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虛勞總括

虛損成勞因復感,陽虛外寒損肺經,陰虛內熱從腎損,飲食勞倦自脾成,肺損皮毛灑寒嗽,心損血少月經凝,脾損食少肌消瀉,肝損脅痛懶於行。腎損骨痿難久立,午熱夜汗骨蒸蒸,從下皮聚毛落死,從上骨痿不起終。恐懼不解則傷精,怵惕思虛則傷神,喜樂無極則傷魄,悲哀動中則傷魂,憂愁不已則傷意,盛怒不止則傷志,勞倦過度則傷氣,氣血骨肉筋精極。

【注】虛者,陰陽、氣血、榮衛、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損者,外而皮、脈、肉筋、骨,內而肺、心、脾、肝、腎消損是也。成勞者,謂虛損日久,留連不愈,而成五勞、七傷,六極也。因復感者,謂不足之人,陽虛復感外寒,則損從皮毛肺始;陰虛更生內熱,則損從骨髓腎始;內傷飲食勞倦,則損從肌肉脾始,此虛損成勞之因。

然其證有五:一損皮聚毛落,灑淅惡寒咳嗽,肺勞也;二損血脈虛少,男子面無血色,女子月經不通,心勞也;三損飲食減少,肌肉消瘦,大便溏瀉,脾勞也;四損兩脅引胸而痛,筋緩不能行,肝勞也,五損骨痿不能久立,午後發熱,盜汗骨蒸,腎勞也。從下腎臟損起者,損至皮聚毛落則死也。

從上肺臟損起者,損至骨痿不能起於床則終也。從脾臟損起者,或至皮聚毛落,或至骨痿不起,皆死也。

虛損為七傷之證:一、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蓋五臟主藏精者,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一、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也。一、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則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也。

一、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也,一、憂愁不已則傷意,意傷則䐃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也,一、盛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也。一、勞倦過度則傷氣,氣傷則火愈壯,壯火則食氣,故無氣以動,喘乏汗出,內外皆越,則氣日耗,氣日耗則死矣。

虛損為六極之證:一,數轉筋,十指爪甲痛,筋極也。一、牙齒動,手足痛,不能久立,骨極也,一、面無血色,頭髮墜落,血極也。一、身上往往如鼠走,削瘦乾黑,肉極也。一、氣少無力,身無膏澤,翕翕羸瘦,眼無精光,立不能定,身體苦癢,搔之生瘡,精極也。一、胸脅逆滿,恆欲大怒,氣少不能言,氣極也。

【按】前人分七傷之證。似多不經。依《內經》改之。庶後學易明也。

白話文:

虛勞總括

身體虛損導致勞倦,原因有很多。陽氣不足,又受外寒侵襲,則損傷肺經;陰氣不足,內生虛火,則損傷腎經;飲食不節、過度勞累,則損傷脾經;肺受損則皮膚毛髮脫落,伴隨寒咳;心受損則血虛,女子月經不調;脾受損則食慾不振,肌肉消瘦,大便稀溏;肝受損則脅肋疼痛,行動遲緩;腎受損則骨頭痿弱,難以久立,午後發熱,盜汗,骨蒸;從下(腎)開始損傷,最終導致毛髮脫落而死;從上(肺)開始損傷,最終導致骨痿不能起床而死;從脾開始損傷,則可能導致毛髮脫落或骨痿不能起床而死。

過度恐懼則傷精,精神緊張思慮過多則傷神,過度喜樂則傷魄,過度悲哀則傷魂,過度憂愁則傷意,過度憤怒則傷志,過度勞累則傷氣,最終導致氣血、骨肉、筋、精耗竭。

所謂「虛」,是指陰陽、氣血、榮衛、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所謂「損」,是指外在的皮膚、脈絡、肌肉、筋骨以及內在的肺、心、脾、肝、腎受損;所謂「成勞」,是指虛損日久未癒,發展成五勞七傷或六極等嚴重疾病。陽虛者再受外寒,則從皮毛肺部開始損傷;陰虛者再產生內熱,則從骨髓腎部開始損傷;內傷飲食勞倦,則從肌肉脾部開始損傷。這些都是虛損導致勞倦的原因。

虛損的表現有五種:一、毛髮脫落,畏寒,咳嗽,為肺勞;二、血虛,男子面色蒼白,女子月經不通,為心勞;三、食慾減少,消瘦,大便稀溏,為脾勞;四、兩脅及胸部疼痛,筋脈鬆弛,行動不便,為肝勞;五、骨痿,難以久立,午後發熱,盜汗,骨蒸,為腎勞。

