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3)
1. 絕脈
一曰雀啄,連連轉指,忽然止絕,少頃復來,如雀啄食,肝絕也。
一曰魚翔,本不動而末強搖,似有似無,如魚之翔,心絕也。
一曰屋漏,如屋殘漏下,半時一滴,胃絕也。
一曰解索,指下散亂,乍數乍疏,如索之解,脾絕也。
一曰蝦游,浮於指下,始則冉冉不動,少焉而去,久之忽然一躍,進退難尋,如蝦之遊,大腸絕也。
一曰釜沸,浮於指下,有出無入,無復止數,如釜湯沸,肺絕也。
一曰彈石,沉於筋間,劈劈急硬,如指彈石,腎絕也。
凡此七脈一見,皆主胃氣消亡,臟元已竭,死無時矣。
白話文:
第一種是「雀啄」,脈搏連綿不斷,忽快忽慢,像鳥兒啄食一樣,突然停止又再出現,這表示肝臟功能已經衰竭。
第二種是「魚翔」,脈搏原本平穩,但末端卻強烈搖晃,似有若無,就像水中遊魚,這表示心臟功能已經衰竭。
第三種是「屋漏」,脈搏像破舊房子漏水那樣,長時間才滴下一滴,這表示胃部功能已經衰竭。
第四種是「解索」,脈搏在手指下散亂無章,忽快忽慢,就像繩索在解開,這表示脾臟功能已經衰竭。
第五種是「蝦遊」,脈搏浮在手指下,開始時緩慢不動,隨後消失,過了一會兒又突然跳躍,進退難以捉摸,就像蝦子在遊動,這表示大腸功能已經衰竭。
第六種是「釜沸」,脈搏浮在手指下,只出不入,沒有規律,就像鍋中沸騰的水,這表示肺部功能已經衰竭。
第七種是「彈石」,脈搏深藏在肌肉間,急促且堅硬,就像手指彈擊石頭,這表示腎臟功能已經衰竭。
一旦出現以上七種脈象之一,都顯示胃氣已盡,臟腑元氣耗竭,生命隨時可能終結。
2. 入門看病訣
凡看症之法,先辨內傷、外感,次辨表裡。得其大概,然後切脈問症,與我心中符合,斯用藥,無有不當。口鼻之氣,可以察內傷、外感;身體動靜,可以觀表裡。口鼻者,氣之門戶也。外感則為邪氣有餘,邪有餘,則口鼻之氣粗,疾出疾入。內傷則為正氣虛弱,正氣虛,則口鼻之氣微,徐出徐入,此決內外之大法也。
動靜者,表裡之分也。凡發熱靜而默默者,此邪在表也。若動而躁,及譫語者,此邪在裡也。而里症之中,復有陰陽之分。凡病人臥,須看其向里向外睡,仰睡覆睡,伸腳蜷腳睡。向里者,陰也;向外者,陽也;仰者,多熱;覆者,多寒;伸腳者為熱,蜷腳者為寒。又觀其能受衣被與否,其人若衣被全覆,手腳不露,身必惡寒,既惡寒,非表症,即直中矣。若揭去衣被,揚手露足,身必惡熱,既惡熱,邪必入腑矣。
此以身體動靜,並占其寒熱也。然又有陽極似陰,女人衣被全覆,昏昏而睡,復有陰極似陽,假渴煩躁,欲坐臥泥水中,此乃真熱假寒,真寒假熱之象,尤不可不辨。
白話文:
[入門看病訣]
看病的方法,首先應區別是內傷還是外感,接著判斷病在表或是在裡。掌握了大致情況後,再進一步地診脈和詢問病情,如果這些信息與自己心中的判斷相吻合,那麼用藥就會恰當無誤。
口鼻的氣息,可用來判斷內傷還是外感;身體的活動狀態,可用來觀察病在表或在裡。口鼻,是氣息的通道。外感疾病,代表邪氣過剩,邪氣過剩,口鼻的氣息就會顯得粗重,呼吸急促。內傷疾病,代表正氣衰弱,正氣衰弱,口鼻的氣息就會顯得微弱,呼吸緩慢,這是判斷內外疾病的基本原則。
身體的活動狀態,是區分表裡的重要依據。凡是發燒但安靜且沉默的,這表示邪氣在表層。如果病人焦躁不安,甚至胡言亂語的,這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而在裡症中,還可進一步區分陰陽。觀察病人的睡姿,是面向內側還是外側,是平躺還是俯臥,是伸腿還是蜷腿。面向內側睡的,屬於陰;面向外側睡的,屬於陽;平躺的,多數發熱;俯臥的,多數畏寒;伸腿的,表示體內有熱;蜷腿的,表示體內有寒。再觀察病人能否忍受衣物的覆蓋,如果病人全身蓋著被子,手腳都不露出來,身體必定感到寒冷。如果病人把衣物掀開,手腳都露在外面,身體必定感到燥熱。
