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補遺並外備諸方

《金匱翼》云:「凡吐粉紅色痰涎,是肺絡損傷而血滲也。治以鮮藕、白糯米、紅棗三物煎湯,頻頻服之,久自愈。此方系正白旗遲維新所授,用之最良。

腸痔下血方

木耳(五錢,浸一宿,洗淨)

空心生食,禁茶湯半日,三服必愈,但不能除根耳。

磁石丸,治膏淋,膏淋者小便濁。

磁石,肉蓯蓉(酒浸,切焙),澤瀉,滑石(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不拘時服。如臍下妨悶,加沉香一錢以行滯氣。

鹿茸散,治下元虛憊,小便溺血,日夜不止。

鹿茸(酒洗去毛,酥炙令黃,)生地黃焙,當歸(焙、各三兩),蒲黃(一合),冬葵子(炒,四兩半)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匕,空心溫酒調服。日一服。一方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炒鹽湯下。

柴胡梅連散,治骨蒸勞熱,久而不愈,三服除根。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黃連,當歸,白芍(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童便一盞,烏梅一個,豬膽五匙,豬脊髓一條,韭根半錢,水一鍾,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原方有前胡,無人參、黃芩、甘草、當歸、芍藥,余蓋從柴胡飲子增入,以備補虛瀉熱之用,去前胡者,不欲重散也。

涼膈散,治上焦積熱,煩躁、面赤、頭昏、咽痛、喉痹、口瘡、頰腫、便溺悶赤、譫妄、睡臥不安(一切風壅。)

薄荷,連翹,黃芩,梔子,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上末,每服二、三錢,加竹葉七片,蜜三匙煎,食後服。與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各雙和散。《本事》加赤芍、乾葛,治諸熱病,屢效。

《玉機》云:輕者宜桔梗湯,本方去硝、黃加桔梗,舟楫之品,浮而上之,去胸中無形之熱,且不犯中、下二焦也。

大棗湯,治水飲作痛,峻劑不可輕用。

大戟,芫花(炒),甘遂(各等分,研)

用大棗十枚,水二杯,煎七分,去滓,入藥方寸匕約有七分服。次早當下,未下,再一服。服後體虛,以稀粥調養。

栝蔞薤白白酒湯,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沉遲,關上小緊。

栝蔞(連皮子搗,五錢),薤白(如干者,用三錢,生者,用六錢)

白酒三杯,煎八分服。加半夏二錢,名栝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薯蕷丸,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

薯蕷(三十分),茯苓,柴胡,桔梗(各五分),白朮,芍藥,防風,芎藭,麥冬,杏仁(各六分)阿膠,人參(各七分),乾薑,甘草(各二分),白蘞,乾地黃,當歸,桂枝,神麯,豆黃卷大棗(百枚)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魏念庭曰:人之元氣在肺,人之陽氣在腎,既剝削,則難於遽復矣,全賴後天之穀氣資益其生。是榮衛非脾胃不能通宣,而氣血非飲食無由平復也。仲景故為虛勞諸不足而兼風氣百疾,立此薯蕷丸之法,方中以薯蕷為主,專理脾胃,上損下損,至此可以撐持,以人參、白朮、茯苓、乾薑、豆黃卷、大棗、神麯、甘草助之,除濕益氣,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當歸、芎藭、芍藥、地黃、麥冬、阿膠養血滋陰,以柴胡、桂枝、防風去邪散熱,以杏仁、桔梗、白蘞下氣開鬱。

白話文:

補遺並外備諸方

《金匱翼》說:「凡是吐出粉紅色痰液,是因為肺部的微血管損傷導致出血。可以用新鮮的蓮藕、白糯米、紅棗三種食材煮湯,頻繁服用,久了就會自然痊癒。這個方子是正白旗的遲維新先生傳授的,效果非常好。」

腸痔下血方

木耳(五錢,浸泡一個晚上,洗乾淨)

