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中風辨
凡中暑、中寒、中濕、痰厥、氣厥、食厥、熱厥、虛暈皆卒倒不語。但風必有歪斜搐搦,或偏枯之症為異。就諸類症之中,惟中氣與中風尤相似。但中氣身冷脈沉,無痰涎;中風身溫脈浮,有痰涎也。
白話文:
當人突然昏倒不說話時,可能是因為中暑、中寒、中溼、痰厥、氣厥、食厥、熱厥或是虛暈等病症所引起。但是如果是因風邪而引起的疾病,則會出現身體歪斜抽搐或者半身癱瘓的情況。在這些病徵中,最像中風的是「中氣」和「中風」兩種病症。但是中氣患者身上是冰冷且脈搏深沈,沒有痰液;而中風患者的身上是暖和且脈搏表淺,並伴有痰液。
2. 真中類中辨
真中風者,中於太陽,則與傷寒外感傳經相符。若中血脈,必有偏枯歪斜之症。中臟雖為在裡,亦必兼有經絡偏枯之症。若類中者,寒則厥冷,嘔瀉而暴痛也。暑則亦日中,行而卒倒也。濕則痰涎壅盛而閉塞也。火則面赤煩渴,唇燥而便閉也。食則因於過飽而胸脹滿悶也。氣則因於盛怒而閉塞無音也。
惡則因於登塚入廟,冷屋棲遲,而卒然頭面青黯也。虛則面色㿠白,鼻息輕微也。見症各殊,與真中之偏枯歪斜,自是不同其間,或有相同者,乃真中類中相兼也。必須一一辨明,察其多寡,兼併之處,辨其標本緩急之情,審度得宜,用古人經驗良方,隨手而起矣。
白話文:
真正的中風,若發生在太陽經,則與傷寒的外感病證傳遞經絡相似。如果中風影響到血脈,就會出現半身不遂、歪斜的症狀。即使中風影響到內臟,也必定會伴有經絡偏枯的症狀。假設是類似的中風,寒冷時會出現四肢發冷、嘔吐腹瀉及突然劇痛的情況;暑熱時則在中午時分,行動中突然倒下;濕氣時,會導致痰涎壅塞、呼吸困難;火熱時,臉色紅腫、口渴、嘴脣乾裂、大便不通;飲食過量時,會引起胸脹、悶堵的症狀;情緒激動時,則會因氣機阻塞而無聲無息。
這些中風症狀,可能是因環境因素如上山拜廟、在冷屋中久留,導致突然頭面部青紫暗沈;或是因虛弱導致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每種症狀都各有差異,與真正中風的半身不遂、歪斜症狀不同。其中可能有些症狀會重複出現,這時就是真正的中風和類似中風的症狀相混合。必須詳細分辨各種症狀的輕重和混雜情況,判斷主次急緩,適當處理,使用古人的經驗良方,就能即時對症治療。
3. 閉證脫證辨
凡卒僕暴厥,須分閉脫。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即是閉證,其症易治。如口開鼾睡,小便自遺,即是脫證,其症難治。閉者,邪氣閉塞於外,元氣猶然在內,但與開關利氣。熱閉,牛黃丸(牛黃丸:牛黃、辰砂、梔子、黃芩、黃連、玉金)。冷閉,橘半薑汁湯。其熱閉極盛,胸滿便結者,或用三化湯以攻之(三化湯:厚朴、枳實、川軍、羌活)。
白話文:
凡是突然昏迷不醒的人,必須分清是閉證還是脫證。牙關緊閉,雙手緊握,就是閉證,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嘴巴張開,鼾聲如雷,小便失禁,就是脫證,這種情況比較難治。
閉證是指邪氣阻滯於外,元氣還在體內,只需開關利氣即可。熱閉可用牛黃丸治療(牛黃丸:由牛黃、辰砂、梔子、黃芩、黃連、玉金組成)。冷閉可用橘皮加薑汁湯治療。
如果熱閉症狀非常嚴重,胸悶腹脹,大便秘結,可以用三化湯來攻邪(三化湯:由厚朴、枳實、川軍、羌活組成)。
脫者,元氣泄於外,邪氣溷於內,口張心絕,眼合肝絕,手撒脾絕,聲如鼾睡肺絕,遺屎腎絕,更有髮直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出如珠,此際須用理中湯加參兩餘,以溫補元氣。若寒痰阻塞,或用三生飲加人參以灌之,雖與峻補,而臟已傷殘矣。諸症皆然,不獨中風也。
白話文:
「脫」這個狀態,指的是元氣外泄,邪氣入侵身體內部,導致口張開、神志不清,眼睛閉合、肝臟功能失常,手無力、脾臟功能衰竭,呼吸如鼾聲、肺臟功能衰竭,大小便失禁、腎臟功能衰竭。此外,還有頭髮直立、頭部搖晃、面部發紅如塗抹胭脂、汗出如珠等症狀。
遇到這種情況,應當使用理中湯,並加入人參兩錢,以溫補元氣。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寒痰阻滯,則可以用三生飲加入人參,灌入患者體內。雖然這些藥物可以強補元氣,但由於臟器已經受損,療效有限。
這些症狀不單單是中風才會出現,其他病症也可能出現類似情況。
4. 中風不語辨