這是根據身體的活動狀態,來判斷體內的寒熱。然而,也有陽極像陰的情況,例如女性全身蓋著被子,昏沉地睡著;也有陰極像陽的情況,例如病人看似口渴煩躁,想要坐在泥水裡,這是真正的熱症偽裝成寒症,或者真正的寒症偽裝成熱症的現象,尤其不能忽視這種情況。
3. 色
《內經》曰:脈以應月,色以應日。色者,視之易見者也。如傷風,關庭必光澤。傷寒,關庭必暗晦。面青黑為寒,為直中陰症。紫赤為熱,為傳經里症。若已發汗後,面赤色盛,此表邪出不徹也,當重表之。又陰盛格陽,閤面赤色,是為載陽之後,宜急溫之,以通陽氣。大抵黑色見者多凶,為病最重;黃色見者多吉,病雖重可治。
《經》云: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吉。蓋黃屬土,今惡症雖見,土猶未絕,故可救。若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難治也。言無土色,則胃氣已絕。凡天庭(額上)、印堂、年壽等處,黑色枯槁者,凶。黃色明潤者,吉。
然人有五色,不能齊等。《經》云: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黑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之欲者,皆取其潤澤。五色之不欲者,皆惡枯槁色也。《經》云:又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言五色固不宜枯槁,若五色之精華盡發越於外,而中無所蓄,亦非宜也。大抵五色之中,須以明潤為主也。而明潤之中,須有蘊蓄。若一概發華於外,亦凶兆也。察色之妙不過是矣。
白話文:
《內經》提到:脈象會隨月相變化,面色則與日相呼應。面色是我們容易觀察到的身體狀況。例如,如果受到風邪的影響,額頭部位的皮膚會顯得特別光澤。若是受了寒邪,同樣的位置皮膚會顯得暗淡無光。面色呈現青黑,表示身體受到了寒邪,可能是直接受到陰寒的侵襲。面色若呈紫色或紅色,表示身體有熱邪,可能已經進入臟腑。如果在發汗治療後,臉色仍舊紅潤,這表示表層的邪氣尚未完全排出,需要再次進行解表治療。然而,若是因為陰寒過盛,導致陽氣被隔絕,臉色也會呈現紅色,這是虛假的陽氣旺盛,應立即溫補,以疏通陽氣。一般來說,出現黑色的面色多代表病情嚴重,預後不佳;而黃色的面色則代表病情較輕,即使病情嚴重也有治癒的機會。
古籍記載:臉色黃且眼白帶青,臉色黃且眼白帶紅,臉色黃且眼白帶白,臉色黃且眼白帶黑,這些都是好的徵兆。因為黃色屬土,即便有惡疾,但只要臉色仍保有黃色,就代表脾胃功能還未完全衰竭,仍有治療的機會。然而,如果臉色青且眼白帶紅,臉色紅且眼白帶白,臉色青且眼白帶黑,臉色黑且眼白帶白,臉色紅且眼白帶青,這些情況都比較難治療,因為這代表臉色中沒有黃色,即脾胃功能已經衰竭。額頭、兩眉之間和鼻子等位置,如果出現黑色且乾枯,代表病情嚴重;如果這些位置呈現黃色且明亮,則代表病情較輕。
人體有五種面色,但不會同時出現。古籍記載:五色是身體氣血的表現。紅色要像白布包裹著硃砂,而不是像赭石;白色要像鵝毛,而不是像鹽粒;青色要像蒼翠的玉石,而不是像藍色染料;黃色要像綾羅包裹的雄黃,而不是像黃土;黑色要像黑漆,而不是像灰塵。理想的五色,應該是具有濕潤光澤。不理想的五色,則是乾燥無光的。古籍記載:如果五色的精華都已經外露,且體內沒有儲備,這樣的人壽命不會長久。
這段話說明,五色固然不應該呈現乾燥無光的狀態,但如果五色的精華都已經外露,且體內沒有儲備,這也是不好的。總的來說,在五色中,應該以明亮且濕潤為主。而在明亮且濕潤的面色中,必須要有一定的內涵。如果面色一味地光鮮亮麗,反而是一種不祥之兆。察顏觀色的精髓,不過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