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呃逆虛實辨

不足者,因內傷脾胃,及大病後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軟。有餘者,因外感胃熱,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虛者難治,實者易愈。如尋常無別症,忽然發呃者,屬氣逆與痰滯。

白話文:

[呃逆的虛實辨識]

虛弱情況下的呃逆,通常是因為內傷脾胃,或是大病初癒後胃部機能減弱所導致,患者通常臉色蒼白、四肢冰冷,排泄物較為鬆軟。而實證的呃逆,則可能由外感胃熱或是在情緒激動、暴飲暴食後產生,患者臉色偏紅、四肢發熱,且排泄不順。

虛證的呃逆治療起來較為困難,而實證的呃逆則相對容易康復。若平時沒有其他病狀,突然出現呃逆的情況,這通常是由於氣血逆流或痰濕阻滯所致。

2. 嘔吐噦辨

嘔屬陽明,氣血居多之鄉,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陰,多血少氣之所,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多氣少血之部,故有聲無物,氣病也。

白話文:

[關於嘔吐與噦的區別]

嘔吐的情況大多屬於胃腸系統的問題,由於胃腸是身體中氣血較旺盛的地方,所以當發生嘔吐時,通常會伴隨著聲音以及嘔出物,這表示氣血兩方面都有問題。

而單純的吐(例如干嘔)則多半屬於脾臟的問題,脾臟在人體中氣血的比例上是血多於氣,因此幹嘔時往往只有嘔出物而無明顯的聲音,這代表問題主要出在血液的運行上。

噦(呃逆)的情況則屬於肝膽系統的問題,肝膽在氣血的比例上是氣多於血,所以噦時通常只有聲音而沒有嘔出物,這顯示問題主要在於氣的運行上。

3. 噎膈翻胃辨

飲食入於噎間,不能下噎,隨即吐出,自噎而轉,故曰噎。膈是膈膜之膈,非隔截之謂也。飲食下噎,至於膈間,不能下膈,乃徐吐出,自膈而轉,故曰膈。翻胃是飲食已入胃中,不能運化而下脘,有燥結不通,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明其自胃中而倒出,故曰翻胃也,均一吐也,而有上、中、下之分類。

數千年間,惟潔古老人,治吐而有上、中、下論,曰:上焦吐者主於氣,中焦吐者主於積,下焦吐者主於寒。故令今人有用香燥而治愈者,實寒氣使然也。

白話文:

在描述「噎膈翻胃辨」的問題上,當食物吞嚥時卡在咽喉部位,無法順利下嚥,隨即反吐出來,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噎」。而「膈」指的是膈膜,並非阻斷的意思。當食物能通過咽喉,但在到達膈膜處時無法繼續下行,然後慢慢被吐出,由於是在膈膜處發生問題,所以被稱為「膈」。而「翻胃」則是指食物已經進入胃部,但因胃部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停留在下腹部位置,形成乾燥結塊,導致早晨吃的食物晚上才吐出,或晚上吃的食物早晨才吐出,顯然是食物從胃部逆流而出,因此被稱為「翻胃」。這三種都是吐的症狀,但根據食物卡住的位置不同,可分為上、中、下三類。

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只有潔古老人對吐的症狀,提出了上、中、下三類的論述。他說:上焦(胸部)的吐主要和氣血有關;中焦(腹部)的吐主要和食物積滯有關;下焦(下腹部)的吐主要和寒氣過重有關。因此,現代有些人使用芳香且溫熱的藥物治療,並且確實治癒了,這正是因為他們體內寒氣過重所致。

4. 反胃分辨

有損傷胃氣而吐者,有脾不運化而吐者,有中焦積熱者,有下焦虛寒者。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

白話文:

[區分反胃的原因]

有的是因為傷害到胃部機能導致嘔吐,有的是因為脾臟功能不佳無法正常代謝而引起嘔吐,有的是中腹部區域有熱量堆積的情況,有的則是下腹部區域虛弱且寒冷。

如果脈搏強大且有力,應當按照熱性病來治療;如果脈搏微弱無力,應當按照寒性病來施以醫治。

皮膚呈現黃白色且缺乏光澤的,代表體內虛弱且寒冷;皮膚呈現紅色且富有光澤的,代表體內有實質的熱度。

5. 吞吐各別辨

吐酸者,吐出酸水,平時津液上升之氣,鬱滯清道,溫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如穀肉在器,得熱則易酸也。吞酸者,鬱滯日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

