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選古方試驗

《喻選古方試驗》是一部清代流傳至今、極具實用價值的醫方著作。此書以清朝醫家喻嘉言選輯為基礎,由王兆杏記錄整理並增補,全書共分四卷,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正式刊印問世。其核心內容主要選錄自明代醫聖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的大量附方,再經編者系統分類與增補,形成一部以驗方為主的臨床參考書。

本書的編纂目的與脈絡,可從王兆杏所撰的序文中窺見一二。王氏自述幼時對醫學的喜好,但深感自身學識膚淺,不敢輕易嘗試。前年因緣際會,得友人汪竹隱借閱家藏的「喻嘉言選定」版《本草綱目醫方》,深感喻嘉言「非聞見鑿然,不輕下筆」的嚴謹態度,故以此為底本進行整理。同時,王氏也在整理過程中,將自己「間有一知半解,觸類發明」的心得,以及許多「耳聞目見,試用有效」的單方驗方附錄其中。這表明本書不僅是對經典附方的單純輯錄,更融入了王兆杏個人的學習體會和臨床實踐經驗。王氏在序中對當時醫界「粗工冷熱雜投,補瀉互進」的亂象深感憂慮,認為其「方與病乖,不服藥為中醫」,悲嘆良可憫嘆。因此,他將此喻選古方及試驗驗方付梓,希望能為「舟車倉卒,與貧無力者」,在遇病時能應手而得方,體現了推廣前賢濟世婆心的願望。

全書結構清晰,共分四卷。卷一為基礎理論與用藥須知部分,涵蓋了多方面的醫學常識和用藥準則。具體內容包括:

  • 合藥分劑法則: 詳細闡述了藥物配伍的基本原則,如「同氣相求」、「相反相成」、「相畏相殺」等,並對藥物劑量、稱量方法(如銖、兩、分、升、合、字、錢等古今度量衡的換算與應用)以及不同劑型的量取方式(如方寸匕、一字、丸如細麻/小豆/梧子等)進行了具體的說明,甚至列出了特定藥材(如巴豆、附子、烏頭、半夏、川椒等)按體積或個數折算重量的標準,這些都體現了古代對藥物劑量精準化的追求。
  • 服藥、宜忌: 提供了服藥的時機、方法(如溫服、冷服、熱服)、以及用藥期間的飲食和生活禁忌。例如,明確列出服藥宜食、忌食、忌房事等內容,為患者提供了實用的指導。
  • 通治方: 列舉了一些適用於多種病症的基本方劑類型或原則,如補益、瀉下、和解等,這些是中醫臨床辨證施治的基礎思路。
  • 養生須知: 這一部分非常貼近日常生活,提供了許多預防疾病、保養身體的建議,如盛暑浴冷水易成傷寒、熱米泔沐頭成頭風、汗後入冷水成骨痹等生活習慣的禁忌,以及避免某些食物或環境可能帶來的危害。甚至包含了一些具有道家色彩的養生方法,如特定日期去除爪甲以滅「三尸九蟲」等。
  • 患病須知: 針對病人提出特定的飲食和生活禁忌,例如喘嗽及水腫者禁食鹽、小兒及病人忌食糯米、病後或潰瘍忌食豆腐及腐衣、熱病後忌食牛羊狗肉等。這些禁忌很多是基於古代醫家對不同食物藥性的認識以及其對特定病症的影響。書中還引用了淳于意「病有六不治」的說法,強調了影響疾病治療效果的多方面因素,包括患者的態度、財力、生活習慣、體質狀況、是否配合醫療以及是否迷信巫術等,這超越了單純的藥物治療範疇,觸及了醫患關係和治療理念。
  • 服藥須知: 提供了關於藥材炮製、器皿選擇、食物藥物相互作用、以及服藥時間與病位的關係等詳細指導。例如,強調草木藥忌鐵器,補腎藥忌羊血,黃連忌豬肉等具體禁忌;說明辰砂遇火有毒而雄黃得火則良的炮製差異;闡述不同丸劑(水丸、蜜丸、蠟丸)的製作目的與療效側重;並詳細說明了不同炮製輔料(酒、薑、鹽、醋、童便、米泔、乳、蜜、陳壁土、麥麩皮等)對藥物性質的影響;最後,根據病變部位(胸膈以上、心腹以下、四肢血腹、骨髓)或病勢(下降、上僭)來指導是飯前、飯後、早晨或夜間服藥,以及湯劑煎煮火候(緊火、慢火)和溫度(熱服、溫服、冷服)的選擇,甚至連煎藥用水(流水)都有具體要求。這些內容極具操作性,反映了古代中醫對用藥細節的高度重視。

