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七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七卷 (4)

1. 辨表裡中三證(王好古)

假令少陽證,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弦,此三症但有一者,是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閉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一者,是為里也。如無上下表里餘症者,皆虛熱也,是在其中矣。

白話文:

如果出現了少陽經的病症,例如:頭痛、身體忽冷忽熱、脈搏跳動較快且有彈性等症狀,只要其中有任一症狀出現在皮膚表面(即「表」),就表示這是一種外在疾病;若口腔沒有味道、腹部不舒服、大便小便不通暢或是排泄物混亂等症狀之一出現在內部器官(即「裡」)上,則代表這是內部疾病的表現。如果有其他非表裡之上的病徵,那麼這些都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發燒,這種情況通常會介於表與裡之間。

2. 辨陰陽二證(王好古)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

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然,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證。

白話文:

陰證的表現為身體靜止,說話聲音沈重,氣息困難,雙眼模糊不清,鼻孔既無法呼出氣息,也無法吸入氣息,氣流在口和鼻間冷涼,飲食不能進入,大小便失禁,臉部有嚴寒感,猶如被刀刮過,全身表面感覺涼冷,這表明病症在陰經,稱為陰證。

陽證則表現為身體活動,說話聲音輕微但清晰,眼睛明亮,鼻孔能正常進行呼吸,且呼吸可以自由出入,口鼻之間的氣息也一樣,身體表面感到熱,這表示病症在陽經,稱為陽證。

3. 太陽六傳(王好古)

太陽者,乃巨陽也。為諸陽之首,膀胱經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

太陽傳陽明胃土者,名曰巡經傳。為發汗不徹,利小便,餘邪不盡透入於裡也。

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為原受病,脈浮無汗當用麻黃而不用之故也。

太陽傳少陰腎水者,名曰表傳裡。為得病急,當發汗而反下,汗不發,所以傳也。

太陽傳太陰脾土者,名曰誤下傳。為原受病,脈緩有汗,當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當時腹痛,四肢沉重。

太陽傳厥陰肝木者,為三陰不至於首,惟厥陰與督脈上太陽相接,名曰巡經得度傳。

白話文:

太陽是最大的陽氣,也是所有陽氣中的首位,與膀胱經有關。如果口渴,是因爲進入了自己的本質,叫做傳到自己的根本。

太陽傳遞給陽明(即脾胃)時,稱爲循行傳播。這是因爲發汗不夠徹底,排尿後仍有餘邪未能完全排出體外,從而進入了體內深處。

太陽傳遞給少陽膽木時,被稱爲跨越經絡傳播。這是因爲在脈象浮、無出汗的情況下應該使用麻黃治療卻未使用的緣故。

太陽傳遞給少陰腎水時,被稱作從表面向內部傳播。因爲患病較急,應當通過發汗來緩解病情反而採取了瀉下的方法,導致疾病擴散開來。

太陽傳遞給太陰脾土時,被認爲是錯誤地進行了向下傳播。這原本就是疾病的來源,在脈象緩和且有汗水的情況下應使用桂枝進行治療但卻採用了瀉下的方式所造成的後果。當時會出現腹部疼痛以及四肢沈重的症狀。

太陽傳遞給厥陰肝臟時,由於在所有的陰陽之中只有厥陰能夠連接至督脈上的太陽,因此被稱爲經過經絡達到正確的位置並繼續傳播下去。

4. 太陽證

太陽證,頭痛發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傷風得傷寒脈也。

太陽證,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脈當緊而反緩,傷寒得傷風脈也。

王執中雲:冬月此二證用九味羌活湯不應,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蓋穩於大青龍也。

二證脈不同本經,大青龍湯主之。易老初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後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陽之失也。易老後又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也。

白話文:

太陽病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和出汗,同時對風敏感且脈搏應該是緩慢但反而變得緊張,這是由於感冒引起的太陽病症狀。相反地,如果太陽病患者沒有出汗並且害怕寒冷,而且脈搏應該是緊張但是卻變得很緩慢,那麼這是因為受冷所導致的太陽病症狀。

王執中說,在冬天使用「九味羌活湯」治療以上兩種症狀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替代,因為它比「大青龍湯」更穩定。

如果上述兩個症狀的脈象與其本身的特徵不符,則可以用「大青龍湯」進行治療。「易老」最初使用了「桂枝麻黃各半湯」,然後轉換到「大青龍湯」,因為他發現這些病人出現四肢冰冷、肌肉抽搐以及失去陽氣等情況。最後他又改變主意,選擇使用「九味羌活湯」而不使用「桂枝麻黃」。

