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8)

1. 痢因濕熱及受積停(三種)

痢疾之症,裡急後重,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痛或不痛,此其候也。原其所因,濕熱食積。三者傷於氣分,則下者白;傷於血分,則下者赤;氣血俱傷,則赤白相雜。黃色者食積,黑色者濕勝也。劉河間曰: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又曰: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

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風寒外來,宜汗之;騖溏為利,宜溫之。初起大便膿血,裡急後重者,芍藥湯。白痢,溫六丸。赤痢,清六九。赤白相雜兼裡急後重者,立效散。痢疾初時失下,反用固澀之藥,以致邪熱內蓄,血不得行,腹痛欲死者,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痢疾的症狀,會有便意卻難以排出,排出物可能帶有膿液、血液,或膿血混合,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或不痛,這些都是痢疾的常見表現。痢疾的病因主要是濕熱和食物積滯。濕熱和食物積滯傷及氣分,就會排出白色便液;傷及血分,就會排出紅色便液;氣血都受損,就會排出赤白相雜的便液。黃色的便液代表食物積滯,黑色的便液則代表濕氣過盛。劉河間說,只要調和血液,膿液便會自行癒合;調和氣機,便意難排的症狀就會消失。他又說,便意難排就應該要瀉下,腹痛就應該要和緩,身體沉重就應該要除濕,脈象弦緊就應該要祛風。

膿血黏稠,就應該使用重藥來清除;身體冰冷容易出汗,就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風寒入侵,就應該要發汗;大便稀溏,就應該要溫補。痢疾初期出現膿血便,並且便意難排的,可以服用芍藥湯;白色便液的,可以服用溫六丸;紅色便液的,可以服用清六九;赤白相雜並且便意難排的,可以服用立效散。痢疾初期突然出現腹瀉,卻使用固澀的藥物,會導致邪熱內蓄,血液運行不暢,腹痛難忍,甚至危及生命,這時可以服用桃仁承氣湯。

痢疾發熱,腸胃中有風邪也,敗毒散加黃連、陳倉米煎服。及治時行疫痢,噤口不食,加石蓮肉七枚。下痢日久,赤白已盡,虛寒脫肛,真人養藏湯(粟殼、訶子、肉蔻、當歸、肉桂、木香、白朮、白芍、人參、甘草)。夏秋泄瀉、瘧痢,同乎一源,多由暑濕傷脾所致,飲食讒傷,便作泄瀉為輕,停滯既久,變成瘧痢為重。而瘧與痢又有分別,飲食為痰,充乎胸膈則為瘧,飲食為積,膠乎腸胃則為痢。

白話文:

痢疾發燒,是因為腸胃中有風邪,可以服用敗毒散加上黃連、陳倉米煎服。如果遇到流行性痢疾,病人緊閉嘴巴不進食,可以加石蓮肉七枚。如果痢疾持續很久,已經沒有赤白便,並且出現虛寒脫肛的情況,則可以服用真人養藏湯(粟殼、訶子、肉蔻、當歸、肉桂、木香、白朮、白芍、人參、甘草)。夏秋季節的泄瀉和瘧痢,都是由暑濕傷脾引起的,飲食不當輕則造成泄瀉,積滯久了就變成瘧痢。瘧痢雖然都是由飲食引起的,但瘧疾是飲食積痰,充塞胸膈所致,痢疾是飲食積滯,粘附腸胃所致。

古云: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痢,故當初起,人強積盛之時,輕則三稜、莪朮、檳榔、枳實、青皮、陳皮、木香之類,重則酒製大黃利之,不可姑息,猶養虎遺害焉。因有病者病當之,無損於人也。若因循日久,元氣已虛,積氣猶盛,攻補莫施,便成壞症。況諸痢疾雖屬裡症,多染時行,故七日前甚者,積多人壯,雖早不死,善於調理,七日後其症當漸愈。

白話文:

古人說:「沒有痰就不會瘧疾,沒有積滯就不會痢疾。」所以,疾病剛開始時,人體氣血強盛、積滯較多,輕者可用三稜、莪朮、檳榔、枳實、青皮、陳皮、木香等藥物來調理,重者可用酒製大黃來瀉下積滯,不可姑息養奸,猶如養虎為患。因為這些藥物針對的是病患的病症,對健康之人無害。

但若延誤治療,時間一久,元氣耗損,積滯依然存在,就難以用攻補的方法來治療,最終會形成難治之症。而且痢疾雖然屬於內科疾病,但往往會受到時行疫病的影響。所以,七天之內病情嚴重者,多數是因為積滯太多,身體強壯,雖然不一定馬上死亡,但也要善於調理,否則七天後病情就會逐漸加重。

若初起不甚,人多忽略,七日之後,積氣逗留,人衰胃弱,痢勢大作,每多難治,不可不知。須知寒者必虛,熱者必實,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矣。脹滿惡食,急痛懼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弦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皆屬寒矣。

