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七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七卷 (3)

1. 傷寒至捷法

發熱惡寒身體痛,脈浮無汗怎生醫,十神湯與香蘇散,有汗傷風用桂枝。

四五日來口舌乾,發熱身疼臥不安,先服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在後番。

七八日來熱在內,口渴心煩腹脹匯,小便赤少大便難,大柴胡湯好通利。

發熱口乾大便瀉,小便赤少煩燥結,小柴胡湯兼五苓,加上黃連真一絕。

汗下之後病不解,依然熱渴如見怪,解毒湯兼小柴胡,諸般熱病皆無礙。

白話文:

[對於傷寒最快速的治療方法]

如果出現發燒、怕冷、全身疼痛,脈象浮動且無汗,該如何治療呢?可以使用十神湯或是香蘇散來治療,如果有出汗則可用桂枝湯。

四到五天後若感到口乾舌燥,持續發燒、身體疼痛且無法安穩躺臥,可以先服用人參敗毒散,再接續服用小柴胡湯。

到了七八天時,熱氣轉移到體內,口渴、心煩、腹部脹滿,小便呈現紅色且量少,大便排泄困難,這時候適合服用大柴胡湯,有助於通腸利便。

若出現發燒、口乾、大便瀉痢,小便紅色且量少,且有煩躁感,可使用小柴胡湯搭配五苓散,再加上黃連,效果極佳。

當發汗或下藥後病情仍未改善,仍然有高燒及口渴等症狀,可以使用解毒湯和小柴胡湯,對於多種熱性疾病都能有效控制。

2. 十勸歌(彭用光)

一、傷寒頭痛及身熱,便是陽證,不可服熱藥,傷寒傳三陰三陽共六經,內太陰病,頭不痛,身不熱,少陰病有反熱而無頭疼,厥陰病有頭疼而無發熱,故知頭疼身熱即是陽證,若妄投熱藥,決致死亡。

二、傷寒必須直攻毒氣,不可補益邪氣。在經絡中,若隨證早攻之,只三四日痊安,若妄謂先須正氣,卻行補益,使毒氣流熾,多致殺人。

三、傷寒不思飲食,不可服溫脾胃藥,且傷寒不思飲食自是常事,終無餓死之理,如理中丸之類,不可輕服。若陽病服之,致熱氣增重,或致不救,丁香巴豆之類,尤不可服。

四、傷寒腹痛亦有熱證,不可輕服溫暖藥。《難經》云:疼為實。故仲景論腹滿時痛之證有曰:疼甚者加大黃。疼甚而加大黃,意可見也。惟身冷厥逆而腹疼者,方是陰證,須消息之。每見腹疼便投熱藥,多致殺人。

五、傷寒自利當看陰陽證,不可例服補藥、止瀉藥,自利惟身不熱,手足溫者屬太陰,身冷四逆者屬少陰、厥陰,其餘身熱下利皆屬陽,當隨證依仲景法治之。每見下利,使投暖藥及止瀉藥者,致多死亡。

六、傷寒胸脅疼及腹脹滿,不可妄用艾灸。常見村落間有此證,無藥便用艾灸,多致毒氣隨火而盛,膨脹發喘,以不知胸脅疼自屬少陽,腹脹雖屬太陰,仲景以為當下之病,此外惟陰證脈微弱可灸。

七、傷寒手足厥冷當看陰陽,不可例作陰證,有陰厥,有陽厥,醫者少能分辨,陽厥而投熱藥,殺人速於用刃,蓋陽病不至極熱,不能發厥。仲景所謂熱深厥亦深。熱深更與熱藥,寧復得生。而身熱至三四日後,熱氣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譫言昏憒,及別熱證而發厥,必是陽厥,宜急用承氣湯以下之。

若初得病,身不熱,大便不秘,自引衣蓋身,或下利,或小便數,不見熱證而厥者,即是陰厥,方可用四逆湯之類。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緣為其脈皆沉。然陽厥脈沉而滑數,陰厥脈沉而弱。又陽厥時復指爪卻溫,或有時發熱,陰厥則常冷,此可為別。