從腎臟開始損傷,一直到毛髮脫落則死亡;從肺臟開始損傷,一直到骨痿不能起床則死亡;從脾臟開始損傷,可能導致毛髮脫落或骨痿不能起床而死亡。

虛損導致七傷:一、恐懼則傷精;二、怵惕思慮則傷神;三、喜樂無極則傷魄;四、悲哀則傷魂;五、憂愁則傷意;六、盛怒則傷志;七、勞倦則傷氣。

虛損導致六極:一、筋極;二、骨極;三、血極;四、肉極;五、精極;六、氣極。

前人對七傷的分類可能不夠完善,因此參考《內經》進行了修改,以方便後學理解。

2. 虛勞死證

陰勞細數形盡死,陽勞微革氣脫終,枯白顴紅一側臥,嗽啞咽痛咯星紅。五臟無胃為真臟,形肉雖存不久停,一息二至名曰損,一息一至行屍名。大骨枯槁大肉陷,動作益衰精髓空,真臟未見一歲死,若見真臟剋期凶。喘滿動形六月死,一月內痛引肩胸,身熱破䐃肉盡脫,十日之內不能生。真臟脈見目眶陷,目不見人頃刻傾,若能見人神猶持,至所不勝日時終。

【注】陰虛之勞脈細數,則必形消著骨而後死者,陰主形也。陽虛之勞脈微革,則不待痿盡忽然而脫者,陽主氣也。五臟之脈無和緩象,為無胃之真臟脈,即形肉雖存,亦必不久於人世也。一息二至,損病之脈也。一息一至,行屍之脈也。大骨,顴、肩、股、腰之大骨也。大肉,頭項、四肢之大肉也。

枯槁者,骨痿不能支也。陷下者,肉消陷成坑也。動作精神漸衰,真臟脈不見,期一歲死,若真臟脈見,遇所不勝之時日凶可期也。若真藏脈不見,有是證者,喘滿動形,六月而死;有是證者,五臟內損,痛引肩胸者,一月而死;有是證者,肉盡之處,皆枯燥破裂,謂之破䐃,身熱不已,十日內死。真臟脈見,目眶下陷,視不見人,頃刻而死。

若能見人,則神尚未去,至所不勝之日時而死也。

白話文:

虛勞死症的徵兆:陰虛體弱的人,脈搏細弱而頻數,形體消瘦,最終會死去;陽虛體弱的人,脈搏微弱而無力,氣息衰竭而亡。臉頰枯萎發白,一邊臉頰泛紅,側臥不起,咳嗽聲音嘶啞,咽喉疼痛,咳出帶血的痰。若五臟的脈象沒有和緩的跡象,稱為「真臟」無胃氣,即使形體尚存,生命也不會長久。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兩下,稱為「損病」的脈象;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下,是行屍的脈象。骨骼枯瘦,肌肉凹陷,行動能力日益衰弱,精氣神都耗竭殆盡。「真臟」脈象若未出現,則約一年內死亡;若「真臟」脈象出現,則凶多吉少。

若出現喘息氣促,渾身乏力,則六個月內死亡;若胸痛蔓延至肩部,則一個月內死亡;若身體發熱,皮膚乾燥破裂,肉體消瘦,則十天內死亡。若「真臟」脈象出現,眼眶凹陷,視力模糊,看不見人,則很快就會死亡。如果還能看見人,說明神氣尚未完全離體,則會在病情最嚴重的時候死去。

3. 虛勞治法

後天之治本血氣,先天之治法陰陽,腎肝心肺治在後,脾損之法同內傷。

【注】後天脾胃水穀生化榮衛,故治法本乎氣血。先天腎臟精氣生化之原,故治法本乎陰陽。五臟虛損治法,俱在於後,而脾臟虛損治法已載內傷,故曰同內傷也。

拯陰理勞湯

陰虛火動用拯陰,皮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煩少氣,生脈歸芍地版貞。薏苡橘丹連合草,汗多不寐加棗仁,燥痰桑貝濕苓半,阿膠咳血骨熱深。

【注】此方即人參、麥冬、五味、當歸、白芍、生地、龜版、女貞、薏苡、橘紅、丹皮、蓮子、百合、炙草也。汗多不寐,俱加棗仁。咳而嗽痰,加桑皮、貝母,嗽而濕痰,加茯苓、半夏。咳嗽、咯血,加阿膠。骨蒸熱深,加地骨皮也。

