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選古方試驗》~ 卷四 (12)
卷四 (12)
1. 諸骨鯁
竹木骨鯁,蓖麻仁一兩,凝水石二兩,研勻,每以一捻置舌根噙咽,自然不見。又方:蓖麻油紅曲等分,研細,砂糖丸皂子大,綿裹含咽,痰出,大良。
《本草從新》載治針刺入肉方,用蓖麻子,搗敷傷處,頻看刺出即去藥,否則恐努出好肉。
骨鯁在咽,栗子內薄皮燒存性,研末,吹入咽中,即下。《聖濟錄》:栗子肉上衣半兩為末,鮎魚肝一枚,乳香二錢半,同搗丸梧子大,看鯁遠近,綿裹一丸,以線系定,水潤吞之。提線釣出也。《外臺方》:用生艾蒿數升,水酒共一斗,煮四升,細細飲之,當下。又方:威靈仙一兩半,砂仁一兩,砂糖一盞,水煎服,少頃,其骨即軟如綿而下,屢效。
白話文:
-
方案一:取一兩蓖麻仁與二兩凝水石,研磨均勻。每次取一撮放置於舌根部,含著慢慢吞嚥,這樣就能使骨頭或異物自然消失。另一個方法:取蓖麻油和紅曲粉等量,研磨細碎,做成皁子大小的砂糖丸,含在口中慢慢嚥下,痰液會排出,效果良好。
-
《本草從新》中提到一個治療針刺入肌肉的方子,使用蓖麻子,將其搗碎後敷於傷口上,頻繁觀察針是否已取出,若未取出則需小心,以防損傷好肉。
-
骨頭卡在咽喉時,可以將板栗內的薄皮燒至保留其性質,研磨成粉末,吹入咽喉,即可使骨頭排出。《聖濟錄》中提到,取栗子肉上的衣服半兩研磨成粉末,與一條鮎魚肝及二錢半的乳香一同搗碎,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根據骨頭的位置,用綿包裹一顆丸子,用水潤濕後吞下。這種方式可以像提線釣魚一樣,將骨頭釣出來。
-
使用生艾蒿數升,加上一斗的水和酒一起煮沸,喝下煮好的四升湯液,這樣可以幫助排出骨頭。另一個方法:取威靈仙一兩半,砂仁一兩,砂糖一盞,加水煎煮後服用,一小段時間後,骨頭就會變得像棉絮一樣軟,然後排出。這些方法都曾多次證明有效。
雞骨鯁咽,五倍子根煎醋,啜至三碗,便吐出。(《本草集錄》),《攝生方》:活雞一隻,打死,取出雞內金洗淨,燈草裹於火上燒,存性,竹筒吹入咽內,即消。
雞魚骨鯁,貫眾、縮砂、甘草等分為粗末,綿包少許,含之咽汁,久則痰自出。《醫方大成》:野苧麻根搗碎,丸如龍眼大。魚骨,魚湯下,雞骨,雞湯下。
水中螺獅等殼,誤吞鯁噎痛苦,以鴨涎滴咽,即消。(喻嘉言)
白話文:
雞骨卡喉,使用五倍子根煎醋後飲三碗,然後嘔吐出來。(出自《本草集錄》)
《攝生方》提到,取活雞一隻,打死後取出雞內金清洗乾淨,用燈草包裹在火上燒至保留其性質,再用竹筒吹入喉嚨,這樣可以消除卡喉問題。
對於雞或魚骨卡喉的情況,可以使用貫眾、縮砂和甘草按同等比例磨成粉末,用綿花包少量,含在口中吞嚥汁液,長時間後痰液就會自然排出。出自《醫方大成》的療法是,將野薴麻根搗碎,做成如龍眼大小的丸子,魚骨可以用魚湯下,雞骨則可以用雞湯下。
如果誤吞了水中的螺獅等殼而感到痛苦和卡喉,可以使用鴨涎滴入喉嚨,這樣就可以緩解並消除卡喉問題。(出自喻嘉言)
諸物鯁咽,莫如以物制物,雞骨用狗涎,魚骨用貓涎,及橄欖汁,稻芒用鵝涎,滴入喉中,無不效。
白話文:
各種食物卡在喉嚨時,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物質來化解物質。例如,使用雞骨時可以加入狗涎,使用魚骨時則需加入貓涎,甚至可以使用橄欖汁。對於稻芒引起的喉嚨問題,可以使用鵝涎滴入喉嚨,這些方法都能有效緩解症狀。
2. 誤吞諸物
與中毒、食物毒門及邪祟急證門參看
誤吞鐵錢,荸薺生嚼,多食,效。不應用羊脛骨煅存性,荸薺汁調服,自化。《聖濟錄》:用古文銅錢十個,白梅肉十個,水浸透,同搗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流水吞下,即吐出。
吞金中毒已死,取雞矢半升,水淋,取汁一升,飲之,日三。(《肘後》)
誤吞金銀及錢,在腹中不下者,光明煤炭一杏核大,硫黃一皂子大,為末,酒下。(《普濟方》)
谷賊屍咽,喉中痛癢,此誤吞谷芒檜刺也。谷賊屬咽,屍咽屬喉,不可不分,脂麻炒研,白湯調下。(《三因》)
白話文:
-
若不慎吞食鐵錢,可立即生嚼荸薺,並大量食用,這樣可以達到療效。但不應使用羊脛骨煅燒後的灰塵,而是以荸薺汁調和服用,這樣可以自行排出。《聖濟錄》提到,可用十枚古文銅錢與十塊白梅肉浸泡於水中,一同搗碎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顆,並用水吞下,這樣可以使其吐出。
-
若吞食金屬中毒至死,可以取半升雞糞,用水淋洗,取出一升汁液,每日分三次飲用。
-
若誤吞金銀或錢幣,在腹中無法排出,可用一粒杏核大小的光明煤炭和一粒皁子大小的硫磺研磨成粉,用酒送服。
-
膠蟲和屍蟲會進入咽喉,引起疼痛和瘙癢,這可能是誤吞了谷芒或檜刺。膠蟲屬於咽喉,屍蟲屬於喉部,不能混淆。可以用炒熟的脂麻研磨,然後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
誤吞鐵釘,豬脂多食令飽,自然裹出。(同上)
誤吞釘鐵金銀及錢,用烊銀罐中炭為末,銀匠油槽內油調服,即出,多食肥肉,助其潤下。(《醫通》)
誤吞釘針多食豬羊脂,久則血出。(《肘後》)
誤吞金鐵器,胸膈痛不可忍,羊脛骨煅成灰,米飲調服,次日即從大便出。
誤吞蜈蚣,刺豬羊血灌之,即吐出。(《三元延壽書》)
誤吞釣魚鉤,線在外者。用蠶繭剪去兩頭,穿上,再以唸佛珠穿上,徐徐彎環頂入,將魚鉤頂脫,套在繭內,即拽出,如無蠶繭,以綿紙剪數十層,代繭亦可。