卷二至卷四則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主要以病證為綱,收錄了九十二種不同病症的單方或驗方。這些病證分類細緻,從頭面部(如頭痛、目病、面病、鼻病)到身體各系統疾病,涵蓋範圍廣泛。書中對每一病證可能採用的單方或驗方進行了列舉,這些方劑多是來自《本草綱目》的附方,或是王兆杏本人驗證過的經驗方。雖然提供的節選中僅列出了病名及其簡單分類(如頭痛分為風、寒、熱等),但整體的編排方式旨在為讀者提供針對具體疾病、操作相對簡便且據稱有實際療效的治療方案。這種以病帶方的模式,使得本書成為一部方便查閱的臨床工具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的《凡例》部分揭示了編者在選方過程中的獨特視角和篩選標準。王兆杏明確表示不收錄涉及天靈蓋、紫河車、紅鉛等方劑。他對使用人體組織(如天靈蓋、胎衣/紫河車)持批判態度,認為使用枯骨「虐及」,且效果不確,有違仁心;認為紫河車「恐有毒,轉致殺人」,並引用崔行功的說法強調胎衣的處理應符合道德規範和民間習俗;對於紅鉛,則斥之為「方士邪術」、「性好淫」之舉,並引用蕭了真的詩句予以批判,認為這些方劑「百不一聞」其效,且有道德風險。這些排除的理由,反映了王氏作為醫者所持有的醫學倫理觀、對藥物毒性的謹慎態度,以及對流傳方劑真偽與實效的判斷。此外,《凡例》中關於不食牛犬肉能「終身無犴獄之災,並不染瘟疫」且「食牛犬肉易中毒」的說法,雖然可能帶有民間信仰色彩,但也折射出古人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的養生和避禍觀念,並將其納入到醫書的禁忌之中,體現了當時醫學知識與社會文化、倫理觀念的融合。王氏在凡例中再次強調會附錄「耳聞目見,試效者」,印證了他對經驗證實的驗方的重視。

總體而言,《喻選古方試驗》是一部集古典醫學精華與清代臨床實踐於一體的醫方文獻。它以《本草綱目》的附方為基礎,系統整理了大量實用驗方,並輔以詳細的用藥法則、養生及服藥須知,為讀者提供了從基礎知識到具體方藥的全面指導。記錄者王兆杏的增補和凡例中的篩選原則,不僅增加了本書的臨床實用性,也展現了編者個人的醫學見解、倫理操守和對經驗醫學的推崇。這使得本書不僅是一部醫方集,更是一部反映清代醫家如何繼承、應用和發展前人醫學遺產的珍貴史料。對於研究《本草綱目》附方在後世的影響、清代中醫的臨床實踐特點,以及單方驗方在民間的流傳與驗證機制,《喻選古方試驗》都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和學術參考價值。現存的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為後人研究提供了便利。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二 (30)

卷二 (31)

卷二 (32)

卷二 (33)

卷二 (34)

卷二 (35)

卷二 (36)

卷二 (37)

卷二 (38)

卷二 (39)

卷二 (40)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三 (32)

卷三 (33)

卷三 (34)

卷三 (35)

卷三 (36)

卷三 (37)

卷三 (38)

卷三 (39)

卷三 (40)

卷三 (41)

卷三 (42)

卷三 (43)

卷三 (44)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四 (32)

卷四 (33)

卷四 (34)

卷四 (35)

卷四 (36)

卷四 (37)

卷四 (38)

卷四 (39)

卷四 (40)

卷四 (41)

卷四 (42)

卷四 (43)

卷四 (44)

卷四 (45)

卷四 (46)

卷四 (47)

卷四 (48)

卷四 (49)

卷四 (50)

卷四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