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疫痢漏底辨
疫痢乃是冬時伏氣,因春夏多雨,火邪復為濕伏,延至秋時,真陽內人,其邪內不能容,外不得泄,古人以敗毒散加陳倉米治之,誤與攻積利水必死。若漏底,則因腎氣素虧,或夾冷食,而見外熱裡寒之症,其脈必尺中微弱,當以夾陰例治之。亦有熱邪傳裡而下利,穢積者,又當以傳經熱症治之。
白話文:
疫痢這個病症,源於冬天潛藏的暑氣,因為春夏多雨,火邪又與濕氣結合,一直延續到秋天。到了秋天,人體的陽氣內斂,而這些邪氣卻無法內藏,也無法外泄,古人便用敗毒散加上陳倉米來治療。如果誤用攻積利水的藥物,病人必死無疑。
如果疫痢患者出現漏底的情況,則是因為腎氣本來就虛弱,或者吃了冰冷食物,導致外熱裡寒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患者的尺脈一定會微弱,應該按照夾陰的原則治療。
也有些疫痢患者是熱邪傳入體內而導致腹瀉,並且伴隨穢積,則應該用治療傳經熱症的方法來治療。
2. 發黃辨
血症發黃,則小便自利,傷血而不傷氣也。濕熱發黃,則小便不利,氣病而血不病也。
白話文:
血液疾病引起的黃疸,會使尿液自然通暢,這表示它主要影響的是血液而非氣。溼熱引發的黃疸,則會造成尿液不通暢,這代表它是影響氣而不是血液。
3. 中濕風濕辨
中濕,則一身盡痛而重,脈來沉緩,或面黃、頭痛、鼻塞。風濕,則一身盡痛而腫,關節不利,不能轉側,惡風不欲去衣,其脈浮虛而澀。
白話文:
當身體有溼氣時,全身都會感到疼痛和沈重,脈搏也會變得深沈緩慢,可能會出現臉色發黃、頭痛、鼻子不通等症狀。如果同時又有風邪入侵,那麼全身都可能感到疼痛並且水腫,關節活動不便,無法自由地轉動身軀,容易怕風並不想脫掉衣服,脈搏表現為輕浮虛弱且有些僵硬。
4. 燥症濕症辨
燥症,則肌膚枯槁,血少不能榮食百脈,而必痿弱無力。濕症則肢體浮腫,經隧道中為濕所襲,而痹著不舉也。
白話文:
當人有乾燥症狀時,皮膚會變得乾癟沒有光澤,血液不足無法滋養全身各處,因此身體會感到疲憊無力。如果患有溼氣症狀,四肢可能會出現水腫的情況,而且在經過穴道或管道的地方容易受到溼氣侵襲,導致關節僵硬、行動不便。
5. 表熱裡熱辨
其脈浮緊無汗為傷寒,浮緩有汗為傷風,皆風寒外襲,表發熱也。其脈實而蒸蒸發熱,六七日不大便者,為里發熱,邪氣內傳而熱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說:如果脈搏跳動在皮膚表面且強硬、沒有出汗的情況下,可能是感冒了;如果脈搏跳動在皮膚表面且輕柔、有出汗的情況下,可能是受風所影響;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外部受到風和冷空氣的侵入,導致身體出現發燒症狀。另外,如果脈搏跳動有力並且持續高溫不退,而且已經六到七天沒有排便的話,則可能表示內部產生了發炎反應,也就是病菌或病毒進入到了人體深部組織並引起發熱。
6. 裡寒表寒辨
初起不熱,但惡寒而體倦息微,脈沉遲無力,此寒中三陰,里惡寒也。若初起惡寒而體重氣促,脈陰陽俱緊,為表惡寒,始雖惡寒,後必發熱也。
白話文:
起初沒有發燒,只是感到寒冷且身體疲憊呼吸微弱,脈搏深沈且緩慢無力,這是因為受了冷而影響到三個內臟(即心、脾、腎)。如果起初感到寒冷並且身體沈重呼吸急促,脈搏陰陽都緊繃,這是表面寒冷的表現,雖然開始時會感覺寒冷,但是之後一定會發熱。
7. 女勞復陰陽易辨
瘥後御女(瘥者病,新愈之謂也),為女勞復,此虛邪為患,復犯虛虛之戒,必死。若不病人,與新瘥者交而得病者,為陰陽易,此熱毒雖乘虛入犯少陰,猶可用祛熱藥治之。
白話文:
病情痊癒之後和女性行房,會因為過度操勞導致「女勞復」的情況發生,這時身體已經處於虛弱狀態,再受到外來疾病的侵襲,就等於是違反了避免在虛弱的時候再次受傷害的原則,必定死亡。如果沒有生病的人和剛康復的人進行性行為並因此患病,就是所謂的「陰陽易」,這種情況下雖然熱毒是趁著人體虛弱入侵到少陰經脈,但仍然可以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
8. 陰症有三辨
世人論傷寒,輒曰陰症,而不知有傳經之陰症,陰中之熱症也。有直中之陰症,陰中之寒症也。有房室之陰症,陰中之虛症也。既犯房室而得熱症,則灼熱極甚,犯房室而得寒症,則陰寒極盛。熱之甚,則清劑宜輕,寒之甚,則溫劑宜重,斯無弊耳。乃世人混稱夾陰,而醫者漫不加察,反從而和之,噫,陋矣!