誤吞針,用透活磁石生研,將黃蠟和捻如針,涼水送下,裹針從大便出。
白話文:
【誤吞鐵釘,食用豬油讓胃部感到飽滿,鐵釘會自行排出。】 【誤吞鐵釘、金銀或錢幣,先將熔化的銀與罐中的炭粉混合,然後使用銀匠工作場的油調和,服用此物,鐵釘就會排出。多吃肥肉,能幫助消化。】 【誤吞釘子或針,應多吃豬肉和羊肉脂肪,長期這樣做,會有血漬排出。】 【誤吞金鐵製品,造成胸部或膈肌疼痛難忍,可以將羊脛骨煅燒成灰,再用米湯調和服用,第二天就從大便中排出。】 【誤吞蜈蚣,可以灌入豬或羊的血液,蜈蚣就會被排出。】 【誤吞釣魚鉤,如果鉤子的線仍在外面,可以使用蠶絲去除兩端,再穿上去,然後用佛珠串起,慢慢彎曲,將鉤子頂出,然後套在繭內,最後拉出。如果沒有蠶絲,也可以用棉紙代替。】 【誤吞針,使用磁石研磨成粉末,將黃蠟與磁石粉末混合成針狀,用涼水送下,鐵針會隨大便排出。】
3. 癰疽瘡瘍
卒腫毒起,升麻磨醋頻塗。(《肘後》),余居士方:大蝦蟆一枚,剁碎,同石火炒研如泥,敷之,頻易。《小品方》:敗龜甲一枚,燒研,酒服四錢。《瀕湖集簡方》:白芥子末,醋調塗。
《居易錄》載彭羨門少宰傳治腫毒初起方,取雞子用銀簪插一孔,用明透雄黃三錢,研極細為末入之,仍以簪攪極勻封孔,入飯內蒸熟,食之,日三枚,神效。
又云:治發背腦疽一切惡瘡初起時,採獨科蒼耳一根連葉帶子,細銼不見鐵器,用砂鍋熬水二大碗熬及一碗。如瘡在上飯後徐徐服吐出,吐定再服,以盡為度。如瘡在下,空心服,瘡自破,出膿以青藥敷之。
白話文:
對於剛開始出現的腫毒,可以使用升麻和醋來頻繁地塗抹。這是《肘後》中記載的方法。
餘居士的方子是:取一枚大蝦蟆,切碎,與石頭磨成的火一起炒,研磨成泥狀,然後敷在患處,頻繁更換。
《小品方》提到:取一枚壞掉的龜甲,燒後研成粉末,用酒服用四錢。
《瀕湖集簡方》則建議:使用白芥子粉末,與醋混合後塗抹。
《居易錄》記載了彭羨門少宰傳授的治療腫毒初起的方法:選用一個雞蛋,用銀簪刺一個孔,加入三錢的透明雄黃,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後放入,再用簪子攪拌均勻封住孔,將其放入飯中蒸熟,每日食用三次,有奇效。
又有一說:對於發背、腦疽以及所有初期的惡性潰瘍,可以採用一根獨科蒼耳,連葉帶子一起細細切碎,不見鐵器,使用砂鍋煮沸兩大碗水到剩一碗。如果潰瘍在上部,飯後慢慢服用,直到吐出,再進行第二次服用,直至完全清除。如果潰瘍在下部,早晨空腹服用,潰瘍會自行破裂,排出膿液,之後使用青藥來敷貼。
諸般癰疽,甘草微炙,三兩,切,以酒一斗,浸瓶中,用黑鉛一斤,熔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飲酒至醉,寢後即愈。(《經驗方》),《易簡方》:癰疽已潰未潰,皆可用。黃連、檳榔等分為末,以雞子清調搽。楊誠方:地丁連根同蒼耳葉等分,搗爛,酒一鍾,攪汁服。
唐慎微《本草》:癰疽惡瘡,膿血不止,地骨皮不拘多少,洗淨,去粗皮,取細白穰以粗皮同骨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細穰貼之,立效。有朝士腹脅間病疽經歲,或以地骨皮煎湯淋洗,出血一二升,家人懼,欲止。病者曰:疽似少快,更淋之。用五升許,血漸淡,乃止。以細穰貼之,次日結痂愈。
白話文:
各種癰疽,將甘草稍微炙烤,三兩,切碎,用一斗酒浸泡在瓶子裡,再加入一斤黑鉛熔化成汁,倒入酒中,取出,如此重複九次,讓病人喝醉酒,睡一覺之後就會痊癒。(《經驗方》) 《易簡方》記載:癰疽無論是已經潰爛還是尚未潰爛,都可以使用。黃連、檳榔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勻塗抹。楊誠方記載:地丁連根和蒼耳葉等量,搗碎,用一盅酒攪拌取汁服用。
唐慎微《本草》記載:癰疽惡瘡,膿血流不止,地骨皮不限多少,洗淨,去除粗皮,取細白的部分和粗皮以及骨頭一起煎湯洗,讓膿血流盡,然後用細白的部分貼在患處,效果很快。有位朝臣腹脅間患有癰疽,已經持續一年,有人用地骨皮煎湯淋洗,流出了兩升血,家人害怕,想要阻止。病者說:癰疽好像有所好轉,繼續淋洗。用了約五升,血漸漸變淡,才停止。用細白的部分貼在患處,第二天就結痂痊癒。
《本事方》:諸般癰腫,黃明膠一兩,水半升,化開,入黃丹一兩,煮勻,以翎掃上瘡口,如未成者。塗其四圍,自消。
《續夷堅志》載治一切惡瘡服瓜蔞方,懸蔞一枚去皮用穰及子,生薑四兩,甘草二兩,橫紋者佳,細切,用白灰酒一碗,煎及半濃服之。煎時不見銅鐵。患在上食後服,在下空心服。又云:張戶部林卿說,有如大黃或木香或乳香、沒藥者,病瘡,行先疏利,次用瓜蔞方,日以乳香綠豆粉溫下三五錢,防毒氣入腹,外以膏塗敷之,自無不愈。
白話文:
《本事方》記載,各種癰腫,可以用黃明膠一兩,水半升煮化,加入黃丹一兩,煮勻,用羽毛刷塗在瘡口,如果瘡尚未形成,則塗抹在周圍,就能自行消散。《續夷堅志》記載治療各種惡瘡可以用瓜蔞方,將一個瓜蔞去皮,取其瓤和籽,與生薑四兩、甘草二兩(橫紋的最好),切碎,用白灰酒一碗煎煮至半濃,服用。煎煮時不要接觸銅鐵。患處在上半身者,飯後服用;在下半身者,空腹服用。書中還記載張戶部林卿說,如果患有類似大黃、木香、乳香、沒藥引起的瘡瘍,要先服用疏利藥物,然後再用瓜蔞方,每天用乳香、綠豆粉溫水送服三五錢,防止毒氣入腹,並在外用膏藥敷塗,這樣就能痊癒。
腫毒不問軟硬,取楸葉十重,敷腫上,舊帛裹之。日三易,當重重有毒氣為水,流在葉上,冬月取干葉鹽水浸軟,或取根皮搗爛敷,皆效。止痛消腫,食膿血,勝於眾藥。(範汪東陽方)
