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清代醫家朱時進所著的《一見能醫》,是一部集理論與臨床於一體的醫學著作,成書於乾隆三十四年(西元1769年)。本書共分上下兩冊,意在為讀者提供一份簡明扼要、便於查閱和應用的醫學指南,使其能「一見」之下,便有所得,繼而能醫治疾病。

從書名「一見能醫」可見作者朱時進的用意,他希望這本書能夠直觀、有效地指導讀者進行診斷和治療。這份追求「實用性強」的目標,與傳統醫學著述中常見的浩瀚駁雜風格形成對比,反映了作者力求簡化和提煉的心態。

書中的兩篇序言,為我們理解作者的寫作動機和對醫道的看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葉鳳毛的序言,開篇便引述聖賢對「醫」作為「小道」的看法,指出藝術技藝雖不如大道崇高,但在捨棄大道轉向技藝的世界裡,醫道卻是「存君子之心者」的近路。他引用司馬溫公「人生不得為良相,必為良醫」之語,強調良醫對社會的貢獻不下於良相,推崇醫者「有益於人」的精神。序言中提到元代丹溪先生、明代王肯堂等以儒業而醫名顯著的例子,為醫道的地位辯護。最後,葉鳳毛讚揚朱時進「去儒業醫,勤苦學問」,不為好奇立異,採掇精華,認為《一見能醫》這本書若能被世人誦習,定能使醫術精進,是對「有恆者」的期望。這篇序言從文化層面和社會價值層面肯定了醫道的意義,並對作者的學識和著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朱時進自己的序言則更為具體地闡明了著書的緣由和目標。他謙稱自己「姿性庸鈍,過目易忘,少所觸類」,深感傳統醫學著述「廣稽博考,參互錯綜」之難。因此,他採用了勤懇的手抄方式,將古今名家的辨論精華匯集成冊。他對自己這部書的定位是「類列病形,瞭如掌上之螺;詳分治法,判若水中之犀」,務求「指下分明,胸中有主」。他明確表示,這本書是為了解決許多習醫者面臨的困境——天資不足、學習困難、臨證乏識。他希望《一見能醫》能為這些人「開一捷徑」,使其「雖初學之士見之,亦可依類而求,按書而治」。這番自述顯示了作者務實的態度和對讀者的關懷,他深知醫學的複雜,故嘗試以清晰條理的方式呈現知識,降低學習門檻。

結合書籍基本介紹來看,《一見能醫》的內容結構體現了其「實用」的取向。上冊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科常見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這是一個面向臨床、解決實際問題的編排方式,符合一般醫師或對醫學感興趣者的學習需求。從各科總覽到具體病症,提供了廣泛的疾病知識。下冊則專注於針灸、推拿、按摩等療法,這些都是傳統中醫臨床中極為重要的治療手段。將診斷與治療方法、以及具體操作性強的療法分開敘述,使得內容條理清晰,便於讀者按需查閱和學習。

然而,從提供的書籍內容首章「卷之一:運氣司天」來看,《一見能醫》並非僅僅是羅列病症和方藥的臨床手冊,它也深入探討了中醫學中極為核心且複雜的理論體系——運氣學說。運氣學說源於《黃帝內經》,是研究宇宙天體運轉、氣候變化與人體生理病理關係的一門學說。它試圖解釋為何特定年份、特定季節或特定時間點容易發生某些疾病,以及如何根據這些規律來預防和治療。

在「運氣司天」一節中,作者首先從天干地支的組合(甲子、癸亥)入手,闡述了五運(木、火、土、金、水)和六氣(風、火、暑、濕、燥、寒)的概念。他詳細區分了「主運」與「客運」、「主氣」與「客氣」。「主運」和「主氣」是按照固定順序在一年中循環出現的;而「客運」和「客氣」則與每年的天干地支相關,是變化的、特定的年度氣候特徵。客運由天干決定(甲己化土等),客氣由地支對衝決定(子午少陰君火等)。這部分內容充滿了曆法、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的複雜推算,例如通過年干來確定當年由哪一「運」統治(客運),或通過年支來確定當年的「司天」和「在泉」之氣(客氣)。

