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9)

1. 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九種)

有聲者為嘔,有物者為吐。聲者,氣與火也,物者,痰與食也。或為寒氣所中,或為暑氣相干,或惱怒氣逆,或飲食過傷,或蛔蟲作痛,或久痛胃虛,凡此數者,皆能令人嘔吐耳。大抵脈虛而細者吉,脈實而大者凶。治以二陳湯為主。胃寒者,水漿不入,脈息沉遲,加乾薑、肉桂、丁香、益智仁之類。

傷暑者,煩渴面垢,脈虛身熱,加川連、扁豆、香茹、厚朴之類。氣逆者,怒則肝火出胃,嘔而口苦,脅不利,脈弦而數,加香附、石膏、芍藥、姜炒川連、竹茹之類。傷食吐者,吐出餿酸臭氣,加山楂、神麯、草果、麥芽、砂仁、枳實之類。飲酒過多而嘔吐者,加乾葛、神麯、麥芽、豬苓、澤瀉之類。

白話文:

嘔吐分為有聲和有物兩種,有聲是氣火不調,有物則是痰食積聚。嘔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寒氣入侵,也可能是暑氣影響,或是情緒惱怒,飲食過度,蛔蟲作痛,久病胃虛等等。一般來說,脈虛而細的人預後較好,脈實而大的人則預後較差。治療以二陳湯為主,如果胃寒,可以用乾薑、肉桂、丁香、益智仁等藥物。如果是傷暑,可以用川連、扁豆、香茹、厚朴等藥物。氣逆的人,可以用香附、石膏、芍藥、姜炒川連、竹茹等藥物。傷食吐的人,可以用山楂、神麯、草果、麥芽、砂仁、枳實等藥物。飲酒過度而嘔吐的人,可以用乾葛、神麯、麥芽、豬苓、澤瀉等藥物。

蛔蟲上攻而嘔吐者,加烏梅、川椒、黃柏、乾薑、白朮,蓋蛔蟲得苦而頭伏,見酸則軟。久病胃虛,聞穀氣而嘔者,加人參、白朮、伏龍肝、藿香之類。積痰在胃而嘔吐,加南星、枳實、竹瀝、薑汁。瘀血在胃而嘔吐,加桃仁泥、生韭汁調服。孫真人曰:嘔家聖藥是生薑,凡嘔吐必宜加生薑汁,熱嘔宜加烏梅。

白話文:

對於胃裡有寄生蟲,導致噁心和嘔吐的情況,可以加入烏梅、川椒、黃柏、乾薑、白朮來治療。因為寄生蟲喜歡苦味,會讓它們的頭部受到抑制,而酸味則能使其變得柔軟。

對於長期患病後胃虛弱,聽到食物的氣味就開始嘔吐的人,可以加入人參、白朮、伏龍肝、藿香等中藥來改善。

如果胃裡積聚了痰,導致噁心和嘔吐,可以加入南星、枳實、竹瀝、薑汁來清熱化痰。

如果胃裡有瘀血,導致噁心和嘔吐,可以加入桃仁泥、生韭汁來調理。

孫真人曾經說過,對於嘔吐症狀,生薑是最有效的藥物,基本上在治療嘔吐時都應該加入生薑汁,對於熱性的嘔吐,還可以加入烏梅。

2. 食痹症(附二種)

食痹者,食已則心下痛,吐出乃止,此由胃脘痰積,故惡血留滯於中所致,薤白半夏湯治之。

白話文:

吃飽後會感到胸口疼痛,甚至要嘔吐完才停止,這是因為胃裡有痰和瘀血堆積在中間造成的。可以使用薤白和半夏熬煮而成的藥方來治療。

3. 噁心(附六種)

噁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兀兀然無奈,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此病在胃口。有寒有熱,有痰火,有胃虛,有食積,有水飲,治法與嘔吐同(亦二陳湯加減。)

白話文:

如果感到噁心想吐,但是沒有聲音和東西出來,只有一種無法忍受、想要吐又吐不出來的情況,這就是病症出現在胃口上。這種症狀可能是因為身體內有寒氣或熱氣,或者是因為有痰火、胃虛弱、食物堆積或是水分過多等問題所引起的。治療的方法跟嘔吐是一樣的,也可以使用「二陳湯」進行調理,並且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增加或者減少藥量。

