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呃逆虛實辨

不足者,因內傷脾胃,及大病後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軟。有餘者,因外感胃熱,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虛者難治,實者易愈。如尋常無別症,忽然發呃者,屬氣逆與痰滯。

白話文:

不夠健康的人,可能是因為內部受損了脾臟和胃部,或是經歷過重大的疾病之後胃功能較弱,常常會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排泄物柔軟的情況。太過健康的人,可能是因為外部感染導致胃火旺盛,或是因為生氣或吃得太飽,常常會出現面部潮紅、四肢燥熱、排泄困難的情況。虛弱的人比較難治療,而強壯的人則容易康復。如果平常沒有其他病症,突然開始打嗝的話,可能就是因為氣逆或者痰阻塞的原因。

2. 嘔吐噦辨

嘔屬陽明,氣血居多之鄉,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陰,多血少氣之所,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多氣少血之部,故有聲無物,氣病也。

白話文:

嘔是指在陽明經脈上發生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血液和氣血過度活動所引起的,所以會發出聲音並且伴隨著物質排出;吐則是在太陰經脈上發生的情況,通常是由於血液較多而氣血相對較少的地方所引起,因此只有物質排出但沒有聲音;噓則是在少陽經脈上發生的情況,通常是由於氣血相對較多而血液相對較少的地方所引起,因此只會發出聲音但不會有任何物質排出。這些都是由於不同的經脈受到影響,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症狀。

3. 噎膈翻胃辨

飲食入於噎間,不能下噎,隨即吐出,自噎而轉,故曰噎。膈是膈膜之膈,非隔截之謂也。飲食下噎,至於膈間,不能下膈,乃徐吐出,自膈而轉,故曰膈。翻胃是飲食已入胃中,不能運化而下脘,有燥結不通,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明其自胃中而倒出,故曰翻胃也,均一吐也,而有上、中、下之分類。

數千年間,惟潔古老人,治吐而有上、中、下論,曰:上焦吐者主於氣,中焦吐者主於積,下焦吐者主於寒。故令今人有用香燥而治愈者,實寒氣使然也。

白話文:

食物進入食道,無法順利往下嚥,立刻吐出來,自己從食道轉動,所以稱為「噎」。膈指的是膈膜的「膈」,不是隔斷的意思。食物往下嚥到食道,到了膈膜之間,無法往下通過,便慢慢吐出來,從膈膜轉動,所以稱為「膈」。翻胃是指食物已經進入胃中,無法消化運化到胃的下部,有乾燥阻塞不通,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證明是從胃中倒出來的,所以稱為「翻胃」。這三種都屬於嘔吐,但根據嘔吐的位置,又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種。

數千年來,只有潔古老人在治療嘔吐時,有上、中、下的區分,他說:上焦吐,主要問題在氣;中焦吐,主要問題在積;下焦吐,主要問題在寒。所以現在有人使用香燥來治療嘔吐,實際上是寒氣導致的。

4. 反胃分辨

有損傷胃氣而吐者,有脾不運化而吐者,有中焦積熱者,有下焦虛寒者。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

白話文:

以上古文中提到的疾病治療方法:

  1. 有損傷胃氣而吐者:如果因為胃部受損而出現嘔吐的情況,應對症治療。
  2. 有脾不運化而吐者:若因脾胃功能失調導致嘔吐,需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改善。
  3. 有中焦積熱者:如出現中焦(即腹部)發熱、腹脹等症狀時,可使用清熱解毒藥物進行治療。
  4. 有下焦虛寒者:對於下焦(即腰部及腿部)寒冷、腰膝酸軟等情況,可以服用溫補腎陽的草藥或食物。

在診斷病情方面,根據脈搏強弱和麪色變化判斷病人的身體狀況: 5. 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搏強勁且有力的人通常表示其人體內火旺,應該用清熱降火的方法進行治療; 6. 脈小無力,當作寒醫:脈搏微弱且無力則表明病人可能患有陰虛或者寒邪侵入,需要用滋陰養血或散寒祛濕等方式進行治療;

