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辨

病有總要,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則辨症之法亦不出此。

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一病之虛實,全在有汗無汗,胸腹脹痛與否,脹之減與不減,痛之拒按與喜按,病之新久,稟之厚薄,脈之虛實以分之。假如病中無汗,腹脹不減,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稟厚,脈實有力,此實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脹時減,復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則痛止,病久,稟弱,脈虛無力,此虛也。

白話文:

疾病的根本原理,就只有寒、熱、虛、實、表、里、陰、陽這八個字而已。病情的表現也逃不出這八個字的範疇,所以辨別疾病的方法也自然離不開這八個字。

一個疾病是寒還是熱,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判斷:

  • 口渴與否: 口渴且能喝下水,喜愛冷飲,煩躁,小便短而赤,大便乾結,脈搏快速,這些都是熱症。
  • 口渴與否: 不口渴,或者雖然口渴但喝不下水,喜歡喝熱湯,手腳冰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軟,脈搏緩慢,這些都是寒症。

一個疾病是虛還是實,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判斷:

  • 出汗與否: 病中不出汗,腹部脹痛不減,疼痛時拒絕按壓,病程新,體質強健,脈搏強有力,這些都是實症。
  • 出汗與否: 病中出汗多,腹部脹痛時有減輕,但很快又恢復,疼痛時喜歡按壓,按壓後疼痛減輕,病程久,體質虛弱,脈搏虛弱無力,這些都是虛症。

一病之表裡,全在發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燥,舌苔之有無,脈之浮沉以分之。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脈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里也。

至於病之陰陽,統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廣,熱者為陽,實者為陽,在表者為陽。寒者為陰,虛者為陰,在裡者為陰。寒邪客表,陽中之陰;熱邪入里,陰中之陽。寒邪入里,陰中之陰;熱邪連表,陽中之陽。而真陰真陽之別,則又不同。假如脈數無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飢冷便溏,飲食不化,此真陽不足也。

寒、熱、虛、實、表、里、陰、陽之別,總不外此。然病中,有熱症而喜熱飲者,同氣相求也。有寒症而喜冷飲,卻不能飲者,假渴之象也。有熱症而大便溏瀉者,挾熱下利也。有寒症而大便反硬者,名曰陰結也。有熱症而手足厥冷者,所謂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是也。有寒症而反煩躁,欲坐臥泥水之中者,名曰陰躁也。

白話文:

疾病中的「表」與「裡」,主要透過發熱與潮熱、畏寒與畏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乾、舌苔的有無、脈搏的浮沈來辨別。如果出現發熱畏寒、頭痛鼻塞、舌頭上沒有舌苔、脈搏浮現的情況,這就是表症。反之,如果出現潮熱畏熱、腹痛口乾、舌苔呈黃黑、脈搏沈穩的情況,這是裡症。

關於疾病的「陰」與「陽」,總括來說,熱性病為陽病,實證為陽病,在表的病症為陽病;寒性病為陰病,虛證為陰病,在裡的病症為陰病。寒邪侵襲表層,是陽氣中的陰性;熱邪進入裡層,是陰氣中的陽性。寒邪進入裡層,是陰氣中的陰性;熱邪連及表層,是陽氣中的陽性。真正區分出「真陰」與「真陽」的差異,則更加細緻。

如果脈搏數次但力道不足、四肢疲倦、嘴脣色淡、口氣平和、食慾減退、消化不良,這就是真陽不足的表現。

「熱、寒、虛、實、表、裡、陰、陽」的差異,大致就是這樣。然而,在實際的病情中,有熱症卻喜好熱飲,是因為相同性質的事物互相吸引。有寒症卻喜好冷飲,但無法飲用,這是偽裝的口渴。有熱症卻大便溏瀉,是因為伴隨熱症的下利。有寒症卻大便反而堅硬,被稱為陰結。有熱症卻手腳冰冷,這就是「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的表現。有寒症卻反而煩躁,想要坐在或躺於泥水中,這被稱為陰躁。

有有汗而為實症者,熱邪在裡也。有無汗而為虛症者,津液不足也。有惡寒而為里症者,直中於寒也。有惡熱口渴而為表症者,溫熱之病,自里連表也。此乃陰陽變化之理,為治病之權衡,龍辨之不可不早辨也。

白話文:

有的出汗是因為病情嚴重(熱邪在身體內部),有的不出汗則是因為人體津液不足導致虛弱。有的人怕冷是因爲被寒冷侵襲了內臟,有的人怕熱、口乾舌燥則是因感染溫熱疾病,從內到外都受到影響。這是陰陽變化的道理,也是治療疾病的關鍵,必須要及時分辨清楚。

2. 直中傳經辨

直中陰症,則先不發熱,四五日或六七日後反發熱者,陰極生熱也。傳經陰症,則先發熱,五六日後而變四逆厥冷,熱極反兼寒化也。亦有始本陽症,汗下太過,而變虛寒,反熱煩躁者,陰陽俱虛也。

