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0)

1. 脾胃虛寒陽氣脫陷等症

疏曰:此案初症即屬脾胃虛寒,即當以補中益氣加乾薑以治之。或曰此初症似肝脾鬱火,當用加味逍遙為是。余曰不然,諸症皆相似而作嘔有辨。若鬱火作嘔,必多作酸苦,今不曰酸苦,則屬脾胃虛寒也明矣。蓋手足厥冷,飲食畏寒之症,非寒則熱,非熱即寒。寒者真病所現,熱者反見之化,今既不是反見之化,即是真病所現耳。

至於服伐脾之藥而諸症變劇,理所宜然,以及小便淋瀝何也?蓋中氣不足,小便因而失常,是二陳、枳實之伐其脾故也。又服寒腎之藥,而諸症益甚,勢所必然。以便小便不利何也?蓋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焉,是四物、芩、連、知、柏、之寒其腎故也。是當曰此脾腎虛寒無火之症,何以云脾胃耶?蓋以食入不消,而反出,為脾胃虛寒無火也,明矣。

然雖以食入不消而反出,為脾胃虛寒無火之驗,而用藥則先八味,以補腎火,豈非溫腎以及於膀胱,以氣化其小便而能使之出者乎?蓋此症以小便不利為急,故先八味以氣化為主,若第云補火以生土,曷不先用補中益氣加薑、桂以培養中宮之本臟不及,然後補本臟之母乎?此溫補脾胃虛寒之法也。今先八味而後補中者,允屬脾腎虛寒症。

而先生只云脾胃者,蓋初症只是脾胃虛寒,因誤投寒腎之藥而復現腎經無火之症。故曰脾胃虛寒無火,無火重矣,故先八味。

一男子,每勞肢體時痛,或用清痰理氣之藥;不勞常痛,加以導濕,臂痛漫腫,形體倦怠,內熱盜汗,脈浮大,按之微細,此陽氣虛寒。用補中益氣加附子一錢,人參五錢,腫痛悉愈。又以十全大補百餘劑而康。彼計服過人參十三斤,薑、附各斤余。

疏曰:凡肢體疼痛,屬於血少者多,治法每以養血行氣為主,因肝腎陰虧所致,亦不過治以補腎疏肝之法,殊不知皆氣滯血凝之故。是以每用血藥無效,惟溫補其氣,充升於肢節之間,則滯者行,凝者散,而疼痛自愈矣。然亦有滋陰養血之藥而得效者,因腎主骨,肝主筋,肝腎陰血虧損,不能榮養筋骨以致疼痛,則當補腎養血為主,又非溫補元氣所得愈也。然必有火症可驗。

如此案,內熱盜汗,似屬火症,當用滋陰養血者矣。何以獨稱陽氣虛寒。而只用溫補元氣之方耶?然曰脈浮大,按之微細者,則為陽氣虛寒也。無疑若陰虛血熱,其脈當洪數而絃動矣,此案畢竟氣血兩虛,故即繼以十全大補兩補之。蓋形體倦怠,氣虛也;內熱盜汗,血虛也,而痛又不分左右,從此可見矣,至於服過人參十三斤,薑、附各斤余者,此千百中僅有一二人也。

沈大雅母,患脾虛中滿,痰嗽發熱,又因濕面冷茶,吞酸嘔吐絕食。誤服芩、連、青皮等藥,益加寒熱口乾,流涎不收,且作渴。聞食則嘔數日矣。迎先生視之曰:脾主涎,此脾虛不能約制,故涎自出也。欲用人參安胃散,惑於眾論,以為胃經實火宿食治之,病日增劇。忽思冬瓜,食如指甲一塊,頓發嘔吐酸水不止。

白話文:

