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勞有陰陽辨
陽病口乾舌瘡,咽痛聲啞,能嗜滋味,五心煩疼,小便黃赤,大便燥結,用甘涼氣藥。陰病胃逆噁心,飲食雖化,痰淡白色,四肢懈惰,小便常多,大便溏泄,用甘溫氣藥佐血藥。又有嗽痰仰臥不得者,必陰陽俱病也。
白話文:
當人有口腔潰瘍、喉嚨疼痛、聲音沙啞等症狀時,如果還伴有口渴、手腳發熱、尿液黃色且混濁、排便困難或硬結的情況,可以使用性質偏寒涼的草本植物來治療。而如果有反胃嘔吐、食物消化不良、痰液呈淡白色、四肢無力疲倦、尿量增多以及稀軟的大便等情況,則應該使用性質偏暖和的草本植物配合血液調理的藥物來治療。另外,有些人咳嗽咳出的痰液讓他們躺下後無法呼吸,這可能是因為身體同時存在著陰陽兩方面的疾病。
2. 虛分脾腎辨
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藏六腑,莫能外焉。以水為萬物之源,無形之本,土為萬物之母,有象之基,二臟安和,一身皆治。故救腎者,必本乎陰血,血主濡之,血屬陰,主不陷,虛則上升,當斂而抑(六味等。六味丸:熟地、丹皮、淮藥、澤瀉、茯苓、山萸肉)。
救脾者,必本乎陽氣,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四君等)。故邵氏曰:死生之機,升降而已。
白話文:
婦女虛弱,不只是氣虛,也可能是血虛,影響五臟六腑,無一倖免。水是萬物的源頭,是無形的根本,土是萬物的母親,是有形的基礎,這兩臟調和,全身就能康復。所以補腎要從陰血下手,血滋潤身體,屬陰,不往下墜,虛則往上走,要收斂抑制(例如六味丸,裡面有熟地、丹皮、淮藥、澤瀉、茯苓、山萸肉)。
補脾要從陽氣下手,氣溫暖身體,屬陽,往上走,虛則往下墜,要提升舉揚(例如四君子湯)。因此邵氏說:生死關鍵,就在升降之間。
3. 發熱作止辨
夫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內傷寒熱,間作不齊,此特論其常耳。然外感初起似瘧狀,發有作止,此邪氣尚淺,而未能混淆正氣,故乍離乍合,脈必至數有力,仍當解散。更有內傷勞倦,似陽明白虎,發熱晝夜不減,此氣血兩虛,故亦齊作無間,脈必重按無力,仍當溫補。
白話文:
外感引起的寒熱,會持續不斷地出現;而內傷引起的寒熱,則會間歇不規則。這是說一般情況下,外感和內傷的寒熱表現不同。但也有外感初期,症狀類似瘧疾,發作有停有止,這是因為邪氣尚淺,還沒有完全擾亂正氣,所以表現出忽發忽止的狀態,脈象會比較快而有力,需要用散寒解表的方法治療。還有一些內傷勞累導致的發熱,症狀類似陽明經的「白虎」症,發熱晝夜不減,這是因為氣血兩虛,所以表現出持續不斷的發熱,脈象按下去會很弱,需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4. 晝熱夜熱辨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偏勝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是陽氣下陷於陰中也。晝則發煩熱燥,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更有晝熱陽虛,口中無味,病責之胃,宜甘溫補氣。暮熱陰虛,口中有味,病責之腎,宜甘寒滋陰。
白話文:
1.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偏勝於陽分也。
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氣過於旺盛,偏向於陽分所致。
2.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是陽氣下陷於陰中也。
白天安靜,晚上發熱,這是陽氣下降,陷入陰分所致。
3. 晝則發煩熱燥,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
白天感到燥熱煩躁,晚上也同樣發熱煩躁,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所致。
4. 更有晝熱陽虛,口中無味,病責之胃,宜甘溫補氣。
有些情況是白天發熱,但屬於陽虛,口中無味,病症在於胃,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補氣。