白話文:

當人得的是陰病症狀時,如果一開始沒有發燒,而是到了四五天或者六七天之後纔出現發燒的情況,那是因為陰氣已經非常強盛了,所以會產生熱象。如果是經過多個穴位的陰病症狀,那麼在最初就會出現發燒的情況,在五到六天之後又轉變成四肢冰冷、手腳冰涼等情況,那可能是由於熱氣已經達到頂點,反而會向寒冷的方向發展。還有一種情況是原本屬於陽性病癥的人,但是因為出汗和排泄太多導致身體變得虛弱,從而轉變成虛寒狀態,並且同時伴有發熱和焦慮不安的情況,這就是陰陽兩方面都虛弱的表現。

3. 傷寒無脈辨

傷寒六七日,或十餘日,脈伏而不起者,此欲戰汗而解也。如大下後,厥冷下痢無脈,是驟虛,脈隨氣脫也。與三陰厥冷,無脈,炙之不溫,及服姜附,脈不出,皆死症也。

白話文:

當感冒發病六到七天,或者十多天,如果脈搏沈弱甚至無法察覺,這表示身體正在準備抵抗疾病並逐漸康復。但如果在大量排泄、四肢冰冷和腹瀉的情況下沒有脈搏,這是因為突然嚴重虛弱,血液循環已經跟著呼吸系統一起衰竭了。對於那些有三陰厥冷(即手足冰涼)、無脈搏但用艾灸治療仍然不能暖和起來的人,以及服用乾薑和附子等藥物後仍無脈搏的人都會死亡。

4. 痞滿結胸辨

痞滿為虛邪,必居胸脅,不在中也,雖滿而不痛。結胸為實邪,正在胸中,痛不可近者,為大結胸。按之方痛者,為小結胸。

白話文:

「痞滿」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受到外來病邪侵入所引起的症狀,主要會出現在胸部和肋骨之間,但不會引起疼痛。「結胸」則是由於實際上的疾病因素導致的,主要是由於胸部中央有硬塊或腫瘤等物質形成,且會引發劇烈的疼痛,讓人無法靠近。如果輕輕地按下胸部才感到疼痛,那就是小型的「結胸」症狀。

5. 下利清水漏底辨

熱邪傳裡,燥屎內結,小腹硬痛,譫語惡熱,渴飲水漿,而利下旁流,純清臭水,為熱結利。若下利清穀,腹痛喜按者,為內寒。又夾食傷寒,因本虛不化,不結而自利,或因誤用消導及攻下,遂利不止者,俗名漏底也。

白話文:

當熱病進入身體後,如果腸道中的糞便變得乾燥且凝固,導致腹部感到緊繃和疼痛,並且病人開始胡言亂語、討厭高溫環境並口渴想喝水時,這就是熱症引起的痢疾。但如果出現的是拉肚子的情況,而且排出物是清澈帶有異味的液體,那可能是因為內部寒冷所造成的。另外,如果是感冒加上食物中毒,可能因為原本就已經虛弱無法消化,或是錯誤地使用了促進排泄或者強力通便的方法,造成持續不斷的拉肚子,這種情況被稱作「漏底」。

6. 如狂發狂辨

傷寒初起無熱,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因熱結膀胱也。又有當汗不汗,五六日後,小便利,大便黑,此蓄血如狂也。若陽明內熱,發必妄言譫語,欲登高棄衣,此躁結失下而致也,是謂發狂。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傷寒病初期沒有發燒,但是有狂言、煩躁和精神狀態不佳的情況,這是因為熱氣積聚在膀胱裡所造成的。另外,在五到六天之後,如果應該出汗卻不出汗,並且出現尿頻以及黑色的大便,則可能是血液堆積導致的精神錯亂症狀。如果陽經內部有熱氣,就會產生胡言亂語或想要爬山脫衣服等異常行為,這種情況是由於燥結未排泄而出現的癲狂症狀,被稱為癲狂。」

7. 譫語狂言辨

譫語有虛有實,熱入胃腑,水涸燥結者,陽邪內實也,可下之。若大劫取汗,譫語者,神明擾亂也,宜和之。下利純清水而譫語者,陽邪暴虐,有似陰寒也,急下之。若狂言不能食者,是失志也,為腎絕,不治。

白話文:

當病人出現胡言亂語時,有可能是由於身體虛弱或因為熱氣進入胃腸道、水分不足導致乾硬的情況所引起的,這是一種陽性病變且內部積聚了過多的熱氣,可以使用通便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在大量出汗後仍然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可能是由於精神混亂所致,應該要採用調理的方式進行治療。如果排泄物全是清水並且伴有胡言亂語的情況,可能表示陽性的病變突然加劇,類似於陰冷型疾病,應立即採取強烈的通便方法進行治療。最後,如果病人說話不清而且無法進食,這是失去意志力的表現,代表著腎功能已經衰竭,這種情況很難救治。

