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嘉言

《喻選古方試驗》~ 卷三 (3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4)

1. 諸氣

走氣作痛,釅醋拌麩皮炒熱,袋盛,熨之。(《生生編》)

一切走注,氣痛不和,廣木香溫水磨濃汁,入熱酒調服。(《簡便方》)

男女氣脹心悶,飲食不下,冷熱相攻,久患不愈,厚朴薑汁炙焦黑為末,米飲調,服二錢,七日三服。(《斗門方》),《聖惠方》:青木香、訶子皮各二十兩,搗篩,糖和丸,梧子大,名青木香丸。每空心下三十丸。熱者,牛乳下,冷者,酒下。

心下結氣,凡心下硬,按之則無,常覺膨滿,多食則吐,噫呃不除。由思慮過多,氣不以時而行,則結滯,謂之結氣。人參一兩,橘皮去白,四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六十丸。(《聖惠方》)

膜外氣疼,及氣塊,延胡索不拘多少,為末,豬𦚠一具,切作塊子,炙熟,蘸末食之。(勝金方)

氣築奔沖,不可忍,牛郎丸。黑牽牛五錢,炒檳榔二錢半為末,每紫蘇湯下一錢。(《普濟方》)

升降諸氣,藿香一兩,香附炒,五兩為末,每白湯點服一錢。(《濟世方》)

調中快氣,香附去毛焙,二十兩,烏藥十兩,甘草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鹽湯隨時點服。(《局方》)

一切氣疾,宿食不消,訶黎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千金方》:訶黎三枚,濕紙包,煨熟,去核,細嚼,以牛乳下。

下氣消食,訶黎一枚,為末。於瓦器中水一升,煎三兩沸。下藥,更煎三五沸。如麴塵色,入少鹽飲之。(《食醫心鏡》)

血氣撮痛,不可忍者。黑狗膽一枚,半乾半濕,剜開,以篦子排丸綠豆大,蛤粉為衣,每服四十丸,以鐵淬酒送下,立止。(經驗方)

氣痛欲絕者,飲鹿血立愈。(汪穎)

靈脂散,治脾積氣痛。見崩漏門。

白話文:

[對於各種氣痛],如果感到氣痛,可以用濃醋拌合麩皮炒熱後,裝進袋子裡,敷在疼痛的地方。(《生生編》)

對於所有因氣不通順導致的疼痛,可以使用廣木香,用溫水磨出濃汁後,加入熱酒調勻服用。(《簡便方》)

無論男女,如果有氣脹心悶,無法正常飲食,身體內冷熱交錯攻擊,長期患病未能康復的情況,可以將厚朴用薑汁烤焦變黑後研成粉末,每次用米湯調和兩錢,每日服用三次,連續七天。(《鬥門方》);《聖惠方》記載:青木香與訶子皮各二十兩,研碎篩過後,用糖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籽,稱為青木香丸。每天空腹時服用三十粒。如果是熱症,可用牛乳送服;如果是寒症,可用酒送服。

對於心臟下方的結氣,通常表現為心臟下方硬塊,但按壓時並沒有硬塊存在,常常感到脹滿,多吃會嘔吐,打嗝不止。這是因為思慮過多,氣運行不及時,導致氣滯,稱為結氣。人參一兩,橘皮去白部分,四兩,研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籽大的丸子,每次用米湯吞服五六十粒。(《聖惠方》)

對於膜外氣疼以及氣塊,可以任意取量的延胡索,研成粉末,搭配一具豬肚,切成塊狀,烤熟後沾取粉末食用。(勝金方)

對於氣衝突發的劇烈疼痛,牛郎丸可以緩解。黑牽牛五錢,炒檳榔二錢半,研成粉末,每次用紫蘇湯送服一錢。(《普濟方》)

對於調整氣機,藿香一兩,香附炒後五兩,研成粉末,每次用白湯送服一錢。(《濟世方》)

對於調節中氣,加快氣運,香附去毛後烘焙,二十兩,烏藥十兩,甘草炒過後一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鹽湯隨時送服。(《局方》)

對於各種氣疾,宿食不消化,可以在晚上含著訶黎果一個,到第二天早晨嚼碎吞下。《千金方》記載:訶黎三個,用濕紙包住,烤熟後去核,細嚼後用牛乳送服。

對於下氣消食,訶黎一個,研成粉末,在瓦器中加入一升水,煮沸三兩次,再加入藥材,再次煮沸三五次,直到呈現麴塵色,加入少量鹽後飲用。(《食醫心鏡》)

對於血氣引起的劇烈疼痛,可以使用半乾半濕的一個黑狗膽,挖開後,用篦子排成綠豆大小的丸子,以蛤粉為外衣,每次服用四十粒,用鐵淬酒送服,可立即止痛。(經驗方)

對於氣痛到極點的情況,飲用鹿血可以立即痊癒。(汪穎)

靈脂散,可以治療脾臟積氣引起的疼痛。詳情請見崩漏門。

2.

