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虛火實火辨
大約實火之熱,日夜無間,口渴能飲,大便堅閉,然實火亦有日晡潮熱者,如外感陽明裡症是也。亦有大便泄瀉者,如暑濕氣食之症也。虛火之熱,向夜潮熱,口燥不飲,大便不閉。然虛火亦有晝夜俱熱者,如氣血兩虛之證也。亦有大便乾燥者,如產後、病後及勞弱、血枯便燥是也。當合兼症脈息辨之。
白話文:
實火
的熱症,日夜不停,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燥難解。不過,實火也有在下午出現潮熱的,比如外感陽明裡證就是這樣。也可能出現大便稀瀉的情況,比如暑濕氣食導致的症狀。
虛火
的熱症,則是在晚上出現潮熱,口乾卻不想喝水,大便不燥結。不過,虛火也有晝夜都感到熱的情況,比如氣血兩虛的表現。也可能出現大便乾燥的情況,比如產後、病後以及體虛、血虛導致的便秘。
要診斷實火、虛火,必須結合其他症狀、脈象、呼吸等因素綜合判斷。
2. 火升有三辨
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氣從湧泉穴起者,虛之甚也。要知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覺冷者,非真冷也,乃火極似水耳。
白話文:
當氣從身體左側升起時,可能是因為肝臟過於燥熱;如果氣從肚臍下方升起,則可能表示陰部有炎症;而若氣從湧泉穴(腳底)升起,代表身體非常虛弱。要知道,這些上昇的氣是由肝臟發出,夾帶著炎熱的能量,即使自己感覺到寒冷,並不是真的冷,而是因為火勢太強烈,看起來像冷水一樣。
3. 虛火有五辨
有勞倦內傷,身熱無力,為氣虛火者。有失血之後,陰分轉劇,為血虛火者。有遇事煩冗,心火焦灼,為陽強病者。有房室過度,腎水不足,陽光上亢,為陰虛火者。有勞弱病後,吐瀉脫元,上熱下寒,為陽虛火者。
白話文:
-
有因勞累過度,導致體溫升高但無力氣,這通常被認為是氣虛火症狀。
-
有在大量出血後,陰性元素變得更加嚴重,這可能是血虛火的表現。
-
有在處理繁重事情時,心神焦慮,這可能表示陽氣過旺的病症。
-
有因房事過度,導致腎水不足,陽氣上昇,這可能為陰虛火的表現。
-
有在勞累後疾病,加上嘔吐、腹瀉等,造成元氣流失,出現上部熱、下部冷的情況,這是陽虛火的特徵。
4. 鬱火有三辨
有平素內熱,外感風寒,腠理閉塞而為鬱熱者。有恚怒不發,謀慮不遂,肝風屈曲而為鬱火者。有胃虛食冷,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四肢發熱,捫之烙手而為火鬱症者。
白話文:
有的人平常就有身體內部的熱,又感染了風寒,皮膚和汗腺被封住無法排泄而出,導致體內熱氣堆積。有的人因為生悶氣、煩惱未得到解決,使得肝臟中的風邪彎曲扭結而成燥熱的火氣。還有的人脾胃功能較弱,吃了冰冷的食物後抑制了腸胃的功能,在脾土中阻礙了陽氣運行,造成四肢發燒,摸起來像燙傷一樣的手掌。這些都是因各種原因引起的體內火氣過盛的情況。
5. 痰病分辨
痰症初起,停留中焦,頭痛寒熱類外感表症,久則停於脾肺,潮熱咳重,類內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類風家痹症,但痰病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或細為異。
白話文:
當痰症剛開始出現時,停留在身體中部,會有頭痛、發冷發燒等像感冒一樣的症狀;時間久了之後,就會在脾胃和肺部堆積,造成間歇性的高溫和嚴重咳嗽,像是因為內部受損而引起的陰虛火旺症狀。另外,如果痰液流入四肢關節,也會引起疼痛,就像風濕性關節炎那樣;但是痰病症狀通常會伴隨著胸部脹悶、食慾下降,皮膚顏色正常,脈搏輕浮或者微弱的情況,這些都是與其他疾病的差別所在。
6. 飲與痰辨
飲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腸胃之液,自內而生,其初各別,其後同歸,故積飲不散,亦能變痰,是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化也。若其外出,則飲形清稀,痰形稠濁,又不同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飲」和「痰」兩種病症。「飲」是指從外面進入人體的水分囤積在身體裡;「痰」是由於腸胃中的液體堆積而成,在體內產生。「飲」和「痰」最初是有區分的,但最後都導致相同的結果:如果長期有「飲」症,也可能會轉變成「痰」症。「飲」表現出較稀薄的狀態,而「痰」呈現出黏稠混濁的樣子。