一切腫毒,不問已潰未潰,或初起發熱,用金銀花采花連莖葉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渣敷上,敗毒托裡,散氣和血,其功獨勝。(萬表《積善堂方》)
《居易錄》載麥粉不拘多少,用陳醋熬膏貼無名腫毒,神效。
治一切無名腫毒膏藥方,當歸三兩,紅花二兩,桂枝三兩,小茴香二兩,草烏、川烏、乳香、穿山甲各三兩,山柰、南星各五兩,破故紙三兩,秦艽、香附各二兩,川芎、甘松、五加皮各三兩,木瓜二兩,猴薑、乾薑、沒藥各三兩,用麻油五斤,泡藥熬,再加黃丹三斤,收膏攤貼,效。
白話文:
對於所有腫塊與傷口,無論硬軟,可以採用十層的欒樹葉包裹在傷處,再用舊布包覆。每日更換三次,當傷處會逐漸出現像水一樣的液體,從葉片上滲出。在冬天,若無法取得新鮮葉子,可以用乾燥的葉子浸泡在鹽水中軟化,或者使用根部的皮質搗碎後敷用,都能達到相同效果。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止痛消腫,還能消除腫塊中的膿血,比其他藥物更有效。
對於任何不明原因的腫塊,不管是已經潰瘍還是剛開始發熱,都可以使用銀花(一種中藥)的花和莖葉的天然汁液半碗,煮沸後服用四分之一。然後將剩下的渣滓敷在傷處,這能夠消除毒素,幫助身體自愈,調和氣血,其療效獨特且顯著。
《居易錄》中記載,使用任意數量的小麥粉,加入老醋熬製成膏狀,貼在無名腫塊上,效果奇佳。
有一個治療所有無名腫塊的膏藥配方:三兩當歸、二兩紅花、三兩桂枝、二兩小茴香、三兩草烏、三兩川烏、三兩乳香、三兩穿山甲、五兩山柰、五兩南星、三兩破故紙、二兩秦艽、二兩香附、三兩川芎、三兩甘松、三兩五加皮、二兩木瓜、三兩猴薑、三兩乾薑、三兩沒藥。使用五斤麻油浸泡藥材,再熬煮,最後加入三斤黃丹,收膏後敷用,效果顯著。
《鏡花緣》載敷腫毒之藥,五黃散最妙。方用黃連、黃柏、黃芩、雄黃、大黃每樣五錢,共研細末,磁瓶收貯。凡腫毒初起,用好燒酒,調搽數次即消。
《分甘余話》載立秋日,日未出,採楸葉熬膏,敷瘡瘍立愈。
《孫真人食忌》載治卒得惡瘡人不識者,以牛膝搗根敷之。
癰疽發背,不問老少,皆宜服,明亮白礬一兩,生研,以好黃蠟七錢,熔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滾水送下。如未破,則內消,已破,即便合。但一日中服近百粒,則有力,此藥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氣內攻,護膜止瀉,托裡化膿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按:白礬大能解毒,為外科要藥,最止疼痛,不動臟腑,活人不可勝數,名礬蠟丸。
白話文:
《鏡花緣》中提到,治療腫毒的藥物,「五黃散」效果極佳。配方包括黃連、黃柏、黃芩、雄黃、大黃,每種各五錢,研磨成細末後,放入磁瓶保存。當腫毒剛開始時,使用好的燒酒調和藥末擦數次,即可消腫。
《分甘餘話》中記載,在立秋那天,太陽還未升起時,採集楸樹的葉子熬成膏狀,塗在傷口上可以迅速痊癒。
《孫真人食忌》中提到,對於突然出現的惡性傷口,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可以用牛膝的根部來敷貼。
對於癰疽和發背,無論年齡大小,都適用「明亮白礬」一兩,生研磨,加入七錢的生黃蠟熔化,混合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逐漸增加到二十粒,用沸水吞下。如果傷口未破,則可自行消除;如果已經破了,則會迅速合併。但一天內服用近百粒,效果更佳。這種藥不僅可以止痛生肌,還能防止毒素進入體內,保護膜組織,防止腹瀉,以及促進膿液排除。服用半斤後,效果更佳。按照:白礬具有強大的解毒功效,是外科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對止痛效果顯著,不會影響內臟,救活了無數的人,這藥也稱為「礬蠟丸」。
癰疽赤腫,白芷、大黃等分為末,米飲服二錢。(經驗)
萬應膏,治一切癰疽發背,無頭惡瘡,腫毒疔癤,一切風癢,臁瘡,杖瘡,牙疼,喉痹。五月五日,採蒼耳根葉數擔,洗淨,曬萎,細銼,以大鍋五口,入水煮爛,以篩濾去粗滓,布絹再濾,復入淨鍋,武火煎滾,文火熬稠攪成膏,以新罐貯封,每以敷貼,即愈。牙疼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極效。(《集簡》)
癰疽發背,一切腫毒,蕎麥麵、硫黃各二兩,為末,井華水和作餅,曬收,每用一餅,磨水敷之。痛則令不痛,不痛則令痛,即愈。(《直指》),《朱氏集驗方》: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用赤小豆四十九粒,為末,水調塗,無不愈者。但其性黏,干則難揭,入苧根末即不黏,此法尤佳。
白話文:
癰疽赤腫,可用白芷、大黃等量研磨成粉末,以米湯送服兩錢,此為經驗之談。萬應膏可治療各種癰疽發背、無頭惡瘡、腫毒疔癤、風癢、臁瘡、杖瘡、牙疼、喉痹等。取五月五日採摘的蒼耳根葉數擔,洗淨曬乾,切碎,以大鍋五口煮爛,過濾去粗渣,再以布絹過濾,放入乾淨鍋中,猛火煮沸,小火熬成膏狀,裝入新罐封存。敷貼患處即可痊癒。牙疼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含化兩三次有效,每日用酒服用一匙,效果極佳。 癰疽發背,一切腫毒,可用蕎麥麵和硫黃各兩兩研磨成粉末,以井水調和成餅,曬乾,每次取一餅,磨水敷患處。疼痛時敷則止痛,不痛時敷則疼痛,即可痊癒。朱氏集驗方記載,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分良莠,可用赤小豆四十九粒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塗抹,無不痊癒。但其性黏,乾燥後難以揭除,加入苧根末則不會黏,此方法尤佳。