八、傷寒病已在裡即不可用藥發汗,然傷寒證須看表里,如發熱惡寒則是在表,正宜發汗;如不惡寒反惡熱,即是里證,若一例發汗,則真氣已涸,死者必矣。又別有半在表半在裡之證,不惟皆不可下,亦皆不可汗,但隨證治之。

九、傷寒飲水為欲愈。不可令病人恣飲過度。病人大渴,當與之水以消熱。故仲景以飲水為欲愈,人見此說,遂令病者縱飲,因而為嘔、為喘、為咳逆、為下利、為腫、為悸、為痞、為結胸、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人慾飲一碗,只可與半碗,常令不足為善。

十、傷寒病初安,不可過飽及勞動,或食羊肉,行房,及食諸肉骨汁,並飲酒。如病方愈,不須再服藥,兼脾胃尚弱,食飽不能消化,病即再來,謂之食復。病方好,氣血尚虛,勞動太早,病即再來,謂之勞復。又食羊肉,行房並死。食諸肉骨汁,並飲酒再病,必重。上傷寒十勸,誠可為病家醫家之便益治法也。

白話文:

[十勸歌(彭用光)]

一、如果你感冒了,有頭痛和身體發熱的症狀,這表示你可能有陽性反應,千萬不要吃熱性的藥物。感冒會影響到身體的六條經絡,對於不同部位的病變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如果病在太陰,通常不會有頭痛和發燒;少陰的病可能只有發熱,沒有頭痛;厥陰的病可能只有頭痛,沒有發燒。因此,如果出現頭痛和身體發熱,就是有陽性反應。如果亂吃熱性的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二、對於感冒,應該直接對抗病毒,而不是補充邪氣。如果在病初就針對症狀治療,通常三到四天就可以康復。如果認為應該先補充正氣,然後才開始治療,讓病毒在體內肆虐,這通常會導致病情加重。

三、感冒時不想吃東西,千萬不要隨便吃溫胃的藥。感冒時不想吃東西是很正常的,並不會因此餓死。像理中丸這樣的藥,不要輕易服用。如果是陽性反應,服用這種藥會讓病情加重,甚至無法救治。丁香和巴豆這類的藥,更是不可以服用。

四、感冒時腹部疼痛,可能是熱性反應,千萬不要隨便吃溫暖的藥物。《難經》中提到,疼痛代表實證。因此,張仲景在討論腹部疼痛的症狀時提到,疼痛嚴重時可以加大黃。從這可以看出,腹部疼痛可能代表有實證。只有當身體冰冷,四肢冰涼,腹部疼痛時,纔是陰性反應,需要進一步觀察。經常看到有人一感到腹部疼痛就服用熱性的藥物,結果導致病情加重。

五、感冒時有腹瀉,要看是陰性反應還是陽性反應,千萬不要隨便服用補藥或者止瀉藥。腹瀉只有在身體不發熱,手腳溫暖的情況下,才屬於太陰;身體冰冷,四肢冰涼的情況下,才屬於少陰和厥陰。其他情況下,身體發熱和腹瀉都屬於陽性反應,應該根據病情,按照張仲景的理論來治療。經常看到有人一腹瀉就服用暖藥或者止瀉藥,結果導致病情加重。

六、感冒時胸部和肋骨疼痛,腹部脹滿,千萬不要隨便使用艾灸。常見在鄉村地區,有人出現這種症狀,沒有藥物,就會使用艾灸,結果導致病情加重,呼吸困難。要知道,胸部和肋骨疼痛屬於少陽,腹部脹滿雖然屬於太陰,但張仲景認為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除此之外,只有在陰性反應,脈搏微弱的情況下,纔可以使用艾灸。

