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5)

1. 論補法

是以古方中有補散並行者,參蘇飲、益氣湯是也。有消補並行者,枳朮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補並行者,瀉心湯、硝石丸是也。有溫補並行者,治(似理字)中湯、參附湯是也。有清補並行者,參連飲、人參白虎湯是也。更有當峻補者,有當緩補者,有當平補者,如極虛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劑湯液,不能挽回。予曾用參附煎膏,日服數兩,而救津液將枯之症,陽微將脫之症。

又曾用參麥煎膏,服之數兩,而救津液將枯之症,亦有無力服參,而以耆朮代之者。隨時處治,往往有功。至於病邪未盡,元氣雖虛,不任重補,則從容和緩以補之,相其機宜,循序漸進,脈症相安,漸為減藥,穀肉果菜,食養盡之,以抵於平康。其有體質素虛,別無大寒大熱之病,欲服丸散以保真元者,則用平和之藥,調理氣血。

不敢妄用偏僻之方,久而爭勝,反有傷也,此開合緩急之意也。然又有補之而不分五臟者,何也?夫五臟有正補之法,有相生而補之之法。《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榮衛;損其脾胃,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正補也。

又如肺虛者補脾,土生金也;脾虛者補命門,火生土也;心虛者補肝,木生火也;肝虛者補腎,水生木也;腎虛者補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補之也。而予更有根本之說焉,胚胎始兆,形體未成,先生兩腎,是腎者先天之根本也。因地一聲,一事未知,先求乳食,是脾者後天之根本也。

然而先天之中,有水有火,水曰真陰,火曰真陽,名之曰真,則非氣非血,而以為氣血之母,生身生命,全賴乎此。周子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凝然不動,感而遂通,隨我神以為往來者,此也。古人深知此理,用六味滋水,八味補火,十補、班龍水火兼濟,法非不善矣。

然而以假補真,必其真者,未曾盡喪,庶幾有效。若先天祖氣,蕩然無存,雖有靈芝,亦難續命,而況庶草乎。至於後天根本,尤當培養,不可勿視。《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危。」又云:「粥漿入胃,即虛者活。」古人診脈,必曰胃氣,制方則曰補中,又曰歸脾,健脾者,良有以也。

夫飲食入胃,分布五臟,灌液周身,如兵家之糧餉,民間之煙火,一有不繼,兵民離散矣。然而因餓致病者固多,而因傷致病者亦復不少,過嗜肥甘則痰生,過嗜醇釀則飲積,瓜果乳酥,溫從內受,發為腫滿瀉利。五味偏啖,欠而增氣,皆令夭殃,可不慎哉?是知脾腎兩臟,皆為根本,不可偏廢。

古人或謂補脾不如補腎者,以命門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謂補腎不如補脾者,以飲食之精,自能下注於腎也。須知脾弱而腎不虛者,則補脾為亟;腎弱而脾不虛者,則補腎為先。若脾腎兩虛,則並補之藥即補矣。更加攝養有方,斯為善道。諺有之曰:「藥補不如食補。」吾則曰:「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白話文:

所以,古代的藥方中,有補氣和散邪同時進行的,像是參蘇飲、益氣湯就是這樣。也有消除積滯和補益同時進行的,像是枳朮丸、理中丸就是這樣。也有攻邪和補益同時進行的,像是瀉心湯、硝石丸就是這樣。也有溫陽和補益同時進行的,像是理中湯、參附湯就是這樣。也有清熱和補益同時進行的,像是參連飲、人參白虎湯就是這樣。

更有需要大力補養的,也有需要慢慢補養的,也有需要平和補養的。像是極度虛弱的人,病危的時候,如果不用大量藥液,就無法救回來。我曾經用參附煎膏,每天服用好幾兩,來救治體液將要枯竭、陽氣衰微將要脫失的症狀。

我也曾經用參麥煎膏,服用好幾兩,來救治體液將要枯竭的症狀。也有無力服用人參,而用黃耆和白朮來代替的。根據情況來治療,往往能有效果。至於病邪還沒完全清除,而身體元氣雖然虛弱,不能承受過重的補養,那就用緩和的方式來補養,觀察情況,按部就班,如果脈象和症狀都穩定,就慢慢減少藥量,用穀物肉類蔬菜水果等食物來補養,直到身體完全康復。如果體質本來就虛弱,沒有明顯的寒熱疾病,想要服用丸藥散劑來保養元氣,那就用平和的藥物,來調理氣血。

不敢隨意使用偏僻的藥方,長期服用,反而會產生副作用,傷害身體,這就是所謂開合緩急的道理。然而,也有補養而不區分五臟的,這是為什麼呢?五臟有各自的補養方法,也有通過相生關係來補養的方法。《難經》說:「損傷肺的,要補益肺氣;損傷心的,要調和心氣和營衛;損傷脾胃的,要調養飲食,適應寒溫變化;損傷肝的,要放鬆肝的緊張狀態;損傷腎的,要補益腎精。」這是正補的方法。

另外,像是肺虛的補脾,因為土生金;脾虛的補命門,因為火生土;心虛的補肝,因為木生火;肝虛的補腎,因為水生木;腎虛的補肺,因為金生水。這是通過相生關係來補養的方法。而我還有更根本的說法,在胚胎開始形成的時候,身體還沒有完全形成,最先出現的是兩個腎臟,所以腎是先天的根本。當嬰兒出生,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先要吃奶,所以脾是後天的根本。

然而,在先天根本中,有水有火,水叫做真陰,火叫做真陽,稱之為真,就不是單純的氣或血,而是氣血的母親,是身體和生命的基礎。周敦頤說:無極的真理,陰陽五行的精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凝結而不動,感受到外來刺激就產生變化,隨著我的精神而來來往往,指的就是這個。古人深知這個道理,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真陰,用八味地黃丸來補養真陽,用十補丸、斑龍丸來同時滋養水火,方法很好。

然而,用後天來補先天,必須先天真氣還沒完全喪失,才有可能有效。如果先天的元氣已經完全消失,即使有靈芝,也難以延續生命,更何況普通的藥草呢?至於後天的根本,更應當好好培養,不能忽視。《黃帝內經》說:「能夠消化食物就能健康,不能消化食物就會危險。」又說:「喝下米粥等流質食物,虛弱的人就能活下去。」古人診脈,一定會注意胃氣,開藥方的時候,會說要補中氣,也會說要歸脾,這些都是因為強健脾胃非常重要。

食物進入胃部,會被輸送到五臟,滋養全身,就像軍隊的糧餉,百姓的柴火,一旦供應不上,軍隊和百姓就會離散。然而,因為飢餓而生病的人固然很多,但因為飲食不當而生病的人也不少。過度喜歡肥膩甘甜的食物就會產生痰,過度喜歡醇厚的酒就會積滯成飲,瓜果奶酪等食物,溫熱之氣會從內部產生,導致腫脹、腹瀉等症狀。偏食五味,久而久之會增加氣,導致夭折,不得不謹慎啊!由此可知,脾腎兩臟,都是根本,不可偏廢。

古人有說補脾不如補腎的,因為命門的火可以生脾土;也有說補腎不如補脾的,因為飲食的精華可以下注到腎。必須知道,脾虛而腎不虛的,那麼補脾是當務之急;腎虛而脾不虛的,那麼補腎是當先。如果脾腎都虛弱,那麼一起補養的藥方就適合了。如果再注意調養,才是最好的方法。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我則認為:「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