不語,有心、脾、腎三經之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經不語,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視搖頭等症。蓋心不受邪,受邪則殆,此敗症也。若胞絡受邪,則時昏時醒,或時自喜笑。若脾經不語,則人事明白,或唇緩,或口角流涎,語言蹇澀。若腎經不語,則腰或痿痹,或耳聾遺屎,此為辨。
又有風寒客於會厭,亦令不語,不過喊風聲啞之屬,口能收,舌能轉,樞機皆利,但不發音耳。
白話文:
不語的病症分析
不語,也就是失語,可能由心、脾、腎三條經脈的病變引起,各有不同的表現。
心經不語:
心臟是人體的主宰,掌管神志,神明由此而生。心經失語,患者必定昏迷不醒,完全不認識人,或伴隨直視、搖頭等症狀。因為心臟不容許邪氣入侵,一旦受邪,就會危及生命,屬於非常嚴重的病症。如果胞絡(體內輸送氣血的管道)受邪,則患者會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或時而無故喜笑。
脾經不語:
脾經失語,患者神志清醒,但可能嘴唇遲緩、嘴角流涎、言語含糊不清。
腎經不語:
腎經失語,患者可能出現腰部痿痺(肌肉無力)、耳聾、遺屎等症狀。這些就是辨別心、脾、腎三經不語的關鍵。
其他原因:
除了心、脾、腎經病變,還可能由風寒侵入會厭(喉嚨部位)導致失語,這種情況患者只能發出呼呼的風聲,像啞巴一樣,但嘴巴可以張合,舌頭可以轉動,身體機能正常,只是無法發聲。
5. 傷風傷暖辨
外風所傷,鼻流清涕,咳嗽清痰,舌無苔膜。內熱生風,鼻流濁涕,咳嗽稠痰,舌有紅點,其餘諸症則相似也。
白話文:
當外界風邪侵入人體,會導致鼻子流出清水樣鼻涕,同時伴有咳出稀薄的痰液,舌頭表面沒有白色薄膜覆蓋。而內部產生了燥熱之氣,就會出現鼻子流出黏稠的黃色鼻涕,咳出口感較重、粘稠的痰液,並且舌頭上還可能看到一些小紅點,其他各種病症與此類似。
6. 傷風傷寒辨
風循經絡,亦有六經傳變,其初起頭疼身熱與傷寒同。但傷風必鼻塞流涕,且多惡風,居暖室之中,則恆然自如;傷寒惡寒,雖近烈火,仍復怕寒。又傷風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煩;傷寒在表者,無汗而手足微冷。傷風在裡,肺熱而皮膚髮疹(即是風溫症);傷寒在裡,胃熱而肌肉發斑,皆各異也。
白話文:
風在經絡中流動,也會依照六經傳變的方式,在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的症狀。一開始,風邪侵犯人體,會出現頭疼發熱的症狀,這與傷寒病初期很相似。
然而,風寒感冒的人,必定會有鼻塞流涕的症狀,而且通常怕風,待在溫暖的房間裡就會舒服很多;而傷寒的人則怕冷,即使靠近火堆,仍然感到寒冷。
此外,風寒感冒初期,患者會出汗,並且手腳微微發熱;而傷寒初期,患者則不會出汗,手腳微微發冷。
風寒感冒發展到後期,肺部會出現熱症,皮膚上會長出疹子,這叫做風溫症;傷寒發展到後期,胃部會出現熱症,肌肉上會出現斑點,這與風寒感冒完全不同。
7. 外感陰毒辨
陰毒者,受天地殺厲之氣,入三陰經而成病,此中寒稍輕,如被杖,手足清冷、短氣不得息,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用發表之劑,升麻鱉甲湯,雄黃蜀椒主之。
白話文:
陰毒是指人體受到天地間的殺傷之氣侵襲,侵入三陰經脈而引起的疾病。這種病症的寒氣較輕,如同被杖打一般,患者的手腳冰冷,呼吸短促,難以喘息。如果病程在四五天內治療,尚可治愈;若拖延至六七天,便難以治癒了。治療宜使用發散解表的中藥,例如升麻鱉甲湯,以及雄黃、蜀椒等藥物。
8. 內傷真陰辨
內傷真陰者,因房勞傷腎,生冷傷脾,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比之中寒更重。亦有傷寒陽症,過服涼藥而變成者,其症六七日後,漸見精神恍惚,身倦懶言,頭額手背,冷汗時出,舌上生苔,淡黑冷滑,心下結硬如石,四肢寒冷如冰,唇青甲黑,鼻如煙煤,腹痛吐利,咽痛睛疼,身如被杖,囊縮舌卷,宜溫經之劑,回陽散、返陰丹,並外灸丹田、氣海兩穴,數壯。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在描述一種病症的情況和治療方法。