太陽證發熱、惡寒、自汗,脈緩。

太陽證發熱、惡風、無汗,脈緩。

此二證,易老原將麻黃一桂枝二為治,後復改用羌活湯。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兩種太陽經症狀:

第一個症狀是:出現發燒和怕冷的情況,並且會不自主地出汗,脈搏緩慢。這種情況可以用麻黃和桂枝的比例為 2:1 的方子來治療。

第二個症候是:出現發燒和吹風的情況,但是沒有流汗,脈搏緩慢。這種情況也可以使用麻黃和桂枝的比例為 2:1 的方子來治療。

最後提到,這個方子在開始時是由一位名叫「易老」的人所開出的,但後來他又更改了配方,改用了「羌活」湯。

5. 太陽頭痛

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太陽之經上而不能得下,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俞痛。右手浮弦者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

故太陽則宜川芎,陽明則宜白芷,少陽則宜柴胡,太陰則宜蒼朮,少陰則宜細辛,厥陰則宜吳茱萸也。

白話文:

當太陽經和膀胱經的脈搏在手腕處浮動且緊繃時,就會出現頭痛的情況,因為頭部和手腕的高度差別導致了這種症狀。此外,肝經和督脈在顱頂相交,如果它們阻礙了太陽經絡向上流動並無法向下傳遞,那麼就可能會引起頭痛。左手臂上的脈搏浮動且有彈性,可能是胸部疼痛;深層的脈搏有彈性,可能表示背部受損。右手臂上的脈搏浮動且有彈性的情況也是如此。頭痛是由於木氣過盛,而且是身體最高的部位之一,只有風才能抵達那裡,因此治療應該使用帶有辛辣和清涼特質的草藥來剋制春天的木氣。所有類型的頭痛都可以用風藥進行治療,這是根據五行學說中的秋季剋制春季的道理。然而,每個不同的六經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在治療太陽經引起的頭痛時可以選擇使用川芎,在治療陽明經引起的頭痛時可以選擇使用白芷,在治療少陽經引起的頭痛時可以選擇使用柴胡,在治療太陰經引起的頭痛時可以選擇使用蒼朮,在治療少陰經引起的頭痛時可以選擇使用細辛,在治療厥陰經引起的頭痛時可以選擇使用吳茱萸。

王執中曰:此即論風而不及寒者,風亦寒氣所化,初從下起,後從上來,風與寒本相因,但感之不同耳。故治傷寒者,初分有汗無汗,到傳經後則不分矣。由此觀之,風藥亦能散寒,其理同也。

白話文:

王執中說:這就是在討論風病而不涉及寒病的原因,因為風也是由寒冷氣候變化而來的,最初從下面開始發作,然後從上面襲來,風和寒原本是相互依存的,只是感受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所以治療感冒的人,在初期會區分是否有出汗的情況,到了病情轉移到其他部位時就不必再區分了。由此看來,用風藥也能夠驅除寒氣,道理是一樣的。

6. 治太陽則不可越經(王好古)

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解藥後,身番覆重者,若煩,則是有陽明也,若為煩而番覆輕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則為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傷寒五日後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謂內有水穀,故汗之。

白話文:

如果治療太陽和陽明兩種病狀,不能忽略太陽症狀而只使用陽明病症的藥物。其他情況也是這樣處理。在使用了三個陽經(太陽、少陽、陽明)的藥物之後,身體仍然感到沈重或反覆發作的情況下,如果有煩躁感,就表示還有陽明症狀存在;如果是因為煩躁而導致身體感覺較輕微,那就代表病情沒有向三陰(太陰、厥陰、少陰)轉變。如果不向三陰轉變,那麼就是病情有所緩解。大致來說,三陰病症的主要特徵是身體沈悶且像溼氣一樣厚重。感冒五天後仍沒有出汗,這被稱為食物消化完畢、水分流失、身形虛弱,因此要進行通便治療。前三天認為體內仍有食物和水分,所以才會選擇出汗水療法。

7. 問桂枝湯發汗

發汗,或云當得汗解。或云當發汗,更發汗,併發汗,宜桂枝者數方,是用桂枝發汗也。復云:無汗不得服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又曰:發汗過多者,卻用桂枝甘草湯是閉汗也。一藥二用,如何說得仲景發汗與《本草》之義合而為一。答曰:《本草》云:桂枝味辛甘,熱,無毒,能為百藥長通血脈。

