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辨
病有總要,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則辨症之法亦不出此。
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一病之虛實,全在有汗無汗,胸腹脹痛與否,脹之減與不減,痛之拒按與喜按,病之新久,稟之厚薄,脈之虛實以分之。假如病中無汗,腹脹不減,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稟厚,脈實有力,此實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脹時減,復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則痛止,病久,稟弱,脈虛無力,此虛也。
一病之表裡,全在發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燥,舌苔之有無,脈之浮沉以分之。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脈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里也。
至於病之陰陽,統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廣,熱者為陽,實者為陽,在表者為陽。寒者為陰,虛者為陰,在裡者為陰。寒邪客表,陽中之陰;熱邪入里,陰中之陽。寒邪入里,陰中之陰;熱邪連表,陽中之陽。而真陰真陽之別,則又不同。假如脈數無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飢冷便溏,飲食不化,此真陽不足也。
寒、熱、虛、實、表、里、陰、陽之別,總不外此。然病中,有熱症而喜熱飲者,同氣相求也。有寒症而喜冷飲,卻不能飲者,假渴之象也。有熱症而大便溏瀉者,挾熱下利也。有寒症而大便反硬者,名曰陰結也。有熱症而手足厥冷者,所謂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是也。有寒症而反煩躁,欲坐臥泥水之中者,名曰陰躁也。
有有汗而為實症者,熱邪在裡也。有無汗而為虛症者,津液不足也。有惡寒而為里症者,直中於寒也。有惡熱口渴而為表症者,溫熱之病,自里連表也。此乃陰陽變化之理,為治病之權衡,龍辨之不可不早辨也。
白話文:
疾病的核心要素可歸納為:寒、熱、虛、實、表、裏、陰、陽這八個字。既然病情不超出這些範疇,那麼診斷病症的方法同樣不會離開這幾個方面。
就疾病的寒熱性質來說,我們主要看病人是否口渴,以及其喝水的狀況,飲食偏好冷或熱,有無煩躁或厥逆的表現,小便的顏色和量,排便的狀態,以及脈搏的快慢來判斷。例如,如果病人感到口渴且能喝很多水,偏好冷飲,有煩躁的情況,尿色偏紅且量少,排便困難,脈搏跳動快速,那這就是熱症。反之,如果病人沒有口渴感,即使口渴但無法大量喝水,偏好熱飲,手腳冰冷,小便清澈且量多,排便稀軟,脈搏跳動緩慢,那這就是寒症。
對於疾病的虛實性質,我們會觀察病人是否有出汗,腹部有無脹痛,脹痛是否減輕,疼痛是否因按壓而加劇,疾病的新舊程度,病人體質的強弱,以及脈搏的虛實來判斷。例如,如果病人不出汗,腹部脹痛且持續不減,疼痛因按壓而加重,病程較短,體質較強壯,脈搏有力,那這就是實症。反之,如果病人大量出汗,腹部脹痛時有減輕,疼痛因按壓而減緩,病程較長,體質較虛弱,脈搏虛弱,那這就是虛症。
疾病的表裡性質,我們會從發熱與潮熱,畏寒與怕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乾,舌苔的存在與否,脈搏的浮沉來判斷。例如,如果病人發燒且畏寒,頭痛鼻塞,舌苔不顯著,脈搏浮起,那這就是表症。反之,如果病人潮熱且怕熱,腹痛口乾,舌苔呈黃黑色,脈搏沉伏,那這就是裏症。