昔宋仁宗患痄腮,道士贊寧取赤小豆七七粒,為末,敷之而愈。任承亮患惡瘡近死,傅永授此方立愈。有人苦脅疽,既至五臟,醫以藥治之,甚驗。承亮曰:得非赤小豆耶。醫謝曰:某以此活人多矣。顧勿言,有僧發背如爛瓜,用此治之如神。
《悅目益心》載凡患背瘡,當求不耕之地,尋野人糞為蟲鳥所殘者,以竹爿去糞取糞下土篩而敷之,即愈。此神驗之方也。
發背腫毒,取獨頭蒜橫截一分,安腫頭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蒜百壯,漸消。多灸為善,勿令大熱,覺痛即起蒜,蒜焦,更換新者,勿損皮肉。葛洪小腹下患一大腫灸之瘥,凡發背,癰疽,惡瘡,腫核初起有異,皆可灸,不計壯數。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疣贅之類,灸之即成痂自脫,其效如神。
白話文:
宋仁宗曾患腮腺炎,道士贊寧用七七顆赤小豆研成粉末敷在患處,便痊癒了。任承亮患了惡瘡幾乎喪命,傅永教他用此方,立刻痊癒。有人患了肋骨部位的腫瘤,已蔓延到五臟,醫生用藥治療,效果顯著。承亮問道:「是不是赤小豆?」醫生回答:「我用此方救活過許多人。」隨後,有一位僧人背部生瘡,像腐爛的瓜一樣,用此方治療,效果神奇。
《悅目益心》記載,凡患背部瘡瘍,應尋找無人耕種的土地,尋找野人糞便被蟲鳥啄食過的部分,用竹片去除糞便,取糞便下方的泥土過篩敷在患處,即可痊癒。這是神效的方子。
發背腫毒,取一顆獨頭蒜橫切一刀,放在腫塊頂端,用艾草灸蒜頭,艾炷大小如梧桐子,灸百壯,腫塊逐漸消退。灸得越多越好,但不要過熱,感到疼痛就取下蒜頭,蒜頭焦黑了就換新的,不要損傷皮肉。葛洪小腹下方長了個大腫瘤,用此法灸治後痊癒了。凡是發背、癰疽、惡瘡、腫瘤初起有異樣,皆可灸治,不用計數。關鍵是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疣贅之類,灸治後會結痂自行脫落,效果奇佳。
(葛洪《肘後方》),喻嘉言曰:是治背疽要法,切記切記。李迅論蒜錢灸法云:治癰疽著灸,勝於用藥,緣熱毒中鬲,上下不通,必得毒氣發泄,然後解散。凡初發一日內,用大獨頭蒜切,如小錢厚,貼腫毒頂上,灸三壯,一易,以百壯為率。一使瘡不開大,二使內肉不壞,三使瘡口易合,一舉而三得。
但頭及頂心上,切不可用,恐引氣上,更生大禍也。又史源記蒜灸之功云:母氏背脾作癢,有赤暈半寸,白粒如黍,灸二七壯,其赤隨消。信宿,有赤流下長二寸,舉家歸咎於灸。外醫用膏護之,日增一暈。二十二日,橫斜約六七寸,痛楚不勝。或言一尼病此,得灸而愈,奔詢之。
白話文:
葛洪在《肘後方》中記載,喻嘉言說:「這是治療背疽的要訣,務必牢記!」李迅論述蒜錢灸法,說道:「治療癰疽用灸法,效果比用藥物更佳。因為熱毒堵塞在病灶,上下不通,必須讓毒氣發洩出來,才能使病症消散。凡是初發病症一日以內,就用大獨頭蒜切成薄片,像小錢幣般厚,貼在腫毒的頂端,灸三壯,換一片蒜,以百壯為率。這樣做可以達到三種效果:一是防止瘡口擴大,二是保護內部組織免於潰爛,三是使瘡口更容易癒合,一舉三得。
但是頭部和頂心部位,絕對不可用蒜錢灸,因為可能會引發氣往上衝,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另外,史源也記錄了蒜錢灸的功效,他說:一位母親背部脾臟部位發癢,出現半寸大的紅色斑點,白色顆粒像小米一樣。灸了二十七壯,紅色斑點就開始消退。第二天,出現長達兩寸的紅色流出物,家人因此怪罪於灸法。外醫用膏藥護理,紅色斑點卻日益擴大。二十二天後,紅色斑點橫斜約六七寸,疼痛難忍。有人說一位尼姑也患有這種病,用灸法治癒了,於是便去詢問她。
尼云:劇時,昏不知人,灸至八百餘壯,乃蘇,約艾一篩。亟歸,以炷如銀杏大,灸十數。不覺,乃灸四旁赤處,皆痛。每一壯燼,則赤隨縮入,三十餘壯,赤暈收退。蓋灸遲,則初發處肉已壞,故不痛,直待灸到好肉方痛也。至夜,火焮滿背,瘡高阜而熱,夜得安寢,至曉如覆一甌,高三四寸,上有百數小竅,色正黑,調理而安。高阜者,毒外出也。
毒在壞肉之裡,則內逼五臟而危矣。庸醫傅貼寒涼消散之說,何可信哉。
剝皮蛀,用遠年磚敲灰,麻油調敷,神效。
背瘡灸法: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尋瘡頭,以大蒜十個,淡豆豉半合,乳香一錢,細研,隨瘡頭大小,用竹片作圍,圍定,填藥於內,二分厚,著艾灸之。痛灸至癢,癢灸至痛,以百壯為率。與蒜錢灸法同功。(《外科精要》),喻嘉言曰:此稍參藥力,亦妙。
白話文:
病人昏迷不醒,灸灼了八百多壯才醒過來,大約用了一篩艾草。急忙回家,用像銀杏般大的艾炷,灸灼了十多次,沒有感覺,就灸灼四周發紅的地方,都很痛。每灸一壯艾草燃盡,發紅的地方就縮進去,灸灼了三十多壯,發紅的暈圈就退了。這是因為灸灼得太晚,初發的地方肉已經壞了,所以不痛,要等到灸灼到好的肉才痛。到了晚上,整個背部火辣辣的,瘡口高高隆起而且發熱,晚上睡得安穩,到天亮就好像蓋了一個茶碗,高三、四寸,上面有許多小孔,顏色是黑色,調理之後就安穩了。高高隆起的地方,是毒氣外出的表現。
毒氣在壞肉裡,就會逼迫五臟,危及性命。庸醫說要敷貼寒涼消散之物,怎麼能相信呢?