最後還提到了面部顏色與疾病的關係: 7. 面色黃白而枯者為虛寒:面呈淡黃色並伴有乾燥脫皮等表現可能是由於體內陽氣不足導致虛寒症狀出現; 8. 面色紅赤而澤者爲實熱:面色潮紅並帶有光澤則說明患者體內的熱量過多,屬於實熱型病症。

5. 吞吐各別辨

吐酸者,吐出酸水,平時津液上升之氣,鬱滯清道,溫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如穀肉在器,得熱則易酸也。吞酸者,鬱滯日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

白話文:

吐酸的人是因為吐出了酸性的口水,這是因為平常口腔中的唾液會上升到喉嚨和氣管,而這些地方因爲鬱積了溼熱而導致溫度升高,所以會變成酸性味道,就像穀物或肉類放在容器裏受熱後容易變酸一樣。吞酸則是由於這種鬱積的情況持續時間較長,無法自行湧出來,而是停留在肺部和胃之間,既咳不出來又咽不下去。

6. 噁心分辨

胃有寒氣噁心者,嘔清水不濁,脈遲;胃有痰火噁心者,嘔酸水,煩渴,脈洪。

白話文:

如果胃裡有寒冷氣息導致噁心想吐的人,會嘔出清亮而不混濁的液體,且脈搏緩慢。而若胃中有痰和熱火引起噁心想吐的人,則會嘔出帶酸味的液體,感到口乾舌燥,且脈搏強大。

7. 癇與卒中痓病辨

叄症相因,但癇病僕時,口作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復發,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發者。若中風、中寒、中暑之類,則仆地無聲,醒時無涎沫,亦不復發。惟痙,病雖時發時止,然身體強直,反張如弓,不似癇病身軟作聲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三種症狀相互影響,但重點在於「癇病」。

癇病發作時,患者會以下列症狀表現:

  • 口作六畜聲: 嘴巴會發出像牲畜一樣的聲音。
  • 將醒時吐涎沫: 快要醒來的時候會吐口水。
  • 醒後復發: 醒過來後症狀又會重複出現。
  • 發作頻率: 有的患者連續好幾天都發作,有的患者一天發作三到五次。

與其他疾病的區別:

  • 中風、中寒、中暑: 患者會突然倒地,沒有聲音,醒來後也不吐口水,症狀也不會反覆出現。
  • 痙病: 雖然症狀也會時發時止,但患者身體會僵硬,反弓伸直,不像癇病患者身體柔軟,還會發出聲音。

總之,這段文字說明了癇病的典型症狀,並與其他類似疾病進行了區分,以便於辨證施治。

8. 腹痛分辨

痛而脹悶者多實,痛而不脹悶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實者多實,受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即悶者多虛;脈強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高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病在經者脈多弦大,病在藏者脈多沉微。

白話文:

疼痛伴隨脹感或悶感的,大多數是實證;疼痛但不伴隨脹感或悶感的,大多數是虛證。對按壓反應抗拒的,通常為實證;能被按壓到的,通常為虛證。喜歡熱食的,可能多是實證;容易受熱的,可能多是虛證。飽食後疼痛加重的,多是實證;餓時感到悶痛的,多是虛證。脈搏強勁、氣息粗重的,多是實證;脈搏虛弱、氣息少的,多是虛證。新發疾病且患者年齡較大的,多是實證;長期患病且患者年齡較高的,多是虛證。補益治療效果不佳的,多是實證;使用攻伐方法病情加重的,多是虛證。病在表經的脈象多為弦大,病在內臟的脈象多為沈微。

9. 腹痛各別辨

腸癰痛者,腹重而痛,身皮甲錯,繞臍生瘡,小便如淋。疝氣痛者,大腹脹,小腹急,下引睪丸,上衝而痛。痧症痛者,或大吐,或大瀉,上下絞痛,厥冷轉筋。陰毒痛者,爪甲青,面唇黑,厥逆嘔吐,身冷欲絕。積聚痛者,有形可按。痢疾痛者,後重逼迫。至於婦人腹痛,多有關於經水胎孕者,宜先審之。

