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癘風(附)
癘風者,乃惡風沿入臟腑,血肉皆死,內生細蟲,食人脂膏也。第一死人身上蛆,炒乾為末,好酒送下為妙。不可得,用白花蛇、全蠍、大楓子、益母草、胡麻、牙皂、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芷、當歸、山甲、姜蠶等分為末,煉蜜丸服,神效。一法用桃、柳、桑、楮、槐,五般枝,煎洗俟湯如油出浴。
東坡四神丹,治大風神效,羌活、元參、當歸、熟地等分丸酒下,腳氣五積散加減。
白話文:
[痲瘋病(附錄)]
所說的痲瘋病,是因邪風侵入內臟,導致血液和肌肉組織壞死,並在體內產生細小的寄生蟲,吞噬人的脂肪和營養物質。首先,取自死人身上的蛆蟲,炒乾後研磨成粉,用好酒送服效果最佳。若無法取得,可使用白花蛇、全蠍、大楓子、益母草、胡麻、牙皁、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芷、當歸、山甲、姜蠶等藥材,等量研磨成末,再以煉製的蜂蜜製成藥丸服用,有神奇療效。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桃樹、柳樹、桑樹、楮樹、槐樹這五種樹木的枝條煎煮後洗浴,待湯水像油一樣浮出時進行沐浴。
蘇東坡的四神丹,治療嚴重的風濕病效果極佳,由羌活、元參、當歸、熟地等份組成,製成藥丸後以酒送服。對於腳氣和五積散的治療,則可以在此基礎上做適當增減。
2. 破傷風亦有四種治列三經
破傷風症,或為跌打損傷,風邪乘間而客之,或為瘡瘍久不合口,風邪乘隙而襲之;或用熱湯淋洗,或艾火灸之,其湯火之氣,亦與風邪無異。其為症,寒熱間作,甚則口噤目斜,身體強直,角弓反張,死在旦夕,甚可畏也。脈浮無力,太陽也,汗之而愈。脈長有力,陽明也,下之而愈。
脈緊而弦,少陽也,和解而痊。若傳變入理,則不治矣。破傷風,身體強直,牙關緊急者,用蟬蛻五錢為末,酒調服即效。
白話文:
破傷風這種病症,可能是因為跌倒受傷後,風邪趁機侵入;也可能因為傷口長期未能癒合,風邪從縫隙中入侵;或是使用熱水沖洗,或是用艾火灸燒傷處,那熱水與火的氣息,其實和風邪相差無幾。其病症狀是,冷熱交替發作,嚴重的話會出現口齒咬緊、眼睛斜視、身體僵硬直挺,像弓一樣反彎,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非常可怕。
如果脈象浮弱無力,表示是太陽經的問題,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脈象長且有力,表示是陽明經的問題,可以透過瀉下來治療。
脈象緊且帶弦,表示是少陽經的問題,可以透過調和的方式來治療。但如果病情轉變深入到臟腑裡,就無法治療了。
對於破傷風,身體僵硬,牙關緊閉的情況,可以用五錢的蟬蛻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就能見效。
3. 中暑有動靜之異(二種)
夏至後,病熱為暑。張潔古曰:動而得之為中暍,靜而得之為中暑。予老中暍之病,其因勞役於外,曰色暴其肌膚,熱氣入於鼻竅,肺經受傷,其症身熱頭痛,灑然毛聳,微寒,口開齒燥,舌苔煩渴,宜人參白虎湯治之。中暑之病,其由安處家庭,行走閭巷,驀然鬱熱熏蒸,口吸暑氣,心包絡受傷,其症煩渴自汗,面垢,脈虛。或腹痛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昏不知人,宜香茹飲治之。
或夏月攤曬衣服書冊,乘熱收藏,日後用時,吸其熱氣,卒然心腹疼痛,霍亂吐瀉,亦謂之中暑,亦用香茹湯。夏月有四症,傷寒傷風,脈症五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實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中暑。臨症之際,切要詳明,七劑一差,天淵相隔矣。
白話文:
在夏至過後,因為高溫導致的疾病我們稱之為中暑。根據張潔古的說法,中暑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活動過程中受到高溫影響,我們稱之為中暍;另一種是在靜止狀態下受到高溫影響,我們稱之為中暑。
中暍的情況通常發生在外勞動或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太陽光線強烈地照射皮膚,熱氣從鼻子進入身體,肺部受損。其症狀包括身體發熱、頭痛、全身毛髮豎立、微微發冷、口乾舌燥、舌苔厚且感到極度口渴,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會使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