拯陽理勞湯

陽虛氣弱用拯陽,倦怠惡煩勞則張,表熱自汗身痠痛,減去升柴補中方,更添桂味寒加附,瀉入升柴訶蔻香,夏咳減桂加麥味,冬咳不減味乾薑。

【注】此湯即人參、黃耆、炙草、白朮、陳皮、肉桂、當歸、五味子也。倦怠,懶於動也,惡煩勞動,則氣張而喘乏也。惡寒加附子,泄瀉仍入升麻、柴胡,更加訶子、肉蔻、木香也,夏月咳嗽,減肉桂加麥冬、五味子,冬月咳嗽,不減肉桂,更加五味子、乾薑也。

六味地黃湯,都氣湯,七味地黃湯,生脈地黃湯,桂附地黃湯,知柏地黃湯,金匱腎氣湯

腎虛午熱形消瘦,水泛為痰津液傷,咳嗽盜汗失精血,消渴淋濁口咽瘡,熟地藥萸丹苓澤,加味勞嗽都氣湯,引火歸元加肉桂,火妄刑金生脈良。桂附益火消陰翳,知柏壯水制陽光,車牛桂附名腎氣,陽虛水腫淋濁方。

【注】午熱,午後發熱也。水泛為痰,謂日食飲食所化津液,腎虛不能攝水,泛上為痰也。盜汗,謂睡而汗出,覺而即止之汗也。失精,遺精也。消渴,謂飲水而即消,渴仍不止也,淋者,尿淋漓不利也。濁者,尿之前後有濁液也。口咽生瘡,虛火炎也。均宜六味地黃湯治之。

勞嗽加味,謂加五味子,名都氣湯也。引火歸原加肉桂,名七味地黃湯。火妄刑金加生脈飲,名生脈地黃湯也。桂附,謂加肉桂,附子。知柏,謂加知母、黃柏。車牛桂附,謂加車前、牛膝、肉桂、附子,名桂附。知柏腎氣等湯也。

大補陰丸,滋陰降火湯

大補陰丸制壯火,滋陰降火救傷金,龜版知柏地髓劑,二冬歸芍草砂仁,咳加百味汗地骨,血痰金貝虛耆參,虛熱無汗宜散火,有汗骨蒸亦補陰。

【注】陰虛火旺,無水以制,宜用大補陰丸滋水制火。方即龜版、知母、黃柏。生地為末,豬脊髓煉蜜為丸。若火旺無制,妄行傷金,肺痿咳嗽,宜用滋陰降水湯救其傷金。方即大補陰丸加麥冬,天冬、當歸、白芍、炙草、縮砂,咳甚加百合、五味子,盜汗加地骨皮,咯血加鬱金,痰多加川貝母,氣虛加人參、黃耆。

凡虛熱如火烙手,無汗者為火鬱,宜升陽散火湯,有汗者為骨蒸,亦宜大補陰丸及滋陰六黃等湯也。

保元湯

一切氣虛保元湯,耆外參內草中央,加桂能生命門氣,痘瘡灰陷與清漿。

【注】保元湯,即人參、黃耆、炙草也。黃耆補表氣,人參補裡氣,炙草補中氣,加肉桂能生命門真氣,且能治小兒痘瘡灰白、頂陷、清漿。

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湯,六君子湯,七味白朮散,四獸飲

脾胃氣虛四君子,脈軟形衰面白黃,倦怠懶言食少氣,參苓朮草棗姜強。氣滯加陳異功散,有痰橘半六君湯,肌熱瀉渴藿木葛,虛瘧六君果梅姜。

【注】治氣虛兼氣滯不快,依四君加陳皮,名五味異功散。治氣虛兼有痰飲,依四君加橘紅、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虛肌熱渴瀉,依本方加藿香、木香、葛根,名七味白朮散。治氣虛久瘧留連不愈,依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生薑,名四獸飲。