然相似之際,尤當審察,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少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安得不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分虛實也。以腹痛為實熱,似矣!不知痢出於臟,腸胃必傷,膿血剝膚,安得不痛?更當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也。

白話文:

一開始症狀不嚴重,很多人會忽略,但七天後,積氣停留在體內,人就會體虛胃弱,腹瀉加重,往往難以治療,不可不知。要知道,寒症必定虛弱,熱症必定實證,更要仔細分析虛實,才能更清楚地判斷寒熱。腹脹不想吃東西,疼痛劇烈怕按壓,這是實證。口渴想喝水,喜歡涼怕熱,這是熱證。脈象弦緊有力,是實證。脈象快速滑利,是熱證。除此之外,都屬於寒症。

然而,症狀相似時,更要仔細觀察,比如口渴看似是實熱,但不知道的是,凡是腹瀉,必然津液不足,津液流失到下焦,則上焦津液枯竭,怎麼能不渴?更應該根據喜歡冷還是喜歡熱來判斷虛實。腹痛看似是實熱,但不知道的是,腹瀉來自於臟腑,腸胃必然受損,膿血傷損腸道,怎麼能不痛?更應該根據疼痛的緩急程度,按壓是否可忍受,腹部是否脹滿,脈象是否有力等,來判斷虛實。

以小便之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液以陰耗,溺因色變,安得不小便赤少?更當以色之澤與不澤,液之涸與不涸,分虛實也。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傳運不健,陰亡則腸潤乃枯,安得不裡急後重?更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厚薄,脈之強弱,分虛實也,則病無遁情矣。

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醫之治痢者,百無一補,氣下陷而再行其氣,後重不益重乎?中本虛衰,而復攻其積,元氣不愈竭乎?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若過行推蕩,陰血不轉傷乎?津亡作渴者,自宜養陰,若但與滲利,津液不轉耗乎?世有庸工,專守痛無補法,且口不宜補早,不知因虛而痛者,愈攻則愈虛愈痛,每見有形之疾病未除,而無形之元氣先脫,悔之晚矣。故脈來微弱者可補,形色虛薄者可補,疾後而痢者可補,因攻而劇者可補。

白話文:

如果單憑小便顏色偏黃、量少就斷定是實熱,可能就錯了!因為腹瀉會導致水分流失,所以小便量自然減少,而體內陰液虧損也會讓小便顏色變深。判斷虛實,還需觀察小便的顏色是否清澈、液體是否充足。同樣地,以裡急後重就認定是實熱也不妥當,因為氣虛下陷會導致腸胃運化功能減弱,陰液不足會使腸道乾燥,自然會出現裡急後重。判斷虛實,應該考慮病程長短、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脈象的強弱。

大部分的痢疾患者都是虛症,但很多醫生卻一味地用寒涼之法來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氣虛下陷,再用寒涼之法,只會讓症狀更加嚴重。原本就虛弱的脾胃,再進行攻積,元氣會更加耗竭。濕熱傷血的患者,應當調理血氣,如果過度使用寒涼之法,會損傷陰血。津液虧損導致口渴的患者,應當滋陰養液,如果單純使用利水滲濕的方法,會加重津液的消耗。很多庸醫只會治標不治本,一味地止痛,卻不知道補虛的重要性。虛症引起的疼痛,越治療就越虛弱,疼痛也會加重。很多時候,還沒治好外在的疾病,就先把內在的元氣耗盡,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脈象微弱、形體虛弱、疾病後期出現腹瀉、因為治療而加重病情等情況,都應該採取補虛的方法。

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胃兩臟。如先痢而後瀉者,為腎傳脾,微邪易治。先瀉而後痢者,為脾傳腎,賊邪難醫。是知在脾者病淺,在腎者病深。夫腎主禁固,腎為胃關,未有久痢脾虛而腎陰不損,腎陽不亡者。

四君、歸脾、十全、補中,皆補脾虛,未嘗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無母,非桂、附、大補命門火,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之母,則飲食何由而進,門戶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復耶?如畏熱不前,僅以參朮補土,多致不起,大可傷也。又有一等陰虛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是也。

經曰: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必莖中痛,其症紅白相雜,裡急後重,悉以痢疾,必小便短澀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脫,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遺,兩便牽引而痛,腎虛之危症,急以八味地黃加補骨脂、肉豆蔻、阿膠,兼理中湯加升麻、桂、附,相繼間服,庶可挽回。世以痢藥致斃者,不可枚舉。

白話文:

最重要的是脾胃兩臟的健康。如果先出現痢疾,然後才腹瀉,這是腎氣傳導到脾臟,屬於輕微的病症,容易治癒。如果先出現腹瀉,然後才痢疾,這是脾氣傳導到腎臟,屬於嚴重的病症,難以醫治。由此可見,病在脾臟較為輕淺,病在腎臟則較為深重。腎臟主宰著人體的禁固功能,是胃氣的關口,沒有長期痢疾導致脾虛而腎陰不損、腎陽不亡的。