七、感冒時手腳冰涼,要看是陰性反應還是陽性反應,千萬不要一概而論地認為是陰性反應。有陰厥,也有陽厥,醫生很少能夠分辨。對於陽厥,服用熱性的藥物,比用刀殺人更快。因為陽性反應如果不達到極度發熱,不會出現厥冷。張仲景所說的"熱深厥亦深"。熱性反應更深,再服用熱性的藥物,怎麼可能活下來。如果身體發熱三到四天後,熱性反應已經很深,大便乾燥,小便顏色深,或者出現胡言亂語,神志不清,或者其他熱性反應,並出現厥冷,肯定是陽厥,應該立即服用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剛剛生病,身體不發熱,大便不乾燥,自己拉被子蓋住身體,或者有腹瀉,或者小便頻繁,沒有熱性反應,而出現厥冷,就是陰厥,這時候可以服用四逆湯。為什麼兩種厥冷會讓人困惑,因為兩者的脈搏都是下沉的。然而,陽厥的脈搏下沉而滑數,陰厥的脈搏下沉而微弱。另外,陽厥時,手指和指甲溫暖,或者有時候發熱,陰厥則始終冰冷,這可以作為區分。

八、感冒已經進入身體內部,就不可以用藥物發汗。然而,對於感冒,應該看是表面還是內部的問題。如果發熱和畏寒,那就是表面問題,應該發汗;如果不畏寒反而畏熱,那就是內部問題,如果一概而論地發汗,真氣已經枯竭,死亡是必然的。還有一種情況,既不是表面也不是內部,既不能下也不能汗,只需要根據病情治療。

九、感冒時喝水錶示病情正在好轉。但是,千萬不要讓病人喝太多水。當病人非常口渴,應該讓他喝水來降溫。因此,張仲景認為喝水錶示病情正在好轉。人們看到這種說法,就會讓病人放開喝水,結果導致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腹瀉,腫脹,心悸,脹氣,結胸,小便不順暢等症狀。例如,如果病人想喝一碗水,只給他半碗,讓他覺得不夠,這樣更好。

十、感冒剛好,千萬不要吃得太飽,或者過度勞動,或者吃羊肉,性行為,或者吃各種肉類和骨頭湯,或者喝酒。如果病情剛剛好轉,不需要再服藥,而且脾胃還很虛弱,吃得太多無法消化,病情可能會再次出現,稱為"食復"。病情剛剛好轉,氣血還很虛弱,過度勞動,病情可能會再次出現,稱為"勞復"。另外,吃羊肉,性行為,可能會導致死亡。吃各種肉類和骨頭湯,喝酒,可能會再次生病,病情可能會加重。以上是感冒的十個忠告,確實可以為病人和醫生提供便利和有效的治療方法。]

3. 治傷寒看證法則(陶節庵)

凡看傷寒,先觀兩目,或赤或黃,陽毒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黃為疸證,如小水不利或赤,兼小腹脹滿不痛,渴而大便實,脈來沉實有力者,為濕熱發黃,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分利,小水清白為愈,黃自退矣。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次看口舌有無苔狀,如見滑白色者,邪未入腑,屬半表半裡證,宜小柴胡和解。舌上黃苔者,胃腑有邪熱也,宜下之,調胃承氣湯。大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便不實,脈不沉,微渴者,未可下,尤宜小柴胡湯。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腎水克於心火,十有九死,急用大承氣下之無疑矣,此邪熱已極也。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已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處,若按之當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脈來沉實有力,為結胸證,急用大陷胸湯加枳桔下之,量元氣虛實,宜從緩治。若按心胸雖滿悶不痛,尚為在表,未入乎腑,乃邪氣填乎胸中,只消小柴胡枳桔以治其悶。如未效,本方對小陷胸一服如神。

若按之當心下脹滿而不痛者,宜瀉心湯加枳梗,是痞滿也。以手按之小腹若痛,而小水自來利,大便黑,兼或身黃譫妄燥渴,脈沉實者,為蓄血,桃仁承氣下盡黑物則愈。若按之小腹脹滿不硬痛,小水不利,即溺澀也,五苓散加木通、山梔利之,不可大利,恐耗竭津液也。若按其小腹繞臍硬痛,渴而小水短赤,大便實者,有燥屎也,大承氣下之。