5. 暮熱陰虛,口中有味,病責之腎,宜甘寒滋陰。
有些情況是傍晚發熱,屬於陰虛,口中會有異味,病症在於腎,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陰。
5. 三焦發熱辨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在下焦,便閉溺赤。
白話文:
當熱氣出現在上胸部時,喉嚨會感到乾燥且口腔有潰瘍現象;當熱氣出現在胸腔中部時,心中會感到煩躁且口渴;當熱氣出現在下腹部時,排便困難且尿液呈紅色。
6. 虛熱實熱辨
胸悶而噁心,引飲便實者,實熱也。胸爽而少食,自汗短氣者,虛熱也。
白話文:
胸部感到悶堵且有想吐的感覺,同時口渴大便硬結,這是因為身體裡有實火引起的症狀;如果胸部沒有悶堵感但吃不下多少東西,並且常常出汗、呼吸不順暢,這就是因為身體虛弱所造成的熱病了。
7. 表熱裡熱辨
有表症而身熱者,外感表熱也。無表症而身熱者,內傷裡熱也。
8. 氣熱血熱辨
氣分虛熱者,用甘溫以除熱。蓋大熱在上,大寒必伏於內,用甘溫以助地氣,使真氣旺而邪火息熄。血分虛熱者,用甘寒以勝熱。蓋陰火浮於外,必真陰竭於內,用甘寒以補腎,使真水充而虛焰潛滅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有虛熱症狀,可以使用甜味且性溫的食物或藥物來消除熱氣。因為太過炎熱會出現在上面,內部就會藏著寒冷,所以可以用甜味且性溫的食物或藥物來幫助大地之氣,讓真正的元氣旺盛,邪惡的火氣平息。如果有血液方面的虛熱問題,則可以使用甜味且性冷的食物或藥物來消退熱氣。因為外面的陰火強烈,代表內部的真正陰液已經耗盡了,因此需要用甜味且性冷的食物或藥物來滋養腎臟,讓真正的水分充足,虛弱的火焰就能慢慢消失。
9. 真熱假熱辨
真熱則發熱惡寒,脈數有力,按之有實,煩躁口渴,大便燥,小便赤澀,或利臭積,發言壯厲,不欲近衣者是也。在表者散之,在裡者瀉之,假熱亦發熱,惡寒而足必不熱,脈大而虛,按之微弱,身雖熾熱而不燥不渴,或見虛狂而項之即止,終不及高聲詈罵者也。《經》曰:寒熱有真假,治法有逆從,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真實的熱症,就會發熱畏寒,脈搏跳動頻繁有力,按壓時感覺脈搏堅實,患者感到煩躁口渴,大便乾燥,小便赤紅澀痛,或小便臭穢積滯,說話聲音洪亮有力,不願意靠近衣物。這便是真熱的症狀。如果熱邪在表層,就應該用辛涼解表的方法散寒;如果熱邪在裡,就應該用苦寒清熱的方法瀉熱。
假熱也可能引起發熱,但患者畏寒而足部卻不發熱,脈搏雖然較大,但按壓時卻虛弱無力,身體雖然熾熱,但並不乾燥口渴,或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但只會輕微呻吟,不會高聲罵人。
《傷寒論》中說:「寒熱有真假,治法有逆從」,這就是指真熱和假熱的辨證論治方法。
10. 假熱有二辨
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去復來,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熱動復止,倏往倏來,時作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又寒之不寒,責腎之虛,寒之不入,責腎之少火。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穀食不入,此為氣不疏通,壅而為實也。有病熱脈數,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此陰盛格陽,內真寒而外假熱,陰症似陽也。
病熱忽寒,手足俱冷,按之脈來鼓擊於指下,有者此陽盛拒陰,外假寒而內實熱,陽症似陰也。(從脈不從症。)
白話文:
如果發燒很嚴重,用寒涼的方法卻不見效,就說明體內缺水。如果發燒退了又反复出現,白天明顯晚上消退,晚上明顯白天消失,隨著季節變化而改變,說明體內虛火不足。如果發燒忽來忽去,時而發作時而停止,也是說明體內缺水,應該滋補腎氣。
另外,如果寒涼療法不奏效,說明腎氣虛弱,寒涼療法難以深入,說明腎陽不足。有些情況下,用寒涼療法治療熱證,反而導致患者食慾不振,這是因為氣血不流通,導致氣機壅塞,表現為實證。
有些患者發燒脈搏快,但按之脈搏不充實,反而像擊打指尖一樣,這是陰氣盛而陽氣被阻,內部真寒而外部假熱,陰證表現為陽證的現象。
