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

1. 別論

2. 《傷寒論》之大意

余所信奉,為醫聖張仲景所著之《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前者所主為傷寒,即述腸傷寒之診斷療法;後者為雜病,即說明《傷寒論》所未及之病證之證治者也。雖然,仲景作《傷寒論》之真意有如下說。

永富獨嘯庵氏曰:「世醫動謂《傷寒論》治外邪,天下無加,至於雜病,則未必然。嗚呼!卑哉!夫傷寒中有萬病,萬病中有傷寒,相互參究,始可治傷寒,始可治萬病。況於古醫方中,若能徹底了解其內容,則《千金》、《外臺》、宋、元、遼、明等眾多之說亦皆為我使用矣。」

吉益羸齊曰:「《傷寒論》者,遺後世以治萬病之法。引而申之,舉莫能外,此作者立法之精神也。」

能了解傷寒之診斷療法,悟其真髓,則萬病之治,如示諸掌,學者不可泥於章句之末,宜開眼透視,以探其精神也。具體論之,則此書是闡明同一傷寒病侵入,因各人稟賦體質有差,病毒所在之異,發現症狀不相等之理由,同時設適應之治法,不損及其體力,使可勝藥而驅逐病毒之方術也。其法分太陽、少陽、陽明之三陽,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

其曰陽、曰陰,與後世醫家之空言陰陽五行不同。仲景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所謂陽證者,新陳代謝機能之病的亢進也;陰證者,此機能衰減之病的沉衰也。故陽證者概為實證而易治,陰證者多屬虛證而難療。而太陽者,謂此機能亢進發於體表;少陽者,發於胸腹間;陽明者,發於腹內也。

三陰者,皆此機能衰減現於腹內之名稱也。太陰為其最輕微者,厥陰為最嚴重者,而少陰則介乎二者之間也。

《傷寒論》依其病勢、病位,大別為三陽、三陰之六編,而論列各種病型之腸傷寒,更於各編細論種種之證治,其用意極為周到,證之大小輕重與其治法,網羅無遺。以下順次講述之。

白話文:

我所信奉的是醫聖張仲景所寫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書。《傷寒論》主要講述的是傷寒,也就是腸傷寒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而《金匱要略》則是講述各種雜病,也就是說明《傷寒論》沒有提到的疾病的證候和治療方法。然而,仲景寫《傷寒論》的真正用意,其實有以下幾種說法。

永富獨嘯庵先生說:「現在的醫生動不動就說《傷寒論》是治療外感疾病的,這點沒錯,但說到治療雜病,就不一定了。唉!這實在太膚淺了!其實傷寒病中包含著各種疾病,各種疾病中也有傷寒病的影子,只有互相參照研究,才能真正治好傷寒,也才能治好各種疾病。如果能夠徹底了解古代醫方的內容,那麼《千金方》、《外台秘要》、宋朝、元朝、遼朝、明朝等各家醫學理論,都能為我所用。」

吉益羸齊先生說:「《傷寒論》是留給後世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將它的理論延伸推廣,沒有什麼疾病是不能用它來治療的,這就是作者立法的主要精神。」

如果能夠了解傷寒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領悟其中的精髓,那麼治療各種疾病就如同看手掌紋一樣清楚明白。學習的人不要拘泥於字句表面,應該睜大眼睛深入理解,去探求它的精神所在。具體來說,這本書闡明的是,同一個傷寒病入侵人體,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稟賦不同,病毒侵入的部位也不同,所以出現的症狀也會不一樣。同時,書中也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在不損害病人體力的前提下,使病人能夠承受藥力,從而驅除病毒。這種方法將疾病分為太陽、少陽、陽明這三種陽證,以及太陰、少陰、厥陰這三種陰證。

書中所說的陽和陰,和後世醫家空談陰陽五行是不同的。仲景說:「有發熱又怕冷的,是陽證;沒有發熱只怕冷的,是陰證。」所謂陽證,指的是身體新陳代謝機能亢奮的病症;而陰證,指的是這種機能衰退的病症。因此,陽證多屬於實證,比較容易治療;而陰證多屬於虛證,比較難以治療。其中,太陽證指的是這種機能亢奮發生在身體表面;少陽證指的是發生在胸腹之間;陽明證指的是發生在腹部內部。

三陰證,指的都是機能衰退表現在腹部內部的病症名稱。太陰證是最輕微的,厥陰證是最嚴重的,而少陰證則介於兩者之間。

《傷寒論》根據病情的發展趨勢和病變部位,大致分為三陽和三陰這六個部分,分別論述各種病型的腸傷寒。並且在每個部分都詳細論述了各種證候的治療方法,其用意非常周到,對於證候的大小輕重和治療方法,都考慮得非常全面。接下來會依序講解這些內容。