(有氣虛,血虛,風熱,濕熱)

脾虛盜汗,白朮四兩,以一兩同牡蠣炒,一兩同石斛炒,一兩同麥麩炒,揀術為末,每服三錢,食遠粟米湯下,日三服。(丹溪方)

盜汗,當歸六黃湯。(黃柏、生地、熟地、黃耆、黃連酒煮、黃芩酒炒。汪石山去黃柏加蒲黃。)加麻黃根效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又方:採帶露桑葉焙乾研末,米飲服,愈。又:治大人小兒盜汗方,牡蠣研粉摻撲。《普濟方》:治盜汗遺精,麋角霜二兩,炒龍骨、煅牡蠣各一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湯下四十丸。養正丹:見煉服門。

虛汗盜汗,《衛生寶鑑》:浮小麥文武火炒為末,每服二錢半,米飲下,日三服,或煎湯代茶飲。又方:以豬嘴唇煮熟,切片,蘸浮小麥食良。又方:椒目微妙,碾細,五分,以豬上唇煎湯一合,睡時調服,神效。按椒熱而目寒,同物異性如此。

心虛自汗不睡,用豶豬心一個,帶血破開,入人參、當歸各二兩,煮熟,去藥,食之。不過數服。即愈。(《證治要訣》)

老小虛汗,白朮五錢,小麥一撮,水煮乾,去麥為末,用黃耆湯下一錢。(《全幼心鑑》)

病後虛汗,及目中流汁,杜仲、牡蠣等分為末,臥時水服五匕,不止,更服。(《肘後》)

《聖惠方》:虛汗,心躁口乾,熟地五兩,水二盞,煎一盞半,分三服,一日盡。

白話文:

[汗]

(包含氣虛,血虛,風熱,濕熱等情況)

  1. 若是脾虛導致的盜汗,可使用白朮四兩,其中一兩與牡蠣一起炒,一兩與石斛一起炒,一兩與麥麩一起炒,然後選取白朮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後用粟米湯送服,一天三次。(此方出自丹溪方)

  2. 對於盜汗,可用當歸六黃湯。(成分包括黃柏、生地、熟地、黃耆、黃連酒煮、黃芩酒炒。汪石山則去黃柏,加入蒲黃。)若再添加麻黃根,效果更佳。因為麻黃根能作用於全身肌肉表面,所以能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身體外層,鞏固皮膚組織。另一個方法:摘取帶露水的桑葉,曬乾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可治療盜汗。還有一種治療大人和小孩盜汗的方法,就是將牡蠣研磨成粉,撲在身上。《普濟方》中記載,用以治療盜汗和遺精的藥方,成分包括麋角霜二兩,炒龍骨和煅牡蠣各一兩,製成藥丸,每日用鹽水吞服四十粒。

  3. 對於虛汗和盜汗,根據《衛生寶鑑》,將浮小麥文武火炒後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半,用米湯送服,每日三次,或者煎湯代替茶飲。另一個方法:將豬嘴脣煮熟,切片,沾著浮小麥食用。還有一個方法:將椒目微妙碾碎,用量五分,以豬上脣煎湯一合,在睡前服用,效果神奇。

  4. 心虛導致的自汗和失眠,可以使用一個豶豬心,帶血切開,加入人參和當歸各二兩,煮熟後,去掉藥材,吃掉豬心,服用幾次後即可痊癒。(此方出自《證治要訣》)

  5. 老人和小孩的虛汗,可用白朮五錢,小麥一把,用水煮乾,去掉小麥,研磨成末,用黃耆湯送服一錢。(此方出自《全幼心鑑》)

  6. 病後虛汗以及眼睛分泌液,杜仲和牡蠣等量混合成末,睡前用水送服五匙,若無效則繼續服用。

  7. 根據《聖惠方》,虛汗,心煩口乾,熟地五兩,用水二杯,煮至一杯半,分三次服用,一天內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