剝皮蛀,要用陳年的磚頭敲成灰,用麻油調和敷上去,效果神奇。
背瘡的灸法:凡是感覺背部腫硬疼痛,用濕紙貼著尋找瘡頭,用十個大蒜、半合淡豆豉、一錢乳香,磨成細粉,根據瘡頭的大小,用竹片圍成圈,圍住瘡頭,把藥粉填進去,厚約二分,然後用艾草灸灼。灸灼到痛就灸到癢,灸灼到癢就灸灼到痛,以一百壯為標準。這和蒜錢灸法的功效相同。(出自《外科精要》),喻嘉言說:這個方法稍微參了些藥力,也很妙。
癰疽發背,凡人中熱毒,眼花頭運,口乾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後者。即取槐花子一大抄,鐵勺內炒褐色,以好酒一杯澆之。乘熱飲酒,一汗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極效,縱成膿亦無不愈。彭幸庵云:此方屢效。(《保壽堂方》)
發背初起未成,及諸熱腫,以濕紙搨上,先干處是頭,著艾灸之。不論壯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其毒即散。不散,亦免內攻。神方也。(《兵部手集》)凡灸,要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極痛,痛者灸至癢,癢者灸至痛方止,若不依此法,反為大害,切記。《海上方》:初起疑似者,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行,即愈。
白話文:
患上癰疽發背,一般人體內有熱毒,會出現眼花、頭昏、口乾舌苦、心慌背熱、四肢麻木等症狀,並在背部出現紅暈。这时可以用槐花子一大把,用鐵勺炒至褐色,再用一杯好酒浇在上面,趁熱喝下,出一身汗就會痊癒。如果症状未退,可以再炒一服,效果极佳,即使化脓也能治好。彭幸庵说这个方子屡试不爽。
如果发背初期尚未形成脓肿,或者其他热肿,可以用湿纸巾擦拭患处,先干的地方就是病灶,用艾灸。灸的时候不用在意灸的次数,疼痛就一直灸到不痛为止,不痛就灸到痛为止,这样就能散毒。即使毒气没有散尽,也能避免內攻。这是一个神效方子。所有灸法都要遵循疼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极痛,痛者灸到痒,痒者灸到痛才停止的原则,如果违背此法,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一定要记住。初期疑似发背的,可以用秦艽和牛乳煎服,只要排泄三次五次,就能痊癒。
喻嘉言曰:看發背,其紋左旋者,此方極驗。《外臺》:發背補起,羊脂、豬脂切片,冷水浸貼,熱則易之,數日瘥。又方:黃明膠四兩,酒一碗,重湯頓化,隨意飲盡,不能飲者,滾湯飲之。服此毒不內攻,不傳惡證。
發背潰爛,陳蘆葉為末,川椒、蔥湯洗淨,敷之,神效。(《乾坤秘韞》)
喻嘉言背瘡奇驗方,血見愁一兩,酸漿草五錢,當歸二錢五分,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分半,並焙乾為末,每服七錢,熱酒調服,或以酒水煎熱服。留渣敷瘡上,神效。
白話文:
喻嘉言說,看發背,如果瘡口的紋路是左旋的,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書中記載,發背潰瘍後,可以用羊脂、豬脂切成薄片,冷水浸泡後敷在患處,熱了就換新的,這樣敷幾天就能痊癒。另外一個方子是,用黃明膠四兩,酒一碗,隔水蒸化後,趁熱喝下,如果喝不下去,就用滾水沖服。喝了這個藥,毒素就不會內攻,也不會傳染成其他疾病。
如果發背潰爛了,可以將陳蘆葉磨成粉,再用川椒、蔥煮的湯洗淨,敷在患處,效果奇佳。
喻嘉言治療背瘡奇效的藥方,用血見愁一兩,酸漿草五錢,當歸二錢五分,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分半,一起烘乾磨成粉,每次服七錢,熱酒調服,或者用酒水煎熱喝下。藥渣留下來敷在瘡口上,效果奇佳。
癰疽發背,無名諸腫,貼之如神,地丁草三伏時收,以白麵和成餅,鹽醋浸一夜,貼之。昔一尼患發背,夢大士授此方,數日而痊。(孫天仁方)
忍冬酒,治癰疽發背,不問發在何處,發眉,發頤,或頭頂,或腰背,或脅,或乳,或手足,皆奇效,僻陋之鄉,貧乏之輩,藥材難得,虔心服此,俟疽破,以神異膏貼之,甚效。忍冬藤生者四五兩,乾者止用一兩,搗,大生甘草節一兩,同入沙鍋內,水二鍾,煎一鍾,再入無灰酒一鍾,又煎數沸,去渣,分三服,一日一夜服盡。病重者一日二劑,以大小便通利為度。
白話文:
癰疽發背、無名腫瘤,可以用地丁草製成的藥餅治療,效果奇佳。地丁草要在三伏天採收,用白麵和成餅,再浸泡在鹽醋中一夜,敷在患處即可。以前有個尼姑患了發背,夢裡得到一位高僧傳授此方,用了幾天就痊癒了。
此外,忍冬酒也能治療癰疽發背,無論發在眉、頤、頭頂、腰背、脅、乳、手足,都有奇效。即使是偏遠貧困地區,藥材難得,也能用忍冬藤製成酒服用。等膿腫破了,再用神異膏敷上,效果更好。做法是:取新鮮忍冬藤四五兩,或乾品一兩,搗碎,加入生甘草節一兩,一起放入沙鍋中,加水兩碗,煎成一碗,再加入無灰酒一碗,繼續煎煮幾沸,去渣,分三次服用,一天一夜服完。病情嚴重者,一天服用兩劑,以大小便通暢為度。
另以忍冬藤研爛,入酒少許,罨患處。神異膏:麻油二斤,黃丹十二兩,黃耆、杏仁、元參各一兩,蛇蛻半兩,男子發如雞子一團,蜂房子多者佳,一兩。先以黃耆、杏仁、元參入麻油內煎至將黑,乃入蛇蛻、蜂房、亂髮再煎至黑,去渣,徐徐下黃丹慢火煎收,黃丹不拘多少,但以得中為度。凡膏藥用久必老硬,煎時,預留嫩膏少許,如老硬量和之。
此膏治癰疽瘡毒,及收口甚效,瘡瘍中第一方也。
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焮熱,未破者神效,隔年小粉,愈久愈佳。以鍋炒之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研末,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時攤紙上,貼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頃覺癢,干亦不能動,久則腫毒自消,藥力亦盡而脫落,甚妙。此方蘇州杜水庵所傳屢驗,藥易而功大,濟生者宜收藏之。
白話文:
另外將忍冬藤研磨成糊狀,加入少許酒,敷在患處。神異膏:將麻油兩斤、黃丹十二兩、黃耆、杏仁、元參各一兩、蛇蛻半兩、男性頭髮一團(如雞蛋大小,以蜂房多的為佳)一兩,先將黃耆、杏仁、元參放入麻油中煎煮至將近黑色,再加入蛇蛻、蜂房、頭髮,繼續煎煮至黑色,去除渣滓,慢慢加入黃丹,用小火慢慢熬製,黃丹的用量不拘多少,只要達到適當的濃稠度即可。凡是膏藥用久了都會變硬,煎煮時,事先留一些較軟的膏藥,如果變硬了就加入一些軟膏,讓它軟化。
