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5)

1. 癘風(附)

癘風者,乃惡風沿入臟腑,血肉皆死,內生細蟲,食人脂膏也。第一死人身上蛆,炒乾為末,好酒送下為妙。不可得,用白花蛇、全蠍、大楓子、益母草、胡麻、牙皂、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芷、當歸、山甲、姜蠶等分為末,煉蜜丸服,神效。一法用桃、柳、桑、楮、槐,五般枝,煎洗俟湯如油出浴。

白話文:

癘風是因為風邪侵入臟腑,導致血肉腐爛,內生細蟲,啃食人體脂肪。治療方法之一,是用死人身上的蛆蟲炒乾磨成粉,用好酒送服。如果沒有,可以用白花蛇、全蠍、大楓子、益母草、胡麻、牙皂、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芷、當歸、山甲、姜蠶等藥材等量磨成粉,用蜂蜜做成丸劑服用,效果顯著。另一個方法是用桃、柳、桑、楮、槐五種樹枝煎煮,待湯汁如油般濃稠後沐浴。

東坡四神丹,治大風神效,羌活、元參、當歸、熟地等分丸酒下,腳氣五積散加減。

白話文:

東坡四神丹是一種治療大風非常有效的藥物。它由羌活、元參、當歸和熟地各等量混合而成,可以製成丸狀服用,用酒送服效果更佳。對於腳氣病,則可使用五積散進行治療,但要根據病情適當增減配方中的草藥成分。

2. 破傷風亦有四種治列三經

破傷風症,或為跌打損傷,風邪乘間而客之,或為瘡瘍久不合口,風邪乘隙而襲之;或用熱湯淋洗,或艾火灸之,其湯火之氣,亦與風邪無異。其為症,寒熱間作,甚則口噤目斜,身體強直,角弓反張,死在旦夕,甚可畏也。脈浮無力,太陽也,汗之而愈。脈長有力,陽明也,下之而愈。

脈緊而弦,少陽也,和解而痊。若傳變入理,則不治矣。破傷風,身體強直,牙關緊急者,用蟬蛻五錢為末,酒調服即效。

白話文:

破傷風,可能是因為跌打損傷,風寒趁虛而入,也可能是因為瘡傷久久不癒,風寒趁機而入;或是用熱水燙洗,或是用艾火灸傷,熱水與艾火的熱氣,也和風寒無異。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嚴重時口不能張,眼斜視,身體僵硬,手腳向後反弓,隨時可能死亡,非常可怕。脈象浮而無力,屬於太陽經,可用發汗方法治療。脈象長而有力,屬於陽明經,可用瀉下方法治療。脈象緊而弦,屬於少陽經,可用和解的方法治療。如果病症轉變進入內臟,則無法治療了。對於破傷風,身體僵硬,牙關緊閉的患者,可以用五錢蟬蛻研磨成粉,用酒調服即可見效。

3. 中暑有動靜之異(二種)

夏至後,病熱為暑。張潔古曰:動而得之為中暍,靜而得之為中暑。予老中暍之病,其因勞役於外,曰色暴其肌膚,熱氣入於鼻竅,肺經受傷,其症身熱頭痛,灑然毛聳,微寒,口開齒燥,舌苔煩渴,宜人參白虎湯治之。中暑之病,其由安處家庭,行走閭巷,驀然鬱熱熏蒸,口吸暑氣,心包絡受傷,其症煩渴自汗,面垢,脈虛。或腹痛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昏不知人,宜香茹飲治之。

或夏月攤曬衣服書冊,乘熱收藏,日後用時,吸其熱氣,卒然心腹疼痛,霍亂吐瀉,亦謂之中暑,亦用香茹湯。夏月有四症,傷寒傷風,脈症五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實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中暑。臨症之際,切要詳明,七劑一差,天淵相隔矣。

白話文:

夏至後的暑病

夏至過後,疾病多因暑氣而起。張潔古說:「在勞動中得病,稱為中暍,在靜止中得病,稱為中暑。」我年老時曾患中暍,原因是長時間勞作在外,陽光暴曬皮膚,熱氣從鼻腔進入,損傷肺經。症狀是身體發熱、頭痛、毛髮豎立,伴隨輕微發冷、口乾舌燥、口渴,適合用人參白虎湯治療。

中暑則是由於在安靜的家中或行走於街巷時,突然遇到熱氣蒸熏,吸入暑氣,損傷心包絡。症狀是口渴、自汗、面色發黑、脈象虛弱。有時還會伴隨腹痛、腹瀉、嘔吐、煩躁、胸悶,嚴重者會昏迷不醒,可用香茹飲治療。

此外,夏天將衣物或書籍攤曬後,趁熱收起來,日後使用時吸入熱氣,也會突然出現心腹疼痛、霍亂嘔瀉,這也屬於中暑,同樣可以用香茹湯治療。

夏天常見四種病症,傷寒、傷風、熱病和中暑,其脈象各有不同。

  • 脈象緊而畏寒,稱為傷寒。
  • 脈象緩而畏風,稱為傷風。
  • 脈象實而發熱,稱為熱病。
  • 脈象虛而發熱,稱為中暑。

診斷時務必仔細觀察,藥方用錯一劑,后果就會天差地別。

4. 受濕有內外之分(二種)

