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醫門八法
論病之源,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蓋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病變雖多,而法歸於一,此予數十年來,心領神會,歷試而不謬者,盡見於八篇中矣。學者誠熟讀而精思之,於以救濟蒼生,亦未必無小補云。
白話文:
對於疾病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總結為「內傷」與「外感」兩大類;而對於病情的性質描述,則可用「寒」、「熱」、「虛」、「實」、「表」、「裡」、「陰」、「陽」這八個字全面概括。至於治療疾病的策略,則涵蓋了「發汗」、「調和」、「瀉下」、「消除」、「催吐」、「清熱」、「溫熱」、「補養」等八種主要方法。因為在任何一種方法中,都能找到其他七種方法的影子;而在這八種方法中,又能衍生出更多的變化。儘管疾病變化萬千,但其治療原則始終歸於這八法之中。這是我在數十年間,通過深刻理解與多次實踐驗證,最終明確並詳細闡述於這八篇文章中的理論。若學者能深入研究,用心揣摩,用於拯救眾生,必將有所裨益。
3. 論汗法
汗者,散也。《經》云: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是也。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然有當汗不汗之誤人者;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誤人者;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不辨其藥,知發而不知斂以誤人者。是不可以不審也。
何則?風寒初客於人也,頭痛,發熱而惡寒,鼻寒,身重而體痛,此皮毛受病,法當汗之。若失時不汗,或汗不知法,以致腠理閉塞,營衛不通,病邪深入,流傳經絡者,有之,此當汗不汗之過也。
亦有頭痛發熱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無力,鼻不塞,身不重,脈來虛弱,此內傷元氣不足之症;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熱晡熱,脈細數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晡漸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痰厥逆,濕淫腳氣,內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症。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症百出也。
所謂不當汗而汗者,此也。若夫症在外感應汗之例,而其人臍之左右上下或有動氣,則不可以汗。《經》云: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水即吐。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則氣上衝,正在心中。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疼,目暈,食入則吐,舌不得舒。
又脈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而譫浯。又少陰症,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則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耳目,或從口鼻出者,此為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少陰中寒,不可發汗,汗則厥逆,蜷臥不能自溫也。又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也。
又諸亡血家不可汗,汗則直視,額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則便血。瘡家不可汗,汗則痙。又傷寒病在少陽不可汗,汗則譫妄。又壞病虛人,及婦人經水適來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變症百出矣,所謂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者此也。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則將聽之乎。
是有道焉,傷寒賦云:動氣理中去白朮,是即於理中湯(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炙草)。去朮而加汗藥,保元氣而除病氣也。又熱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黃石膏之例,有葛根黃芩黃連之例,是清涼解表法也。又太陽症,脈沉細;少陰症,反發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之例,是溫中解表法也。
又少陽中風,用柴胡湯加桂枝(小柴胡湯: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大棗)。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陽虛症、東垣用補中湯加表藥(補中益氣湯:人參、白朮、當歸、黃耆、甘草、陳皮、升麻、柴胡)。陰虛者,丹溪用芎歸湯加表藥,其法精且密矣。總而言之,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汗;一切陰虛者,皆宜養陰發汗。
白話文:
論汗法
汗,就是讓身體散發熱氣。古籍記載:「邪氣停留在皮膚毛髮之間,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排出邪氣。」又說:「身體像燒紅的炭一樣,發汗就能讓熱氣散去。」然而,汗法的使用卻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稍有不慎就會誤事。例如:該發汗時卻沒有發汗;不該發汗時卻發汗;該發汗卻不應該發汗,卻偏偏胡亂發汗;該發汗卻找不到正確的方法發汗;即使發汗了,卻沒有掌握發汗的規律,不懂得辨別藥物,只知道發汗卻不知道收斂,這些都會誤事。所以,我們必須謹慎小心。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風寒剛侵入人體時,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寒、鼻塞、身體沉重、肌肉疼痛等症狀,這是風寒邪氣停留在皮膚毛髮之間,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錯過時間不發汗,或者發汗方法不對,就會導致毛孔閉塞,氣血運行不暢,病邪深入經絡,這都是因為該發汗時沒有發汗造成的錯誤。
也有些情況,雖然頭痛發熱的症狀與傷寒相似,但病人卻感到倦怠乏力,鼻孔不塞,身體不沉重,脈象虛弱,這是由於體內元氣不足;還有些病人是因為操勞過度,縱慾傷身,導致腎陰虧損,內熱鬱積,脈象細數無力;還有些病人是因為飲食積滯,胸膈脹滿,吞酸噯氣,傍晚時分熱感加重,氣短,脈象緊;還有些病人是寒痰阻肺,濕邪下注,內外癰腫,瘀血阻滯,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等症,這些情況雖然都有寒熱症狀,看起來與外感風寒相似,但實際上完全不同,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法,就會導致病情變化多端。
這就是不該發汗卻發汗的錯誤。如果遇到外感風寒應該發汗的情況,但病人臍周圍有氣機異常的表現,就不能發汗。《經》書上說:「氣機異常在右側,不能發汗,否則會流鼻血、口渴、心煩,喝水就吐。」「氣機異常在左側,不能發汗,否則會頭暈,汗出不止,肌肉抽搐。」「氣機異常在上,不能發汗,否則氣逆衝上,直衝心臟。」「氣機異常在下,不能發汗,否則汗出不多,心煩意亂,關節疼痛,頭暈目眩,吃東西就吐,舌頭伸不出來。」
此外,如果脈象沉,咽喉乾燥,病情已經深入內臟,發汗就會導致津液大量流失,大便困難,神志不清。還有少陰症,如果沒有汗卻強行發汗,就會導致血液運行紊亂,不知道從哪裡流出,可能從耳朵眼睛,也可能從口鼻流出,這是下焦虛寒,上焦耗竭,難以治療的。少陰症患者如果體內陽氣不足,就不能發汗,否則會導致厥逆,蜷縮著身體不能自己保暖。寸脈虛弱的病人不能發汗,否則會耗損陽氣;尺脈虛弱的病人不能發汗,否則會耗損陰液。
還有各種出血性疾病的病人不能發汗,否則會眼睛直視,前額凹陷。尿路感染的病人不能發汗,否則會便血。皮膚潰瘍的病人不能發汗,否則會抽搐。傷寒病邪停留在少陽經的病人不能發汗,否則會神志不清。體虛衰弱的病人,以及婦女月經期間的病人,都不可以發汗,如果胡亂發汗,病情就會變化多端。這就是該發汗卻不應該發汗,卻偏偏胡亂發汗,而導致誤治的例子。那麼,對於病情既不能發汗,又不能不發汗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是有方法的。《傷寒論》中說:理中湯去掉白朮,這就是理中湯的加減應用(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去掉白朮而增加發汗的藥物,就能保住元氣,去除病邪。如果熱邪已經進入內臟,而表證還沒有解除,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有麻黃石膏湯,葛根黃芩黃連湯,這是清熱解表的方法。如果太陽經證脈象沉細;少陰經證卻出現發熱的情況,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是溫中解表的方法。
少陽經中風,可以用柴胡湯加桂枝(小柴胡湯: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大棗),這是調和解表的方法。陽氣虛弱的病人,李東垣用補中益氣湯加發汗的藥物(補中益氣湯:人參、白朮、當歸、黃耆、甘草、陳皮、升麻、柴胡)。陰虛的病人,朱丹溪用芎歸湯加發汗的藥物,這些方法都非常精妙。總而言之,凡是一切陽虛的病人,都應該採用補中益氣並發汗的方法;一切陰虛的病人,都應該採用滋陰養陰並發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