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上 (21)
卷上 (21)
1. 脾胃虛寒陽氣脫陷等症
仍服前藥愈劇,復邀先生視之。則神脫脈絕瀕死矣。惟目睛尚動,先生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然藥不能下矣。急用鹽、艾、附子炒熱,熨臍腹以散寒回陽,又以口氣補接母口之氣,又以附子作餅,熱貼臍間。時許,神氣稍蘇,以參、朮、附子為末,仍以是藥加陳皮煎膏為丸如粟米大,入五七粒於口,隨津液嚥下即不嘔出。
二日後加至十餘粒,諸病少退,其涎不止,五日後,漸服煎劑一二匙,胃氣稍復,乃思粥飲,後投以參、術等藥溫補脾胃五十餘劑而愈。大雅敢述病狀之奇,用藥之神,求附卷末,一以見感恩之意,一以示後之患者,當取法於此。云爾晚生沈大雅頓首拜書。
疏曰:大凡服對症之藥而病益增者,即屬虛症居多。如此案論之未始,非濕熱飲食之故,而進以芩、連、青皮等物,益增諸病,其為脾胃虛寒可知,所當急與溫補也。若但以流涎,屬脾虛不能約制,而必用溫補者,寧不知有脾熱甚而流涎之說乎?惟因服芩、連、青皮等之後見之,故直斷以虛寒也。
至於神脫脈絕,惟目睛尚動之時,所以急救之法,與進藥之法,實挽回之妙術,所當常切思維者也。然余謂凡虛寒將脫之症,其挽回也易,枯涸將脫之症,其挽回也難。如腎水枯涸,濕火燔灼之症。而至於神脫脈絕,目睛尚動時,用補水生津之品,則緩而無濟,用回陽壯火之品,則更加焦爛矣。奈何?奈何?總之陽氣可挽,陰精難復也。
可不重惜平日哉!
白話文:
脾胃虛寒陽氣脫陷等症
患者服藥病情加重,再次求醫時,已神志不清、脈搏微弱,瀕臨死亡,僅剩眼珠尚能轉動。醫生診斷為寒邪入侵內臟,應當用溫熱藥物治療,但此時患者已無法吞服藥物。醫生緊急採取措施:用鹽、艾葉、附子炒熱後,熨貼患者的腹部以散寒回陽;並用口對口的方式,為患者輸送溫暖氣息;又將附子製成餅狀,熱敷在患者的肚臍附近。不久,患者的神志和氣色略有好轉。醫生隨後將人參、白朮、附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陳皮熬製成米粒大小的藥丸,讓患者含服,隨著唾液吞嚥下去,避免嘔吐。
兩天後,增加藥丸劑量至十幾粒,病情略有好轉,但患者唾液不斷流出。五天后,開始服用少量煎劑,胃氣逐漸恢復,並開始想喝粥。之後,醫生又用人參、白朮等藥物溫補脾胃,服用五十多劑藥後,患者痊癒。
患者沈大雅將此奇特的病症和神奇的治療方法記錄下來,以表達感激之情,並希望能讓後人借鑒。
醫學解說:一般來說,服用對症藥物後病情加重,多半屬於虛症。此病例一開始,並非濕熱飲食所致,卻使用了黃芩、黃連、青皮等藥物,反而加重病情,可見患者脾胃虛寒,應當立即溫補。至於患者流口水,雖然可能是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所致,但並不是所有流口水都需溫補,也可能由於脾熱引起。但由於患者是在服用黃芩、黃連、青皮等藥物後出現此症狀,因此醫生判斷為虛寒。
至於患者神志不清、脈搏微弱,僅剩眼珠尚能轉動的危急時刻,醫生所採取的急救和用藥方法,是挽救生命的妙招,值得後人細細思考。我認為,虛寒將死之症較易挽回,而陰液枯竭將死之症則難以挽回。例如腎水枯竭、濕熱內盛等症狀,到了神志不清、脈搏微弱、僅剩眼珠尚能轉動的程度,若使用滋陰生津的藥物,效果緩慢且無濟於事;若使用回陽壯火的藥物,則會更加加劇病情。唉,唉!總而言之,陽氣可以挽救,但陰精難以恢復。
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日常的養生,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