4. 泄瀉者脾氣傷而不平(十種)

泄瀉之病,四時感受不同。或因風、寒、濕所幹,或因七情飲食所犯,動傷脾氣,故作泄瀉。治當分其新久,審其原因。新則伐邪之藥為主,而健脾之藥為佐;久則以補脾之藥為君,而升提之藥為佐。予曾辨症用藥,確然有驗者,錄於後。瀉下青色,腹痛脈弦者,挾風也,宜羌活、防風之類。

瀉下白色,腹痛脈遲,四肢清冷,小便澄澈者,挾寒也,宜乾薑、肉桂、附子之類。瀉下焦黃色,口渴煩躁,脈虛身熱,挾暑也,宜黃連、扁豆、香茹之類。瀉下清冷或如塵腐水色,腹不痛,身體重,倦怠無力,脈沉而緩者,濕也,宜蒼朮、白朮、厚朴之類。瀉下穀肉不化,酸臭異常,胸膈飽悶,惡聞食氣,瀉後痛減者,傷食也,宜山楂、草果、神麯、麥芽、萊菔子之類。瀉下或多或少,或瀉或不瀉,或如魚凍者,挾痰也,宜南星、半夏之類。

白話文:

瀉瀉之病,四時感受不同,或因風、寒、濕所幹,或因七情飲食所犯,動傷脾氣,故作泄瀉。治當分其新久,審其原因。新則伐邪之藥為主,而健脾之藥為佐;久則以補脾之藥為君,而升提之藥為佐。予曾辨症用藥,確然有驗者,錄於後。

瀉下青色,腹痛脈弦者,挾風也,宜羌活、防風之類。

這類瀉瀉,糞便呈青色,腹部疼痛,脈象弦急,屬於風寒襲體所致,應以羌活、防風等藥物驅散風寒。

瀉下白色,腹痛脈遲,四肢清冷,小便澄澈者,挾寒也,宜乾薑、肉桂、附子之類。

這類瀉瀉,糞便呈白色,腹部疼痛,脈象遲緩,四肢冰冷,小便清澈,屬於寒邪入侵所致,應以乾薑、肉桂、附子等藥物溫陽散寒。

瀉下焦黃色,口渴煩躁,脈虛身熱,挾暑也,宜黃連、扁豆、香茹之類。

這類瀉瀉,糞便呈焦黃色,口渴、煩躁不安,脈象虛弱,身體發熱,屬於暑熱侵襲所致,應以黃連、扁豆、香茹等藥物清熱解暑。

瀉下清冷或如塵腐水色,腹不痛,身體重,倦怠無力,脈沉而緩者,濕也,宜蒼朮、白朮、厚朴之類。

這類瀉瀉,糞便清冷或如塵土污水一般,腹部不痛,身體沉重,倦怠無力,脈象沉緩,屬於濕邪困脾所致,應以蒼朮、白朮、厚朴等藥物燥濕健脾。

瀉下穀肉不化,酸臭異常,胸膈飽悶,惡聞食氣,瀉後痛減者,傷食也,宜山楂、草果、神麴、麥芽、萊菔子之類。

這類瀉瀉,糞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酸臭味異常,胸膈飽悶,聞到食物氣味就反胃,瀉後疼痛減輕,屬於飲食積滯所致,應以山楂、草果、神麴、麥芽、萊菔子等藥物消食導滯。

瀉下或多或少,或瀉或不瀉,或如魚凍者,挾痰也,宜南星、半夏之類。

這類瀉瀉,糞便量時多時少,時瀉時止,或像魚凍一樣,屬於痰濕阻滯所致,應以南星、半夏等藥物化痰止瀉。

以上只是對瀉瀉之病的簡要概述,具體的病情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由專業的中醫師辨證施治。

青州白餅子治之,用半夏七兩,南星、白附子各三兩,川烏去皮臍五錢,為丸。腹痛腸鳴,瀉如熱湯,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宜滑石、木通、黃芩、山梔之類。小水不利者,當分陰陽,小便長則大便自實,宜赤苓、滑石、豬苓、澤瀉、木通之類。如泄瀉久者,又不可用,用之則損陰氣,常見眼胞下陷而死,以上皆伐邪之藥也。