脾胃虛寒陽氣脫陷等症

這病例一開始就是脾胃虛寒,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乾薑治療。有人說這像是肝脾鬱火,應該用加味逍遙散。我認為不然,各種症狀雖然相似,但嘔吐的表現不同。如果是鬱火引起的嘔吐,嘔吐物大多是酸苦的,現在嘔吐物不是酸苦的,就明確是脾胃虛寒了。手足厥冷、飲食畏寒這些症狀,不是寒就是熱,不是熱就是寒。寒是真正的病症表現,熱是相反的變化。現在既然不是相反的變化,那就是真正的病症表現。

服用傷脾的藥物後症狀加重,這是理所當然的。小便淋漓的原因是中氣不足,導致小便失常,這是因為二陳湯、枳實傷了脾的緣故。又服用傷腎的寒涼藥物,症狀更加嚴重,也是必然的。小便不利的原因是膀胱是調節水道的重要器官,氣機通暢才能排尿,這是因為四物湯、黃芩、黃連、梔子、知母、柏子仁等寒涼藥傷了腎的緣故。有人會問,既然是脾腎虛寒無火,為何說是脾胃虛寒呢?因為食物吃下去不能消化,反而吐出來,這就是脾胃虛寒無火的表現。

雖然食物吃下去不能消化反而吐出來,是脾胃虛寒無火的證據,但治療卻先用八味丸補腎火,這不是溫補腎陽以溫煦膀胱,使氣化而利尿嗎?因為這個病例小便不利很緊急,所以先用八味丸以氣化為主。如果只是說補火以生土,為什麼不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來培補中焦的根本,然後再補益臟腑的根本呢?這是溫補脾胃虛寒的方法。現在先用八味丸然後再用補中益氣湯,確實是脾腎虛寒的症狀。

醫生只說脾胃虛寒,是因為初期症狀只是脾胃虛寒,因為誤服傷腎寒藥而再次出現腎經虛寒的症狀。所以說是脾胃虛寒無火,無火很嚴重,所以先用八味丸。

有個男子,勞動時肢體疼痛,用清痰理氣的藥物;不勞動也疼痛,就加用利濕的藥物,手臂疼痛腫脹,身體倦怠,內有熱感盜汗,脈象浮大,按壓則微細,這是陽氣虛寒。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錢,人參五錢,腫痛都好了。又用十全大補湯一百多劑而痊癒。他總共服用人參十三斤,乾薑、附子各一斤多。

凡是肢體疼痛,大多是血虛,治療通常以養血行氣為主,因肝腎陰虛引起的,也不過是補腎疏肝的方法,卻不知道都是氣滯血凝的緣故。所以常常用補血的藥物無效,只有溫補元氣,使之上升到肢體關節之間,瘀滯的就通暢了,凝滯的就散了,疼痛自然就好了。但也有些滋陰養血的藥物有效,因為腎主骨,肝主筋,肝腎陰血虧損,不能滋養筋骨導致疼痛,就應該補腎養血為主,而不是溫補元氣就能痊癒。但必須有火的症狀才能驗證。

這個病例,內熱盜汗,像是火症,應該用滋陰養血的藥物。為什麼只說陽氣虛寒,而只用溫補元氣的方劑呢?因為脈象浮大,按壓則微細,這就是陽氣虛寒。如果陰虛血熱,脈象應該是洪數而弦細的,這個病例畢竟是氣血兩虛,所以接著用十全大補湯來補益氣血。身體倦怠是氣虛;內熱盜汗是血虛,而且疼痛不分左右,從此可以看出。至於服用人參十三斤,乾薑、附子各一斤多,這在千百個人中只有一兩個人這樣。

沈大雅的母親,患有脾虛中滿、痰嗽發熱,又因為喝了涼茶,吞酸嘔吐,不吃東西。誤服黃芩、黃連、青皮等藥,寒熱加重,口乾舌燥,流涎不止,而且口渴。聞到食物就嘔吐好幾天了。請醫生診治,醫生說:脾主涎,這是脾虛不能約束,所以涎液自出。想用人參安胃散,但聽信眾說,認為是胃經實火宿食,用藥後病情加重。突然想到冬瓜,吃了指甲蓋大小的一塊,頓時嘔吐酸水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