此膏藥治療癰疽瘡毒,以及促進傷口癒合效果顯著,是治療瘡瘍的最佳藥方。
烏龍膏,治療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剛開始發作時出現紅腫發熱,尚未破潰者效果神奇,存放一年的小粉,越久越好。將烏龍膏用鍋炒至像蜜糖一樣,炒久了就會變乾,變成黃黑色,冷卻後研磨成粉末,用陳米醋調成糊狀,熬製成像黑漆一樣,用瓷罐保存。使用時將藥膏攤在紙上,貼在患處。馬上就會感覺到冰涼,疼痛立即止住,過一會兒會感到癢,乾燥後就無法移動,過一段時間腫毒就會自行消退,藥力也自然消失而脫落,十分神奇。此方是蘇州杜水庵所傳,經多次驗證,藥物簡單,療效顯著,救治生命的醫者應該收藏此方。
沖和膏。治癰疽發背,流注諸腫毒,冷熱不明者。紫荊皮炒,獨活去節炒,各三兩,赤芍炒二兩,木蠟(即白蠟)炒,生白芷各一兩,為末,用蔥湯調熱敷,血得熱則行,蔥能散氣。瘡不甚熱者,酒調敷。痛甚者,筋不伸者,加乳香。大抵癰疽流注,皆氣血凝結所成,遇溫則散,遇涼則凝。
此方溫平,紫荊皮木之精,生血止痛;木蠟水之精,消腫散血。同獨活能破石腫堅硬,白芷金之精,去風,生肌,止痛。蓋血生則不死,血動則流通,肌生則不爛,痛止則不焮,風去則血散,氣破則硬消毒化,五者交治,病安得不愈。
白話文:
沖和膏
功效: 治療癰疽發背、流注腫毒,以及寒熱不明的病症。
藥材:
- 紫荊皮:炒製,三兩。
- 獨活:去節後炒製,三兩。
- 赤芍:炒製,二兩。
- 木蠟(白蠟):炒製,一兩。
- 生白芷: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
- 瘡瘍較熱者:用蔥湯調和藥粉,趁熱敷於患處,溫熱可促進血液循環,蔥能散發寒氣。
- 瘡瘍不太熱者:用酒調和藥粉敷用。
- 疼痛劇烈、筋脈不伸者:加乳香一同敷用。
藥理分析: 癰疽流注皆因氣血凝結所致,遇溫則散,遇涼則凝。此方溫平,紫荊皮為木之精華,能生血止痛;木蠟為水之精華,能消腫散血。與獨活搭配,可破除腫塊堅硬;白芷為金之精華,能祛風、生肌、止痛。
此方以五種藥材相輔相成,滋生血液,促進血液流通,促進組織再生,緩解疼痛,祛風散寒,消腫解毒,使病症得以痊癒。
治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並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乾研末,同蜜調塗腫處四圍,中間留頭,干則頻換。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妙不可言,加生小豆末尤妙,芙蓉花並葉,治癰腫有神效。瘍科秘其名為清涼散、鐵箍散,皆此物也。
發背欲死,燒人屎灰醋和敷之,干即易。(《肘後》)
《本草綱目》載發背癰毒痛不可忍,馬鞭草搗汁飲之,以滓敷患處。
白話文:
治療各種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論是剛開始或已經發展,破裂或未破裂,都可以用芙蓉葉或根皮、花,生研或乾研成粉,混合蜂蜜塗抹在腫脹處周圍,中間留個開口,乾了就換新的。剛開始的,會感覺涼爽,疼痛止住,腫塊消退。已經發展的,膿液就會聚集並排出。已經破裂的,膿液容易排出並癒合。效果神奇,加上生小豆粉效果更佳,芙蓉花和葉治療癰腫有奇效。外科秘方將其命名為清涼散、鐵箍散,都是指這個方子。
發背快要死的時候,用人糞灰和醋混合敷在患處,乾了就換新的。(《肘後》)
《本草綱目》記載發背癰毒痛難忍,將馬鞭草搗汁喝下,用渣敷在患處。
一切癰腫未潰,用幹人屎末、麝香各半錢,研勻,如豆大,津調貼頭,外以醋面作錢護之。膿潰,去藥。(宗奭《衍義》)
癰疽已潰,用仙人杖(筍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蘸麻油於空室中燒之。取滴下油塗搽,長肉如神。(喻嘉言),按:仙人杖並治小兒吐乳,大人反胃吐食。
乳癰紅腫,蒲公英一兩,忍冬藤二兩,搗爛,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服後欲睡,是其功也。睡覺微汗,病即安。(《積德堂方》),《梅師方》:生地搗敷,熱即易效。《靈苑方》:初發腫痛,結硬欲破,一服即瘥。以北來真樺皮燒存性研,無灰酒溫服方寸匕,即臥,醒即瘥。
白話文:
所有癰腫尚未潰爛時,可以用乾燥的人糞便末和麝香各半錢,研磨均勻,做成像豆子一樣大小的藥丸,用唾液調和後貼在患處,外面用醋浸泡過的布包裹起來。膿液潰爛後,就去除藥物。
癰疽已經潰爛時,可以用仙人杖(竹筍快要長成竹子時,枯萎死亡的竹筍,顏色漆黑,在五六月間採收。)蘸麻油在空房間中燃燒。收集滴下的油塗抹在患處,長肉的效果非常神奇。仙人杖還可以治療小兒吐奶,大人嘔吐食物。
乳房癰腫發紅腫脹時,可以用蒲公英一兩,忍冬藤二兩,搗碎,加水兩杯,煎煮成一杯,飯前服用,服藥後想要睡覺是藥效發揮的表現。睡覺時微微出汗,病症就會痊癒。也可以用生地搗碎敷在患處,熱敷效果更快。初發腫痛,結塊硬化,想要潰破時,服用一次藥就會好轉。可以用北方來的真樺樹皮燒成灰燼,研磨成粉末,用溫酒送服一小匙,立即躺下,醒來就痊癒了。
《壽域方》:雄鼠屎七枚,研末,溫酒服,取汗,即散。《永類方》:水楊柳根生擂,貼瘡,其熱如火,再貼遂平。《子母秘錄》:大熟栝蔞熟搗,以白酒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直指方》:炙草二錢,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秘傳外科方》:白芷、貝母各二錢為末,溫酒服。
《本草綱目》載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薑一塊,擂汁服,渣敷之。
癰腫毒氣,紫石英火燒,醋淬為末,生薑米醋煎敷。(《日華本草》)
無名癰腫,疼痛不止,三七磨米醋調塗,即散。已破者,研末干塗。
白話文:
《壽域方》記載,將雄鼠糞七枚研磨成粉末,用溫酒服用,引發汗液,即可散去病症。
《永類方》記載,將水楊柳根生搗碎,敷貼在瘡口,其熱如火,再敷貼一次便能平息。
《子母秘錄》記載,將熟透的栝蔞果實搗碎,用白酒煮取四升,去除渣滓後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直指方》記載,炙草兩錢,用水煎服,然後再讓患者含著藥汁。
《秘傳外科方》記載,白芷、貝母各兩錢,研磨成粉末,用溫酒服用。
《本草綱目》記載,乳癰腫痛時,可用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薑一塊,搗碎取汁服用,剩下的渣滓則敷在患處。
《日華本草》記載,癰腫毒氣可用紫石英火燒後,用醋淬成粉末,再用生薑和米醋煎煮後敷在患處。