白話文:
世人談論傷寒,總是說「陰症」,卻不知道有「傳經之陰症」,也就是「陰中之熱症」。也有「直中之陰症」,也就是「陰中之寒症」。還有「房室之陰症」,也就是「陰中之虛症」。
若因為房室不節而得熱症,則灼熱會非常嚴重;若因為房室不節而得寒症,則陰寒會極度盛行。熱症嚴重時,清涼的藥劑要輕一些;寒症嚴重時,溫暖的藥劑就要重一些,這樣才不會有弊端。
可是世人混淆地把所有症狀都稱為「夾陰」,而醫生們也毫無察覺,反而隨波逐流,跟著這樣說,真是太過於淺陋了!
9. 陽厥陰厥辨
陽厥者,先自三陽經氣分,因感寒邪,起於頭疼發熱,惡寒以後,傳進三陰血分,變出四肢厥冷,大便燥實,譫語發渴,揚手擲足,不惡寒,反怕熱,脈沉有力,此傳經熱證,謂之陽厥。外雖厥冷,內有實熱,蓋因大便結實不下,便氣血不通,故手足乍冷乍溫也。如火鍊金,熱極金反化水,水寒極而成冰,反能載物。
厥微熱亦微,用四逆散,厥深熱亦深,大承氣(大承氣:芒硝、枳實、川軍、厚朴)。正所謂亢則害其物,承乃制其極也。若疑為陰厥而進熱藥,一如抱薪救火矣。陰厥者,因三陰經血分,自受寒邪,初病無身熱,無頭痛,就便惡寒,四肢厥冷,直至臂脛以上,過乎肘膝不溫,引衣踡臥,不渴,或兼腹痛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沉遲無力,此為直中。直陰寒症,不從陽經傳入,謂之陰厥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陽厥
陽厥是一種疾病,起因是三陽經的氣分受到寒邪的侵襲,一開始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寒的症狀。之後寒邪進一步傳入三陰經的血分,就會導致四肢厥冷、大便燥實、譫語發渴、揚手擲足,而且不再惡寒,反而怕熱,脈象沉而有力。這種由陽氣傳入陰經導致的病證,叫做陽厥。
雖然表面上四肢厥冷,但內裡卻有實熱。這是因為大便結實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手足才會忽冷忽熱。就像用火煉金,熱極了金就會化成水,水冷到極點就會變成冰,反而能承載物品。
陽厥的症狀輕微,則熱也微弱,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陽厥的症狀嚴重,則熱也深重,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這正如“亢則害其物,承乃制其極”的道理,過度就會有害,適當的承載才能制止過度。如果誤認為是陰厥而服用溫熱藥物,就如同抱著柴火去救火,是徒勞無功的。
陰厥
陰厥是由於三陰經的血分受到寒邪侵襲所致。一開始沒有發熱、頭痛的症狀,只是惡寒、四肢厥冷,冷感一直蔓延到胳膊和小腿以上,甚至肘膝也不溫暖,患者會縮著身體裹緊衣服,不口渴,可能伴有腹痛、嘔吐、腹瀉,或者全身顫抖,臉色蒼白如刀削,口吐涎沫,脈象沉遲無力。這種病症直接由陰寒入侵,沒有經過陽經傳入,叫做陰厥。症狀輕微的可以用理中湯治療,症狀嚴重的可以用四逆湯溫補。
10. 陽症似陰辨