白話文:

腸癰痛:腹部沈重且疼痛,全身皮膚表面如甲片般凹凸不平,肚臍周圍長出疹塊,尿液似於淋浴時流出。

疝氣痛:腹部膨脹,小腹緊繃,向下牽扯睪丸,向上引起疼痛。

痧症痛:可能會大吐或大瀉,上下部位劇烈疼痛,四肢冰涼,肌肉抽搐。

陰毒痛:指甲呈青色,臉和嘴脣變黑,四肢厥冷,出現嘔吐現象,全身感到寒冷,似乎要失去生命。

積聚痛:疼痛有形狀可觸摸。

痢疾痛:排便時有後重感,感覺被逼迫。

對於女性的腹痛,通常與月經、懷孕有關,應首先進行診斷。

10. 霍亂寒熱分辨

因寒者,不煩不渴,或吐利後,仍見煩渴,以津液外亡也。因暑者,大煩大渴,吐利清水,未吐利前,預見煩渴,以暑邪內擾故也。

白話文:

因為寒冷而引起的症狀,不會感到煩躁和口渴,或者在嘔吐和拉肚子之後仍然會有煩躁和口渴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裡的水分流失到外面去了。因為熱浪而引起的症狀,會非常地煩躁和口渴,並且會嘔吐出清色的水份,在沒有嘔吐和拉肚子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是由於熱浪侵入到了身體內部所造成的。

11. 癥瘕各別辨

癥者,徵也。以其有所徵驗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不能移動。瘕者,假也。假物而成,蠢動之形,如血鱉之類,中雖硬而聚散無常,且有活性,故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癥因傷食,瘕是血生,二症多見於臍下。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這段古文中醫文字在描述兩種不同的病症——「癥」和「瘕」。「癥」是指腹部內有一塊堅硬、固定的腫瘤;「瘕」則指像寄生物一樣能夠活動的病竈,它們會隨著時間上下左右地移動。

簡單來說:

  • 癥:固定不動的腫瘤;
  • 瘕:可以移動的病竈。

12. 痃癖痞異辨

痃在腹內,貼進臍旁,左右一條,筋脈急痛,有時而見。癖居兩肋,有時而痛,外不可見。痞居心下,滿悶壅塞,按之不痛,而無形跡。

白話文:

腹部內部有一條硬塊靠近肚臍旁邊,左或右一邊會感到疼痛和緊繃,偶爾出現。胸腔兩側也會有時候會感到疼痛,但外表看不見。胸口下方感覺像是阻礙物,讓人感到充滿、堵塞和不舒服,按下沒有疼痛感且無法看到任何痕跡。

13. 脹分虛實辨

腹脹堅硬,按之而痛者為實;按之不堅不痛者為虛。先脹於內,而後脹於外者為實;先脹於外,而後脹於內者為虛。小便黃赤,大便閉結為實;小便清白,大便溏瀉為虛。脈滑數有力為實;弦浮微細為虛。色紅氣粗為實;色枯氣短為虛。

白話文:

腹部脹滿且按壓時感到疼痛的,是實症;按壓時既不堅硬也不感到疼痛的,是虛症。腹部先在內部開始脹滿,然後向外擴展的,是實症;先在外部出現脹滿,然後向內部擴展的,是虛症。尿液呈黃色或赤色,大便乾結的,是實症;尿液清澈透明,大便稀軟的,是虛症。脈搏滑動、數次快速且力量強的,是實症;脈搏如琴絃般彈性、浮現於皮膚表面、微弱且細小的,是虛症。臉色紅潤、呼吸急促的,是實症;臉色枯萎、呼吸淺短的,是虛症。