對於無名癰腫,疼痛不止的情況,可用三七磨碎後與米醋調和塗抹,即可消散。如果已經破潰,則將三七研磨成粉末,乾燥後敷在患處即可。
癰疽便閉,紫草、栝樓實等分,水煎服。(《直指》)
癰疽發渴,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後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後發渴,並宜常服。此藥平補氣血,安和臟腑,終身免癰疽之患。箭竿黃耆六兩,一半生焙,一半以鹽水潤濕,飯上蒸三次,焙,銼,甘草一兩,一半生用,一半炙黃。共為末,每服二錢,白湯點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黃耆六一湯。(《外科精要》)
陰下懸癰,生於穀道前,陰器後,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赤腫如桃李,成膿即破,破則難愈。用橫紋甘草一兩,四寸截斷,以溪澗長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盡為度,劈開視之,中心水潤乃止,細銼,用無灰酒二小碗,煎至一碗,溫服,次日再服,便可保無虞。此藥不能急消,過二十日方得消盡。
白話文:
對於膿腫便祕的情況,可以使用等量的紫草和栝樓煎水服用(《直指》)。
對於膿腫發熱口渴的症狀,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若是身體虛弱不足,出現心神不寧、焦渴、面色蒼白、飲食減少,或者先有口渴後出現膿腫,或者先有膿腫後出現口渴,都適合經常服用這款藥物。這款藥物能調和氣血,安定五臟六腑,長期服用可以避免膿腫的發生。主要材料包括:箭竿黃耆六兩,一半生著烘焙,另一半用水鹽浸泡後在飯上蒸三次,再烘焙,然後研磨成粉;甘草一兩,一半生用,另一半烤到黃色。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沖服,一天早晚各一次,也可以煎水服用,稱為「黃耆六一湯」(《外科精要》)。
對於陰部下垂的膿腫,位置在肛門前方,陰部後方,初期如松子大小,逐漸像蓮子般大,數十天後,腫脹如桃李,形成膿液就會潰破,潰破後不易痊癒。可以使用橫紋甘草一兩,切成四寸長,用溪流中的長流水一碗,不可以用河水或井水,用文火慢煎,從早上煎到中午,讓水完全蒸乾,切開查看,中心部分水份蒸乾才停止,再研磨成粉,用無灰酒兩小碗,煎成一碗,溫熱後服用,第二天再服用,這樣就可以確保安全。這款藥物不能立即消腫,需要超過二十天才會完全消除。
興化守康朝病此已破,眾醫拱手,服此兩劑,即合口。韶州劉從周方也。(李迅《癰疽方》),喻嘉言曰:當用一斤作一劑,服畢得效。又方:明礬四兩,煎湯圍坐熏洗,洗至一百日,用礬四百兩,即愈。試驗。
腸胃生癰,懷忠丹,治內癰有敗血,腥穢殊甚,臍腹冷痛,用此排膿下血。單瓣紅蜀葵根、白芷各一兩,枯礬、白芍各五錢,為末,黃蠟熔化,和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二十丸,待膿血出盡服十宣散(黃耆蜜酒炙、人參、炙草、川芎、當歸、肉桂、白芷、防風、桔梗、厚朴)。補之。
白話文:
興化守康朝患病,病情嚴重,多位醫生束手無策,服用了這個方子兩劑後,病情就痊癒了。韶州劉從周也用過這個方子。喻嘉言說,這個方子每次用一斤藥材,服用後便能見效。另一個方子是明礬四兩,煎湯圍坐熏洗,洗一百天,再用明礬四百兩,就能治癒。可以試驗看看。
腸胃生瘡,可以用懷忠丹治療,此方專治內部瘡瘍,伴有敗血,腥臭味嚴重,肚臍和腹部冷痛,可以用此方排膿止血。單瓣紅蜀葵根、白芷各一兩,枯礬、白芍各五錢,研磨成粉,黃蠟融化後,混合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空腹用米湯送服二十丸,待膿血排盡後,服用十宣散(黃芪用蜜酒炙、人參、炙草、川芎、當歸、肉桂、白芷、防風、桔梗、厚朴)補益身體。
(坦仙皆效方),按:蜀葵即吳下人家庭卉,端午折充瓶供者。花有五色,惟單瓣紅白二花入藥。
腸癰未成,馬牙齒燒灰,雞子白和塗。(《千金》)
腸癰腹痛,其狀兩耳輪甲錯,腹痛,或繞臍有瘡如粟,下膿血,用馬蹄灰和雞子白塗,即拔毒氣出。(同上)
腹癰有膿。苡仁附子敗醬湯,苡仁一錢,附子二分,敗醬五分,共為末,每以方寸匕,水二升,煎一升,頓服,小便當下,即愈。(《金匱玉函》),按:敗醬外科要藥。
白話文:
坦仙皆效方,蜀葵是吳地人家種的常見花卉,端午節時會折來插在瓶子里供奉。蜀葵花有五種顏色,但只有單瓣的紅白兩種花可以用來入藥。
腸癰還沒有形成時,可以用馬牙齒燒成灰,和雞蛋清一起塗抹。(出自《千金方》)
腸癰腹痛,症狀是兩耳附近的骨頭像輪子一樣互相錯開,腹部疼痛,或者在肚臍周圍有像小米粒一樣的瘡,排出膿血,可以用馬蹄灰和雞蛋清一起塗抹,就能把毒氣拔出來。(出自《千金方》)
腹癰有膿時,可以用苡仁、附子、敗醬湯來治療。方劑為:苡仁一錢,附子二分,敗醬五分,研成粉末,每次用一匙,加水兩升,煎至一升,一次喝下,小便就會很快排出,病就會痊癒。(出自《金匱玉函》,註:敗醬是外科常用的藥材。)
骨疽出骨,一名多骨瘡,不時出細骨,此膿血凝成,以蜜陀僧末桐油調勻,攤貼,即愈。(《壽域方》)
治大人口中疳瘡,併發背,萬不失一,山李子根即牛李子,又名鼠李子,薔薇根野外者。各細切,五升,水五大升,煎半日,汁濃,即於銅器中盛之。重湯煎至一二升,待稠,瓷瓶收貯,每少少含咽,必瘥。忌醬醋油膩熱面肉。如發骨,以帛塗貼,神效。昔柳崖妻患口瘡十五年,齒盡落,不可近,用此愈。(《傳言方》)神方,切記。
白話文:
骨疽病症會從骨頭長出來,也叫做多骨瘡,不斷長出細小的骨頭。這是膿血凝結造成的,可以用蜜陀僧末和桐油調勻,塗抹在患處,就能治癒。
治療成年人嘴巴裡的疳瘡,同時發病於背部的,百發百中。用山李子根(也就是牛李子,又名鼠李子)和薔薇根,野外生長的,各細切,五升,用水五大升,煎煮半日,汁液濃稠後,盛在銅器中。再用重湯煎煮到一兩升,等到濃稠,收貯在瓷瓶裡,每次少量含在嘴裡吞咽,就能痊癒。忌食醬醋油膩、熱面和肉。如果骨頭長出來,就用布條蘸藥塗抹在患處,效果神奇。以前柳崖的妻子患口瘡十五年,牙齒都掉光了,不能靠近,用這個方法治好了。神方,切記。
便毒癰疽,皂角一條,醋熬膏敷,屢效。(《直指》)
便毒初起,蔥白炒熱,布包熨,數次,再用敷藥,即消。
骨攣癰漏。薛己《外科發揮》云:服輕粉致傷脾胃氣血,筋骨疼痛,久而潰爛成癰,至終身成廢疾者。土萆薢二兩。有熱,加芩連。氣虛,加四君子(參苓朮草)。血虛,加四物(地芍歸芎。)水煎,代茶,月餘即安。
治橫痃魚口未成者,立消。地榆四兩,銀花一兩,穿山甲三片,土炒,水酒煎服。已成者,加生黃耆五錢,白芷二錢,速潰易合。下部陰疳陰蝕,前方去山甲加牛膝、木瓜、姜蟲神效。