還有些患者,發燒突然轉寒,手腳冰涼,按脈搏卻充實有力,像擊打指尖一樣,這是陽氣盛而拒絕陰氣,外部假寒而內部實熱,陽證表現為陰證的現象。這種情況下,應該根據脈象而不是表面症狀進行治療。
11. 疸兼雜症辨
黃疸初起,多兼雜症。如風症色黃帶青;寒症色黃帶黯;暑症色黃帶赤;瘀血發黃,喜妄如狂,溺清便黑;食積發黃,惡食噫氣,胸滿腹脹。又有瘀熱入心發黃者,痰火入肺發黃者,不拘外感內傷,拂鬱不舒,皆能成疸。
白話文:
黃疸初期常伴有其他病症。例如風病皮膚呈黃綠色;寒病皮膚呈暗黃色;暑熱病皮膚呈現黃紅色;淤血引起的黃疸會有癲狂症狀和尿液清澈、大便黑色的情況;食物積滯導致的黃疸則會有食慾不佳、打嗝放屁以及胸部飽脹、腹部膨脹的症狀。還有因體內鬱熱進入心臟而引起黃疸的情況,或是因爲痰火進入肺部而導致黃疸的問題。無論是外部感染還是內部損傷,情緒壓抑或不舒服都可能導致黃疸的發生。
12. 痓癇有別辨
病發身軟,時醒者為癇,身強直,角弓反張,不醒為痙。
13. 頭風分辨
血虛者,朝輕夕重;氣虛者,朝重夕輕。風熱痛者,遇熱則發;風濕痛者,陰雨則甚。濕痰痛者,綿密無間,眩暈吐逆;火鬱痛者,喜暖畏光,面赤口渴。
白話文:
血液不足的人(即血虛),症狀在早上較輕晚上較嚴重;元氣不足的人(即氣虛),症狀在早上較嚴重晚上較輕微。因風邪和熱邪引起的疼痛(即風熱痛),會因為溫度升高而加重;因風邪和溼邪引起的疼痛(即風濕痛),在下雨天或潮溼環境下更為嚴重。因溼邪和痰邪引起的疼痛(即溼痰痛),症狀持續不斷且與眩暈、嘔吐等症狀相關聯;因火邪阻滯引致的疼痛(即火鬱痛),患者喜歡保暖但害怕強烈光照,面部泛紅且感到口渴。
14. 咽喉虛實辨
實火,因過食煎炒,熱毒蘊積,胸膈不利,煩渴便閉;虛火,因七情勞欲,氣虛火炎,咽膈乾燥,二便如常。
白話文:
實際上,如果因為吃太多油炸或高溫烹調的食物而導致熱毒素在身體內累積,可能會出現胸部不適、口渴和排便困難等症狀。另一方面,如果由於情緒波動或疲倦等原因造成氣血不足,則可能出現喉嚨乾燥但其他方面正常的症狀。
15. 喘分虛實辨
虛者,氣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硬。
16. 短氣分辨
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續,出多入少,名曰短氣。短氣者,氣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氣,粗奔迫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的氣不足,他的呼吸會很困難,呼出去和吸進來的空氣不能順利地連接在一起,出來得多進入得少,這叫做「短氣」。「短氣」是因為氣虛、力量薄弱,不像哮喘病人的氣息那樣急促而強烈。
17. 哮喘分辨
哮以聲音言,喘以氣息言。又喘促而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
白話文:
哮喘是以聲音來描述的,呼吸困難是根據呼吸時的情況來說的。如果呼吸急促且喉嚨裡發出像水雞一樣的聲音,那就是哮喘;如果是呼吸短促而且無法正常吸氧,那就叫做呼吸困難。
18. 血分浮沉辨(有三種)
血吐水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色赤如太陽之紅者,腎血也。各隨見症而參之。
白話文:
血液從口中吐出,如果漂浮在水中的是肺部出血;下沈的是肝臟出血;半浮半沈的是心臟出血。顏色像太陽一樣鮮紅的是腎臟出血。要根據出現的不同症狀來判斷是哪個器官出血。
19. 吐衄咳咯血辨(有四種)
吐血出於胃,吐行濁道;衄血出於經,衄行清道,喉與咽二者不同也。蓋經者走經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火性急速,故隨經直犯清道而出於鼻,其不出於鼻者,則挾火凌金,滲入肺竅而出於咽,為咳咯也。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於胃中,胃氣有傷,不能攝血,故令人嘔吐,從嘔而出於口也。
白話文:
吐血源自胃,由濁道排出;鼻出血則源自經脈,由清道排出,喉嚨和咽喉並非同一處。這是因為經脈中的血液循行而不停留在固定位置,隨著氣血流動,火氣旺盛,快速沿著經脈直衝清道,從鼻腔排出。若未從鼻腔排出,則火氣灼傷肺金,滲入肺部,從咽喉排出,稱為咳血。胃中則儲存著營血,固定不流動,當胃氣受損,無法約束血液時,就會導致嘔吐,從口中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