8. 合病並病辨

合病,則初起便見兩經之症。並病,則先見一經之症,一二日又加一經症見,前症不罷,兩經俱病也。若先見一經症,便變他經者,又屬傳經矣。

白話文:

當一個病人同時出現兩個經絡的病症時,這就是「合病」。如果一個人首先只有一個經絡的病症,但在一到二天後又加上另一個經絡的病症,而先前的病症仍然存在,那麼這個情況就稱為「並病」。如果一個人最初只有某一個經絡的病症,但隨即轉移到其他經絡上,那這種狀況就被認為是「傳經」了。

9. 噦與乾嘔辨

噦為胃虛,誤攻其熱,或飲冰水所致,其聲濁惡而長。乾嘔則似吐而無物出,胃中熱與穀氣相併,及水逆痰氣所致,非惡候也。

白話文:

噦是指因為胃虛弱、錯誤地攻擊了身體中的熱氣,或者喝了太多冰冷的水所引起的症狀,它的聲音混濁且持續時間較長。乾嘔是類似於想吐但沒有東西能吐出來的情況,可能是由於胃部過度發炎或是食物消化不良導致的,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

10. 短氣發喘辨

呼吸短促,而反盛者,為短氣,此失於汗下所致,宜分表裡汗下之。若氣息虛微不續,為少氣,此汗下太過所致,宜生津兼和營衛。若裡氣逆上,張口抬肩者,為發喘,此因水飲傷肺,宜疏表邪、散水飲為首務。若夫真陽不歸,而衛氣逆上者,又當從事桂、附,然多難救也。

白話文:

[呼吸困難,但反而加重,這叫做「短氣」,通常是因為過度發汗或下藥導致,應該分別處理表症和裡症的發汗與下藥。如果呼吸虛弱,不能持續,這叫做「少氣」,這是因為過度發汗或下藥導致的,應當補充津液並調和營衛。如果內部氣體逆流向上,造成張開嘴巴和抬起肩膀的現象,這叫做「發喘」,這是因為水分損傷肺部所導致的,首先應當疏散表邪、消散水分。如果真陽未能回歸,而衛氣逆流上行的情況,則需要使用桂枝和附子進行治療,但通常情況下這些情況難以輓救。]

11. 蚊蜴發斑辨

發斑多見於胸腹,脈洪大,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是也。蚊蜴多見於手足,脈不洪大,病人自靜,先紅後黃者是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在描述兩種不同的病症特徵: 第一句:「發斑多見於胸腹,脈洪大,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是也。」意思是說,如果病人的胸部和腹部出現了皮膚上的紫黑色瘀血斑點(即所謂的「發斑」),並且脈搏跳動強烈、病人感到頭暈眼花且皮膚顏色由紅轉為深紫色,那麼這種情況可能是某種疾病所引起的症狀之一。 第二句:「蚊蜴多見於手足,脈不洪大,病人自靜,先紅後黃者是也。」則是指如果病人的手臂或腳部出現了類似被蚊子叮咬過的小紅疹(即所謂的「蚊蜴」),而且脈搏沒有特別強勁、病人自己感覺平靜無異常,而這些小紅疹會逐漸從紅色轉變為淡黃色,那可能也是另一種疾病的症狀表現。 總之,以上所述都是在描述一些身體上可能會發生的一些特殊症狀及其相關特徵,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現代醫學觀念下,我們應該要尋求專業醫生進行診斷與治療,而不是僅依賴傳統中醫理論來自我判斷病情。

12. 腑病經病辨

腑病是胃腑受病,六七日不大便,譫語發渴而脈實。經病是經絡受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而脈長。溫熱發於陽明,則自腑連經,煩渴自汗,壯熱目赤,而脈洪大。

白話文:

「腑病」是指胃部受到疾病的影響,在六到七天內沒有排便,出現胡言亂語、口渴且脈搏強勁的情況。「經病」是指經絡受到疾病的影響,身體發燒、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並且脈搏延長。「溫熱」是由於在陽明部位產生的病症,會從胃部延伸至經絡,導致煩躁不安、口渴出汗、高熱和眼紅等症狀,並伴隨著洪大的脈搏跳動。

13. 溫瘧風瘧辨

溫瘧是溫病熱邪未盡,重感於寒而成,發於春夏之交,其症多熱少寒,風瘧多在夏秋也。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溫瘧」和「風瘧」兩種疾病。簡而言之:

  • 溫瘧:是由於感染了病毒或細菌等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病症,通常會出現高燒、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通常是使用抗病毒藥物或其他類似的療法來控制病情。
  • 風瘧: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寄生蟲性疾病,主要影響血液系統和肝臟。患者可能會有間歇性發作的高燒、出汗、疲倦、腹瀉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簡單概述,實際上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及臨牀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如果有人感到身體不適,應該儘快就醫並接受專業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