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

1. 桂枝湯之注釋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註】

太陽者,為太陽病之略稱。中風者,中於風之意,即現今之感冒也。故所謂太陽中風者,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感冒之謂也。陽浮而陰弱之陽為外之意,陰為內之意。陽浮而陰弱者,謂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之狀。「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二句,由脈狀而預斷熱與汗出之詞也。

嗇嗇惡寒者,縮縮然怕冷也。淅淅惡風者,淅淅然如沃冷水而惡風之來襲也。翕翕發熱者,翕翕然熱出也。鼻鳴乾嘔者,鼻有聲而嘔惡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桂枝湯之注釋

這是指太陽病中的一種狀況,受到風邪侵襲,也就是現在說的感冒。這種感冒的症狀是脈象浮於表面,但內在脈象較弱。所謂「陽浮」是指身體表面感覺發熱,「陰弱」是指身體內部虛弱而容易出汗。

這種感冒會出現微微怕冷、覺得風吹來會不舒服、身體感覺一陣陣發熱、鼻子發出聲音且想嘔吐。

另外,太陽病還會出現頭痛、發燒、出汗、怕風等症狀,這些情況也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2.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中者,不可與之。(《傷寒論》)

【註】

太陽病者,可專發表,不可下也。醫誤下之,因反動而致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降其上衝之氣,非其候者不可與之。氣者,觸於五官而無形,然有活動力,此所謂氣,即神經作用之意。上衝者,《方機》中云:「凡上衝者,非上逆之謂,氣自少腹上衝胸者是也。」

如是,則氣上衝者即發作的上走性神經證之謂,此是上衝之劇者。其有緩者,非必自少腹而上衝於胸,只為上衝之應,而但現頭痛耳。前條之頭痛即是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

【註】

三日云者,自患太陽病經過三日許之意。發汗者,桂枝湯證而誤以麻黃劑發汗也。吐者,太陽病不可吐,復誤吐之也。下者,為不可下而下也。溫針者,太陽病當汗解,古代民間療法燒針加於體表而劫熱也。以上諸療法,因均為誤治,故病仍不解也。此為壞病,謂因上之誤治而使病證頹廢之意。

所謂與桂枝不中與者,如此病證,既然頹廢,已無桂枝湯證之理,則不宜再與此方也。知犯何逆者,應研究是否汗劑之逆治、吐劑之逆治、下劑之逆治、抑溫針之逆治,須審其誤治之經過也。「隨證治之」與「隨證而治」二語似同而實異,不可不辨。「隨證而治」者,以每一獨立症狀為目的而施治。

「隨證治之」者,以各證相關連者為目的,而行治療者也,二者不可不辨。例如脈浮弱、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之際,以脈浮弱,或頭痛,或發熱,或汗出,或惡風,或鼻鳴,或乾嘔,每一症狀為目的而治之者,即為隨證而治者也。以脈浮弱、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之所有症狀為目的而施治者,即隨證治之也。二者之間,大相徑庭。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傷寒論》)

【註】

解肌者,和解肌膚之意。桂枝本為解肌,謂桂枝湯為本來和解肌膚之方,暗示與麻黃湯純為發汗之劑功效不完全相同也。故於次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即當用麻黃劑而使發汗者,斷言不可與此方。此為桂枝、麻黃應用上之重要鑒別點,故復申言,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大書特書,以示警告。

尾臺榕堂氏云:「若其人脈浮緊,發熱不汗出,則宜用麻黃湯。是證而煩躁,或渴者,宜用大青龍湯。」可謂有識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傷寒論》)

【註】

當太陽病之有桂枝湯證,與適方桂枝湯,其煩當即可解,而反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再與桂枝湯即可愈矣。所謂風池、風府者,《甲乙經》云:「風池之兩穴,在顳顬之後,髮際之陷中。風府一穴,在項之髮際之上一寸,大筋宛宛中。」故可知風池在顳顬後頭縫合部,風府在左右僧帽肌停止部之中央。

白話文:

[太陽病治療]

患了太陽病,服用瀉下藥後,如果體內氣往上衝,可以服用桂枝湯。如果氣沒有往上衝,就不能服用桂枝湯。

患太陽病,應該單純發汗解表,不應該使用瀉下藥。如果醫生誤用瀉下藥,導致氣往上衝,可以用桂枝湯來緩解這種往上衝的氣,但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就不能服用桂枝湯。「氣」指的是觸及五官但無形體,卻有活動力的東西,也就是神經活動的意思。「氣往上衝」是指氣從下腹部往上衝到胸部的症狀,這是氣往上衝的嚴重情況。輕微的情況,不一定會從下腹部衝到胸部,只會表現為頭痛。前面提到的頭痛就是這種情況。

太陽病三天了,已經發過汗,也試過催吐、瀉下或溫針療法,但病情還是沒有好轉,這就是病情惡化了,桂枝湯就不適合服用。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判斷是哪種錯誤的治療方法導致病情惡化,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治療。

三天是指從患太陽病開始算起大約三天。發汗是指本該服用桂枝湯的病人,卻誤服麻黃湯而發汗。催吐是指本不該催吐的太陽病患者被誤吐。瀉下是指本不該瀉下的情況卻使用了瀉下藥。溫針是古代民間療法,用燒紅的針灸針刺入體表以驅除熱邪。以上這些療法都是錯誤的治療方法,所以病情才會沒有好轉。病情惡化是指因為錯誤的治療方法導致病情加重。

桂枝湯不適合服用是指,既然病情已經惡化,就不符合桂枝湯的應用條件,所以不應該再服用這個方劑。判斷錯誤的治療方法是指,應該研究是不是因為誤用發汗藥、催吐藥、瀉下藥或溫針療法導致病情惡化,需要仔細審查錯誤治療的過程。「隨證治之」和「隨證而治」雖然意思相近,但實際上是有區別的。「隨證而治」是指針對單獨的症狀進行治療。「隨證治之」是指針對所有相關聯的症狀進行整體治療。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如果病人脈象浮弱、頭痛、發熱、出汗、怕風、鼻塞、乾嘔,針對其中單一症狀治療就是「隨證而治」,而針對所有症狀綜合治療就是「隨證治之」。

桂枝湯的功效是解表,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但不出汗,就不能服用桂枝湯。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避免錯誤用藥。

桂枝湯主要作用是調和肌膚。桂枝湯是調和肌膚的方劑,暗示著它與單純發汗的麻黃湯功效並不完全相同。所以,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就應該服用麻黃湯發汗,絕對不能服用桂枝湯。這是桂枝湯和麻黃湯應用上的重要區別,所以再次強調,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避免錯誤用藥。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煩躁不安的症狀沒有好轉,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這樣病情就會好轉。風池穴和風府穴的位置,《甲乙經》中記載:風池穴在兩側太陽穴後,髮際凹陷處;風府穴在項部髮際上一寸,大筋的中央。所以,風池穴位於後腦勺兩側的髮際凹陷處,風府穴位於頸後正中線髮際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