3. 太陽病篇

4. 太陽病之注釋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傷寒論》)

【註】

吉益南涯氏釋曰:「太者,大甚也。陽氣盛於表位,謂之太陽。脈浮,頭項強痛,此其候也。氣盛而血不通暢,故致強痛。發表則不項強、不惡寒、發熱、汗出矣。經過日時則傳於內。蓋表位,氣之末也,末氣常不足。今氣盛甚於其末者,陽氣大之狀也,因名之曰太陽。」

張璐曰:「脈浮者,邪氣併於肌表也。」

程應旄曰:「太陽經之見證以頭痛、惡寒為最確,故首揭之。」

成無己曰:「惡寒者,嗇嗇然而憎惡也,雖不當風仍自然覺寒。惡風者,見風之至則惡,若得居於密室之內、幃帳之中,則坦然自舒也。」

丹波元堅氏曰:「太陽病者,表熱證是也。蓋邪之初感,必先犯表,則正氣不暢,併而為熱矣。」

由此等注釋皆可得其一端,然一言蔽之,意謂不論何種病證,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時,得以之為太陽病,而實示太陽病之大綱也。脈浮者,為血液充盈於淺在動脈之候。頭項強痛者,頭部、項部比於其他體部血液充盈之度強,而為凝滯之所致。惡寒者,將欲發熱,而不能發熱之徵也。

是以太陽病者,為病毒集中於上半身之體表,則治之者,用發汗解熱藥而自汗腺排除之,然病者之體質,各不相同,則處方亦隨之而各異也。大凡人之體質,千差萬別,若窮極之,則為二大別,其一皮膚粗疏而弛緩,有此稟賦之人,若患太陽病則為脈浮弱、自汗等之症狀,以桂枝為主藥之桂枝湯治之可也。

其一為皮膚緻密緊張者,有此體質,若患太陽病則現脈浮緊、無汗等之徵候,故以麻黃為主藥之麻黃湯療之可也。太陽病既有此二大別,故今先就桂枝湯及其所從出之諸方講述之,次及於麻黃湯及其所屬諸劑。

白話文:

太陽病

太陽病指的是,脈象浮現,頭部和後頸部感到僵硬疼痛,而且會怕冷。《傷寒論》這樣描述。

【註釋】

吉益南涯先生解釋說:「所謂『太』,就是非常、極大的意思。陽氣在身體表面很旺盛,就稱作太陽。脈象浮現、頭部和後頸部僵硬疼痛,這是太陽病的典型症狀。因為陽氣太過旺盛,導致氣血不流通暢,所以引起僵硬疼痛。如果用發汗的方式將陽氣疏散,就能緩解後頸僵硬、怕冷,並能發熱、流汗。如果時間拖長了,病邪就會往身體內部傳遞。身體表面是陽氣最末端的位置,末端陽氣通常比較弱。現在陽氣卻在最末端非常旺盛,這是陽氣過於強大的表現,因此稱之為太陽。」

張璐說:「脈象浮現,表示病邪侵犯到身體表面。」

程應旄說:「太陽經的病症,以頭痛和怕冷最為明顯,所以最先被提出來。」

成無己說:「怕冷,指的是雖然沒有吹到風,卻還是感到冷,並且是微微地感到不舒服。怕風,指的是接觸到風才會感到不適,如果待在密閉的房間或帳篷裡,就能感到舒適。」

丹波元堅先生說:「太陽病是身體表面的發熱症狀。因為病邪剛開始侵犯身體時,一定先侵犯到體表,造成身體正氣不通暢,因此產生熱。」

這些註解都說明了太陽病的一些面向,但簡單來說,不論是什麼疾病,只要出現脈象浮現、頭部和後頸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狀,就可以歸類為太陽病,這也點出了太陽病的大概輪廓。脈象浮現,表示血液充盈在淺層動脈。頭部和後頸部僵硬疼痛,表示頭部和後頸部的血液比其他部位更加充盈,並且有凝滯的現象。怕冷,表示身體想發熱卻無法發熱的徵兆。

所以,太陽病是病毒集中在身體上半部表面的一種疾病,治療方法是用發汗解熱的藥物,將病毒從汗腺排出。但是,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所以用藥的處方也會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人的體質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皮膚粗糙鬆弛的人,如果得了太陽病,就會出現脈象浮弱、自汗等症狀,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桂枝是這帖藥方的主要藥材。

另一種是皮膚細緻緊繃的人,如果得了太陽病,就會出現脈象浮緊、不出汗等症狀,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麻黃是這帖藥方的主要藥材。太陽病主要分為這兩大類,所以我們先從桂枝湯以及相關的藥方開始講解,之後再講述麻黃湯以及相關的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