陽症似陰者,乃火極似水也。蓋傷寒熱甚,失於汗下,陽氣亢極,鬱伏於內,反見勝已之化於外,故其身涼,手足厥冷,狀若陰症,唇焦舌燥,能飲水漿,大便閉硬,小便赤澀,沒有糞水利出,內有燥屎結聚,乃傍流之物,非冷痢也。再審,有屁極臭者是也。其脈雖沉,切之必滑數有力,或時燥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或譫語有力,此陽症也。
輕則用四逆散合小柴湯,渴用白虎湯合解毒湯(黃連解毒湯:川連、黃柏、黃芩、山梔)。漸熱大便實者,用大柴湯(大柴胡湯:柴胡、半夏、黃芩、大黃、枳實、芍藥、生薑、大棗)。重則燥實堅硬,痞滿全具者,用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陽症似陰者,乃火極似水也。
陽症看似陰症,是因為火氣旺盛到極點,反而像水一樣寒冷。
**因為傷寒發熱嚴重,沒有及時發汗,導致陽氣過盛,鬱積在體內,反而表現出陽氣衰竭的現象。**所以患者雖然覺得身體寒冷,手腳冰冷,像陰症一樣,但是嘴唇乾裂,舌頭乾燥,仍然能喝水喝粥,大便乾結,小便赤黃,沒有糞水排出,體內有乾燥的糞便積聚,這是陽氣偏盛造成的現象,不是真正的寒痢。
再仔細觀察,如果患者放屁特別臭,那就是陽症。
雖然脈象沉細,但摸起來一定滑數有力,或者有時會感到燥熱,不喜歡穿衣服蓋被子,或者會揮手踢腳,或者神志不清卻說話有力,這些都是陽症的表現。
治療方法:
**輕症:**可以服用四逆散合小柴湯,口渴可以服用白虎湯合解毒湯(黃連解毒湯:川連、黃柏、黃芩、山梔)。如果患者逐漸發熱,大便乾燥,可以服用大柴湯(大柴胡湯:柴胡、半夏、黃芩、大黃、枳實、芍藥、生薑、大棗)。
**重症:**如果患者大便乾燥堅硬,腹部脹滿,可以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11. 陰症似陽辨
陰證似陽者,乃水極似火也。蓋傷寒傳變或誤服寒涼,攻熱太過,其人素本腎虛,受寒遂變陰症,冷極於內,逼其浮陽之火發見於外,面赤煩躁,欲坐井中,身有微熱,渴欲飲水,復不能飲,大便閉結不通,或自利,小便淡黃,或嘔逆,或氣促,或鄭聲,或咽痛,狀似陽證,庸醫不識,妄投寒涼之劑,下咽遂斃,可不謹哉?切其脈,若沉細遲而微,以通脈四逆湯,倍加參、附以接真陽之氣(從脈舍症法,設或救遲,遂至陰盛陽衰,雖使參附,亦不能救。)
白話文:
有些陰證患者會表現出類似陽證的症狀,這就好比水極度寒冷,反而會顯得像火一樣。這是因為傷寒病症發展或誤用寒涼藥物導致患者體內寒氣過盛,而患者本身腎氣虛弱,寒氣入侵後便轉變為陰證。體內寒氣極度嚴寒,迫使原本隱藏的陽氣外顯,因此出現臉紅、煩躁不安、想坐井中降溫、身體微熱、口渴卻喝不下、便秘或腹瀉、小便淡黃、嘔吐、氣喘、聲音嘶啞、咽喉疼痛等症狀,看起來很像陽證。但是,庸醫不識別此症,胡亂投用寒涼藥物,結果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喪命,實在不可不謹慎!
診斷時,如果脈象沉細遲而微弱,應當使用通脈四逆湯,並增加人參、附子的用量,以溫補陽氣。但是,如果延誤救治,最終導致體內寒氣過盛,陽氣衰敗,即使使用人參、附子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