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補遺並外備諸方

大承氣湯,治陽明病大實大滿,大便不通,腹痛大熱,其脈沉實者,此方主之。

芒硝(三合,《內臺》方三兩),大黃(四兩,酒洗),枳實(五枚,炙),厚朴(半斤,去皮,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調胃承氣湯,治汗後,惡熱譫語,心煩、中滿,脈浮者主之。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按:張憲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於氣,故地統於天,形以承氣,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類也;氣,陽也,乾之屬也。胃為十二經之長,化糟粕,運精微,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乘此乾行不息之氣耳。湯名承氣,確有此義,非取順氣之義也。

」憲公此解超出前人,惜其所著者《傷寒類疏》未刊行世。憲公諱孝銘,古吳人也。

半夏瀉心湯,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俱在,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痞,柴胡不當與之,宜此方主之。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甘草,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緊者,此方主之。若有惡寒者,表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後攻痞。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溫再服。

附子瀉心湯,治心下痞而復惡寒。

大黃(二兩),黃芩,黃連(各一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生薑瀉心湯,治傷寒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薑(四兩),半夏(半升),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黃連(一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瀉心湯,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噫,心煩不得安,醫見人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也。

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大承氣湯,治療陽明病,病情嚴重,腹部脹滿,大便不通,腹痛劇烈且發高燒,脈象沉而有力的人,適合用這個方子。

藥材:芒硝(約50克,古方三兩),大黃(約120克,用酒洗過),枳實(五枚,烤過),厚朴(約240克,去皮烤過)

用法:以上四味藥,用水約2000毫升,先煮枳實和厚朴,煮到剩1000毫升時,撈出藥渣,放入大黃,再煮到剩400毫升時,撈出藥渣,放入芒硝,稍微加熱煮沸即可,分兩次溫服。如果服藥後大便通暢,剩餘的藥就不要再喝了。

調胃承氣湯,治療發汗後,出現怕熱、胡言亂語、心煩、腹部脹滿,脈象浮的人,適合用這個方子。

藥材:大黃(約120克,去皮用酒洗過),甘草(約60克,烤過),芒硝(約120克)

用法:以上三味藥,切碎後,用水約600毫升,煮到剩200毫升時,撈出藥渣,放入芒硝,稍微加熱煮沸即可,分少量多次溫服。

(註:以下是關於承氣湯的解釋,重點在於說明藥名「承氣」的含義,並非字面上的順氣之意。認為胃土屬於坤卦,氣屬於乾卦,胃的功能是承接乾氣,並非單純的形體作用。)

半夏瀉心湯,治療傷寒五六天,出現嘔吐、發熱,有柴胡證(如口苦、胸脅苦滿等)的情況,卻用了其他藥物來瀉下,導致柴胡證狀還在。再次給予柴胡湯治療,雖然瀉下沒有造成逆反,但病人會感到身體發抖,發熱出汗後才會好轉。如果出現心下脹滿且硬痛的狀況,則屬於痞證,不適合使用柴胡湯,應該使用此方。

藥材:半夏(約90毫升,洗過),黃芩,乾薑,甘草,人參(各約90克),黃連(約30克),大棗(十二枚)

用法:以上七味藥,用水約2000毫升,煮到剩1200毫升時,撈出藥渣,再次煎煮到剩600毫升,分三次溫服,每次200毫升。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傷寒病大量瀉下後又發汗,導致心下痞塞,按壓時感覺柔軟,脈象在寸關部位浮而緊,適合用這個方子。如果還有怕冷的症狀,表示表證還沒解除,應該先解除表證,然後再治療痞塞。

藥材:大黃(約60克),黃連(約30克)

用法:用滾燙的開水約400毫升浸泡,過一會兒擠出藥渣,溫熱後分兩次服用。

附子瀉心湯,治療心下痞塞且怕冷。

藥材:大黃(約60克),黃芩,黃連(各約30克),附子(一枚,用溫水泡過後去皮切開,另外煮取汁液)

用法:以上四味藥,先將大黃、黃芩、黃連三味藥切碎,用滾燙的開水約400毫升浸泡,過一會兒擠出藥渣,加入附子汁,溫熱後分兩次服用。

生薑瀉心湯,治療傷寒病解後,胃部不適,心下痞硬,打嗝有食物腐敗氣味,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並伴有腹瀉的症狀。

藥材:生薑(約120克),半夏(約90毫升),人參(約90克),乾薑(約30克),黃芩(約90克),甘草(約90克),大棗(十二枚),黃連(約30克)

用法:以上八味藥,用水約2000毫升,煮到剩1200毫升時,撈出藥渣,再次煎煮到剩600毫升,分三次溫服,每次200毫升。

甘草瀉心湯,治療傷寒或中風,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病人腹瀉,一天多次,消化不良,腹中雷鳴,心下痞硬且脹滿,打嗝,心煩難以安寧。醫生見到病人出現心下痞,認為病沒有好,再次瀉下,導致痞塞更嚴重。這並非熱結,而是因為胃中虛弱,導致外邪之氣上逆。

藥材:甘草(約120克),黃芩,乾薑(各約90克),半夏(約90毫升),黃連(約30克),大棗(十二枚)

用法:以上六味藥,用水約2000毫升,煮到剩1200毫升時,撈出藥渣,再次煎煮到剩600毫升,分三次溫服,每次2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