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辨症上
3. 醫藥辨
或問仲景、東垣、河間、丹溪諸書孰優?學之宜何主?曰:宜專主《內經》而博觀乎四子,斯無弊矣。蓋《內經》猶儒者之六經,無所不備,四子之說,則猶學庸論孟,為六經之階梯,不可缺一者也。四子初無優劣,但各發明一義耳。仲景見《內經》載傷寒而其變遷反復之詳未備也,故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十七方,以盡其變。
後人宗用既久,漸失其真,遂以通治溫暑及內傷諸症,以致誤人,故河間出而始發明治溫暑之法,東垣出而始發明治內傷之法。河間之說,即《內經》五運六氣之旨,東垣之說,即《內經》飲食勞倦之義。仲景非不知溫暑與內傷也,特其著書未之及,河間、東垣之於傷寒,則遵用仲景而莫敢違矣。
至於丹溪出,而又集諸醫之大成,發明陰虛發熱,類於外感內傷及濕熱相火為病甚多,隨症著論,亦不過闡《內經》之虛旨,補前賢之未備耳。故曰: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一以貫之,歸於《內經》,斯醫道之大全矣。
愚按:既有陰虛火旺之人,豈無陽虛火衰之輩,火乃天地間真陽之氣,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張景岳主補火立論,亦發前人之所未發也。獨是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宜補少火,不可助壯火耳,學景岳者宜察之。
或問仲景處方,藥品甚少,東垣用藥,多至二十餘味,丹溪云:予每治病,用東垣之藥,效仲景處方,庶品數少,則藥力專精,丹溪何以不法東垣而效仲景耶?曰:明察藥性,莫如東垣。蓋所謂聖於醫者也。故在東垣則可多,他人而效其多,則亂雜矣。東垣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丹溪不過能將十萬,故不敢效其多。
或問東南氣熱,可服寒藥;西北氣寒,須用溫藥。然今東南之俗,胡椒薑桂,人常食之,不見生病;西北士夫,畏食胡椒辛熱之物。何也?曰:東南雖然,然地卑有濕,食辛熱藥,亦能去濕;西北雖寒,然地多高燥,食辛熱藥,卻能助燥。故而治病用藥者,須識此意。東垣、丹溪多自制方,蓋二公深明本草藥性,洞究《內經》處方要法,故能自制。
自宋以來,局方盛行,人皆遵用,不敢輕率自為,局方論症治疾,雖多差謬,丹溪曾論辨之,然方皆明醫所制,其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多寡之法,則不差也。近因東垣、丹溪之書大行,世醫見其不用古方,卒皆效顰,輒自制方,然藥性不明,處方之法莫究,魯莽亂雜,反致生害。甚有變證多端,遂難識治。
且夫藥之氣味,厚薄不同,如五味子之味厚,故東垣方少者五六粒,多則十數粒,今世醫或用二三錢。石膏味淡薄,故白虎湯用半兩,今世醫不敢多用,補上治下,劑宜輕少,今不論上下,率用大劑,丸散湯液,各有攸宜,今不論緩急,率用湯煎,如此類者多矣。今之為醫者,若不熟讀本草,深究《內經》而輕自制方者,鮮不誤人也。
白話文:
有人問,張仲景、李東垣、劉河間、朱丹溪這些醫家的著作哪一本比較好?學習時應該以誰為主?我的回答是:應當專心研究《黃帝內經》,同時廣泛閱讀這四位醫家的著作,這樣就不會有偏頗了。因為《黃帝內經》就像儒家的六經,內容包羅萬象,而這四位醫家的理論,就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理解六經的階梯,每一本都不可或缺。
這四位醫家並無優劣之分,他們只是各自闡述了一個主要的觀點。張仲景發現《黃帝內經》雖然提到了傷寒,但對於其轉變和複雜性的描述並不夠詳細,所以寫下了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和一百一十七個方劑,以補足其變化。但後世的人們過度依賴這些方法,逐漸失去了其本質,甚至將其應用於治療溫熱和內傷等其他病症,導致了誤診,因此劉河間和李東垣分別提出了治療溫熱和內傷的法則。
劉河間的理論,實際上就是《黃帝內經》中關於五運六氣的內容,而李東垣的理論,就是《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勞倦的原則。張仲景當然也知道溫熱和內傷,只是他的書中沒有詳細描述,劉河間和李東垣在處理傷寒時,還是遵循張仲景的方法,不敢違背。
到了朱丹溪,他彙集了前人的智慧,提出了陰虛發熱的理論,並且指出許多疾病是由濕熱和相火引起的,他根據症狀撰寫論文,其實也是在闡述《黃帝內經》的原理,補充前人的不足。因此,我們可以說,外感病應跟隨張仲景的理論,內傷病應跟隨李東垣的理論,熱性疾病應採用劉河間的理論,複雜疾病應採用朱丹溪的理論,統一這些理論,最終回歸到《黃帝內經》,這就是醫學的完整體系。
