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論汗法
挾熱者,皆清涼發汗;挾寒者,皆以溫經發汗;傷食者,則宜消導發汗。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麻黃湯(桂枝、杏仁、甘草、麻黃)。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香蘇散(香附、紫蘇、陳皮、甘草)。又東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開花,少霜雪,人稟常弱,腠里空疏,凡用汗藥,只須對症,不必過重。
予常治傷寒初起,專用香蘇散加荊、防、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愈,甚則兩服,無有不安。而麻黃峻劑,數十年來,不上兩餘,可見土地不同,用藥迥別。其有陰虛陽虛,挾寒挾熱,兼食而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師古人用藥之意,而未曾盡泥其方,隨時隨症,酌量處治,往往有驗,此皆已試之成法,而與炘世共白之。所以拯災救患者,莫此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陽之病,淺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症在太陽,而發散陽明,已隔一層;病在太陽、陽明,而和解少陽,則引賊入門矣。假如病在二經,而專治一經,已遺一經;病在三經,而偏治一經,即遺二經矣。假如病在一經,而兼治二經,或兼治三經,則邪過經矣。況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
葛根專主陽明,柴胡專主少陽,皆的,當不易之藥。至於九味羌活乃兩感熱症(九味羌活湯潔古解表道劑:羌活、防風、細辛、蒼朮、白芷、川芎、黃芩、生地、甘草、生薑、蔥頭)。三陽三陰並治之法,初非太陽一經故也。又柴葛解肌湯(柴葛解肌湯:柴胡、葛根、芍藥、黃芩、白芷、羌活、生薑、大棗、石膏、甘草、桔梗)。乃治春溫夏熱之症,自里連表,其症不惡寒而口渴。
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傷風自汗,用桂枝湯(桂枝湯<仲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傷暑自汗則不可用。若誤用之,熱邪愈盛,而病必增劇。若於暑症而妄行發散,復傷津液,名曰重暍,多致不救。古人設為白朮防風例以治風,設益元散(益元散:滑石、甘草、硃砂)。
香薷飲(香薷飲:香薷、扁豆、厚朴。)以治暑。俾不犯三陽禁忌者,良有以也。又人知發汗退熱之法,而不知斂汗退熱之法,汗不出則散之,汗出多則斂之。斂也者,非五味、酸棗之謂,其謂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斂耳。譬如風傷衛,自汗出者,以桂枝湯和衛營,祛風邪而汗自止。
若熱邪傳裡,令人汗出者,乃熱氣熏蒸,如釜中炊煮,水氣旁流,非虛也,急用白虎湯清之(白虎湯<仲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若邪已結聚,不大便者,則用承氣湯下之(大承氣湯:芒硝、枳實、大黃、厚朴)。熱氣退而汗自收矣。此與傷暑自汗略同。若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開行之一法。
白話文:
發熱的病症,如果是夾帶熱邪,就用清涼的藥物來發汗;如果是夾帶寒邪,就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汗;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引起的,就應該用消食導滯的藥物來發汗。感受病邪較重而且體質強壯的人,發汗的藥物劑量應該用重一些,可以用麻黃湯(包含桂枝、杏仁、甘草、麻黃)。感受病邪較輕而且體質虛弱的人,發汗的藥物劑量應該用輕一些,可以用香蘇散(包含香附、紫蘇、陳皮、甘草)。另外,東南地區的氣候跟西北地區不同,冬天也開花,很少有霜雪,人們的體質通常比較弱,皮膚腠理也比較疏鬆,所以用發汗藥時,只要對症就好,不必用太重的劑量。
我常常治療剛開始發病的傷寒,只用香蘇散再加荊芥、防風、川芎、秦艽、蔓荊子等藥,一副藥就好,嚴重一點的,吃兩服也好了,沒有不好的。而麻黃這種峻猛的藥方,我幾十年來,很少用到超過兩次,可見不同的地區,用藥的差別很大。如果有陰虛、陽虛、夾寒、夾熱,又兼有飲食問題而引起的病症,就按照前面說的方法治療。但是要學習古人用藥的用意,而不是完全照搬他們的藥方,要根據當時的狀況和症狀,斟酌使用藥物,常常會有效果,這些都是我實驗過的方法,現在跟大家說明。所以說要救治病人,發汗的方法是相當重要的,這就是發汗的道理。
而且,三陽經的病症,有淺有深,治療的順序也要講究。如果病症在太陽經,卻用發散陽明經的藥,就隔了一層;如果病症在太陽經和陽明經,卻用和解少陽經的藥,就等於引狼入室了。如果病症在兩條經絡,卻只治療一條經絡,就遺漏了另外一條;如果病症在三條經絡,卻只治療一條經絡,就遺漏了另外兩條。如果病症在一條經絡,卻兼治兩條或三條經絡,就會讓邪氣竄到其他經絡。況且,太陽經沒有汗,用麻黃湯效果最好;太陽經有汗,用桂枝湯比較適合。
葛根主要治療陽明經的疾病,柴胡主要治療少陽經的疾病,這些都是確切有效的藥。至於九味羌活湯,是用來治療同時感受寒熱的病症,這個藥方可以同時治療三陽經和三陰經的病症,不只是治療太陽經的疾病而已。另外,柴葛解肌湯是用來治療春天溫病和夏天暑熱的病症,這種病症是從身體內部連帶到體表,症狀是不怕冷,但是口渴。
如果是剛感受風寒,怕冷而且不口渴,就不適合用柴葛解肌湯。另外,如果是感冒後自汗,可以用桂枝湯;如果是中暑後自汗,就不能用桂枝湯。如果誤用了,熱邪會更加嚴重,病情也會加劇。如果對中暑的病人妄用發散的藥物,反而會損傷津液,這種情況叫做重暍,往往會導致死亡。古人設立白朮防風的藥方來治療風邪,設立益元散來治療暑熱,設立香薷飲來治療暑濕,就是為了避免觸犯三陽經的禁忌,這是很有道理的。而且人們只知道發汗退熱的方法,卻不知道收斂汗液退熱的方法。不出汗的時候,要用藥發散;出汗太多的時候,要用藥收斂。所謂收斂,並不是指用五味子、酸棗仁這種藥,而是指生病有原因,出汗有理由,只要治療得當,汗自然就會停止。例如,風邪侵襲衛氣,導致自汗,就用桂枝湯來調和衛氣和營氣,驅除風邪,汗自然就停止了。
如果是熱邪傳入體內,導致出汗,是因為熱氣熏蒸,就像鍋裡煮飯,水蒸氣往外冒一樣,並不是虛弱,應該趕快用白虎湯來清除熱邪。如果邪氣已經結聚,導致大便不通暢,就要用承氣湯來通便。熱氣退了,汗自然就會停止。這種情況跟中暑自汗有點類似。如果是暑熱損傷氣,屬於虛邪,就只能用清補和開泄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