空腹生吃,半天內不要喝茶,吃三次一定會好,但無法根治。

磁石丸,治療膏淋,膏淋是指小便混濁。

磁石、肉蓯蓉(用酒浸泡後切片烘乾)、澤瀉、滑石(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酒送服,不拘時間。如果感覺肚臍下方不舒服,可以加入沉香一錢來疏通氣滯。

鹿茸散,治療下焦虛弱衰敗,小便出血,日夜不止。

鹿茸(用酒洗去絨毛,再用酥油炙烤至黃色)、生地黃(烘乾)、當歸(烘乾,各三兩)、蒲黃(一合)、冬葵子(炒過,四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溫酒調服,每天一次。另一個方法是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炒鹽湯送服。

柴胡梅連散,治療骨蒸勞熱,久治不癒,服用三次就能根治。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黃連、當歸、白芍(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童子尿、一個烏梅、五匙豬膽汁、一條豬脊髓、半錢韭菜根和一碗水一起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時間。原來的藥方有前胡,沒有人參、黃芩、甘草、當歸、白芍。這裡的配方是在柴胡飲子的基礎上增加的,目的是為了補虛瀉熱。去掉前胡,是不想藥性過於發散。

涼膈散,治療上焦積熱引起的煩躁、面紅、頭暈、咽喉痛、喉痹、口瘡、臉頰腫脹、小便不暢且顏色赤紅、胡言亂語、睡臥不安等症狀(以及所有風邪引起的閉塞)。

薄荷、連翹、黃芩、梔子、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加入七片竹葉和三匙蜂蜜一起煎煮,飯後服用。與四物湯各一半服用,可以補血泄熱,兩方合用效果更好。《本事方》中加入赤芍、葛根,治療各種熱病,屢試屢驗。

《玉機微義》中說:病情輕微的,宜用桔梗湯,此方將芒硝、大黃去掉,加入桔梗,桔梗藥性輕浮,可以向上走,去除胸中無形的熱邪,且不會影響中焦和下焦。

大棗湯,治療水飲引起的疼痛,藥性峻猛,不可輕易使用。

大戟、芫花(炒過)、甘遂(各等份,研磨成粉)

用十枚大棗,加兩杯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加入藥粉一小撮(約七分)服用。第二天早上應該會排泄,如果沒有排泄,再服一次。服藥後身體虛弱,可以用稀粥調養。

栝蔞薤白白酒湯,治療胸痹引起的喘息、咳嗽、吐痰、胸背疼痛,脈象表現為寸脈沉遲,關脈稍緊。

栝蔞(連皮帶籽搗碎,五錢),薤白(如果是乾的,用三錢,新鮮的用六錢)

用三杯白酒煎煮至八分服用。加入半夏二錢,就成了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胸痹導致不能平躺,心痛徹背的症狀。

薯蕷丸,治療虛勞引起的各種不足以及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

薯蕷(三十分)、茯苓、柴胡、桔梗(各五分)、白朮、芍藥、防風、芎藭、麥冬、杏仁(各六分)、阿膠、人參(各七分)、乾薑、甘草(各二分)、白蘞、乾地黃、當歸、桂枝、神麯、豆黃卷、大棗(一百枚)

將以上二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空腹用酒送服一丸,一百丸為一個療程。

魏念庭說:人的元氣在肺,人的陽氣在腎,一旦損耗,很難立刻恢復,完全依賴後天的穀物之氣來滋養。衛氣和營氣的運行需要依靠脾胃的運化,而氣血的恢復也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因此,張仲景為治療虛勞引起的各種不足以及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創立了這個薯蕷丸的配方。方中以薯蕷為主藥,專門調理脾胃,無論是上損還是下損,都可以依靠它來支撐。再用人參、白朮、茯苓、乾薑、豆黃卷、大棗、神麯、甘草來輔助,可以除濕益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用當歸、芎藭、芍藥、地黃、麥冬、阿膠來養血滋陰。用柴胡、桂枝、防風來祛邪散熱。用杏仁、桔梗、白蘞來下氣開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