣。治驚悸則有諸經之證,當分別治之。

治驚之法,《內經》曰:驚者平之。平,常也,使平日常見常聞,則何驚之有。張子和治衛德新之妻,被盜而驚,乃以平法治之良愈。

黃帝曰:足陽明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動何也?岐伯曰:陽明者,胃也。胃者,土也,土惡木,故驚也。又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臥而驚者屬肝,臥則血歸於肝,今血不靜,血不歸肝,故驚悸於臥也。

仲景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飲水多必心下悸。五飲停蓄,閉於中脘,最使人驚悸。痰飲驚悸,皆屬於脾土。

東垣云: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瀉火與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熟地、生地、柴胡、升麻、白芍、丹皮、川芎、黃耆之類,以防血溢上竭。(甘寒鎮墜之劑,謂丹砂之類。)

丹溪云: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有慮便動者屬虛,時作時止,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真覺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類。又曰:病自驚而得者,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得液則成痰也。血氣入舍,則痰拒,其神不得歸焉。(控涎丹加辰砂、遠志。)

豬心血丸,治勞役心跳,大虛症。

歸身,白芍,側柏,川芎(各五錢),陳皮,甘草,黃連(各二錢),硃砂(一錢)

上用豬心血丸。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詳,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症,或短氣悸乏,或自汗。此膽虛能致脾,則脾之水飲作矣。

半夏,橘紅,竹茹,枳實(炒。各一兩),甘草(炙,一兩),白茯苓(一兩半)

每服五錢,姜五片,棗一枚,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服。

仲景,半夏麻黃丸,治心下悸。

半夏,麻黃(等分為末)

煉蜜丸,小豆大,飲服三丸。

鎮心丸,治驚悸。

辰砂(用黃松節油浸),龍齒(用遠志苗醋煮)

上只取辰砂、龍齒等分,為末,豬心血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以麥門冬葉、綠豆、燈心、白蜜水煎,豆熟為度,臨臥湯下,小兒磨化半丸,量歲數與之。

密陀僧散,治驚氣入心絡,不能語者。昔有為狼及大蛇所驚,皆服此而安。

密陀僧研極細末,茶調下一錢匕,服即愈。

寒水石散,治因驚心氣不行,鬱而生涎,結為飲,遂為大疾忪悸,少遇驚則發,尤宜服之。

白話文:

怔忡驚悸門

怔忡是指心裡忐忑不安,坐立難安的感覺。驚是受到外來刺激,例如聽到奇怪的聲音或看到奇怪的東西,而感到害怕。悸則是內心感到畏懼膽怯,稍有動靜就害怕受驚嚇,好像有人要抓自己一樣,嚇得心驚膽戰。怔忡只是心裡不安,而悸則是心裡已經害怕,並且更加恐懼。治療怔忡的方法,主要在於滋補心血,增強精神氣。治療驚悸則要根據不同經絡的病症,分別治療。

治療驚嚇的方法,《內經》說:驚嚇要讓它平靜下來。「平」就是指平常、正常。讓患者經常看到、聽到平常的事物,就不會容易驚嚇了。張子和治療衛德新的妻子被盜賊嚇到的事例,就是用這種讓心境平靜的方法,使其痊癒。

黃帝問道:足陽明經的病症,患者厭惡人、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害怕驚嚇。為什麼鐘鼓聲不會讓他們害怕,卻會被木頭的聲音嚇到呢?岐伯回答:陽明經屬於胃,胃屬土,土克木,所以會被木頭的聲音嚇到。又說:東方屬青色,通於肝臟,肝臟的病症會導致驚嚇。脾臟的熱邪移到肝臟,就會導致驚嚇和流鼻血。睡覺時驚嚇屬於肝臟的問題,因為睡覺時血液會回歸肝臟,現在血液不寧靜,不能回歸肝臟,所以睡覺時會驚悸。

張仲景說:吃得少喝得多,水停留在心下,嚴重者會心悸,輕微者則氣短。喝水太多一定會導致心下悸動。五種飲邪停滯積聚在中脘(胃的部位),最容易讓人驚悸。痰飲導致的驚悸都屬於脾土的病症。

李東垣說:六脈都很大,按下去卻空虛無力,臉色發紅,容易驚嚇。這是上焦熱盛,屬於手少陰心經的病症,這種情況是氣盛而血虛,要使用甘寒滋潤、鎮降的藥物,瀉去火氣和多餘的氣,讓浮氣下降;同時要使用甘辛溫和略帶苦味的藥物,大力補益血液,例如熟地黃、生地黃、柴胡、升麻、白芍、丹皮、川芎、黃耆等,以防止血液上溢耗竭。(甘寒鎮墜的藥物,指的是丹砂之類。)

朱丹溪說:怔忡大都屬於血虛和痰濕。只要擔心就心神不安的屬於血虛,時而發作時而停止的,是痰濕因火而動。瘦的人多是血虛,胖的人多是痰濕。真的感覺心跳的,是血少,應該服用四物湯加安神藥之類的。又說:因驚嚇而發病的,驚嚇會使神氣不守舍,舍空則津液凝聚成痰。血氣歸位,痰就會阻礙,神氣就不能回歸。(控涎丹加入辰砂、遠志。)

豬心血丸,治療勞累導致的心跳、大虛症。

藥材:歸脾、白芍、側柏、川芎(各五錢)、陳皮、甘草、黃連(各二錢)、硃砂(一錢)

用豬心血丸劑型服用。

溫膽湯,治療心膽虛怯,遇到事情就容易驚嚇,或者夢寐不安,導致心驚膽戰,氣鬱生痰,痰氣相搏,產生各種症狀,或者氣短、心悸、乏力、自汗。膽虛會影響脾臟,導致脾臟的水飲停滯。

藥材:半夏、橘紅、竹茹、枳實(炒,各一兩)、甘草(炙,一兩)、白茯苓(一兩半)

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一盞,煎至七分,飯前服用。

張仲景的半夏麻黃丸,治療心下悸動。

藥材:半夏、麻黃(等分研末)

煉蜜為丸,如小豆大小,每次服用三丸。

鎮心丸,治療驚悸。

藥材:辰砂(用黃松節油浸泡)、龍齒(用遠志苗和醋煮)

只取辰砂、龍齒等分研末,用豬心血做成丸藥,如芡實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麥門冬葉、綠豆、燈心、白蜜水煎,待豆熟即可,睡前服用,小兒磨碎半丸,根據年齡服用。

密陀僧散,治療驚氣入侵心絡,不能說話的症狀。以前有人被狼或大蛇嚇到,服用此藥後都痊癒了。

藥材:密陀僧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茶水調服一錢匕,服用後即可痊癒。

寒水石散,治療因驚嚇導致心氣不通,氣鬱生痰,凝聚成飲邪,形成嚴重疾病,心悸,稍遇驚嚇就發作,尤其適合服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