白話文:

青州的白餅子方可用來治療此病,方法是用半夏七兩,南星、白附子各三兩,川烏去皮臍五錢,製成丸藥服用。

若患者出現腹痛腸鳴、瀉瀉如熱湯,並且痛一陣、瀉一陣的症狀,這是由於火氣上炎導致的,應該使用滑石、木通、黃芩、山梔等清熱瀉火藥物。

若患者小便不利,則需要根據陰陽分治。小便量多則大便自然會減少,此時應該使用赤苓、滑石、豬苓、澤瀉、木通等利水滲濕藥物。

但如果瀉瀉病症持續時間較長,則不可使用上述藥物,因為會損害陰氣,容易導致眼胞下陷而死亡。以上都是針對病邪的藥物,要慎用。

大抵脾胃之氣上升,則為生長之令,脾胃之氣下降,則為收藏之令,如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腹不痛者,氣虛也,宜四君子,倍加白朮、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以調之。又瀉久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朮、白芍、神麯、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肉為丸,以四君子湯加升麻煎湯,送下。

白話文:

總之,脾胃之氣上升,代表著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脾胃之氣下降,代表著儲藏能量的時節。若飲食進入胃中卻停滯不消化,且沒有腹痛等症狀,這是氣虛所致。宜用四君子湯,並增加白朮、黃耆、升麻、柴胡、防風等藥材,以補益氣虛。

另外,如果長期腹瀉導致肛門鬆弛,甚至出現脫肛,這是由於元氣下降,大腸失去收納功能所致。可用白朮、白芍、神麴、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肉製成丸藥,配合四君子湯和升麻湯服用,以收斂固澀。

泄瀉腹痛不止者,肝實脾虛也,用炒白朮二錢,炒芍藥二錢,防風一錢,炒陳皮一錢半,水煎服。又有每夜子時後,五更前作瀉者,乃腎虛作瀉也,宜用肉果、破故紙、五味子以補腎。凡泄瀉初起,須用消食利水之藥三四劑,而後調理脾胃則可。若就服參耆等甘溫之劑,能生濕熱,而反助病邪,久則濕熱甚而為疸病。

又泄瀉久不止者,多由泛用消食、利水劑,損其陰,真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瀉,須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補其本元。

白話文:

肚子一直拉肚子又痛,可能是肝火旺盛脾氣虛弱,可以用炒白朮、炒芍藥、防風、炒陳皮煎水喝。如果每天半夜到凌晨五點前一直拉肚子,可能是腎虛,就應該用肉果、破故紙、五味子來補腎。拉肚子剛開始時,需要先用消食利水的藥物服用三到四劑,之後再調理脾胃。如果一開始就服用人參、黃耆等溫補的藥物,容易生濕熱,反而會加重病情,時間久了濕熱加重還會變成黃疸病。

拉肚子時間長了還沒好,大多是因為一直用消食利水的藥物,傷了脾胃的陰氣,真元氣無法自行維持,才會變成久瀉,這時候就應該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來補脾胃,恢復元氣。

諸書皆以泄瀉宜利小便,此不易之論。若久瀉脾虛,陽氣衰弱,伏於陰中,而用淡滲之藥降之,是益其陰而重竭其陽,陽愈削而精神愈衰矣,宜用升陽風藥,以羌活、獨活、升麻、柴胡、防風、甘草治之。大法云:寒濕之症勝,取風以平之。又云: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病去矣。此東垣之治法也。

壬午民國三十一年杏月念五日抄

白話文:

許多醫書都認為腹瀉時應該利尿,這是不容易理解的論點。如果長期腹瀉導致脾虛,陽氣衰弱,隱藏在陰氣之中,而使用淡滲的藥物來降低它,就會加重陰氣,進一步削弱陽氣,導致陽氣越來越虛弱,精神也越來越衰敗。應該使用升陽祛風的藥物治療,例如羌活、獨活、升麻、柴胡、防風、甘草等。

醫學典籍中說,寒濕症狀如果過於嚴重,就要用風藥來平衡它。還說,下降的應該用上升的藥物來治療,讓陽氣上升,病症自然就會消退。這是東垣先生的治療方法。

壬午年 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五日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