簡而言之:這種病是因為性生活太頻繁導致腎虛,吃太多生冷食物傷到脾胃,身體裡已經有很多陰(指代疾病),再加上外面感受到寒邪,所以病情更加嚴重。也有感冒發燒的人,吃了太多的清熱解毒藥物之後,也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症狀。症狀包括:精神模糊不清、疲憊無力不想說話、頭部前額和手臂背部經常出汗、舌頭上有黑色的舌苔、心口處感覺像有一塊大石頭一樣堅硬、四肢冰冷得像是冰塊、嘴脣和指甲都是黑色的、鼻子看起來很髒、肚子疼痛並且拉肚子、喉嚨痛眼睛也很不舒服、全身都感到痠痛不適、生殖器收縮舌頭捲起。應該要使用一些可以暖胃調理的方子來治療,例如「回陽散」、「返陰丹」等,同時也可以用艾草灸一下丹田和氣海兩個穴位,多做幾次效果更好。
9. 夏月雜症辨
風、寒、暑、濕、燥、火及傷熱飲食,外火也。外可驅而不可留,驅外火有四法:一曰發,風寒壅閉,火邪內郁,宜升發之,如升陽散火湯之類是也(升陽散:葛、升、柴、羌、獨、防、參、芍、生草、炙草、薑、棗)。二曰清,內熱極盛,宜用寒涼,如黃連解毒湯之類是也。
三曰攻,火氣鬱結,大便不通,法當攻下,此釜底抽薪之法,如承氣湯之類是也。四曰制,熱氣拂鬱,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本來真水有虧,不能制火,所謂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滋其腎,如地黃湯之類可用也。
白話文:
風、寒、暑、濕、燥、火,以及因為食用過於燥熱的食物而引起的內熱,這些都屬於外火。外火必須驅除,不能讓它停留在體內。驅除外火有四種方法:
一、發散
當風寒阻礙經絡,火邪鬱積在內時,應該使用升發之法,像升陽散火湯這樣的藥方就是適合的。(升陽散的藥材包括:葛根、升麻、柴胡、羌活、獨活、防風、人參、芍藥、生草、炙草、生薑、大棗。)
二、清熱
當內熱極度旺盛時,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像黃連解毒湯這樣的藥方就是適合的。
三、攻下
當火氣鬱結,造成大便不通時,應該使用攻下之法,這種方法就像從鍋底抽掉柴火,能夠徹底解決問題。像承氣湯這樣的藥方就是適合的。
四、滋陰
當熱氣鬱結,清熱藥無法有效去除,攻下也無效時,這說明是體內真水不足,無法抑制火邪。這就好比是寒氣不寒,因為沒有水來調節。因此應該滋養腎陰,像地黃湯這樣的藥方就可以使用。
七情色欲,勞役耗神,內火也。內可養而不可害。養內火有四法:一曰達:肝經氣結,五郁相因,當順其性而升之,所謂木鬱則達之,如逍遙散之類是也。此以一方治木鬱,而諸郁皆解也。二曰滋,虛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如六味湯之類是也。三曰溫,勞役神疲,元氣受傷,陰水乘其土位,《經》曰:勞者溫之。
又曰:甘溫能除大熱,如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四曰引,腎氣虛寒,逼其無根之火,浮游於上,當以辛熱雜於壯水藥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入海,引火歸原,如八味湯之類是也(八味湯:熟地、丹皮、淮山藥、澤瀉、茯苓、山萸肉、桂枝、附子。此名附桂八味。)
白話文:
七情色欲,勞役耗神,內火也。內可養而不可害。養內火有四法: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和色欲,過度勞累消耗精神,都會導致內火上升。內火需要調養,不可傷害。養護內火的四種方法如下:
一曰達: 肝經氣血不通,五種鬱結相互影響,應順應肝氣升發的特性,疏通鬱結,使之暢達。這就好比「木鬱則達之」,例如《逍遙散》這一類的方劑。此法以治療木鬱為例,但其實可以解決各種鬱結。
二曰滋: 虛火上炎,必須滋補陰液,就像「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例如《六味湯》這一類的方劑。
三曰溫: 過度勞累導致精神疲乏,元氣受損,陰寒之氣乘虛而入,正如《經》書所言:「勞者溫之」。
又曰: 甘溫藥物可以消除過度的熱邪,例如《補中益氣湯》這一類的方劑。
四曰引: 腎氣虛寒,逼迫無根之火浮游於上,應將辛熱藥物配合滋補腎陰的藥物一起使用,引導虛火下降,就像「導龍入海,引火歸原」,例如《八味湯》這一類的方劑。
八味湯由熟地、丹皮、淮山藥、澤瀉、茯苓、山萸肉、桂枝、附子組成。此方又稱為附桂八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