劫法備開殺車槌方前。

再後問其大小便通利若何,有何痛處,及服過何藥,方知端的。務使一一明白,證脈相對,庶得下藥不差。凡看傷寒,若見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則蛔上膈,大凶之兆,人皆未知。急用炮乾薑理中湯一服,加烏梅二個,花椒十粒,服後待蛔定,卻以小柴胡退熱,蓋蛔聞酸則靜,見苦則安矣。

凡治傷寒,若煩渴欲飲水者,因內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飲一升,止可與一杯,常令不足,不可太過,若咨飲過量,使水停心下,則為水結胸等證。射於肺,為喘為咳。留於胃,為噎為噦。溢於皮膚,為腫。畜於下焦,為癃。滲於腸間,則為利下,皆飲水多之過也。

又不可不與,又不可強與。經云:若還不飲非其治,強飲須教別病生,正此謂也。

凡治傷寒若經十餘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與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里證宜下者,可與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大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氣,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通表裡而緩治之。

又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壯力盛者,不在禁例,從病制宜。

凡治傷寒尺脈弱而無力者,切忌汗下,寸脈弱而無力者,切忌發吐,俱宜小柴胡和之。

凡治傷寒,若汗下後不可便用參耆大補,宜用小柴胡加減和之。若大補使邪氣得補而熱愈盛,復變生他證矣,所謂治傷寒無補法也。如曾經汗下後,果是虛弱之甚,脈見無力者,方可用甘溫之劑補之,此為良法。其勞力感寒之證,不在禁補之例,看消息用之。凡治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治之,害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不同治。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治宜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並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治之。

中雲:治暑不宜輕用小柴胡,夾暴風寒者,或可用一二劑,蓋傷暑非傷寒,至夏變熱病之暑病也。

白話文:

處理傷寒疾病時,首先應檢查患者的眼睛,如果眼睛呈現紅色或黃色,且脈象洪大有力,出現燥熱口渴的症狀,病情較輕者可用三黃石膏湯,嚴重者則需使用大承氣湯。黃色可能表示黃疸,如果小便不順暢或顏色偏紅,伴有小腹脹滿但不疼痛,口渴且大便乾結,脈象沉實有力,這可能是濕熱引起的黃疸,病情輕者可用茵陳五苓散,嚴重者需使用茵陳湯,讓小便變得清澈,黃疸自然會退去。

其次,檢查患者的口腔和舌頭,是否有異常的苔狀物。如果發現舌頭表面光滑呈白色,表示病邪尚未進入臟腑,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宜用小柴胡湯調和。如果舌頭上有黃色的苔層,表示胃部有邪熱,需進行清熱,可用調胃承氣湯。如果患者極度燥熱且脈象沉實有力,同時非常口渴,纔可進行清熱;但如果大便並非十分乾結,脈象也不沉,只是微微口渴,就不宜立即清熱,此時更適合用小柴胡湯。

如果舌頭上出現黑色苔層,且長出芒刺,這表示腎水受到心火剋制,死亡率高達九成,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這是因為體內的邪熱已經達到極點。

接下來,用手輕輕按壓患者的心臟、胸部到小腹部,檢查有無疼痛。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覺硬且疼痛,手無法靠近,患者感到燥熱且胡言亂語,大便乾結,脈象沉實有力,這表示患者出現了結胸的症狀,應立即使用大陷胸湯加枳桔進行治療,治療速度要根據患者的體質調整。如果心胸雖感覺悶脹但無疼痛,表示病邪仍在體表,未深入臟腑,這表示邪氣堵塞在胸中,只需使用小柴胡湯加枳桔來治療胸中的悶脹。

