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七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七卷 (4)

1. 辨表裡中三證(王好古)

假令少陽證,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弦,此三症但有一者,是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閉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一者,是為里也。如無上下表里餘症者,皆虛熱也,是在其中矣。

白話文:

假如出現的是少陽病徵,比如頭痛,忽冷忽熱的發燒,以及脈搏浮動且有弦象,只要這三個症狀中有任何一個,都表示病在體表。若出現口腔失去味覺,腹部感覺不舒服,大小便可能便祕不通,或者拉肚子而排泄不正常,只要有以上任何一個症狀,都表示病在體內。如果沒有上述的體表或體內的其他症狀,那應該就是虛熱症,這種情況,病就在半表半里的狀態了。

2. 辨陰陽二證(王好古)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

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然,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證。

白話文:

【辨識陰陽兩種症狀(王好古)】

陰性症狀的患者身體會顯得比較靜止,說話聲音低弱,呼吸困難且氣息短淺,眼神渙散,鼻息微弱,既難呼出也難吸入,從口鼻間傳出的氣息都是冰冷的。無法攝取水分和食物,大小便失去控制,臉部感覺到嚴重的寒冷,就像被刀刮一樣,身體表面感覺涼意,由此可知病症在陰經,我們稱之為陰證。

陽性症狀的患者身體活動力較強,說話聲音清晰,眼神明亮,鼻子能夠正常呼吸,吸氣和吐氣都沒有問題,無論是從口或鼻中呼出的氣息都很正常,身體表面感覺到熱感,由此可知病症在陽經,我們稱之為陽證。

3. 太陽六傳(王好古)

太陽者,乃巨陽也。為諸陽之首,膀胱經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

太陽傳陽明胃土者,名曰巡經傳。為發汗不徹,利小便,餘邪不盡透入於裡也。

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為原受病,脈浮無汗當用麻黃而不用之故也。

太陽傳少陰腎水者,名曰表傳裡。為得病急,當發汗而反下,汗不發,所以傳也。

太陽傳太陰脾土者,名曰誤下傳。為原受病,脈緩有汗,當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當時腹痛,四肢沉重。

太陽傳厥陰肝木者,為三陰不至於首,惟厥陰與督脈上太陽相接,名曰巡經得度傳。

白話文:

[太陽六傳(王好古)]

太陽,這是人體最大的陽氣來源,是所有陽氣的領導者,相關的是膀胱經的疾病。如果出現口渴的症狀,表示病邪已深入本臟,我們稱之為「傳本」。

當太陽經的病邪傳至陽明胃,我們稱之為「巡經傳」。這通常發生在發汗治療不完全的情況,小便雖利但餘邪未盡,病邪進一步進入內臟。

若太陽經的病邪傳到少陽膽,我們稱之為「越經傳」。這通常發生在病初起時,脈象浮且無汗,應該使用麻黃湯治療卻未使用的狀況。

當太陽經的病邪傳至少陰腎,我們稱之為「表傳裡」。這通常發生在病發迅速,應發汗卻反而使用下法,導致汗未能發出,因此病邪得以傳入深層組織。

若太陽經的病邪傳至太陰脾,我們稱之為「誤下傳」。這通常發生在病初起時,脈象緩和且有汗,應該使用桂枝湯治療卻反而使用下法,導致腹痛及四肢沉重的後果。

當太陽經的病邪傳至厥陰肝,我們稱之為「巡經得度傳」。這是因為三陰經並未直接連接到頭部,只有厥陰經與督脈可以連接到太陽經。

4. 太陽證

太陽證,頭痛發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傷風得傷寒脈也。

太陽證,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脈當緊而反緩,傷寒得傷風脈也。

王執中雲:冬月此二證用九味羌活湯不應,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蓋穩於大青龍也。

二證脈不同本經,大青龍湯主之。易老初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後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陽之失也。易老後又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也。

太陽證發熱、惡寒、自汗,脈緩。

太陽證發熱、惡風、無汗,脈緩。

此二證,易老原將麻黃一桂枝二為治,後復改用羌活湯。

白話文:

