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4)

1. 補遺並外備諸方

惟恐虛而有熱之人,滋補之藥,上拒不受,故為散其邪熱,開其逆郁,而氣血平順,補益得納,為至當不易之道也。

大黃䗪蟲丸,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傷,內有乾血,肌肉甲錯,目黯黑。緩中補虛。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杏仁,虻蟲(各一升),芍藥(四兩),乾漆(一兩),乾地黃(十兩),水蛭,蠐螬(各一百枚),䗪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尤氏曰:風氣不去,則足以賊正氣,而長生不榮,故薯蕷丸為要方,乾血不去,則足以留新血,而滲灌不周,此丸為上劑。

愚按:此丸從《內經》四烏鰂一蘆茹丸悟出,但不如四烏鰂一蘆茹丸之平易近人也

。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黃耆(各三錢),炙草(三錢五分),白朮(二錢),生薑(四片),大棗(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後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衝者加桂枝。

附子粳米湯,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二錢,制),半夏(四錢),炙草(一錢),粳米(五錢,布包),大棗(二枚)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日夜作三服。

大黃附子湯,脅下偏痛,發熱脈緊弦者。

大黃(三錢),附子(三錢),細辛(二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

桂枝新加湯,治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

桂枝,人參(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生薑,芍藥(各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一升,余如桂枝湯法。

大柴胡湯,治太陽病未解便傳入陽明,大便不通,熱實心煩,或寒熱往來,其脈沉實者,以此方下之。

芍藥,黃芩,枳實(各三錢),柴胡(八錢),半夏,生薑(各五錢),大棗(四枚)

上七味,以水三杯,煮取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溫服,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錢,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桃仁承氣湯,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桃仁(十七個),大黃(四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芒硝(二錢)

上五味,以水二杯半,煮取一杯,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至八分溫服,日三服,當微利。

小承氣湯,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乃內實腹痛者。

大黃(四錢),厚朴(二錢,炙去皮),枳實(三錢,炙)

上三味,以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日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再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白話文:

最怕身體虛弱又帶有熱象的人,如果直接用滋補藥物,身體反而會抗拒不接受。所以應該先散去邪熱、疏通鬱滯的氣機,讓氣血運行順暢,這樣才能讓滋補藥物發揮功效,這是最恰當而且不會改變的原則。

大黃䗪蟲丸,用來治療因為過度勞累而導致的五種虛損,身體極度消瘦、腹部脹滿、無法進食,包括因飲食損傷、憂慮損傷、房事損傷、飢餓損傷、勞累損傷、經絡和營衛受損等,體內有瘀血、皮膚粗糙像魚鱗、眼睛昏暗發黑。此藥能緩和地補虛。

藥方組成:大黃(蒸過,十分)、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杏仁、虻蟲(各一升)、芍藥(四兩)、乾漆(一兩)、乾地黃(十兩)、水蛭、蠐螬(各一百枚)、䗪蟲(半升)。

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像小豆子大小。每次用酒送服五丸,每日三次。

尤氏認為:風邪不去除,就會損害正氣,使身體難以健康成長,所以薯蕷丸是重要的方子。體內的瘀血不去除,就會阻礙新血生成,導致身體滋養不足,這個藥丸是上等的藥劑。

我認為:這個藥丸是從《內經》中四烏鰂一蘆茹丸的啟發而來,但效果不如四烏鰂一蘆茹丸來得平和易用。

防己黃耆湯,用來治療因為風邪和水濕引起的身體水腫,脈象浮、身體沉重、容易出汗、怕風。

藥方組成:防己、黃耆(各三錢)、炙甘草(三錢五分)、白朮(二錢)、生薑(四片)、大棗(一枚)。

用水兩杯煎煮至剩八分服用。服藥後,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行,從腰部以下感覺像冰一樣寒冷,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床被子裹住腰部以下,使身體微微出汗就會痊癒。如果出現喘氣的症狀,就加入麻黃;如果腸胃不適,就加入芍藥;如果氣往上衝,就加入桂枝。

附子粳米湯,用來治療腹中寒氣,引起肚子裡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和劇烈疼痛,胸部和脅肋脹滿、想吐。

藥方組成:附子(炮製過,二錢)、半夏(四錢)、炙甘草(一錢)、粳米(五錢,用布包起來)、大棗(二枚)。

用水三杯煎煮至剩八分溫服,早晚各服一次。

大黃附子湯,用來治療脅肋部偏側疼痛,發燒,脈象緊弦的症狀。

藥方組成:大黃(三錢)、附子(三錢)、細辛(二錢)。

用水兩杯煎煮至剩八分服用。

桂枝新加湯,用來治療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緩的症狀。

藥方組成:桂枝、人參(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芍藥(各四兩)。

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用小火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分次溫服,每次服用一升,其他用法和桂枝湯相同。

大柴胡湯,用來治療太陽病沒有痊癒就傳到陽明,導致大便不通、身體發熱、心煩意亂,或者出現忽冷忽熱,脈象沉實的症狀,可用此方來疏通腸道。

藥方組成:芍藥、黃芩、枳實(各三錢)、柴胡(八錢)、半夏、生薑(各五錢)、大棗(四枚)。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三杯煎煮至剩一杯半,去除藥渣,再次煎煮至剩八分,溫服,每日三次。也有方子加入大黃二錢,如果沒有加大黃,恐怕就不能算是大柴胡湯了。

桃仁承氣湯,用來治療太陽病沒有痊癒,導致熱結膀胱,病人像發狂一樣,如果出現自發性出血,就會好轉。如果外在的症狀沒有解除,就不能攻下,應該先解除外在的症狀,外在的症狀解除後,只是小腹急結脹痛,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

藥方組成:桃仁(十七個)、大黃(四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芒硝(二錢)。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兩杯半煎煮至剩一杯,去除藥渣,加入芒硝,再用小火稍微煎煮一下,至剩八分溫服,每日三次,應該會稍微腹瀉。

小承氣湯,用來治療陽明病,出現潮熱、大便困難、脈象沉而滑,是因為腹部脹滿疼痛。

藥方組成:大黃(四錢)、厚朴(二錢,炙過並去皮)、枳實(三錢,炙過)。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兩杯煎煮至剩八分,溫服,每日兩次。第一次服藥後,應該就會想排便,如果沒有,就再服一次,如果已經排便,就不要再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