而中暑的情況,通常是出現在家裡或者巷弄行走,突然間被高溫蒸騰的熱氣所困擾,吸入了暑氣,心包絡受到影響。其症狀包括極度口渴、自發性出汗、臉色暗沉、脈搏虛弱。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嘔噁、焦躁、悶悶不樂,嚴重者甚至會昏厥失去知覺,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會使用香茹飲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夏天晾曬衣物和書籍後,趁著熱的時候收起來,當日後再使用時,吸入了殘留的熱氣,突然出現心腹劇痛、霍亂、嘔吐和腹瀉,這也屬於中暑的一種,同樣可以使用香茹湯來治療。
夏季有四種常見的疾病,分別是傷寒、傷風、中暑以及熱病,他們的脈象和症狀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脈象緊且畏寒的是傷寒;脈象緩且畏風的是傷風;脈象實且高燒的是熱病;脈象虛且發燒的是中暑。在診斷疾病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辨別,稍有不慎,治療結果可能就會大相逕庭。
4. 受濕有內外之分(二種)
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矣,有內傷而得之者,或居卑濕,或早行霧露,或冒雨涉水,或汗衣濕履,則濕從外感者也。或恣飲酒漿,過飧生冷,則濕從內傷者也。又曰飲食入胃,無非濕也。脾土旺,則能運化水穀。上歸於肺,下輸膀胱,無濕氣之可留也。
惟夫脾弱不能運化水穀,亦謂之濕也。治濕之法,古人惟以利水為主,予謂必當因其症而藥之,不可執一。濕氣在於皮膚者,宜用麻黃、桂枝、防己、蒼白朮之類,以攻下之,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寒濕在於肌膚筋骨之間,拘攣作癰,或麻痹不仁者,宜用乾薑、附子、丁香、肉桂之類,以溫其經,譬如太陽中天,則陰濕自干也。
濕氣在於藏腑肌膚之間,微而不甚者,宜用蒼白朮、厚朴、半夏、木香、桑皮之類,以健脾燥濕,譬如些(老書上此)微之濕,以灰土絕之,則濕自干也。又濕氣在於小腸膀胱之間,或腫或渴,或小水不通,宜用澤瀉、豬苓、滑石、茵陳、木通、葶藶、車前、海金砂之類,以滲泄之,譬如水滿溝澮,非疏通之,其竇不達也。濕氣在於皮膚者,宜防風、白芷、羌活、獨活之風藥以勝濕,譬如清風薦爽,濕氣自消也。
熱傷血,不能養筋,故大筋軟短而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小筋弛長,而為痿弱矣。濕在上,宜微汗;濕在中,宜利小便;濕在下,宜升提利小便。自外而入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在六氣之中,濕熱造成的疾病,佔了十分之八九。有因外界環境影響而感染的,也有因身體內部狀況而引起的。可能是居住在低窪潮濕的地方,或是早晨行走在霧露之中,或是淋雨渡水,或是穿著汗濕的衣物和鞋子,這些都是由外部環境導致的濕氣。或者過度飲酒,吃太多生冷食物,這些是由身體內部引起濕氣的原因。他還說,飲食進入胃部,本質上都是濕氣。如果脾臟功能強健,就能運化水穀,將營養物質上歸於肺,下傳至膀胱,這樣就不會有濕氣存留。
然而,如果脾臟虛弱,無法運化水穀,這也稱為濕氣。對於治療濕氣,古人大多隻以利尿為主要方法,但我認為必須根據病狀來選擇藥物,不能死守一種方法。若濕氣停留在皮膚表層,應使用麻黃、桂枝、防己、蒼朮等藥物,以攻下濕氣,就像水溝被填滿,除非引導它流走,否則不會自行消失。若寒濕滲透到肌膚筋骨之間,造成抽搐疼痛或形成膿包,或麻木無知覺,應使用乾薑、附子、丁香、肉桂等藥物,以溫暖經絡,就像太陽高懸空中,陰暗潮濕自然就會乾燥。
若濕氣滲入內臟、肌膚之間,但情況並不算嚴重,應使用蒼朮、厚朴、半夏、木香、桑皮等藥物,以健脾去濕,就像一些微小的濕氣,只要用灰土隔絕,濕氣自然就會乾燥。若濕氣滲入小腸和膀胱之間,可能導致水腫、口渴,或小便不通暢,應使用澤瀉、豬苓、滑石、茵陳、木通、葶藶、車前草、海金沙等藥物,以促進排尿,就像水溝被堵塞,除非疏通,否則水溝的出口無法暢通。若濕氣停留在皮膚,應使用防風、白芷、羌活、獨活等藥物,以祛除濕氣,就像清爽的風吹來,濕氣自然就會消失。
熱氣傷害血液,無法滋養筋脈,因此大筋會變得柔軟縮短,導致抽搐。濕氣傷害筋脈,無法束縛骨骼,因此小筋會變得鬆弛延長,導致肢體無力。若濕氣在身體上部,應輕微發汗;若濕氣在身體中部,應利尿;若濕氣在身體下部,應提升提肛功能並利尿。如果是從外部入侵的濕氣,應通過發汗散出,若持續時間較長,則需透過疏通和利尿來排除。
5. 火有七說
丹溪曰: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命門火也。此二火出於天造。又有五志之火:大怒,則火起於肝;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醉飽過傷,則火起於脾;房勞過度,則火起於腎;思想無窮,則火起於心。此五火出於人為。蓋水火者,人生之陰陽也。