14. 水分血分辨

婦人身腫,有水分、血分之殊。水分者,中州停濕,心下堅大,病發於上,先水腫而後經斷,治在中焦。血分者,血結胞門,臍下脹,病發於下,先經斷而後水腫,治在下焦。且血分之病,小便硬痛,手不可按,而水道清長,與脾虛之候,大腹柔軟,水道澀滯者各別,宜破瘀之劑。若屬懷孕,亦有氣遏水道而腫者,但宜順風安胎,俟產而腫自消。

白話文:

婦人身體腫脹,可分為水分和血分兩種情況。

水分腫脹:由於中焦(脾胃)積聚濕氣,導致心下(胸部)堅硬膨大。病症從上而下發展,先出現水腫,後出現經期停止。治療應以中焦為重點。

血分腫脹:由於血瘀阻礙胞宮(子宮)而致使臍下脹滿。病症從下而上發展,先出現經期停止,後出現水腫。治療應以下焦(腎膀胱)為重點。

此外,血分腫脹還伴隨著小便排泄困難、疼痛,按壓腹部時會感到疼痛,同時小便清長。這與脾虛導致的大腹柔軟、水道澀滯的情況有所不同,應以破瘀活血的藥物治療。

如果婦女懷孕,也可能因氣滯阻礙水道而導致腫脹,但應以順氣安胎的藥物治療,待產後腫脹自然消退。

15. 疝病分辨

疝必睪丸先痛,次連小腹,次攻胸脅,有自下而上之象。若小腸氣者,臍旁鉤痛,連及腰脊。膀胱氣者,腫脹溺澀,手按有聲。腎氣脹者,臍下繞身,撮急引痛,或連胯內。三症之發,必從腹而下及睪丸,有自上而下之象,其偏墜於腎者,惟睪丸為病,而無攻衝諸症。

白話文:

疝氣發作時,必先感到睪丸疼痛,接著疼痛會蔓延到小腹,再進一步攻向胸脅,呈現自下而上的症狀。若為小腸氣,則會在臍旁出現鉤狀疼痛,並連及腰脊。膀胱氣則表現為腫脹、排尿困難,用手按壓時有聲音。腎氣脹則會在臍下繞著身體疼痛,伴隨急促的抽痛,甚至延伸至胯部內側。這三種症狀的發作,必定從腹部開始,向下蔓延至睪丸,呈現自上而下的症狀。但若單純是腎氣不足導致的偏墜,則只會出現睪丸的病症,而沒有其他部位的攻衝症狀。

16. 腸鳴分辨

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此寒濕之患。然亦有火勢攻衝,搏擊水氣而鳴者,兼腹痛,暴注下迫,肛門濕滯,小水色黃,非若濕症之腹不痛也。

白話文:

當溼氣過重時會形成五種不同的排便狀況(即「五洩」),大便就像打雷一樣快速排出體外,這就是寒溼病害所造成的。然而也有因為熱力攻擊、撞擊水分而造成聲音的情況,同時伴隨著腹部疼痛和突然大量排便,以及肛門周圍溼潤感,尿液呈黃色等症狀,這些都與溼病症狀不同,不會出現腹部疼痛。

17. 完穀分辨

完穀不化,其因有四:曰氣虛,曰胃寒,曰胃火,曰胃風。夫氣虛胃寒,固不能傳化矣。火者,火性急速,傳運失常,即邪熱不殺穀也。至於胃風者,肝風傳脾,土受其克,不能變化,名為飧泄,乃五泄之一也。

白話文:

食物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四種:一是氣虛,二是胃寒,三是胃火,四是胃風。如果人體內的氣力不足或脾胃寒冷,自然就不能正常地進行消化作用了。而如果是因為胃中有火,由於火性的特點是快速急躁,因此會使消化系統失去正常的運作功能,也就是說邪熱無法消滅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對於胃風來說,則是由於肝臟的風邪傳染到脾臟,使得土地受到剋制,不能夠轉換和改變食物,這種情況被稱為飧洩,也是五種拉肚子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