白話文:

【對於酸水上湧的區別】

有吐酸現象的人,會吐出酸性的液體,這通常是由於身體內的津液上升氣機受到阻滯,無法順利運行,使得消化系統產生過多熱能,進而轉化為類似火的性質,於是產生酸味。這就像是食物或肉類放在容器裡,一旦加熱就會容易變酸一樣。

而吞酸的情況,是因為這種氣機阻滯的情況持續時間較長,導致這些酸性物質無法自然湧出,只能隱藏在肺部和胃部之間。它們既無法向上咯出,也無法向下嚥下,形成一種尷尬的狀態。

6. 噁心分辨

胃有寒氣噁心者,嘔清水不濁,脈遲;胃有痰火噁心者,嘔酸水,煩渴,脈洪。

白話文:

【對於噁心的辨識】

如果噁心是由於胃中有寒氣導致的,會有吐出清澈如水的現象,而且體內的脈搏會比較慢。相反的,若噁心是由於胃中有痰火所引起,則會吐出像酸水一樣的物質,並且伴有煩躁和口渴的症狀,同時,脈搏會顯得比較快和強烈。

7. 癇與卒中痓病辨

叄症相因,但癇病僕時,口作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復發,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發者。若中風、中寒、中暑之類,則仆地無聲,醒時無涎沫,亦不復發。惟痙,病雖時發時止,然身體強直,反張如弓,不似癇病身軟作聲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癇病(一種癲癇)、中風、中寒、中暑以及痙病(一種肌肉僵硬的疾病)之間的區別。

癇病患者在發作時,會發出像六種牲畜的聲音,將要清醒時會吐出泡沫狀的口水,清醒後可能再次發作,有的患者連續幾天發作,有的患者一天內可能發作三到五次。而若是中風、中寒或中暑等情況,病人倒地時不會發出聲音,清醒時也不會吐泡沫狀的口水,且不會再發作。

至於痙病,雖然也是時發時止,但是病人的身體會變得非常僵硬,背部弓起,不像癇病患者在發作時身體軟弱並發出聲音。

這就是在講述癇病、中風、中寒、中暑以及痙病的不同特徵和表現。

8. 腹痛分辨

痛而脹悶者多實,痛而不脹悶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實者多實,受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即悶者多虛;脈強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高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病在經者脈多弦大,病在藏者脈多沉微。

白話文:

[區分腹痛的方法]

如果腹痛且伴有脹悶感,大多是因為實證(如消化不良或積食);若只有痛感而無脹悶,則多是虛證(如體質虛弱導致)。

若病人腹部不願被觸摸,通常屬於實證;若腹部疼痛時願意被輕輕按壓,則多為虛證。

喜歡用力按摩腹部以減緩疼痛的,多為實證;而喜歡熱敷來緩解疼痛的,多為虛證。

飯後腹痛加劇的,通常是實證;而空腹時腹痛更嚴重的,則多是虛證。

脈搏強勁且呼吸粗重的,多屬實證;脈搏微弱且呼吸淺短的,多是虛證。

對於新發病且年紀較輕的患者,多為實證;而長期患病且年齡較大的患者,多為虛證。

若補藥治療效果不佳,可能是實證;反之,若病情因攻擊性治療(如清熱、瀉下等)而惡化,則多為虛證。

疾病在經絡層面的,脈象多呈現弦大;若疾病在臟腑層面的,脈象則多呈現沉微。

9. 腹痛各別辨

腸癰痛者,腹重而痛,身皮甲錯,繞臍生瘡,小便如淋。疝氣痛者,大腹脹,小腹急,下引睪丸,上衝而痛。痧症痛者,或大吐,或大瀉,上下絞痛,厥冷轉筋。陰毒痛者,爪甲青,面唇黑,厥逆嘔吐,身冷欲絕。積聚痛者,有形可按。痢疾痛者,後重逼迫。至於婦人腹痛,多有關於經水胎孕者,宜先審之。

白話文:

【對於各種腹痛的辨識】

如果是腸炎導致的疼痛,會感覺腹部沉重且痛,皮膚可能出現像盔甲般的紋理,肚臍周圍可能長出瘡,小便時會有尿道燒灼感。

如果是疝氣引起的疼痛,會感覺大腹脹滿,小腹緊繃,疼痛感會向上衝到腹部,向下牽扯到睪丸。

如果是痧症(一種由暑熱或寒涼引起的急性病)造成的疼痛,可能會劇烈嘔吐或嚴重腹瀉,腹部上下絞痛,四肢冰冷並伴隨肌肉抽搐。

如果是陰毒(一種寒性內傷)引起的疼痛,手指和腳趾的指甲會變青,面部和嘴脣可能變黑,伴有肢體冰冷、嘔吐,身體極度虛弱。

如果是積聚(通常指體內有異常物質堆積)導致的疼痛,可以在腹部摸到有形的硬塊。

如果是痢疾(一種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疾病)引起的疼痛,會感到想要排便但又排不出的緊迫感。

至於女性的腹痛,大多與月經或是懷孕有關,應該先進行詳細的診斷。

10. 霍亂寒熱分辨

因寒者,不煩不渴,或吐利後,仍見煩渴,以津液外亡也。因暑者,大煩大渴,吐利清水,未吐利前,預見煩渴,以暑邪內擾故也。

白話文:

如果是由寒冷引起的症狀,病人不會感到煩躁也不會口渴,或者在嘔吐和腹瀉之後,仍然出現煩躁和口渴的現象,這是因為身體的津液流失了。如果是由暑熱引起的,病人會非常煩躁並且極度口渴,嘔吐和排出的是清水,在嘔吐和腹瀉發生之前,就會提前出現煩躁和口渴的徵兆,這是因為暑熱邪氣在體內幹擾所導致的。

11. 癥瘕各別辨

癥者,徵也。以其有所徵驗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不能移動。瘕者,假也。假物而成,蠢動之形,如血鱉之類,中雖硬而聚散無常,且有活性,故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癥因傷食,瘕是血生,二症多見於臍下。

白話文:

[對於癥瘕的區別]

所謂的"癥",就是有明確的證據可以驗證。指的是腹部有堅硬的塊狀物,用手按壓時能夠清楚感覺到,而且不會移動。

而"瘕"這個詞,取的是"借"的意思。指的是由其他物質聚集形成的東西,它會活動,像蟲子一樣,可能是血塊等類型,雖然中心也是硬的,但它的形成和消散沒有固定模式,並且具有活性,所以它可能在身體的任何位置移動,可能上可能下,可能左也可能右。

"癥"通常是由飲食不當導致,而"瘕"則是由血液問題產生,這兩種狀況大多出現在肚臍下方的位置。

12. 痃癖痞異辨

痃在腹內,貼進臍旁,左右一條,筋脈急痛,有時而見。癖居兩肋,有時而痛,外不可見。痞居心下,滿悶壅塞,按之不痛,而無形跡。

白話文:

「痃」位於腹部內側,緊貼著肚臍旁邊,呈現左右一條的形狀,會造成筋脈急促疼痛的情況,這種症狀偶爾會出現。

「癖」則常出現在兩側的肋骨間,偶爾會感到疼痛,但從外面是看不出來的。

「痞」的位置在心臟下方,會讓人感到胸悶和堵塞感,即使按壓也不會感到特別的疼痛,且外表看不出任何異樣或痕跡。

13. 脹分虛實辨

腹脹堅硬,按之而痛者為實;按之不堅不痛者為虛。先脹於內,而後脹於外者為實;先脹於外,而後脹於內者為虛。小便黃赤,大便閉結為實;小便清白,大便溏瀉為虛。脈滑數有力為實;弦浮微細為虛。色紅氣粗為實;色枯氣短為虛。

白話文:

【辨別脹症的虛實】

如果腹部脹大且摸起來堅硬,並有疼痛感,這屬於實證。反之,如果腹部雖脹但摸起來並不堅硬也無痛感,則屬虛證。

若先是內部感到脹滿,然後纔是外部顯現脹大,這是實證;相反的,若先是外表顯得脹大,之後才感覺到內部脹滿,這是虛證。

若是小便呈現黃赤色,且大便排泄困難,這代表實證;反之,如果小便清澈無色,大便稀軟或頻繁,則屬虛證。

從脈象來看,如果脈象滑數且有力,是實證;若脈象細弱或浮弦,則為虛證。

從面色和呼吸來判斷,面色紅潤、呼吸粗重為實證;面色蒼白、呼吸短淺則為虛證。

14. 水分血分辨

婦人身腫,有水分、血分之殊。水分者,中州停濕,心下堅大,病發於上,先水腫而後經斷,治在中焦。血分者,血結胞門,臍下脹,病發於下,先經斷而後水腫,治在下焦。且血分之病,小便硬痛,手不可按,而水道清長,與脾虛之候,大腹柔軟,水道澀滯者各別,宜破瘀之劑。若屬懷孕,亦有氣遏水道而腫者,但宜順風安胎,俟產而腫自消。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婦女身體浮腫,區分為水分和血分兩種情況。