[太陽證]的相關症狀,表現為頭痛、發燒、自發性出汗、畏風,脈象本應緩慢卻反而呈現緊繃,這是由於風邪入侵而導致類似寒邪的症狀。

同樣是[太陽證],如果出現頭痛、發燒、不出汗、畏寒,脈象本應緊繃卻反而緩慢,這是由於寒邪入侵而導致類似風邪的症狀。

王執中指出:在冬季,遇到上述兩種症狀,使用九味羌活湯若無效,可以嘗試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其療效較大青龍湯更為穩妥。

對於兩種症狀脈象不符合常規的情況,大青龍湯是最適合的治療選擇。易老起初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之後再轉用大青龍湯,因為患者出現了手足逆冷、肌肉抽搐和陽氣衰弱的現象。易老後來修改了處方,改為使用九味羌活湯,不再使用桂枝麻黃。

[太陽證]表現為發燒、畏寒、自發性出汗、脈象緩慢。

[太陽證]也可能是發燒、畏風、不出汗、脈象緩慢。

對於這兩種症狀,易老原本打算以一劑麻黃、兩劑桂枝進行治療,但後來改為使用羌活湯。

5. 太陽頭痛

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太陽之經上而不能得下,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俞痛。右手浮弦者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

故太陽則宜川芎,陽明則宜白芷,少陽則宜柴胡,太陰則宜蒼朮,少陰則宜細辛,厥陰則宜吳茱萸也。

王執中曰:此即論風而不及寒者,風亦寒氣所化,初從下起,後從上來,風與寒本相因,但感之不同耳。故治傷寒者,初分有汗無汗,到傳經後則不分矣。由此觀之,風藥亦能散寒,其理同也。

白話文:

[太陽頭痛]

太陽膀胱的脈象呈現浮緊狀態,且一直延續到寸口部位,這就是導致頭痛的原因,因為頭部和寸口部位的血壓都處於較高的狀態。同時,厥陰脈和督脈在頭頂部交匯,當太陽脈氣向上逆行,無法順利下行時,就會在頭部形成阻滯,進而引發頭痛。左手脈象浮弦,表示胸中有痛;若脈象沉弦,則代表背部的俞穴處有疼痛。右手脈象浮弦的情況也是如此。頭痛是由木氣過盛引起,而木氣最高處,只有風氣能到達,風性溫暖,因此治療頭痛應採用辛涼的藥物,這是秋季剋制春季的原理,所以治療頭痛多用風藥,這是根據其病理的常態。然而,頭痛還有三陰三陽的不同類型。

因此,太陽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川芎,陽明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白芷,少陽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柴胡,太陰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蒼朮,少陰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細辛,厥陰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吳茱萸。

王執中說:這裡只討論風邪,未提及寒邪,是因為風邪也是由寒氣轉化而來,最初從下方開始,然後向上蔓延,風邪和寒邪本質上相互關聯,只是感受的方式不同罷了。因此,在治療感冒時,初期會區分有汗和無汗,但當病情傳遍各個臟腑經絡後,就不再區分了。由此可見,風藥也能驅散寒邪,其道理是相同的。

6. 治太陽則不可越經(王好古)

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解藥後,身番覆重者,若煩,則是有陽明也,若為煩而番覆輕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則為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傷寒五日後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謂內有水穀,故汗之。

白話文:

假如我們在治療太陽和陽明經的病時,不可以忽略太陽經的病症而只用陽明經的藥物來治療。其他的病情判斷和治療方式可以依此類推。當使用了治療三陽經的藥物之後,如果患者感覺身體反而變得更沉重,且伴有煩躁的情況,這就表示還有陽明經的病症存在。然而,如果患者雖煩躁但感覺身體反而變得較輕鬆,就可以知道病不會再傳到三陰經。病不會傳到三陰經,代表病情已經有所緩解。通常,三陰經的病會使身體感到靜止、沉重,其症狀和濕氣過重相似。在傷寒五天後如果還沒有出汗,這表示體內的能量消耗殆盡,因此應該使用下法治療。而在前三天,因為體內仍有食物和水分,所以應該使用發汗法來治療。