四君、歸脾、十全、補中湯等方劑都用於補脾虛,效果都很好。但如果病症是火衰,土位無母,就必須用桂枝、附子等藥物大補命門火,以恢復腎臟的陽氣,拯救脾臟的母親,否則飲食如何進食,門戶如何固守,真元如何恢復呢?如果畏熱不前,只用人參、白朮補脾土,很容易導致病情加重,非常危險。還有一種陰虛似痢疾,就是五泄中的大瘕泄。

經書中記載:「裡急後重,多次想要排便卻無法排泄,必然伴隨莖中疼痛,症狀表現為紅白相雜,裡急後重,都屬於痢疾,必然小便短澀疼痛,或者不通而痛,或者想小便卻先排大便,或者想排大便卻自遺小便,兩便牽引而痛,這是腎虛的危症,需急用八味地黃湯加補骨脂、肉豆蔻、阿膠,同時配合理中湯加升麻、桂枝、附子,交替服用,才能挽回性命。」世人因痢疾而死亡的案例不計其數。

王肯堂治痢法,用以黃連、黃芩、白芍、楂肉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枳殼、青皮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各五分,酒洗紅花三分,桃仁炒研六分,木香二分,水煎空心下,紅白身熱者,俱可服。單白無紅者,去地榆、桃仁,加橘紅四分,廣木香二分。澀滯者,酒炒大黃二錢,一二劑服之,即除。

此方用於三五日及旬日內,神效。惟十日半月後,當加減於後,用川連、黃芩、白芍三味,酒炒各六分,生用各四分,楂肉一錢,厚朴、陳皮、青皮、檳榔各四分,甘草炙三分、生二分,當歸五分,地榆四分,桃仁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三分,延至半月餘,脾胃虛滑者,用酒炒芩、連、白芍各六分,陳皮、厚朴、木香各三分,醋炒地榆四分,紅花二分,當歸、人參、白朮、炙草各五分。有胎婦人去紅花、桃仁、檳榔,隨用輒效。

白話文:

王肯堂治療痢疾的方法,用黃連、黃芩、白芍、山楂肉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枳殼、青皮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各五分,酒洗紅花三分,桃仁炒研六分,木香二分,水煎空腹服用。對於紅白痢疾伴隨發熱的患者,均可服用此方。如果只有白色痢疾,沒有紅色痢疾,則去掉地榆和桃仁,加入橘紅四分,廣木香二分。如果痢疾伴隨便秘,則用酒炒大黃二錢,服用一兩劑即可見效。

此方適合治療三五天或十天內的痢疾,效果顯著。但如果超過十天半個月,就要根據病情加減藥物。可以使用川連、黃芩、白芍三味,酒炒各六分,生用各四分,山楂肉一錢,厚朴、陳皮、青皮、檳榔各四分,甘草炙三分、生二分,當歸五分,地榆四分,桃仁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三分。治療半月以上,脾胃虛寒滑泄的患者,則用酒炒黃芩、黃連、白芍各六分,陳皮、厚朴、木香各三分,醋炒地榆四分,紅花二分,當歸、人參、白朮、炙草各五分。對於懷孕婦女,則要除去紅花、桃仁、檳榔,隨用隨效。

間有不效者,必補劑太早,邪氣在內,纏綿已久,欲補而澀之則助邪,清而疏之則愈滑,遂至不可救療者,初投溫補故也。戒之戒之!故治痢惟清熱,一忌溫補,恐蘊熱為害也。一忌大下,恐傷胃氣也。一忌發表,恐表虛且燥劑助熱也。一忌分利小便,恐澀滯愈甚,且異治水瀉之法也。

痢疾之脈,宜微小不宜浮洪,宜滑大不宜弦急,宜身溫不宜身熱,又不宜身冷。下痢純血者,如塵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開如竹筒者,唇如硃紅者,俱死。如魚腦髓者,半生半死。先水瀉而後膿血者,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而後水瀉者,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白話文:

對於某些情況,若藥物補充過早,病邪仍在體內長期困擾,想用補益的方法卻因藥性凝滯而助長病邪,或是清熱解毒的藥物反而使病情更加滑膩,最終導致無法救治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初次治療時使用了溫補的方法。要警惕,要警惕!

因此,治療痢疾應以清熱為主,避免使用溫補的藥物,以免積聚熱邪造成危害。避免大量下藥,以免傷害脾胃之氣。避免發汗,以免虛弱的體質加劇燥熱。避免利尿,以免使病情更為凝滯,並且與治療水瀉的方法不同。

痢疾的脈象,應該細小而不宜浮洪,滑潤而不宜緊繃,身體應該溫暖而不宜過熱或過冷。如果痢疾排出的是純粹的血液,如泥土腐敗的顏色,如屋頂漏水,大孔洞形狀像竹筒,嘴脣呈朱紅色,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如果血液和膿液混雜,像是魚腦髓一樣的,則是半死不活的狀態。先有水瀉後跟隨膿血的,表示脾臟傳遞到腎,病邪難以治癒。先有膿血後跟隨水瀉的,表示腎傳遞到脾,病邪較輕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