所謂的「水分」,指的是體內濕氣過重,導致心臟下方部位顯得膨大,病情通常從上半身開始,先是出現水腫現象,然後月經才會停止,治療應著重在身體的中間部位。

而「血分」,則是因為血液在子宮口凝結,導致肚臍下方腫脹,病情一般從下半身開始,先是月經停止,然後纔出現水腫,治療應著重在身體的下半部。

此外,屬於血分的疾病,小便時會感到劇烈疼痛,甚至不能用手按壓,且排尿量多且清澈,這和脾虛導致的腹部膨大,手感柔軟,且排尿不暢的情況不同,應使用破瘀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是在懷孕期間,也可能因氣血受阻,影響到水液代謝,導致身體浮腫,這種情況只需調理氣血,安胎待產,等到生產後,浮腫自然就會消失。

15. 疝病分辨

疝必睪丸先痛,次連小腹,次攻胸脅,有自下而上之象。若小腸氣者,臍旁鉤痛,連及腰脊。膀胱氣者,腫脹溺澀,手按有聲。腎氣脹者,臍下繞身,撮急引痛,或連胯內。三症之發,必從腹而下及睪丸,有自上而下之象,其偏墜於腎者,惟睪丸為病,而無攻衝諸症。

白話文:

[疝氣病的辨識]

疝氣病一定會先從睪丸開始感到疼痛,然後這痛感會擴散到小腹,接著向上至胸脅,呈現出由下而上的趨勢。

如果是小腸氣(疝氣的一種),則在肚臍旁邊會有如鉤子勾住般的疼痛,且這種痛感會連到腰背。

若是膀胱氣(疝氣的另一種),則會出現下體腫脹、排尿困難且不暢,用手按壓時可以聽到聲音。

若是腎氣脹(疝氣的一種),則會在肚臍下方圍繞整個腹部,緊繃且引發疼痛,有時甚至連帶影響到大腿內側。

這三種症狀的發作,一定是從腹部開始向下延伸到睪丸,呈現出由上而下的趨勢。而那些偏向腎臟的疝氣,通常只有睪丸會有問題,並不會有其他衝擊性的症狀。

16. 腸鳴分辨

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此寒濕之患。然亦有火勢攻衝,搏擊水氣而鳴者,兼腹痛,暴注下迫,肛門濕滯,小水色黃,非若濕症之腹不痛也。

白話文:

【腸鳴辨識】

如果體內濕氣過多,會形成五種不同的腹瀉情況,腸子的蠕動快速如雷鳴般,這就是寒濕所引起的問題。然而,也有因為火氣旺盛,衝擊體內的水氣而造成腸鳴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會伴有腹痛,排便急迫且量大,肛門周圍可能有濕潤不適感,尿液顏色偏黃,和濕症引起的腹瀉不同的是,這種情況下腹部不會有持續性的疼痛。

17. 完穀分辨

完穀不化,其因有四:曰氣虛,曰胃寒,曰胃火,曰胃風。夫氣虛胃寒,固不能傳化矣。火者,火性急速,傳運失常,即邪熱不殺穀也。至於胃風者,肝風傳脾,土受其克,不能變化,名為飧泄,乃五泄之一也。

白話文:

「完穀分辨」的內容如下:

食物無法完全消化吸收,原因有四:一是氣虛,二是胃寒,三是胃火過旺,四是胃風。若身體氣血不足或胃部寒冷,確實會影響食物的消化。而胃火過旺的情況下,因為火性急躁,會導致消化系統運作異常,邪熱使得食物無法正常分解。至於所謂的胃風,是指肝風影響到脾胃功能,脾胃受到剋制,無法正常轉化食物,這種情況被稱為飧泄,是五種泄瀉類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