7. 失精脫營辨
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病從內生。其先富後貧而病,曰失精。先貴後賤而病,曰脫營。外症身漸瘦,無精神,又有鬱結在脾,不思飲食,午後發,酉戌時止,或煩悶渴嘔,或坐臥呆癡,喜向暗處,婦人經少,男子溺澀,皆郁病也。更有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圖,過於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因而內熱,亦郁病也。宜歸脾湯隨症調之。
白話文:
飲食起居,過度歡樂或過度憂愁,一開始快樂,後來卻陷入痛苦,都會損傷精氣,疾病由此而生。
如果先富有後貧窮而生病,稱為失精;如果先尊貴後卑微而生病,稱為脫營。
外在症狀是身體逐漸消瘦,沒有精神,而且脾胃鬱結,不思飲食,下午發病,酉戌時(下午五點到七點)停止,或者煩躁、口渴、嘔吐,或者坐臥呆滯,喜愛待在陰暗處,婦女經期減少,男子小便困難,這些都是鬱病。
另外,有些失去名利的人,有志向想要有所作為,過於勞累,形氣衰弱,穀氣不足,上焦不通暢,下脘(胃部)不通,胃氣熱,熱氣熏灼胸中,因而內熱,也是鬱病。
建議服用歸脾湯,依症狀調整藥方。
8. 脾胃受病辨
飲食勞倦,則傷脾胃。故有勞倦受傷者,有飲食受傷者,有勞倦後繼以食傷者,有食傷後加以勞倦者。大抵勞役傷脾者,心口按之不痛。飲食傷脾者,心口按之刺痛。又食傷則其症初寒,後變鬱熱者多,勞倦則其症初起,後變虛寒者多,故《經》曰:始受熱中,未傳寒中。即是謂歟。
白話文:
飲食過度勞累,就會傷害脾胃。因此,有因勞累而受傷的,有因飲食而受傷的,有先勞累後又因飲食而受傷的,也有先飲食不當後又勞累的。總的來說,勞累傷脾者,按壓心口部位不會感到疼痛;飲食傷脾者,按壓心口部位則會感到刺痛。
此外,飲食不當引起的病症,通常初期會感到寒冷,之後會轉變為鬱熱;而勞累引起的病症,通常初期會感到正常,之後會轉變為虛寒。所以《經》上說:「開始受熱,尚未傳到寒冷。」就是指這點吧。
9. 脾胃變病辨
脾屬陰,主濕化,胃屬陽,主火化。傳在脾者,陰不配陽,而胃獨旺,則為濕熱之病。如癰腫、瘡瘍、食㑊、黃疸、消渴、肉痿、噎膈、痰火、食少之類是也。傷在胃者,陽不配陰,而脾陰獨滯,則為寒濕之病,如身重肢麻,面黃浮腫,痞脹噫氣,倦怠積塊,瀉痢之類是也。又,不能食者,病在胃,能食而不能化者,病在脾。
白話文:
脾臟屬於陰性,主司濕氣的轉化,胃臟屬於陽性,主司火氣的轉化。當脾臟功能失調時,陰陽失衡,脾臟的陰氣不足,而胃臟的陽氣獨盛,就會導致濕熱之病。例如癰腫、瘡瘍、食慾不振、黃疸、消渴、肌肉萎縮、噎膈、痰火、食量減少等等。
當胃臟功能失調時,陽氣不足,脾臟的陰氣獨自停滯,就會導致寒濕之病,例如身體沉重、四肢麻木、面色發黃浮腫、胸腹脹滿、噯氣、倦怠、腹內積塊、腹瀉等等。
另外,如果無法進食,則病在胃臟,如果能吃但無法消化,則病在脾臟。
10. 勞倦症似陽明辨
有體虛氣弱之人,飢困勞役之後,肌膚壯熱,燥渴引飲,目赤面紅,譫語悶亂,或日晡轉甚,或晝夜不息。症雖有餘,脈實不足,洪大空虛,重按全無。《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證似白虎,而脈不長實為異。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在描述一些人的情況: 有些人身體虛弱、氣力衰竭,在餓累工作後會出現肌肉發燒、口乾舌燥想喝水、眼睛紅腫臉色通紅、胡言亂語混亂不安等症狀;或者白天晚上都不停地這樣。這些症狀看似過度亢奮,但脈搏卻沒有那麼強勁有力,脈象浮大且空洞虛弱,用力按下時甚至完全感受不到脈搏跳動。《黃帝內經》裡說:“脈虛就代表血液也虛弱,血液虛弱就會引起發熱”,這種病症看起來像白虎病(一種高熱病症),但是它的脈搏不像白虎病那樣長期堅硬有力,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
11. 勞倦症似傷風辨
有勞役辛苦,腎中陰火沸騰,或脫衣,或沐浴,歇息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以護,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相似,但氣息短促,懶於言語,困倦無力有別。
白話文:
當人工作很累時,身體裡可能會產生一種叫做「陰火」的能量。如果這種能量過多或是失控,就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會在疲憊的時候把衣服脫掉或者洗澡來放鬆一下,但如果這樣做之後沒有好好休息,讓身體冷下來,那麼這股陰火就可能回到皮膚和肌肉組織裡面去。
如果人的皮膚和肌肉組織已經非常虛弱了,而且缺乏足夠的熱能保護自己,那麼一旦受到寒冷、風吹或者是其他一些外部刺激,就很有可能生病。這些症狀看起來跟感冒有些像,但是病人通常會呼吸急促、不想說話,並且感覺到全身乏力。
12. 內傷外感辨
夫勞倦內傷,而認作外感者,因有惡風惡寒,發熱頭疼之症也。殊不知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內傷寒熱,間作不齊。外感頭痛如破如裂;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救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不耐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偏惡些少賊風。外感發熱,無有歇息,直待汗下方退;內傷發熱,晝夜不常,或自袒裸便涼。
外感筋骨疼痛,不自支持,便著床褥;內傷四肢不收,無力倦怠而已,間有氣衰火旺,變為骨消筋緩者,然非初病即顯是症也。內傷神思昏怠,語言懶倦,先重而後輕;外感神思猛壯,語言強健,先輕而後重。內傷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感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外感症顯在鼻,故鼻塞不利。
內傷從內而出,故右脈洪大;外感從外而入,故左脈浮盛。
白話文:
有些人勞累過度導致內傷,卻誤認為是外感,因為他們也會出現怕風怕冷、發燒頭痛的症狀。但其實外感和內傷的寒熱表現有所不同。外感寒熱同時出現,持續不斷;內傷寒熱則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外感頭痛像是頭要裂開一樣;內傷頭痛則時好時壞。外感怕冷,即使靠近火堆也無法消除;內傷怕冷,只要得到溫暖就會緩解。外感怕風,對任何風寒都無法忍受;內傷怕風,只怕少許的風寒。外感發燒,持續不斷,只有出汗才能退燒;內傷發燒,晝夜不固定,可能自己脫掉衣服就會感到涼爽。
外感筋骨疼痛,無法支撐身體,只能躺下休息;內傷則四肢無力,疲倦乏力,偶爾會因為氣虛火旺,導致骨頭消瘦,筋脈鬆弛,但這種情況不是初期就會出現的。內傷會讓人神志昏沉,說話懶散,症狀先重後輕;外感則讓人精神旺盛,說話有力,症狀先輕後重。內傷手心發熱,手背不熱;外感則手背發熱,手心不熱。內傷症狀主要表現在嘴巴上,所以會出現口不知味;外感症狀則主要表現在鼻子,所以會出現鼻塞不通。
13. 虛損辨
凡陰陽虧損,皆因水火不濟,真陰內虧,虛火炎灼,肺金受傷,無以生腎水,腎水枯竭,無以濟心火,心火一旺,腎水從之,而夢遺精脫之病作。肺氣一虛,則腠理疏豁,而盜汗自汗之病生。火動其血,血隨火生,而咳嗽吐紅之症起。
白話文:
凡是陰陽失衡,都是因為水火失調,導致真陰虧損,虛火旺盛,肺金受損,無法滋養腎水,腎水枯竭,也無法滋潤心火,心火過盛,腎水隨之消耗,進而導致夢遺、精液流失等病症。肺氣虛弱,則皮膚毛孔疏鬆,容易出盜汗和自汗。火氣旺盛,則血液隨之沸騰,引起咳嗽、吐血等症狀。
14. 虛損辨症
虛損之症,因名以責實,不過氣虛、血虛、陰虛之異耳。凡脾肺不足,皆氣虛也。心肝不足,皆血虛也。腎水不足,即陰虛也。故心肝損而色敗,汗多為陽虛;腎肝損而形痿,汗多為陰虛。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中醫中的「虛損」病症,也就是身體因為各種原因(如疾病、年老等)出現了功能減退或耗竭的情況。
他指出,虛損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氣虛、血虛和陰虛。其中:
- 氣虛是指人體內的元氣不足,通常與脾胃和肺臟有關;
- 血虛是指血液量減少或者質量下降,常見於心臟和肝臟不夠健康的人羣;
- 陰虛則是指腎陰虧損,表現爲身體虛弱無力、容易出汗等症狀。
此外,他還提到如果心臟和肝臟受到損傷,則可能會出現面色蒼白、汗水過多的情況,這可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而腎臟和肝臟受損則可能導致肢體疲軟、汗水增多等問題,這是陰虛的症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