而疾病陰陽的辨別,可由以上六種特性統括,涵蓋的範圍很廣泛。通常,熱症、實症、表症屬於陽性,寒症、虛症、裏症屬於陰性。然而,也有特殊情況,例如寒邪侵襲表層,屬於陽中的陰;熱邪深入體內,屬於陰中的陽;寒邪深入體內,屬於陰中的陰;熱邪連及表層,屬於陽中的陽。
再者,真陰真陽的區別又有所不同。例如,脈搏快速但無力,四肢疲倦乏力,嘴脣蒼白,口淡無味,食慾不振,大便稀軟,飲食消化不良,這就是真陽不足。
寒、熱、虛、實、表、裏、陰、陽的辨別,總歸就是這些。然而在實際病情中,有熱症病人偏好熱飲,這是因為同性相吸的原理。有寒症病人偏好冷飲,但又不能真正飲用,這是假渴的現象。有熱症病人出現大便稀軟,這是熱邪下瀉的表現。有寒症病人大便反而堅硬,這稱為陰結。有熱症病人手腳冰涼,這是所謂的「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有寒症病人卻煩躁不安,想要坐在泥水裡,這被稱為陰躁。
有些出汗的病人是實症,因為熱邪在體內。有些不出汗的病人是虛症,因為體內津液不足。有些畏寒的病人是裏症,因為直接遭受寒邪。有些畏熱口渴的病人是表症,因為溫熱疾病由裡向外擴散。這些都是陰陽變化的道理,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標準,必須盡早進行辨別。
2. 直中傳經辨
直中陰症,則先不發熱,四五日或六七日後反發熱者,陰極生熱也。傳經陰症,則先發熱,五六日後而變四逆厥冷,熱極反兼寒化也。亦有始本陽症,汗下太過,而變虛寒,反熱煩躁者,陰陽俱虛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直接侵襲導致的是陰性病症,那麼一開始不會有發燒的現象,可能到了第四、五天,甚至六、七天後才開始發燒,這是因為陰性病症達到極點後產生了熱性反應。
如果是經由傳遞過程中的陰性病症,一開始會有發燒的情況,但在第五、六天後,病情轉變為四肢冰冷的四逆症狀,這是由於體內熱性反應到達極限後反而轉化為寒性反應。
也有原本是陽性病症的情況,但由於過度出汗或過度用藥導致體力過度消耗,轉變為虛弱的寒性病症,並伴有煩躁及發燒等症狀,這代表體內的陰性和陽性都處於虛弱的狀態。
3. 傷寒無脈辨
傷寒六七日,或十餘日,脈伏而不起者,此欲戰汗而解也。如大下後,厥冷下痢無脈,是驟虛,脈隨氣脫也。與三陰厥冷,無脈,炙之不溫,及服姜附,脈不出,皆死症也。
白話文:
在受寒生病六七天,或者十多天後,如果脈搏摸不到,這表示身體正準備透過發汗來自我療癒。例如,在大量瀉下後,出現四肢厥冷、下痢且摸不到脈搏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突然過度虛弱,導致脈搏隨著氣息消失。如果遇到三陰經引起的四肢厥冷、沒有脈搏,即使使用艾灸治療也不能使四肢回暖,以及服用薑和附子後脈搏仍無法恢復的情況,這些都是極為嚴重,預後不良的病症。
4. 痞滿結胸辨
痞滿為虛邪,必居胸脅,不在中也,雖滿而不痛。結胸為實邪,正在胸中,痛不可近者,為大結胸。按之方痛者,為小結胸。
白話文:
【辨識痞滿與結胸】
痞滿是因為虛弱的病邪造成的,這種情況會出現在胸部和脅部,但並不是在胃部中央,雖然感覺脹滿,但是不會有疼痛感。
結胸則是由實質的病邪所導致,其位置就在胸腔正中央,疼痛到無法讓人接近的情況,稱之為「大結胸」。如果只有按壓時才會感到疼痛,這種情況則被歸類為「小結胸」。
5. 下利清水漏底辨
熱邪傳裡,燥屎內結,小腹硬痛,譫語惡熱,渴飲水漿,而利下旁流,純清臭水,為熱結利。若下利清穀,腹痛喜按者,為內寒。又夾食傷寒,因本虛不化,不結而自利,或因誤用消導及攻下,遂利不止者,俗名漏底也。
白話文:
【對於下痢清水的情況判斷】
當體內有熱邪深入,導致腸胃燥屎結聚,會出現小腹部堅硬且疼痛,並伴隨神智不清、怕熱、口渴想喝水的症狀,但排泄物卻是旁流的純淨且帶有臭味的清水,這種情況被稱為熱結型的下痢。
如果下痢的是像穀物一樣清稀的便便,而且腹部疼痛時喜歡被人按揉,這就表示是體內有寒氣所導致的下痢。
另外,若是因為食物中毒或是感冒,加上身體原本就比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就會自然發生下痢,或者錯誤地使用了助消化的藥物或進行了瀉下治療,結果導致下痢持續不止,這在民間常被稱為「漏底」。