「司天」和「在泉」是客氣學說的核心概念,指代一年中主導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兩種主要氣候特徵,它們由該年地支的對衝關係決定。例如,子午之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作者還解釋了「司天」位於三之氣的位置,而「在泉」位於終之氣。此外,文中還提到了運氣學說中的一些重要判斷準則,如「客勝主則從,主勝客則逆」,以及疾病發生的原因,如「疊見曰盛者,病」、「相剋曰衰者,病」、「以子臨父,曰不當位者,病」。這些都體現了中醫經典理論在疾病診斷和預後判斷中的應用。

除了運氣司天,這一章還包含了十二經絡的基礎知識,包括「手足所屬」(經絡分佈於手或足)、「氣血多少」(各經絡氣血的相對盛衰),以及開始描述經絡的循行路線(如肺經起於中焦)。這部分的內容雖然基礎,卻是理解中醫生理病理和治療(特別是針灸)的關鍵。將經絡知識放在運氣學說之後,可能暗示著作者認為,理解外部環境(運氣)對人體的影響,需要結合人體自身的內部通道(經絡)來考量。

雖然這一段提供的內容僅僅是卷一的開頭,但它展現了《一見能醫》作為一部清代醫學著作所具備的典型特徵:既包含深奧的理論基礎(如運氣學說),也必然會落實到具體的臨床應用(後續的病症、療法)。運氣學說的複雜性,也印證了為何作者在序言中謙稱需要「廣稽博考」,並希望能為後學提供「捷徑」。對於初學者而言,掌握這部分內容確實是巨大的挑戰。

從現代醫學的視角來看,運氣學說中的某些內容,特別是關於天體運轉對人體直接影響的論述,確實缺乏科學實證的支持。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編輯在重新出版這本書時,會強調「對其中的內容進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以使其更加符合現代醫學的觀點」。這種編輯工作可能包括對傳統理論進行重新詮釋,或是在保留原文的基礎上增加符合現代醫學知識的註釋和補充內容,甚至增加新的疾病和治療方法,以及更清晰的圖表(原書圖表可能因年代久遠或印刷模糊)。

總而言之,《一見能醫》是清代醫家朱時進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它承載著作者將複雜醫學知識系統化、簡易化的願望,旨在為讀者提供一份「一見」便能應用的臨床指南。雖然書名和作者序言強調實用性和捷徑,但其內容開篇就涉及了中醫學最為宏大和抽象的理論體系——運氣學說,顯示了傳統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特色。通過對運氣、經絡等基礎理論的闡述,本書為後續的病症診斷和治療方法奠定理論基礎。儘管部分內容因時代限制可能不完全符合現代醫學觀點,但作為一份歷史文獻,它生動地反映了清代中醫學的知識結構和臨床思維,對於研究中醫學術史和臨床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經過現代編輯的梳理和補充,這本書有望在當代醫學環境下繼續發揮其價值,為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啟示。


序 (1)

序 (2)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2)

卷之五 (13)

卷之五 (14)

卷之五 (15)

卷之五 (16)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

卷之六 (9)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1)

卷之六 (12)

卷之六 (13)

卷之六 (14)

卷之七 (1)

卷之七 (2)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七 (5)

卷之七 (6)

卷之七 (7)

卷之七 (8)

卷之七 (9)

卷之七 (10)

卷之七 (11)

卷之七 (12)

卷之七 (13)

卷之七 (14)

卷之七 (15)

卷之七 (16)

卷之七 (17)

卷之七 (18)

卷之八 (1)

卷之八 (2)

卷之八 (3)

卷之八 (4)

卷之八 (5)

卷之八 (6)

卷之八 (7)

卷之八 (8)

卷之八 (9)

卷之八 (10)

卷之八 (11)

卷之八 (12)

卷之九 (1)

卷之九 (2)

卷之九 (3)

卷之九 (4)

卷之九 (5)

卷之九 (6)

卷之九 (7)

卷之九 (8)

卷之九 (9)

卷之九 (10)

卷之九 (11)

卷之九 (12)

卷之九 (13)

卷之九 (14)

卷之九 (15)

卷之十 (1)

卷之十 (2)

卷之十 (3)

卷之十 (4)

卷之十 (5)

卷之十 (6)

卷之十 (7)

卷之十 (8)

卷之十 (9)

卷之十 (10)

卷之十 (11)

卷之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