白話文:
患了便毒癰疽,可以用皂角一條,用醋熬成膏狀敷在患處,效果很好。如果便毒剛開始,可以用蔥白炒熱,用布包起來熨敷患處,多次熨敷後,再敷上藥物,就能消退。骨攣癰漏是因為服用輕粉损伤脾胃气血,導致筋骨疼痛,久了就會潰烂成癰,甚至終身殘疾。可以用萆薢二两,如果有熱,就加芩連;氣虛,就加四君子湯;血虛,就加四物湯,水煎服,當茶喝,一個多月就能好。治療橫痃魚口還沒形成的,用地榆四两、銀花一两、穿山甲三片,土炒後,用水酒煎服,就能馬上消退。如果已經形成,就再加生黃耆五钱、白芷二钱,就能快速潰破,易於癒合。下部陰疳陰蝕,可以去掉穿山甲,加牛膝、木瓜、姜蟲,效果很好。
甲疽瘡膿,生足趾甲邊,赤肉突出,時常舉發者。黃耆二兩,䕡茹一兩,醋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絞去滓,以封瘡口上,日三度,自消。(《外臺》)
甲疽胬肉,膿血疼痛,乳香為末,膽礬燒研,等分,敷之。內消,即愈。(《靈苑方》)
瘭疽惡毒,肉中忽生一黤子,大如豆粟,或如梅李,或赤,或黑,或白,或青,其靨有核,核有深根,應心,能爛筋骨,毒入臟腑,即殺人,俗名珠子火丹。兼發寒熱,又名赤豆。但飲秋葵根汁可折其熱毒。(《集驗方》)《千金方》:瘭疽應心疼痛,腫泡紫黑色,宜灸黤上百壯,以酸模葉(俗名山茅紫根)圍其四面,防其長也。內服葵根汁自愈。
白話文:
-
甲疽瘡膿,生足趾甲邊,赤肉突出,時常舉發者。黃耆二兩,䕡茹一兩,醋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絞去滓,以封瘡口上,日三度,自消。(《外臺》) 治療足趾甲邊的化膿性甲疽,可以使用黃耆和石斛,用醋浸泡一夜,再加豬油煮沸後取二份量,過濾後塗在傷口上,每日三次,可以自行痊癒。
-
甲疽胬肉,膿血疼痛,乳香為末,膽礬燒研,等分,敷之。內消,即愈。(《靈苑方》) 治療甲疽,出現腫脹、疼痛、流血的症狀,可以將乳香磨成粉末,與膽礬一同研磨,按照等比例敷在患處,內部炎症消除後即可痊癒。
-
褒疽惡毒,肉中忽生一黤子,大如豆粟,或如梅李,或赤,或黑,或白,或青,其靨有核,核有深根,應心,能爛筋骨,毒入臟腑,即殺人,俗名珠子火丹。兼發寒熱,又名赤豆。但飲秋葵根汁可折其熱毒。(《集驗方》) 治療一種名叫珠子火丹的嚴重疾病,病徵包括肉中突然出現大小不一、顏色多變的黤點,這些點有核心,核心有深入的根部,影響到心臟,甚至破壞筋骨,毒素進入臟器可能會致命。俗稱「赤豆」,同時伴有寒熱症狀。飲用秋葵根汁能夠緩解熱毒。
-
《千金方》:瘭疽應心疼痛,腫泡紫黑色,宜灸黤上百壯,以酸模葉(俗名山茅紫根)圍其四面,防其長也。內服葵根汁自愈。 治療心痛且紫黑色腫泡的瘭疽,應使用灸法施灸一百壯,並以山茅紫根的葉子包圍腫泡四周,防止腫泡擴張。內服葵根汁可以自我痊癒。
瘭疽出汗,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剝淨,以酒和麵敷之。(《千金》)
赤癍瘭子,身面卒得赤癍,或瘭子腫起,不治殺人。羖羊角燒灰,雞子清和塗,甚妙。(《肘後》)
瘭疽發熱,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赤,刮之,汁出復發熱,用蔓菁子熟搗,帛裹,展轉其上,日夜勿止。(同上),《千金方》:枸杞根、葵根葉煮汁,煎如飴,隨意服。
護心散,又名內托散、乳香萬全散。凡有疽疾,一日至三日之內,宜連進十餘服,方免變證,使毒氣外出。服之稍遲,毒氣內攻,漸生嘔吐,或鼻生瘡菌,不食即危矣。四五日後,亦宜間服。真綠豆粉一兩,乳香半兩,燈心同研,和勻,以生甘草濃煎湯,調下一錢,時時呷之。
白話文:
當身上出現像赤豆般一顆顆紅色的小疙瘩,而且會流汗,主要長在手腳、肩膀和背部,可以將疙瘩剝掉,再用酒和麵粉敷在患處。如果突然出現紅斑或腫起來的小疙瘩,不及時治療就會致命,可以將羊角燒成灰,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在患處,效果很好。當這些疙瘩伴隨發熱,並且長在手腳、肩膀和背部,像米粒一樣密密麻麻,顏色發紅,刮掉之後還會流出汁液並再次發熱,可以用蔓菁子搗碎,用布包好,反覆敷在患處,日夜不停。也可以用枸杞根和葵葉煮成濃汁,像糖漿一樣服用。對於有毒瘡的患者,可以服用護心散,一日至三日內連續服用十餘次,可以避免病情惡化,將毒氣排出體外。如果服用時間過晚,毒氣就會內攻,導致嘔吐,或者鼻子上長出瘡,不治療就會很危險。四五天後,也可以間隔服用。同時,可以將綠豆粉和乳香、燈心混合研磨,用生甘草濃煎的湯藥調服,可以緩解症狀。
若毒氣衝心,有嘔逆之證,尤宜服此,綠豆壓熱,下氣,消腫,解毒,乳香消諸癰腫毒,服至一兩,則香徹瘡孔中,真聖藥也。(李嗣立《外科方》)
瘡氣嘔吐,綠豆粉三錢,干胭脂半錢,研勻,新汲水調下,一服立止。(《普濟》)
毒瘡腫毒,號叫痛苦,取獨頭蒜兩個,搗爛,麻油和厚敷瘡上,干即易,屢用救人,神效。盧坦肩上瘡作,連心痛悶,用此便瘥。李僕射患腦癰,久不瘥,盧與此方,亦瘥。(《兵部手集》),喻嘉言曰:此法最靈。
上下諸瘻,或在項,或在下部,苦參五斤,苦酒一斗,浸三四日服,以知為度。(《肘後》)
白話文:
如果毒氣直衝心臟,出現嘔吐反胃的症狀,特別適合服用綠豆。綠豆能清熱降火、通便排氣、消腫解毒。乳香能消散各種癰腫毒瘡,服用一兩,香味便能直達瘡口,是真正的神奇藥物。
瘡傷導致嘔吐,可以用綠豆粉三錢,干胭脂半錢,研磨成粉,用新鮮的水調服,一次即可止住。
毒瘡腫毒,患者痛苦難忍,可以取兩個獨頭蒜,搗爛,用麻油調和後厚敷在瘡上,乾了就換藥,反覆使用,效果奇佳。盧坦肩上長瘡,痛到心肺,用此方法就痊癒了。李僕射患腦癰,久治不愈,盧坦用此方,也治好了。喻嘉言說:這個方法最靈驗。
無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的瘻管,無論是在脖子上還是下部,都可以用苦參五斤,苦酒一斗浸泡三到四天,服用,以藥效顯著為度。
鼠瘻惡瘡,苦參二斤,露蜂房二兩,曲二斤,水二斗,漬二宿,去渣,入黍米二升,釀熟,稍飲,日三次。(同上)
鼠瘻已破,出膿血者。白鮮皮煮汁服一升,當吐若鼠子也。(同上),又:見癭瘤門。
癰疽潰後氣血俱虛,嘔逆不食,人參膏。見煉服門。
白話文:
鼠瘻是一種嚴重的瘡傷,用苦參兩斤,露蜂房兩兩,酒曲兩斤,水兩斗,浸泡兩天一夜,去除渣滓,加入黍米兩升,釀熟後,少量飲用,每天三次。
如果鼠瘻已經破裂,流出膿血,就用白鮮皮煮水服用一升,應該會像吐出老鼠一樣把膿血吐出來。
如果癰疽潰爛後,氣血都虛弱,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的症狀,就應該服用人參膏。詳細的配方可以參考煉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