然而,既然有陰虛火旺的情況,那麼是否也有陽虛火衰的情況呢?火是天地之間真正的陽氣,如果沒有這種火,天就不能孕育生命,人也不能生存。張景嶽提出補火的理論,也是前人未曾提及的。但是,少量的火可以促進生命活力,而過量的火則會消耗生命能量,所以我們應該補充少量的火,而不是增加過量的火。學習張景嶽理論的人應該注意到這一點。
有人問,張仲景開出的藥方,藥材數量很少,而李東垣的藥方,藥材數量多達二十多種,朱丹溪曾經說過,他每次治病,都使用李東垣的藥方,效果像張仲景的藥方一樣,只是藥材的種類更少,為什麼朱丹溪不跟隨李東垣,而是模仿張仲景呢?我的回答是:在辨別藥性方面,無人能出李東垣之右。他就是醫學界的聖人。所以對於他來說,可以使用更多的藥材,但如果其他人盲目模仿他,就會造成混亂。李東垣就像韓信指揮軍隊,越多越好,而朱丹溪只能指揮十萬人,所以他不敢使用太多的藥材。
有人問,在東南地區,氣候炎熱,可以服用寒涼的藥物;而在西北地區,氣候寒冷,需要使用溫熱的藥物。但是現在東南地區的人們經常食用胡椒、薑、肉桂等辛辣食物,卻不見生病;西北地區的知識分子,卻害怕食用辛辣的東西。這是為什麼呢?我的回答是:雖然東南地區氣候炎熱,但由於地勢低窪,濕氣較重,食用辛辣的藥物,也能去除濕氣;而西北地區雖然氣候寒冷,但地勢高亢,空氣乾燥,食用辛辣的藥物,反而會加重乾燥。因此,醫生在開藥時,必須瞭解這些情況。
李東垣和朱丹溪經常自己創製藥方,這是因為他們深入理解了本草的藥性和《黃帝內經》的處方原則,所以能夠自行創製。自宋代以來,官方的藥方開始流行,人們都遵從使用,不敢輕易自創。這些藥方在診斷和治療疾病時,雖然有很多錯誤,但朱丹溪曾經對其進行了評論。然而,這些藥方都是由經驗豐富的醫生製定的,其中的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多寡等原則,都是正確的。
最近,由於李東垣和朱丹溪的著作廣泛流傳,許多醫生看到他們不使用古方,就紛紛模仿,自行創製藥方,然而他們對藥性的認識不夠深刻,對於處方的原則也沒有深入研究,粗心大意地混亂搭配,反而導致了病人受到傷害。有些病情複雜多變,很難辨認和治療。
藥材的氣味厚薄不同,例如五味子的氣味濃厚,所以在李東垣的方劑中,通常只需要五六粒,最多十幾粒,但現在的醫生可能會使用二三錢。石膏的氣味清淡,所以在白虎湯中使用半兩,但現在的醫生不敢大量使用。對於上部和下部的治療,劑量應當輕微,但現在的醫生不分上下,一律使用大劑量。丸、散、湯、液各有適應症,但現在的醫生不考慮病情的緩急,一律使用煎湯。類似的情況很多。現在的醫生如果不熟讀本草,深入研究《黃帝內經》,輕易自創藥方,很容易誤診。
有人問,現在人們認為李東垣的理論適用於北方,而朱丹溪的理論適用於南方,這是怎麼回事?我的回答是:李東垣是北方的醫家,羅謙甫傳承了他的理論,並在江浙地區傳播。朱丹溪是南方的醫家,劉宗厚繼承了他的學說,並在陝西地區成名。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本草》、《黃帝內經》都是神農、黃帝、岐伯的理論,也應該只適用於北方嗎?
五方所產生的疾病不同,以及治療方式的不同,《黃帝內經》中的“異方法宜論”和“五常正大論”已經詳細說明瞭。例如,北方氣候寒冷,南方氣候炎熱,江湖地區濕氣重,嶺南地區瘴氣多,這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氣候條件導致了這些疾病的多發。但這並不是說北方沒有熱病,南方沒有寒病。對於寒病,我們使用熱藥來治療;對於熱病,我們使用寒藥來治療,這在五方都是相同的,哪裡存在南北的差異呢?
然而,人體的臟腑,火佔據了大部分,而天地間的六氣,熱氣佔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全球的疾病中,熱病多於寒病,這在《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病機》一篇中可以見到。此外,濕熱和相火導致的疾病非常多,但自從王太樸注釋的文章消失後,官方的藥方傾向於使用溫熱的藥物,因此朱丹溪出現,闡述了《黃帝內經》的理論,辨別了官方藥方的偏差,討論了濕熱和相火導致的疾病,以補充前人的不足。後人不瞭解這些,看到朱丹溪常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等人參、黃芪等藥物,就以為他主張使用苦寒的藥物,這是淺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