芎歸湯,開骨散

一切血病芎歸湯,產後胎前必用方,氣虛難產參倍入,交骨難開龜發良。

【注】芎歸湯,即川芎、當歸,又名佛手散。氣虛產難或時久傷氣。依本方倍加人參。臨產交骨難開,依本方加整龜版一具,本人梳下亂髮一團,他人梳下之發亦可,名開骨散。

四物湯,聖愈湯,六物湯,加味四物湯,地骨皮飲

調肝養血宜四物,歸芎芍地酌相應,氣虛血少參耆補,氣燥血熱知柏清。寒熱柴丹炒梔子,但熱無寒丹骨平,熱甚芩連寒桂附,止血茅蒲破桃紅。

【注】調肝養血宜四物湯,即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酌相應,謂補血用白芍,熟地,破血用赤芍,涼血用生地。氣虛血少,宜加參、耆,名聖愈湯。氣燥血熱,宜加知、柏名六物湯。血虛寒熱往來,宜加味四物湯,即本方加柴胡、丹皮、炒梔子也。血虛惟發熱不惡寒,宜地骨皮飲,即本方加地骨皮,牡丹皮也。

血分熱甚,依本方加黃芩、黃連。寒甚加肉桂、附子,破血加桃仁、紅花,止血加茅根、蒲黃炒黑。

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

一切氣血兩虛證,八珍四物與四君,氣乏色枯毛髮落,自汗盜汗悸忘臻,發熱咳嗽吐衄血,食少肌瘦泄瀉頻,十全大補加耆桂,榮去芎加遠味陳。

【注】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氣血兩虛,八珍湯。八珍者,即四君、四物也。若有氣乏色枯,毛髮脫落,自汗盜汗,心悸健忘,發熱咳嗽,吐血、衄血,食少肌瘦,泄瀉等證,則宜十全大補湯,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也,人參養榮湯,即十全大補湯減去川芎,更加遠志、五味子、陳皮也。

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當歸建中湯,雙和飲

虛勞腹痛小建中,悸衄之血夢失精,手足煩熱肢痠痛,芍草飴桂棗姜同,衛虛加耆黃耆建,榮虛當歸建中名,溫養氣血雙和飲,三方減飴加地芎。

【注】諸虛勞極,裡急腹痛,宜以小建中湯溫和脾胃。並治裡虛心悸,衄下亡血,夜夢失精,手足煩熱,四肢痠痛,血液虧損等證。是方白芍藥、甘草、飴糖、中桂、大棗、生薑也,若衛氣虛者,加黃耆,名曰黃耆建中湯。若里不急、腹不痛有是證者,則當以溫養氣血,用雙和飲,即此三方減去飴糖,加入熟地、川芎,乃八珍湯減人參、白朮、茯苓,加黃耆、中桂,蓋以補陰血為主也。

補肝湯

補肝湯治肝虛損,筋緩不能自收持,目暗䀮䀮無所見,四物酸棗草瓜宜。

【注】補肝湯,即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酸棗仁、炙草、木瓜也。

加味救肺飲

加味救肺治肺損,嗽血金家被火刑,歸芍麥味參耆草,百花紫菀馬兜鈴。

【注】加味救肺飲,即當歸、白芍、麥冬、五味子、人參、黃耆、炙草、百合、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也。

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心虛損,健忘神虛煩不眠,柏子味苓歸地桔,三參天麥遠朱酸。

【注】是方,即柏子仁、五味子,茯苓、當歸、生地、桔梗、丹參、人參、元參、天冬、麥冬、遠志、硃砂、酸棗仁。

歸脾湯

歸脾思虛傷心脾,熱煩盜汗悸驚俱,健忘怔忡時恍惚,四君酸遠木歸耆。

【注】悸,心自跳動也,驚,目觸物駭也。健忘,言事易忘也。怔忡,心衝動甚也。恍惚,心時不明也。方乃四君子,加酸棗仁、遠志、木香、當歸、黃耆。

人參固本湯丸,保元生脈固本湯

固本肺腎兩虛病,肺痿咳血欲成勞,二冬二地人參共,保元生脈脾同調。

【注】人參固本湯、丸,即人參、天冬、麥冬、生地、熟地也。依本方再加保元之黃耆、炙草,生脈之五味,三方合一,名保元生脈固本湯。同調,謂同調脾、肺、腎三經虛也。

逍遙散

逍遙理脾而清肝,血虛骨蒸煩嗽痰,寒熱頰赤脅不快,婦人經病脈虛弦,術苓歸芍柴薄草,加味梔丹肝熱添,肝氣滯郁陳撫附,熱加吳萸炒黃連。

【注】是方,即白朮、茯苓、當歸、白芍、柴胡、薄荷、甘草也。肝氣熱,依本方加炒梔子、丹皮,名加味逍遙散。肝氣滯加陳皮,肝氣鬱加撫芎、香附,肝氣鬱熱,加吳茱萸、炒川黃連。惟薄荷只可少許為引,不宜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