止煩,出汗者,是調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臟無他病,發熱自汗者,此衛氣不和也。又云:自汗者為榮氣和,榮氣和則外不諧,衛氣不與榮氣相諧和也。榮氣和則愈,故皆桂枝湯調和榮衛,榮衛既和則汗自出矣,風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汗也。以其固閉,榮血衛氣自和,邪無容地而出矣,其實則閉汗孔也。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有時候會使用到發汗的方法來解除症狀。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用多次發汗才能達到效果。但是,在沒有汗的情況下不能服用桂枝;而在已經出汗的情況下也不能再進行重複發汗。如果發汗太多,可以使用桂枝甘草湯來封閉汗腺。同一種藥物可以用於不同的目的,這就是張仲景所使用的發汗方法和他的理論結合在一起的原因。根據《本草綱目》,桂枝具有辛辣、甜味且性溫,是一種無毒的藥材,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並消除身體中的燥熱感。因此,它有助於調整血液循環,使汗水自然排出。張仲景認為,如果有其他疾病的影響,人體可能會出現發燒和自行流汗的情況。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皮膚表面的細胞(即「表皮」)受到幹擾所致。如果這些細胞正常工作,就會產生一種叫做「榮氣」的能量,這種能量對於維持皮膚健康非常重要。然而,如果這些細胞受到了幹擾,就有可能導致「榮氣」減少或者消失。這樣一來,皮膚就會變得非常脆弱,容易受傷害。所以,為了保護皮膚不受損壞,我們必須要保持足夠的「榮氣」水平。「榮氣」充足了之後,皮膚就能更好地抵抗外界因素對它的侵蝕。同時,皮膚也能更快地恢復原貌。因此,要想讓皮膚更加健康,就需要經常保養皮膚。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皮膚始終處於最佳狀態。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皮膚是非常敏感的組織之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小心護理皮膚,避免接觸刺激性的化學物品或其他有害物質。另外,平時也要多吃一些富含營養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等,以便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最後,想要擁有健康的皮膚,除了要注意飲食之外,還應該定期做運動,增加新陳代謝的速度,從而加速毒素排除的速度。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種皮膚問題的發生。總的來說,只要我們能夠正確保養皮膚,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來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傷害,我們就一定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身體健康!

昧者不解閉汗之意,凡見病者,便用桂枝湯發汗,若與中風自汗者合,其效桴鼓,因見其取效而病愈,則曰:此桂枝發出汗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與桂枝湯,誤之甚矣。故仲景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閉汗孔也。又云:發汗多叉手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是亦閉汗孔也。

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若桂枝發汗,是重發汗也。凡桂枝條下言發字,當認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黃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血脈一句,是非三焦衛氣皮毛中藥,是為榮血中藥也。如是則出汗二字,當認作榮衛和自然汗出,非桂開腠理而發出汗也。

白話文:

有些不懂的人不明白封閉毛孔的意思,一看到病人就使用桂枝湯來發汗,如果與風邪引起的自發性出汗患者結合治療,則效果顯著,因此他們說這是桂枝發出的汗。於是不管傷寒無汗症也要給患者服用桂枝湯,這就大錯特錯了。所以張仲景說過:“沒有汗水的情況下不能服用桂枝”,因爲這樣會封閉毛孔。他又說過:“發汗過多時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心臟跳動想要被按摩的情況,可以使用桂枝甘草湯”,這也是爲了關閉毛孔。

他還說過:“已經出了很多汗的人不能再大量地發汗”。比如桂枝能夠發汗,這就是大量的發汗了。在所有關於桂枝的規定下面提到“發”這個字的時候應該理解爲“出”的意思,也就是說汗水自然而然就會流出來,並不是像麻黃那樣打開皮膚表面的毛孔從而讓汗水流出體外。《神農本草經》中的“出汗”這兩個字,在前面有一句叫做“疏通血脈”,這並不是指三焦衛氣以及皮膚表層藥物的作用,而是對於血液循環起作用的一種藥。這樣的話,“出汗”兩個字就應該理解爲榮衛和諧後自然而來的汗水,而不是通過桂枝打開皮膚表面的毛孔所導致的出汗情況。

故後人用桂治虛汗,讀者當逆察其意則可矣。噫!神農之作於其前,仲景之述於其後,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白話文:

所以後來的人使用肉桂來治療虛弱引起的出汗,閱讀這段文章時應該要反覆思考作者的意思就可以了。唉!在前面有神農氏創立了藥性理論,在他之後又有張仲景進行闡述和發展,前賢和後賢都遵循同一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