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矣,有內傷而得之者,或居卑濕,或早行霧露,或冒雨涉水,或汗衣濕履,則濕從外感者也。或恣飲酒漿,過飧生冷,則濕從內傷者也。又曰飲食入胃,無非濕也。脾土旺,則能運化水穀。上歸於肺,下輸膀胱,無濕氣之可留也。

惟夫脾弱不能運化水穀,亦謂之濕也。治濕之法,古人惟以利水為主,予謂必當因其症而藥之,不可執一。濕氣在於皮膚者,宜用麻黃、桂枝、防己、蒼白朮之類,以攻下之,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寒濕在於肌膚筋骨之間,拘攣作癰,或麻痹不仁者,宜用乾薑、附子、丁香、肉桂之類,以溫其經,譬如太陽中天,則陰濕自干也。

白話文:

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

丹溪說:六種氣候中,濕熱導致疾病的佔了八九成。

有外感而得之矣,有內傷而得之者,或居卑濕,或早行霧露,或冒雨涉水,或汗衣濕履,則濕從外感者也。

有些是外感引起的,有些是內傷引起的。例如居住在低窪潮濕的地方,或清晨行走於霧露中,或冒雨涉水,或穿著汗濕的衣物和鞋子,這些都是濕氣從外感而來的。

或恣飲酒漿,過飧生冷,則濕從內傷者也。

又或者過度飲酒,或食用過多生冷食物,則濕氣是從內傷而來的。

又曰飲食入胃,無非濕也。脾土旺,則能運化水穀。上歸於肺,下輸膀胱,無濕氣之可留也。

丹溪還說:食物進入胃中,本質上都是濕的。脾土強健,就能運化水穀精華,向上輸送到肺,向下輸送到膀胱,體內就不會留下濕氣。

惟夫脾弱不能運化水穀,亦謂之濕也。

但是如果脾臟虛弱,無法運化水穀精華,也會導致體內積聚濕氣。

治濕之法,古人惟以利水為主,予謂必當因其症而藥之,不可執一。

治療濕氣的方法,古人只注重利水。我認為必須根據具體的症狀用藥,不可一成不變。

濕氣在於皮膚者,宜用麻黃、桂枝、防己、蒼白朮之類,以攻下之,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

如果濕氣停留在皮膚表面,可以用麻黃、桂枝、防己、蒼白朮等藥物,以攻下濕邪,就像水滿溝渠,必須疏導才能排出去。

寒濕在於肌膚筋骨之間,拘攣作癰,或麻痹不仁者,宜用乾薑、附子、丁香、肉桂之類,以溫其經,譬如太陽中天,則陰濕自干也。

如果寒濕停留在肌肉、筋骨之間,導致肢體拘攣,甚至形成癰疽,或者出現麻痹不仁的症狀,可以用乾薑、附子、丁香、肉桂等藥物,溫暖經絡,就像太陽當空照射,陰濕自然會消散。

濕氣在於藏腑肌膚之間,微而不甚者,宜用蒼白朮、厚朴、半夏、木香、桑皮之類,以健脾燥濕,譬如些(老書上此)微之濕,以灰土絕之,則濕自干也。又濕氣在於小腸膀胱之間,或腫或渴,或小水不通,宜用澤瀉、豬苓、滑石、茵陳、木通、葶藶、車前、海金砂之類,以滲泄之,譬如水滿溝澮,非疏通之,其竇不達也。濕氣在於皮膚者,宜防風、白芷、羌活、獨活之風藥以勝濕,譬如清風薦爽,濕氣自消也。

白話文:

濕氣若停留在臟腑和肌膚之間,輕微不甚者,宜用蒼白朮、厚朴、半夏、木香、桑皮等藥物,以健脾燥濕,使濕氣消散。這就好比用灰土覆蓋少許濕氣,濕氣便會自然乾燥。

若濕氣停留在小腸膀胱之間,則可能出現腫脹、口渴、小便不通等症狀,宜用澤瀉、豬苓、滑石、茵陳、木通、葶藶、車前、海金砂等藥物,以利水滲濕,使濕氣排出。這就好比水滿溝渠,非得疏通水道,才能使水流暢。

若濕氣停留在皮膚表面,宜用防風、白芷、羌活、獨活等風藥以祛濕。這就好比清風拂過,濕氣自然消散。

熱傷血,不能養筋,故大筋軟短而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小筋弛長,而為痿弱矣。濕在上,宜微汗;濕在中,宜利小便;濕在下,宜升提利小便。自外而入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

白話文:

當熱氣過盛損傷血液時,就不能滋養筋膜,因此大筋會變得柔軟縮短,造成僵硬彎曲的情況。如果溼氣侵襲到筋膜,就無法約束骨骼,所以小筋會鬆弛延長,導致虛弱無力的情形發生。若溼氣停留在身體上方,應透過微微出汗的方式排出;若是停滯於中部,應該利用排尿來排除;如果是位於下方,可以使用提升和利尿的方法處理。從外部進入的溼氣,適合用發汗、疏散的方式去除,時間久了就需要進行疏濬和排水的工作了。

5. 火有七說

丹溪曰: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命門火也。此二火出於天造。又有五志之火:大怒,則火起於肝;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醉飽過傷,則火起於脾;房勞過度,則火起於腎;思想無窮,則火起於心。此五火出於人為。蓋水火者,人生之陰陽也。

一水豈能濟七火哉?故火常多而有虛實之辨。脈浮而虛者為虛,脈細而小者為實。洪而有力者易治,沉而細者難治。夫火之為病不特五臟,十二經中,凡氣有餘,何莫非火也。諸風掉眩,脅痛目赤,肝火動也,柴胡、黃連主之。口舌生瘡,諸痛癢瘡瘍,心火動也,黃連主之。

白話文:

丹溪說,五行各有其屬性,唯獨火有兩種:一種是君火,一種是相火。君火就是心火,相火就是命門火。這兩種火是天生而來的。此外,還有五志之火:大怒則肝火上升,悲哀則肺火上升,飲食過度則脾火上升,房事過度則腎火上升,思慮過度則心火上升。這五種火是人為造成的。水火是人體的陰陽,一滴水怎麼能救得了七種火呢?所以火總是多,而且有虛實之分。脈象浮而虛弱者為虛火,脈象細小者為實火。脈象洪大有力者容易治癒,脈象沉細者難以治癒。火的病變不僅僅影響五臟,十二經脈中,凡是氣血過盛的地方,都可能出現火症。諸如風眩、脅痛、目赤,都是肝火上升,可用柴胡、黃連治療。口舌生瘡、疼痛瘙癢、瘡瘍,都是心火上升,可用黃連治療。

諸濕腫滿,口瘡口臭,脾火動也,芍藥主之。諸氣憤郁,乾咳鼻衄,肺火動也,山梔、枯芩主之。遺精、白濁、赤濁、便泄、夢遺,腎火動也,知母主之。目黃口苦,坐臥不寧,膽火動也,柴胡主之。癃閉、淋瀝、赤白帶濁,小腸火也,木通主之。牙痛齦宣,頰腮頤腫,胃火動也,石膏主之。

舌苔喉痛,便閉不通,大腸火也,條芩主之。小腹作痛,小便不利,膀胱火也,黃柏主之。頭眩體倦,手足心熱,三焦火也,柴胡、黃芩主之。陽事頻舉,精濁不止,命門火也,知母、黃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味,但能瀉有餘之火耳。(以上是實火。以下是虛火。)若夫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為陽虛之病,又當以甘溫之劑補之,如人參、黃耆之屬。

白話文:

身體浮腫、口破潰有臭味,這是脾火旺盛,用芍藥來治療。氣憤鬱結、乾咳鼻出血,這是肺火旺盛,用山梔、枯芩來治療。遺精、白濁、赤濁、拉肚子、夢遺,這是腎火旺盛,用知母來治療。眼睛發黃、口苦、坐立不安,這是膽火旺盛,用柴胡來治療。小便不通、淋漓不盡、白帶赤濁,這是小腸火旺盛,用木通來治療。牙齒疼痛、牙齦腫痛、臉頰腮幫子腫,這是胃火旺盛,用石膏來治療。

舌頭上起苔、喉嚨痛、大便不通,這是大腸火旺盛,用條芩來治療。小腹疼痛、小便不暢,這是膀胱火旺盛,用黃柏來治療。頭暈乏力、手腳心發熱,這是三焦火旺盛,用柴胡、黃芩來治療。性生活頻繁、精液過多,這是命門火旺盛,用知母、黃柏來治療。這些都是火旺盛的症狀,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因為飲食勞累,損傷元氣,導致陽虛,就要用甘溫的藥物來補益,比如人參、黃耆。

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症,以滋陰之劑濟之,如當歸、地黃之屬。心火亢盛,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壯之,如大黃、芒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玄參之屬。若命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

若胃虛過食生冷,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

白話文:

如果陰氣微弱而陽氣旺盛,相火極度熾盛,侵擾陰位,導致血液逐漸被煎熬,表現出血虛的症狀,應當使用滋補陰液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當歸和地黃等。

如果心火亢盛,鬱熱內積,表現出陽氣過旺的病症,應當使用鹹寒的藥物來增強,例如大黃和芒硝等。

如果腎水受到損傷,真正的陰液失去支撐,形成無根之火,表現出陰虛的病症,應當使用壯水的藥物來抑制,例如生地和玄參等。

如果命門之火衰弱,表現出陽氣離脫的病症,應當使用溫熱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附子和乾薑等。

如果胃虛而過食生冷食物,導致陽氣在脾土中被抑制,形成火氣鬱滯的病症,應當使用能發散的藥物來促進,例如升麻和葛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