一水豈能濟七火哉?故火常多而有虛實之辨。脈浮而虛者為虛,脈細而小者為實。洪而有力者易治,沉而細者難治。夫火之為病不特五臟,十二經中,凡氣有餘,何莫非火也。諸風掉眩,脅痛目赤,肝火動也,柴胡、黃連主之。口舌生瘡,諸痛癢瘡瘍,心火動也,黃連主之。
諸濕腫滿,口瘡口臭,脾火動也,芍藥主之。諸氣憤郁,乾咳鼻衄,肺火動也,山梔、枯芩主之。遺精、白濁、赤濁、便泄、夢遺,腎火動也,知母主之。目黃口苦,坐臥不寧,膽火動也,柴胡主之。癃閉、淋瀝、赤白帶濁,小腸火也,木通主之。牙痛齦宣,頰腮頤腫,胃火動也,石膏主之。
舌苔喉痛,便閉不通,大腸火也,條芩主之。小腹作痛,小便不利,膀胱火也,黃柏主之。頭眩體倦,手足心熱,三焦火也,柴胡、黃芩主之。陽事頻舉,精濁不止,命門火也,知母、黃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味,但能瀉有餘之火耳。(以上是實火。以下是虛火。)若夫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為陽虛之病,又當以甘溫之劑補之,如人參、黃耆之屬。
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症,以滋陰之劑濟之,如當歸、地黃之屬。心火亢盛,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壯之,如大黃、芒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玄參之屬。若命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
若胃虛過食生冷,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
白話文:
丹溪表示:五行各有其特性,唯有火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君火,另一種是相火。君火指的是心臟中的火,而相火則是指在命門(生殖系統和腎臟區域)的火。這兩種火是由天賦自然產生的。另外還有所謂的五志之火:極度憤怒時,肝臟會起火;深感悲傷時,肺部會起火;過度飲酒或飽食,脾臟會起火;房事過度,腎臟會起火;過度思慮,心臟會起火。這五種火是因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水與火是人類生命中的陰陽平衡。
一個人的水份如何能抑制這七種火呢?所以火通常都是過剩的,並可分為虛火與實火。脈搏浮而虛弱的是虛火,脈搏細小的是實火。脈象洪大且有力的比較容易治療,脈象沉而細小的則較難治療。火所導致的病症不僅限於五臟,十二經絡中,只要氣血過剩,都可能是火所致。各種風病、眩暈、脅痛、眼紅,是肝臟火旺,可用柴胡和黃連來治療。口腔潰瘍、各種疼痛、癢或膿包,是心臟火旺,黃連可以治療。
各種濕疹腫脹、口腔潰瘍、口臭,是脾臟火旺,芍葯可以治療。各種氣悶、乾咳、流鼻血,是肺部火旺,可用山梔和枯芩來治療。遺精、白濁、赤濁、腹瀉、夢遺,是腎臟火旺,知母可以治療。眼睛黃、口苦、坐立不安,是膽囊火旺,柴胡可以治療。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尿痛、白帶或血性分泌物,是小腸火旺,木通可以治療。牙痛、牙齦出血、臉頰腫脹,是胃部火旺,石膏可以治療。
舌苔厚重、喉嚨痛、便祕,是大腸火旺,可用條芩來治療。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難,是膀胱火旺,黃柏可以治療。頭暈、身體疲倦、手腳心熱,是三焦火旺,柴胡和黃芩可以治療。性慾旺盛、精液混濁,是命門火旺,知母和黃柏可以治療。以上都是苦寒的藥物,只適合治療過剩的火。
如果是飲食過量、勞累或疲倦,傷害了體內的元氣,導致陽氣不足,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充,例如人參和黃耆。如果是陰氣微弱、陽氣過盛,相火太旺,導致血液虛弱,應使用滋陰的藥物來補充,例如當歸和地黃。如果心火太旺,導致熱氣鬱積,是陽氣過盛的病症,應使用鹹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大黃和芒硝。如果腎臟的水份受到損傷,真陰失守,導致無根之火,是陰氣不足的病症,應使用壯水的藥物來治療,例如生地和玄參。如果生命之火衰弱,是陽氣流失的病症,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充,例如附子和乾薑。如果胃部虛弱,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陽氣被抑制在脾土中,是火鬱的病症,應使用升散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升麻和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