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到脹滿但不痛,可使用瀉心湯加枳梗,這是治療痞滿的病症。如果按壓小腹部感到疼痛,小便順暢,大便呈黑色,且伴有身黃、胡言亂語、燥熱口渴,脈象沉實,這表示患者出現了蓄血的症狀,可用桃仁承氣湯將黑色物質排出即可痊癒。如果按壓小腹部感到脹滿但不硬痛,小便不順暢,即小便困難,可用五苓散加木通、山梔子來利尿,但不能過度利尿,以免消耗體內津液。如果按壓小腹部周圍肚臍部位感覺硬痛,口渴且小便顏色深紅,大便乾結,表示患者體內有燥屎,可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之後,詢問患者的大小便情況,有無疼痛,以及服用過哪些藥物,這樣才能瞭解病情的確切狀況。務必讓所有信息都清晰明瞭,證狀和脈象相對應,才能確保藥物使用不出錯。處理傷寒時,如果看到患者嘔吐出蛔蟲,即使有高熱也不能使用涼性藥物,否則會致命。這是因為胃中有寒氣,蛔蟲會上移至膈膜,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但很多人並不知曉。應立即使用炒乾薑理中湯,加上兩個烏梅和十粒花椒,服用後等到蛔蟲平靜下來,再使用小柴胡湯來退熱,因為蛔蟲遇到酸味會變得安靜,遇到苦味則會穩定。

處理傷寒時,如果患者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水分耗盡,想要通過外界水源自救,如果患者極度口渴想喝一升水,只能給一杯,始終保持缺水狀態,不能讓患者過度喝水。如果讓患者喝水過量,水分會停留在心臟下方,引發胸水等症狀。水分流入肺部會導致喘息和咳嗽,留在胃部會引起吞嚥困難和打嗝,溢出到皮膚會造成水腫,積聚在下焦會導致尿路阻塞,滲入腸道會導致腹瀉,這些都是喝水過多的後果。

然而,也不能完全不給患者喝水,也不能強迫患者喝水。經典中提到:如果不讓患者喝水不是好的治療方法,強迫患者喝水必然會引發其他疾病,這正是此處所指的情況。

處理傷寒時,如果病情超過十多天,仍有表證需要出汗治療,可用羌活沖和湯微微出汗。十多天後如果出現裏證需要清熱治療,可使用大柴胡湯。因為傷寒過後,體內正氣大多虛弱,害怕麻黃和承氣湯過於強烈,錯誤使用麻黃會讓人失去陽氣,錯誤使用承氣湯會讓人無法控制排泄,因此有這樣的警告。如果表證尚未消除,而裏證又急迫,不得不進行清熱治療,只能使用大柴胡湯來通調表裡,緩慢治療。

對於年老體弱或血氣雙虛的人,如果有清熱的症狀,也可使用大柴胡湯進行清熱。不會傷害元氣,對於年輕力壯的人,不在禁止之列,應根據病情進行適當治療。

處理傷寒時,如果尺脈弱且無力,切忌出汗和清熱,如果寸脈弱且無力,切忌催吐,都應使用小柴胡湯調和。

處理傷寒時,如果進行出汗和清熱後,不能立即使用參耆等大補藥物,應使用小柴胡湯加減調和。如果使用大補藥物,會讓邪氣得到滋養,熱度更強,引發其他病症,這就是所謂的「處理傷寒沒有補法」。如果患者經過出汗和清熱後,確實非常虛弱,脈象無力,纔可使用甘溫藥物進行補充,這是良好的治療方法。對於因勞累和寒冷引發的病症,不在禁止補充的範疇,應根據具體情況使用。

處理暑熱和傷寒都有發熱的症狀,如果誤診誤治,會帶來危害!傷寒的特徵是體外畏寒且脈象浮緊,暑熱的特徵是不畏寒且脈象虛弱,這是不同的治療方法。經典中提到:脈象旺盛但身體畏寒,是傷寒的症狀;脈象虛弱但身體發熱,是暑熱的症狀。

治療暑熱不宜輕易使用小柴胡湯,對於突然遭遇風寒的患者,可以使用一兩劑,這是因為暑熱並非傷寒,而是夏季轉換成熱病的暑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