7. 問桂枝湯發汗

發汗,或云當得汗解。或云當發汗,更發汗,併發汗,宜桂枝湯者數方,是用桂枝發汗也。復云:無汗不得服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又曰:發汗過多者,卻用桂枝甘草湯是閉汗也。一藥二用,如何說得仲景發汗與《本草》之義合而為一。答曰:《本草》云:桂枝味辛甘,熱,無毒,能為百藥長通血脈。

止煩,出汗者,是調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臟無他病,發熱自汗者,此衛氣不和也。又云:自汗者為榮氣和,榮氣和則外不諧,衛氣不與榮氣相諧和也。榮氣和則愈,故皆桂枝湯調和榮衛,榮衛既和則汗自出矣,風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汗也。以其固閉,榮血衛氣自和,邪無容地而出矣,其實則閉汗孔也。

昧者不解閉汗之意,凡見病者,便用桂枝湯發汗,若與中風自汗者合,其效桴鼓,因見其取效而病愈,則曰:此桂枝發出汗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與桂枝湯,誤之甚矣。故仲景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閉汗孔也。又云:發汗多叉手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是亦閉汗孔也。

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若桂枝發汗,是重發汗也。凡桂枝條下言發字,當認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黃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血脈一句,是非三焦衛氣皮毛中藥,是為榮血中藥也。如是則出汗二字,當認作榮衛和自然汗出,非桂開腠理而發出汗也。

故後人用桂治虛汗,讀者當逆察其意則可矣。噫!神農之作於其前,仲景之述於其後,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白話文:

[對於桂枝湯促發汗的疑問]

談到發汗,有的人認為是應該得到汗出而病情得以緩解,也有人認為應該進一步發汗,甚至連續發汗,多個處方都提到宜使用桂枝湯,這表示是利用桂枝來促進發汗。但又說到,沒有汗的人不能服用桂枝湯。又提到,已經有汗的人不能再強迫發汗。再者,發汗過多的情況下,反而使用桂枝甘草湯,這是為了阻止汗出。同一種藥物兩種用途,要怎麼解釋張仲景對於發汗的理解,以及與《本草》的定義如何融合為一呢?

回答是,《本草》提到,桂枝味道辛甘且性熱,無毒,能夠幫助其他藥物的功效,並通暢血液循環。

止住煩躁,使汗自然流出,這是通過調節血液,讓汗自然流出。張仲景提到,如果內臟沒有其他疾病,但是出現發熱和自汗,這可能是防禦機制失調。又說,自汗是因為營氣和諧,但營氣和諧時,外部環境不協調,即防禦機制與營氣無法協調。當營氣和諧時,疾病就會痊癒,所以都使用桂枝湯來調和營氣與防禦機制,二者協調後,汗就會自然流出,風邪也因此被清除,不是因為桂枝能打開皮膚毛孔,促使出汗。而是因為它能封閉汗孔,使得營血與防禦機制自行達到平衡,邪氣因此無立足之地而被排出,實際上就是封閉汗孔。

有些人不明白封閉汗孔的意思,只要看到病人,就使用桂枝湯來發汗,如果正好對症中風自汗的患者,效果立竿見影,因為看到療效,病情好轉,就認為是桂枝促進了汗的排出。於是,不管是否有汗,都給傷寒患者使用桂枝湯,這是非常錯誤的。因此,張仲景提到,沒有汗的人不能服用桂枝湯,這是為了封閉汗孔。又說,發汗過多,手心悸動,想要按壓,使用桂枝甘草湯,這也是為了封閉汗孔。

再者,提到有汗的人不能再強迫發汗。如果使用桂枝來發汗,這等於再次強迫發汗。在所有關於桂枝的描述中,提到「發」字,應該理解為「出」字,即汗自然流出。不像麻黃能打開皮膚毛孔,促進出汗。《本草》中的「出汗」二字,在前文中有一句「通血脈」,這表示它不是一種作用於三焦、防禦機制和皮膚的藥物,而是作用於營血的藥物。如此看來,「出汗」二字,應理解為營氣與防禦機制和諧,汗自然流出,而非桂枝打開皮膚毛孔,促進出汗。

因此,後人使用桂枝來治療虛汗,讀者應當反向思考其意涵。哎!神農在前,張仲景在後,前後聖賢,他們的見解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